李靜
一、虎形瓷枕概述
瓷枕是中國古代瓷器的一個重要品種,始燒于隋代,唐至清各代均有燒造。瓷枕造型多樣,動物形瓷枕中有虎枕、獅枕、犀牛枕等,人形枕中有孩兒枕、仕女枕等,幾何式樣中有長方形、八方形、橢圓形、腰圓形等。瓷枕上的紋飾也比較豐富,有花草、人物、鳥獸和詩詞文等。由于瓷枕有著消暑、怡神、嫁妝和陪葬等實用功能,在古代深受社會各階層喜愛,流傳百年、長盛不衰。
虎形枕屬于動物形瓷枕,因其形多為伏臥狀,又被稱為臥虎瓷枕,在宋金時期較為盛行,其產地集中在黃河流域一帶,有顯著的地方特色,以河北磁州窯、河南禹州扒村窯和鈞臺窯及山西長治窯等最為著名,而長治窯生產的虎枕是這時期藝術水平最高、傳世量最大、最具特色的睡枕類瓷器。
金代虎形瓷枕的造型特征基本上大同小異,虎頭惟妙惟肖,大都是小圓耳、粗眉圓日、鼻有雙孔、闊口張牙、長尾盤腹、前爪匍匐。但是,在紋飾表現(xiàn)方面卻各有千秋,幾乎沒有雷同的表現(xiàn)工藝,眼部、口部、牙齒和斑紋等表現(xiàn)方式都大有不同,因此也有著“三分塑,七分繪”的說法。在長治市博物館藏有數(shù)件金代臥虎形瓷枕,造型生動逼真;器形較大,長度大多在30厘米以上;彩繪工藝精美,多施褐釉、黃釉和黑釉等;虎背開光,飾花草、飛禽、走獸等紋樣,體現(xiàn)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造型藝術和瓷繪水平,是雅俗共賞的古代藝術珍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和研究價值。
二、長治市博物館藏金代臥虎瓷枕述略
三彩開光蓮石鴛鴦紋臥虎形瓷枕(圖一),高12.6厘米,底長38.2厘米,腰寬16.8厘米。長治縣郝家莊金墓出土。整體造型為臥虎形,面目威猛,小圓耳,眉毛夸張,雙目圓睜,高鼻上有雙孔,張牙露齒,虎尾盤至腹部,前爪匍匐。器身遍施黃、白、黑三色釉,平底處無釉。虎身為黃色,間飾黑色條紋,眉、目、齒、耳處有留白?;⒈痴砻骈_光,內施白釉,上墨繪有山石、蓮枝、蘆葦,水面有一對鴛鴦嬉戲,構思巧妙、墨色淡雅,組成一幅恬然的自然畫面。身下近底部以一周粗黑墨線飾邊。瓷枕底部墨書“貞元三年六月五日王造”十字,底緣有一塊鐵銹斑?!柏懺辍笔墙鸷A晖跬觐伭恋哪晏枺?155年),據(jù)公開發(fā)表的資料表明,有明確紀年的瓷枕并不多,例如甘肅博物館藏“明道元年”虎紋枕、上海博物館藏“大定二年”白釉黑花鳥紋虎形枕、河北省博物館藏“泰和伍年”棕褐釉黑花竹雀紋虎枕等。該件瓷枕有著明確的紀年,是金代磁州窯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這類彩繪虎枕始于宋末,盛行于金中后期,金末衰落。該枕1997年5月被國家鑒定委員會定為一級文物。
黃黑釉開光折枝牡丹紋臥虎形瓷枕(圖二),高8.7厘米,底長30.58厘米,腰寬13.77厘米。山西長治分水嶺M261出土。整體造型為臥虎形,造型生動逼真。小圓耳,雙耳倒豎,粗眉圓目,高鼻有雙孔,瞠目巨口,犬齒外露,長尾盤腹,前爪伏地。泥胎,胎色略帶褐灰,胎質輕薄。器身施黃、黑二色釉,釉色灰暗,平底處無釉。耳和眼部留有白色,虎身為黃色,有黑色條紋。橢圓形枕面,枕面開光,內施黃釉,用濃淡相宜的墨色繪有折枝牡丹紋,這種開光與常見的白地黑花不同,色調自然柔和。枕面和虎身下部,分別以三周粗細不同的墨線飾邊。此枕將猛虎與牡丹紋巧妙地組合在一起,雕塑、繪畫和瓷藝巧妙結合,相映成趣。折枝牡丹紋有著特定的文化寓意,盛開的牡丹象征富貴高雅,可謂是花開富貴呈吉祥。
