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林,余 莉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檢驗中心,安徽合肥 230031;2.安徽醫(yī)科大學病原生物學安徽省重點實驗室/人畜共患病安徽高校省級重點實驗室,安徽合肥 230032
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和梅毒螺旋體(TP)感染是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其主要通過血液傳播、性傳播及母嬰傳播,嚴重影響人類健康[1]。妊娠時合并乙肝、丙肝、艾滋病和梅毒等傳染性疾病不僅影響胎兒的正常發(fā)育,還可導致胎兒成為隱性攜帶者或感染者,甚至造成流產(chǎn)、早產(chǎn)及圍生兒死亡等嚴重不良妊娠結局[2]。此外,由于不同檢測方法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差異及病毒感染后“窗口期”的存在,使得因手術、輸血及其他侵入性操作引起的醫(yī)源性感染時有發(fā)生。因此,了解患者入院前是否合并傳染性疾病,不僅對預防和控制母嬰傳播及新生兒傳染病的發(fā)生,降低孕產(chǎn)婦病死率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能及時有效地對醫(yī)院感染的傳播進行干預,避免醫(yī)務人員發(fā)生職業(yè)暴露[3]。本研究對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10例住院患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體(抗-HC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抗-HIV)1/2和梅毒螺旋體抗體(抗-TP)4項病原體血清標志物的檢測結果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了解合肥地區(qū)上述4種病原體感染的流行病學現(xiàn)狀,為制訂相關預防干預措施提供理論依據(jù),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在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進行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1/2檢測的510例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22例,女288例;年齡14~86歲,平均(40.38±16.34)歲;<30歲的有163例,30~60歲的有266例,>60歲的有81例。如同一患者同一住院期間進行了多次檢測則只納入首次檢測數(shù)據(jù)。
1.2儀器與試劑 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1/2檢測試劑由奧森多醫(yī)療器械貿易有限公司提供,檢測儀器為奧森多VITROS 5600全自動生化免疫分析系統(tǒng);乙肝五項檢測試劑由雅培貿易有限公司提供,儀器為ARCHITECT i2000全自動微粒子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梅毒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TRUST)試劑盒由上海榮盛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提供,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TPPA)試劑盒由日本富士瑞比歐株式會社提供。室內質控品購自北京康徹思坦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試劑均按要求存放并在有效期內使用。
1.3方法 患者入院時采集靜脈血3~5 mL于促凝采血管中,凝固后離心分離血清,當日不能檢測者置于2~8 ℃冰箱保存待檢,保存時間不超過12 h。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1/2;其中HBsAg初篩陽性者采用化學發(fā)光法進一步檢測乙肝五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體(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體(HBeAb)和乙肝核心抗體(HBcAb)],確定感染模式。每次試驗均同步進行室內質控,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及標準操作規(guī)程進行???HIV1/2檢測及結果判讀嚴格按照《全國艾滋病檢測技術規(guī)范(2015年版)》的相關標準,抗-HIV1/2初篩陽性者采用ARCHITECT i2000全自動微粒子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及配套試劑進行復檢,初檢、復檢均為陽性或者一陰一陽者則送合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確證實驗室采用免疫印跡試驗確認???TP初篩陽性者用TRUST試劑盒和TPPA試劑盒進行復檢,3種方法都為陽性診斷為梅毒感染。