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欣欣
漢代是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時期,國家政治穩(wěn)定,社會休養(yǎng)生息,百姓安居樂業(yè),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在這一時期得到長足發(fā)展,制陶作為手工業(yè)的重要部分得到了繁榮發(fā)展。漢時,陶器泥料精細,造型規(guī)整,注重實用性,裝飾題材更為豐富美觀,可以說是中國陶器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階段。漢代陶器大多為硬質(zhì)的灰陶,生活氣息濃厚,亦有軟質(zhì)的紅陶、黑陶等,制作精致,裝飾講究,一般作為陪葬的明器。漢代最有代表性的是有釉陶器,也稱為綠釉、黃釉、銀釉等,這是一種施低溫釉的陶器,燒制溫度一般在700至900攝氏度,大約在戰(zhàn)國中期出現(xiàn),漢代時發(fā)展繁榮,基本為單色釉,是漢代陶器制造的最高工藝,為唐宋三彩釉陶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漢代陶器制造發(fā)展旺盛,從造型來看,除了日常使用的碗、勺、盤、壺、罐、鈁、盒等,也有體現(xiàn)禮儀制度的仿青銅器造型,還有體現(xiàn)財力、地位的陶倉等,體現(xiàn)六畜興旺的雞、狗、豬、羊等家禽家畜形象,體現(xiàn)漢代厚葬之風的明器如住宅、圈舍等模型。從裝飾來看,除了釉色外,紋飾圖案簡單生動,有刻劃紋飾、弦紋、篦齒紋、動物紋、繩紋、鏤空等,有的還刻劃了文字符號。新鄉(xiāng)地區(qū)兩漢墓地分布廣泛,通過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隨葬品,以陶器為主,大多收藏于新鄉(xiāng)市博物館,為研究漢代陶器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一、綠釉鋪首狩獵紋陶壺(圖一)
此陶壺通高32.5厘米,口徑12.5厘米,腹徑24.2厘米,底徑12.2厘米。該壺口微侈,粗長頸,削肩,鼓腹,脛部漸收,平底。壺肩部對稱位置飾對稱雙鋪首。整體施綠釉,顏色略微泛黃,釉色勻凈光亮,局部釉面呈“銀釉”狀。肩腹之間飾有浮雕狩獵紋,整體畫面形象生動,以云氣紋環(huán)繞一圈,穿插起伏,一人騎馬回首持弓射箭,山林中可見飛奔的飛禽走獸,有虎、鹿、馬、羊、猴、鷹等,雕刻圖案栩栩如生。此壺釉色及紋飾淳樸自然,為典型的漢代綠釉鋪首狩獵紋陶壺。狩獵紋興盛于春秋時期,反映了封建貴族階級六藝習“射”的真實面貌。漢唐承襲了這一傳統(tǒng),每年在固定時間舉辦大規(guī)模的狩獵活動,并將此體現(xiàn)在日常使用的器物上,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層的生活狀態(tài)。
二、彩繪繭形陶壺(圖二)
此陶壺于1965年新鄉(xiāng)火電廠籌建施工時出土,共出土兩件,形制、大小相同,通高35.5厘米,口徑13.7厘米,腹徑41厘米,底徑11.3厘米。此壺呈唇口、短頸、圈足,腹呈橫向長橢圓狀。泥質(zhì)灰陶,胎質(zhì)細膩,壺身為橫置蠶繭形,頸部飾有兩周凸起弦紋。壺周身以紅、白色為主的彩繪花紋,給人以古樸、莊重、鮮麗之感。這是一件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出土器物,為研究漢代的發(fā)展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繭形壺又名“鴨蛋壺”,因器形似蠶繭,又若鴨蛋而得名。繭形壺又像漁翁身上背著的魚簍,因此又被稱為“魚簍壺”。此類壺式流行于戰(zhàn)國秦漢時期,是當時一種形狀獨特的器物,在陜西、山西、河南、湖北、江蘇、山東、甘肅等地都有出土,紋飾一般為彩繪流云、幾何紋或暗刻弦紋,紋飾簡潔又生動流暢,體現(xiàn)出漢代豪放的藝術(shù)風格。繭形壺式除陶器外,還有青銅器,如甘肅省天水市馬家原墓葬出土的青銅繭形壺,唐代瓷器中亦有此壺式。