三彩開光喜鵲登枝紋虎形瓷枕(圖三),高10.6厘米,底長34.1厘米,腰寬13.9厘米。原長治市外貿揀選。整體造型為一臥虎,造型端莊樸實。小圓耳,粗眉圓目,彩鼻有雙孔,犬齒外露,長尾盤于腹側,虎爪前伏。黃泥胎,胎質緊密。器身遍施黃、黑、白三色釉,釉色光亮瑩潤。平底處無釉。耳為白色,虎身為黃色,有黑色條紋。橢圓形枕面開光,內施白釉,墨繪喜鵲登枝圖,層次結構分明,一只喜鵲站在樹枝上,隨風搖曳之狀躍然畫面。畫法略顯粗糙,喜鵲的眼睛、嘴角、頭頂、項毛及尾羽等部位線條勾勒粗獷,幾乎都是寥寥數(shù)筆,甚至有一只爪沒畫出來,但是仍能看出此枕繪畫技法嫻熟,具有濃厚的民間書畫藝術和瓷繪藝術風格。有學者認為這是“喜上梅梢”紋樣,古人認為喜鵲可以報喜,看到喜鵲代表好事來臨,這是古人對美好愿景的具象表達。
三彩折枝花卉紋虎形瓷枕(圖四),高9厘米,底長35.2厘米,寬16.3厘米。原長治市外貿揀選,整體造型呈匍匐狀的猛虎,吐舌怒目,獠牙猙獰。小圓耳,眉毛粗大,圓目,鼻有雙孔,闊口露齒,長尾盤腹,虎爪伏地。器身遍施黃、黑、白三色釉,釉色精美?;⑸聿课皇S色釉,眉目、耳部及尾尖白釉,墨色勾畫胡須、斑紋和肢爪。平底處無釉,虎背為枕面,平緩微凹。枕面開光,內施白釉,略有泛黃,內飾以白地黑花的團花紋樣,周邊則點綴蔓草圖案,并用粗細不同的雙道墨線飾邊。這種團花紋樣被稱為“繡球花開”紋樣,繡球花團錦簇,是美滿團圓、幸福和諧的象征。
黃釉褐彩開光竹雀紋臥虎形瓷枕(圖五),高10.9厘米,底長31.8厘米,腰寬13.4厘米,長治縣宋家莊M27出土。整體造型為一臥虎,造型生動。小圓耳,大寬眉,高鼻闊口,口有通氣孔,長尾盤腹,前爪伏地。黃泥胎,胎質細膩,質地緊密。器身遍施黃、黑、白三色釉,釉面光潔。小耳為白色,虎身為黃色,有黑色條紋,條紋略顯粗糙。該枕以虎背為面,枕面開光,開光面前低后高、中部略低、兩端略翹。面內施白釉,墨繪竹葉紋,繪畫筆法嫻熟而簡練,寥寥數(shù)筆,有惜墨如金之感,中間畫有一只鳥雀,畫法略顯草率,但整體來說還是比較簡練傳神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虎形瓷枕的通氣孔多藏于虎鼻處,在虎口處的相對較少。該件的通氣口在虎口處,出氣孔與虎口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其與整個虎頭相配,顯得憨態(tài)可掬。與此類似的是南越王博物館收藏的一件白地黑花菱形花紋虎形枕,通氣孔僅一個,在虎嘴中上部。由此可見,這件彩繪虎形瓷枕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體現(xiàn)了民間工匠高超的工藝和豐富的想象力。
三彩開光虎紋虎形瓷枕(圖六),高10.9厘米,底長36.1厘米,腰寬15厘米。原長治市外貿揀選。整體造型為一臥虎,造型生動,八面威風。畫風粗獷流暢,圖案精美。小圓耳,粗眉圓目,兩只眼睛炯炯有神,鼻有雙孔,闊口獠牙,長尾卷附于腹側,前爪伏于領下,造型生動,形象傳神,為黃泥胎。器身遍施黃、黑、白三色釉,平底處無釉。耳為白色,虎身為黃色,有黑色條紋。橢圓形枕面開光,內施白釉,墨繪一虎,虎紋細膩生動,虎首微側,虎眼圓睜表情兇猛,前足抬起后足蹬地,作撲食狀,虎尾翹起似躥躍狀,威風有力,隨時準備一躍而起。人們以虎為枕,尤其是這種虎上有虎的瓷枕,不僅顯示其威嚴,也寄予了祈求健壯勇猛的美好愿望。這件虎上有虎的瓷枕是同一時期難得一見的佳作,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
