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釗
(一)
一湖浩渺,解渴了北國。
這是一湖翡翠,清幽碧深的翠,水質(zhì)保持優(yōu)良,連續(xù)幾十年穩(wěn)定在國家一類以上標準,可以直接飲用。在今天,這是多么珍貴的資源啊。
丹江口水庫,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水源地,這一汪浩瀚一眼無垠,橫跨豫鄂兩省數(shù)縣,逾千平方公里面積,相當于一個行政縣的區(qū)域,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湖,銜遠山,吞丹漢,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群山環(huán)抱,倒影映在水中,這湖猶裝著群山,煙波在流溢,浩蕩著神秘,顯得分外遼遠雄闊。水天一色中,感受小太平洋的壯麗風采,心曠神怡,身心俱醉。
人類歷史迄今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調(diào)水工程從此出發(fā),這浩浩湯湯千里長渠的水龍頭,就在淅川縣陶岔村。
陶岔,擁有與生俱來的得天獨厚優(yōu)勢。由名可知形勝,踑踞伏牛山余脈禹山、湯山和杏山下,扼守著連綿群嶺通向南陽盆地的溝壑,歷史和地理相使然,地質(zhì)和施工條件要求,控制渠道的水龍頭,花落在了這里。
這“岔”,使山水分歧,把丹江口水庫的水“岔”頭北去,“岔”向華北,“岔”向京津,成為南水北調(diào)的渠首,陶岔這個三座淺山下的小村莊,從此名聲大噪。
渠首布置于此,既有利于南水出丹江口水庫后,沿伏牛山南麓山前崗垅、平原相間地帶向東北方向自流輸送,同時與南陽盆地北端的方城埡口遙相呼應,承接南水一路奔流北上。
大江調(diào)頭,蜿蜒北去,清流永續(xù),滋潤了干渴北國的這泊碧翠,這湖純凈,柔了巍巍伏牛群山,美了歷史文化名城南陽的容顏。
我掬起一捧,大口啜飲著這天地間難得的晶瑩。這樣,我與京津人民同飲一江水了。
是的,同飲一江水。自2014年12月通水以來,供水量逐年增加,截至2021年6月,累計向京津冀豫四地輸水近40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億,已成為北方多地的供水生命線,為華北生態(tài)向好做出了巨大貢獻。
湍流日夜、奔騰不息的這一渠碧水,流淌著水源地千萬人民的深情厚誼。
(二)
1969年1月26日,南陽率先吹響號角,開始了前哨戰(zhàn)——遠景南水北調(diào),近期引丹灌溉,投入4萬多人,最多時近十萬人奮戰(zhàn)工地。至1974年8月16日,舉行引渠和渠首通水典禮,這年10月留五千人掃尾,1977年初正式結束。
筑渠戰(zhàn)斗中最要緊的攻堅戰(zhàn),在陶岔打響。
背起鋪蓋,拎起鍋碗,離開家園,奔赴工地,扎寨山嶺,在那個極為艱苦的年代里,從幾十里或數(shù)百里趕來,用人力架子車拉著鐵鍬、镢頭和木材,在山坡下就地依勢挖出地窩子,掘石壘墻,葺草苫頂,搭建起低矮潮濕的簡易茅草房。工地離丹江還有幾公里,山區(qū)缺水,就挖土井來供水,但滲出的是黃泥水,湊合著澄一澄再用。鐵鍬镢頭在山石上勞作,很快就壞了或磨沒了,工地上支起鐵匠爐,鏗鏘鍛打,隨送隨修。架子車輪用的小小的氣門芯,一買就是一車。
那時,南陽人民全力支持支援這項戰(zhàn)略工程。前方任務艱巨,后方父老勒緊褲帶,竭盡全力支援,從吃的糧、燒的柴、穿的棉、花的錢、用的木材、煤炭和鐵料,總是優(yōu)先保障。原南陽市(今臥龍區(qū))、原南陽縣(今宛城區(qū))、唐河、新野、內(nèi)鄉(xiāng)、鎮(zhèn)平、方城、社旗等縣曾先后派出5萬多民工支援、奮戰(zhàn)大渠,甚至春節(jié)都不下火線。有的夫妻并肩,有的兄弟同行,有的祖孫三代一起上。有病不請假、不回家,動人故事車載斗量。他們有著不竭的干勁,因為在他們樸素的思想里,這是為自己所干,為民族所干。八年間,有141名民工獻出了生命,2283人致傷致殘,涌現(xiàn)數(shù)千名勞模,他們是勤勞勇敢的中國農(nóng)民的杰出代表。
南陽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工地上風餐露宿,“劈山鉆嶺鬼神哀”,讓“漢水不北流,誓死不回頭”的誓言變現(xiàn),手拉肩扛,奮戰(zhàn)八年,在山丘間開辟出“宛西人工天河”,高質(zhì)量建成了引丹渠首和輔助工程:截寬500米的十里引渠,一座過水能力500個流量的渠首閘,37公里長的總干渠,70公里長的干渠,還有下洼樞紐工程以及沿渠的主要建筑物203處。在那個年代,其工程量之大,工程之艱巨,工程美學價值之高,堪稱伏牛山下的奇跡,這是一部南陽人用血淚、汗水、智慧和生命融成的曠世杰作。渠首人民以愚公移山勁頭,行改天換地大業(yè),創(chuàng)造了人間奇跡。
浩瀚的水,在陶岔收斂了遼闊,從此調(diào)頭遠去。把深情融匯碧波里,傳奇從此譜寫大地。南陽人忠誠擔當,大愛報國,從“水龍頭”噴薄而出。
(三)
為了聚水,護水,輸水,南陽人一直在無私付出,犧牲奉獻。
丹江口水庫初建,淅川十萬干群參加會戰(zhàn),移民20.2萬,淹沒最為富饒的丹陽川、順陽川、板橋川362平方公里,占庫區(qū)67%,超過當時全縣耕地面積一半。時光流逝,南陽人愈加懷念那片豐壤。2012年大壩加高后蓄水,淅川仍是主淹沒區(qū)和移民區(qū)。
庫水清漾,映照大愛。40萬人一聲令下,全部棄家別鄉(xiāng),按時遷走,這是為民族利益顧全大局的舍棄,感天動地的無私奉獻。
大愛報國、忠誠奉獻、勇于擔當、團結協(xié)作,南陽人有著響當當、硬邦邦的精神。
南陽水,使南陽而興、而美、而靈、而智、而重。南陽人珍惜水、保護水,時刻保護藍天下這汪碩大無朋的翡翠,保護這湖閃爍幽碧、漣漪著潤澤萬物的醇美?!鞍自粕h岫,搖曳入晴空。”青天下,碧水間,水龍頭舒暢,分分秒秒流淌著生命之水,不舍晝夜奔涌著慷慨、奉獻和深情。
路漫漫,水湯湯,人耿耿,情長長。愿華北在開懷酣暢時,飲水思源,留一處位置,安置南陽人的無疆深情。
(四)
讓愛
汩汩流淌青山連綿的葳蕤間
把故鄉(xiāng)
在詩經(jīng)楚辭竹簡中飄逸古意
執(zhí)手淚眼的揮袖告別
壓抑痛徹肺腑的離念
拋家別舍的大義凜然
讓漂泊的歲月升華
默默透析一種精神
涓滴匯成千頃澄碧
是我們最清澈的意愿
水龍頭陶岔
時刻不息南陽的赤誠
青草鮮花相伴
長渠逶迤千里
形成大大的驚嘆號
感今懷昔? 感天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