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熠偉
牛郎織女
秋季銀河
天鵝座廣域
當我得到一臺嶄新的天文望遠鏡,正式跳入業(yè)余天文這個大坑的時候,我并不是一個攝影愛好者,對于攝影的了解,也僅僅局限于對光圈、快門、感光度這三要素的淺嘗。記得當時我在各大天文論壇潛水,常常專注于“天文器材”版塊,至于“天文攝影”,則多半是置之不顧。
實際上,當時的我作為“目視黨”,自詡為天文學的正統(tǒng)傳承,畢竟天文學一大祖師爺伽利略他老人家也算是個“目視黨”了。面對動輒在器材上斥巨資的“攝影黨”,我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優(yōu)越感,那些高投入低產(chǎn)出的天文攝影未免寡義,在我看來不過是些淺薄的虛榮罷了。
隨著業(yè)余天文觀測經(jīng)歷的增加,我的想法漸漸發(fā)生了改變。第一次體驗天文望遠鏡的朋友們,大致的感受都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大失所望。普通價位望遠鏡的目視效果下,行星不過是黃豆粒大小,目力勉強能看到一些細節(jié),而星云和星系就像是一團白霧,能分辨出顏色的屈指可數(shù),這與原本腦海中呈現(xiàn)的精致畫面簡直是云泥之別。
究其原因,圈兒內人都知道:大家平日所見的天文攝影作品,大部分都是哈勃等專業(yè)天文望遠鏡經(jīng)過長時間曝光,并進行復雜的后期處理之后才呈現(xiàn)出來的,而我們人類的眼睛是無法實現(xiàn)這些功能的。人眼看到的畫面不過是瞬時的,能獲取到的信息少之又少,而使用傳感器進行長時間曝光,卻能夠不斷地積累有價值的信息。這也是為什么在攝影術發(fā)明之后,天文學家很快便采用了這項技術——它成為了天文學家新的“慧眼”,幫助人們在望遠鏡發(fā)明之后再次讓人類“看”得更“深”。
雖然現(xiàn)代天文學家的觀測工作與攝影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區(qū)別,但是像哈勃空間望遠鏡這樣的大型科研項目,仍然會將一些拍攝的原始數(shù)據(jù)處理成精美的天文圖片,從而承包了我們的桌面壁紙。
可見,天文攝影仍然是展現(xiàn)天文之美的最好方式。許多天文愛好者、天文系學生,甚至天文學家,他們的天文夢的種子,就是被這些美圖埋下的。這些圖片讓天文暫時褪下了物理定律并不平易近人的嚴肅外衣,即使對天文學科知之甚少的人也能通過圖片直觀感受到星系的浩瀚、星云的婆娑、行星的壯觀,從而一窺宇宙之精妙。后來我逐漸明白了,天文攝影是有意義的,它并不是對自己器材和技術的炫耀,而是對天文學的另一種詮釋和解讀。
東郊椰林
我第一次嘗試天文攝影是在2018年。當時我想辦法借來了一臺單反相機,跑到縣城附近的一個水庫邊,將它架在一個搖搖晃晃的三腳架上,對著暗弱的銀河按下了快門,并沒有期望拍攝出驚艷的圖片。
即使預期不高,圖片效果竟還是讓我大跌眼鏡,就連銀河都難以分辨呀?,F(xiàn)在看來,這幾張連對焦也沒對好的照片,甚至沒有后期處理的價值,但這卻是我最初的嘗試。
喇叭溝門
此后,我開始留意起貼吧、論壇大神們關于天文攝影的帖子,以期提升我蹩腳的攝影水平。諷刺的是,彼時我在論壇關注的版塊變成了“天文攝影”,之前瀏覽甚多的“天文器材”反倒覺得索然無味了。直到現(xiàn)在,我最關注的仍然是深空攝影,星野攝影與之相通。
仙后座銀河