三、宋金時期的虎枕溯源
人們自古以來對虎就有尊崇心理,在河南濮陽縣西水坡出土的龍虎圖距今約6500年,蚌殼裝飾的猛虎保護著墓主人免受外界的侵擾;商代的虎噬人卣更是把人與虎巧妙結合在一起,是商代巫覡借助神獸之靈溝通天地的表現(xiàn);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虎符,用于調兵遣將;漢代畫像石上虎紋的形象更是層出不窮,漢鏡上亦有“左龍右虎辟不祥”銘文。可見古人與虎已建立了密切的聯(lián)系,對虎的心理感受也是豐富多元的?;⒄碇允⒂谒谓?,主要是受到了瓷枕發(fā)展進程的影響。在唐代晚期,瓷枕作為寢具已經在民間流行,在宋金時期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這一時期的瓷枕制造工藝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且為滿足大眾百姓的使用需求,瓷枕造型的發(fā)展變得多樣化。在這種背景下,動物紋和動物形瓷枕應運而生。除此之外,虎枕在金代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女真文化與漢文化的影響,金人能騎善射,在狩獵時以伏虎降豹為榮,以虎為枕更是符合其崇尚勇猛的民族特征。瓷枕屬于民俗的產物,多產自于民窯,這也意味著虎枕的造型勢必會受到民間文化和風俗的影響。古人認為虎可以用來祈求尊貴威儀、鎮(zhèn)邪驅魔和逢兇化吉,這些在古文獻中有著明確的記載?!侗静菁狻罚骸盎?,山獸之君也?!薄讹L俗通義·祀典》:“虎者陽物,百獸之長,能執(zhí)搏挫銳,噬食鬼魅。”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古人以虎形為枕,賦予了它辟邪、祈福、鎮(zhèn)宅等功用,這也是人們崇虎習俗的一個具象表現(xiàn)。另一方面,虎形瓷枕背上往往裝飾有豐富的紋樣,這些裝飾紋樣多元,構思巧妙,有祈福納祥之意,表現(xiàn)出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參考文獻
[1]楊濤.金代山西長治窯臥虎瓷枕的背景、功能及內涵[J].中國陶瓷,2021,57(01):77-80.
[2]谷莉,谷芳.宋遼金虎紋枕考[J].蘭臺世界,2013(30):160.
[3]崔利民.山西長治市博物館收藏的金代虎形瓷枕[J].考古,2006(11):95-96,100-101.
[4]陳馨.以南越王博物館藏枕為例細說虎枕[J].收藏,2010(08):56-59.
[5]黃靜.淺析金代磁州窯虎形瓷枕[J].群文天地,2012(13):134-135.
[6]王蔚波.河南古代陶瓷虎枕賞析[J].收藏家,2010(08):9-13.
[7]陳杰.試論唐宋時期的陶瓷虎枕[J].文物春秋,2005(05):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