“繭形壺”在古代具有兩種功能,一是作為容器,在生活中用來貯水、盛酒等。二是作為戰(zhàn)時的偵聽器,戰(zhàn)國諸侯爭霸時期,諸侯之間相互競爭,戰(zhàn)爭頻發(fā),此壺可被埋入地下,將士們把耳朵貼在埋壺的地方,可以偵聽遠方敵軍騎兵的實時情況,觀測敵軍動向,隨時準備應(yīng)戰(zhàn)。
三、灰陶博山爐(圖三)
此爐通高20.5厘米,博山高9.3厘米,博山口徑12.1厘米,爐高11.2厘米,底盤徑19厘米,底徑1.7厘米。此爐為灰色陶質(zhì),由蓋、爐、盤三部分組成。爐蓋為鏤空的山巒形,其上雕刻著叢林及走獸。爐身豆形,盤為平折沿,淺折腹,底內(nèi)凹,中心有一圓孔,與爐身的細柄套接。因爐蓋呈山巒形,其間雕刻飛禽走獸,象征漢代時盛傳的海上仙山—博山,故此爐名為博山爐。博山爐是中國漢、晉時期民間常見的焚香所用器具,可用來熏衣、熏被、除臭、避穢。
四、弦紋三足灰陶倉(圖四)
此陶倉通高31厘米,口徑7.5厘米,肩徑22厘米,腹徑19.3厘米。倉灰陶質(zhì)、無蓋。頂部小圓口,圓唇,溜肩,圓筒形腹,下腹微收。腹部自上而下飾有三組凸弦紋圈帶,平底,下承以三獸首形矮足。漢代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隨葬陶器,即隨葬明器,此灰陶倉是其中一種。陶倉,即古代時期的“糧倉”,用于儲存糧食,始見于戰(zhàn)國、秦代墓葬出土物,漢武帝前后盛行,與灶、井、爐等配套使用。
五、鋪首三足灰陶樽(圖五)
此陶樽通高20.3厘米,口徑27厘米,底徑26.9厘米,圓筒形,直壁,平底。器身有左右對稱鋪首,下承以獸形三足。酒器在古代祭祀禮儀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周禮》中還提到有專門掌管酒器的官員,酒樽是一種大中型的盛酒器具,可以體現(xiàn)出身份、規(guī)格,最早見于戰(zhàn)國,盛行于漢晉,上流社會常置于席、案,飲宴時先將貯藏在甕、壺中的酒倒在樽里,再用勺酌入耳杯,最后奉客。
六、帶蓋飛鴿紐灰陶奩(圖六)
此陶奩通長42厘米,通寬18厘米,通高18.5厘米,蓋高7厘米,蓋長41.3厘米,蓋寬17.4厘米。陶奩呈橢圓形,帶蓋,蓋上有飛鴿紐。奩是漢代人使用的專門放置梳妝用品的器具,有時也用于貯存美酒和食物,多數(shù)為漆器,陶制的大多為明器。奩流行于戰(zhàn)國至唐宋間,形式多樣,依據(jù)所盛物品有所變化,多見圓形,用以盛脂粉,也有方形或長方形,用以盛梳子、篦子及簪子等,也有的大奩中套小奩。
七、灰陶灶(圖七)
此陶灶通長30厘米,通寬19厘米,通高16厘米。灶素面,灶身呈長方形,灶上置二釜,釜均為斂口、折肩、小平底。灶身前壁中下部有長方形灶門,灶門上有長方形高灶檐,灶臺及灶身前壁上刻有魚形紋,灶檐刻有三角紋。這些紋飾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再現(xiàn)了一千八百年前漢代人的飲食習俗。由于漢人相信人死后的生活會與生時一樣,為了讓死后的生活能過得好一點,漸漸出現(xiàn)了模仿人生前的日常用品制作的明器,明器只供喪葬,不能實用。陶灶就是漢代墓葬中主要的明器之一,常與陶井、陶倉等成組出現(xiàn)。
八、灰陶羊尊(圖八)
此灰陶羊尊通高20厘米,長40厘米,寬16厘米,為泥質(zhì)灰陶,整體呈臥狀,昂首,兩目圓睜,嘴半張,下巴有胡須,兩角呈弧形向后卷曲。羊背中間有一矮圓柱形口,空腹;尾部也呈筒狀,內(nèi)空與腹相通。此羊尊為明器,造型簡潔樸實,形象生動逼真,藝術(shù)價值較高。羊為“六畜”之一,性情溫順善良,羊肉美味滋補,因此羊是祭祀時重要的供品。在漢代,擁有家畜的多寡是衡量財富的重要標志,將陶羊置于墓中隨葬,是墓主生前財富的象征和反映,也有辟邪除惡、帶來祥瑞之意?!把颉弊峙c吉祥的“祥”字相通,在傳統(tǒng)文化中被視為瑞獸,所以古人往往把羊作為吉祥的標志,與“羊”相關(guān)的造型和圖案也深受人們的喜愛,代表了人們祈求福壽安康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