在欣賞和學習許多大神作品和經(jīng)驗之后,我逐漸理解了時間、地點、天氣、設備參數(shù)等諸多前期拍攝因素,以及堆棧、拉伸等后期處理對于一幅星野攝影作品產(chǎn)生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信噪比。信噪比指的是信號與噪聲的功率的比值,它是一切天文攝影的核心,高信噪比將帶來細膩的畫面細節(jié)與精細的天體結構。我們在前期拍攝時追求提高信噪比,在后期處理時追求盡量利用信噪比。因此,我們需要長時間曝光來提高單張圖片的信噪比。同時,為了避免過度曝光,也為了防止單張圖片因為各種原因拍廢,我們會將一段長曝光分成多段曝光,隨后再通過平均值或者其他算法進行堆棧,達到與單段長曝光相似的效果。隨后,還需要仔細進行降噪處理。
在2019年,我得到了人生中第一臺單反相機。它的畫幅較小,并且是數(shù)年前的產(chǎn)品,性能落伍,但是對于那時的我來說已經(jīng)足夠。2019年8月,我把看起來有些寒酸的器材直接架在望遠鏡自帶的云臺上,對準夏季銀河進行了兩分鐘的曝光,得到了一張幾乎漆黑一片的原圖。但正是這張圖,在經(jīng)過拉伸、調色后,竟成了我第一張還算滿意的作品。
那時我的處理方法是怎么好看怎么來,毫無章法,效果在當時的我看來可是出乎意料地好,頓時讓我自信心倍增,也有了拍出更好照片的欲望。
2019年10月,在北京延慶一處觀測地,我使用星野赤道儀,首次嘗試通過對堆棧的方法增加信噪比。我將一組拍攝好的原圖用Ps軟件對齊、平均值堆棧,再進行拉伸、調色,得到的圖片質量明顯比單張?zhí)岣卟簧?,尤其是噪點少了很多。
但是我的星野攝影水平真正提升的時期,是在2020年暑假。當時,承蒙北京大學青年天文學會的遠程天文臺開放活動,我獲得了很多深空攝影的原始數(shù)據(jù),并就此練手,處理了不少深空天體圖片。在掌握了深空天體后期處理的方法之后,對于星野攝影,我又有了新的心得。
第一個心得是,引入一些深空攝影后期的思路和工具來處理星野攝影圖片。一些專業(yè)的天文軟件(例如PixInsight)擁有專門針對天文圖片的后期處理工具,能夠進行更精細的降噪、拉伸、調色等操作,能夠通過細致地縮小星點以及改變圖片不同頻率成分的比重,將銀河內部的一些暗星云和其他結構更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并且,它的功能還遠不止于此。熟練使用這些天文軟件之后,處理星野攝影圖片如虎添翼,最終成果比僅僅使用Ps處理增色不少。
第二個心得是,地景和星空分開處理,星空部分當然最好使用專業(yè)軟件,而地景則可以使用常規(guī)方法。兩部分處理完成后,再合并出圖,這樣地景和星空互不影響,不用擔心對星空的處理操作把地景破壞了。
2020年暑假的海南之行后,我把這些心得和思路運用到星野攝影后期處理中,終于有了還算拿得出手的作品。由于疫情原因,2020年秋季學期我的行動軌跡限于北京市內,但幸運的是,我仍然獲得了前往郊區(qū)觀測的機會,也拍攝了不少星野攝影作品。當然,我現(xiàn)在不敢妄稱專家,但相信隨著我對星野攝影理解的不斷加深,將來的作品會越來越好。
星野攝影其實并不艱深,使用的器材也可以很廉價,只要保持對天文的熱愛,不斷學習進取,人人都可以成為“大佬”,人人都能銘刻屬于自己的一片星空。
轉眼間,小小寰球又繞著太陽公轉了一圈。2021年的星空又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驚喜呢?我已經(jīng)準備好繼續(xù)出發(fā),用眼睛欣賞、用相機凝聚我們頭頂圣潔的星光。而你,準備好了嗎?
責任編輯: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