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曉艷 馮蓓 馬園園
【摘要】目的:探討中晚期婦科惡性腫瘤患者選用介入治療的價值。方法:選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的60例中晚期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分為對照組(n=30,選用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n=30,選用介入治療),統(tǒng)計兩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率。結果:(1)臨床療效:觀察組高于對照組,但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2)不良反應率: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介入治療在中晚期婦科惡性腫瘤治療中效果確切,可提高治療安全性及有效性,值得借鑒。
【關鍵詞】介入治療;中晚期;婦科;惡性腫瘤;不良反應
據(jù)悉因我國居民保健意識不強,導致各疾病無法及早檢出,隨著病情進展臨床癥狀加重就診時疾病已進展至中晚期,此時不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且治療難度較大,為避免疾病持續(xù)進展危及患者生命需及早選擇有效方案治療[1]。采用介入治療方案不僅可消除病灶周圍小病灶,亦可徹底清除病灶,為后續(xù)治療奠定基礎,為進一步明確其臨床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中晚期婦科惡性腫瘤患者60例研究,分為2組,觀察組30例,年齡30~55歲,平均年齡(42.51±11.14)歲,宮頸癌10例、子宮內膜癌8例、陰道癌6例、卵巢癌6例;對照組30例,年齡30~55歲,平均年齡(42.61±11.15)歲,宮頸癌9例、子宮內膜癌9例、陰道癌7例、卵巢癌5例,數(shù)據(jù)統(tǒng)計(P>0.05)。
納入標準:1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且知曉本次研究目的;2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1排除血液、免疫系統(tǒng)疾病且依從性較差者。
1.2方法
1.2.1對照組30例采用藥物治療,根據(jù)患者病情遵醫(yī)囑選擇藥物進行治療4周。
1.2.2觀察組30例采用介入治療方案,采用飛利浦生產(chǎn)的血管造影機,對股動脈進行穿刺,并在雙側髂總動脈分叉部位進行造影,以準確顯示腫瘤部位供血動脈,而后選擇合適的插管通過導管向兩側的子宮動脈、髂內動脈灌注45mg表阿霉素(H20070131,奧地利依比威藥物)+60mg順鉑(H37021362,齊魯制藥)+40mg阿霉素(H33021980,海正輝瑞制藥)+15mg絲裂霉素(H20023070,江蘇德源藥業(yè))進行治療,具體藥物劑量根據(jù)患者病情調整。
1.3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根據(jù)WHO實體瘤標準評價,判定標準:腫瘤消失持續(xù)≥4周(完全緩解);腫瘤明顯縮小持續(xù)≥4周(部分緩解);腫瘤縮小25%且持續(xù)≥4周(穩(wěn)定);腫瘤增加>15%(進展)[2]。(2)記錄兩組疼痛、發(fā)熱、惡心嘔吐、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統(tǒng)計兩組臨床療效
觀察組為86.67%、對照組為60.00%,組間對比(P<0.05),詳見表1。
2.2統(tǒng)計兩組不良反應率
觀察組為26.67%、對照組為20.00%,組間對比(P>0.05),詳見表2。
3討論
研究發(fā)現(xiàn),中晚期惡性腫瘤侵襲范圍較廣泛,此時外科手術及放療無適應證,化療雖可改善預后效果但其毒副作用較多,不利于機體各功能恢復,而介入治療時可使藥物直接作用于局部病灶,既可提高藥物濃度,亦可規(guī)避用藥產(chǎn)生的服毒作用,為無手術治療指征者提供新的契機[3]。
血管介入時不僅可滅殺腫瘤細胞,亦可對病灶組織的擴展進行抑制,并對病灶鄰近的微小病灶進行滅殺,旨在降低腫瘤分期,改善其整體預后效果,為后期治療奠定基礎,經(jīng)對比觀察組臨床療效(86.67%)高于對照組(60.00%),不良反應率(26.67%)與對照組(20.00%)相比無差異,由此證實介入治療在中晚期惡性腫瘤治療中可行性較高,分析:介入治療通過穿刺可確保藥物直接作用于病灶,不僅可提高病灶滅殺效果,亦可降低對其他臟器組織的損傷,提高治療安全性,但中晚期婦科惡性腫瘤病理特征復雜、治療難度大,因此在治療時需充分結合患者病情,并選擇合適的血管經(jīng)常穿刺,例如宮頸癌多選擇子宮動脈,而陰道癌選擇陰道上下動脈,確保治療時藥物可擴展化療藥物與的覆蓋范圍,增強對周圍病灶組織的滅殺目的;其次在治療藥物旋轉中以抗癌效果理想、起效迅速、可直接滅殺腫瘤細胞藥物為主,盡可能聯(lián)合2-4種藥物以確保整體療效。
綜上,介入治療在提高中晚期婦科惡性腫瘤患者治療安全性、有效性中極具優(yōu)勢,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楊婕音,朱敏玲,魏薇.60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兩種不同備皮方法對術后切口愈合情況的臨床觀察[J].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20,27(9):8-9.
[2]劉桂菊,俎德學,倪娟,等.婦科惡性腫瘤術中行淋巴結切除術后并發(fā)盆腔淋巴囊腫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yī)刊,2020,55(5):552-555.
[3]陳革,徐宏仙,王身林,等.婦科惡性腫瘤患者未滿足需求與其家庭環(huán)境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20,26(16):2188-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