陽性率=陽性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4項病原體血清標志物陽性率分布 510例住院患者中,檢測出病原體血清標志物陽性的患者有37例,陽性率為7.25%。HBsAg陽性患者33例,陽性率為6.47%;抗-HCV陽性患者3例,陽性率為0.59%,其中HBsAg和抗-HCV同時陽性的患者1例。抗-TP初篩陽性患者3例,對其進一步用TRUST檢測滴度,用TPPA檢測抗-TP,其中1例滴度為1∶32陽性,TPPA陽性;1例滴度為原倍陽性,TPPA陽性;1例滴度和TPPA均為陰性,故抗-TP陽性2例,陽性率為0.39%;抗-HIV1/2初篩試驗1例患者為可疑陽性,經(jīng)合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確證實驗室最終確認為未檢出。
2.2不同性別、年齡患者4項病原體血清標志物陽性率分布 男、女患者病原體血清標志物總陽性率分別為10.81%(24/222)和4.51%(13/28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HBsAg陽性率男性高于女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抗-HCV、抗-HIV1/2和抗-TP陽性率在男、女患者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不同年齡段患者病原體血清標志物總陽性率不同,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BsAg陽性率在30~60歲患者中最高,為8.27%,<30歲患者HBsAg陽性率最低,為4.29%,但各年齡段患者HBsAg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CV、抗-HIV1/2和抗-TP陽性率在不同年齡段患者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年齡患者4項病原體血清標志物陽性率分布[n(%)]
2.3HBsAg陽性患者的感染模式分布 33例HBsAg陽性患者中,26例進行了乙肝五項檢測,其余7例因臨床診療原因未檢測,其中檢出“小三陽”(HBsAg、HBeAb、HBcAb陽性)20例,占76.92%(20/26),“大三陽”(HBsAg、HBeAg、HBcAb陽性)3例,占11.54%(3/26),“小三陽”與“大三陽”患者占88.46%(23/26)。HBcAb、HBeAb、HBeAg陽性率分別為100.00%(26/26)、84.62%(22/26)和11.54%(3/26),HBsAb陽性率僅為7.69%(2/26)。
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作為嚴重的傳染性疾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在分娩、手術、輸血及其他侵入性診療操作前對患者進行上述4種傳染性疾病的血清標志物檢測,不僅可以及時了解患者的感染情況,對陽性患者提供及時的治療;同時,還可提醒醫(yī)務人員在日常診療活動中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避免醫(yī)院感染的發(fā)生。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510例住院患者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1/2的檢測結果,共檢出陽性病例37例,陽性率為7.25%,低于其他相關研究結果[4-5],分析原因可能與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醫(yī)療條件、檢測方法和受檢人群分布不同有關。
我國是乙肝發(fā)病的重災區(qū),原衛(wèi)生部2006年全國人群乙肝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國15~59歲人群HBsAg陽性率為8.57%,大部分病毒感染者最終可發(fā)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6]。本研究結果顯示,HBsAg陽性率為6.47%,低于全國15~59歲人群的陽性率,推測可能與1992年開始執(zhí)行的乙肝免疫規(guī)劃的全面推進及隨之降低的人群感染率有關。此外,本地區(qū)HBsAg陽性率男性高于女性,該結果可能與男性社會活動頻繁,衛(wèi)生意識相較女性更為薄弱,接觸致病因子的概率比女性更高有關[7-8]。進一步分析顯示,乙肝感染模式以“小三陽”(76.92%)為主,其次為“大三陽”(11.54%),說明乙肝患者體內HBV復制活躍,病毒載量高,具有一定的傳染性。HCV曾是引起輸血后肝炎最主要的病毒,由于丙肝起病隱匿,絕大多數(shù)患者感染后不表現(xiàn)出任何癥狀,因此丙肝是目前導致慢性肝臟疾病的主要原因[9]。本研究結果顯示,510例患者的抗-HCV陽性率為0.59%,低于全國水平(1.20%~5.40%)[10],推測可能與近年來合肥市對獻血者及血制品的嚴格篩查與管理有關,其有效防止了輸血環(huán)節(jié)HCV的傳播。
本研究中,510例住院患者僅檢出抗-HIV1/2初篩陽性者1例,且經(jīng)合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確證實驗室最終確認為未檢出。盡管本研究未發(fā)現(xiàn)抗-HIV1/2陽性患者,但由于艾滋病傳播的隱匿性,且暫無完全有效的治療和免疫措施,開展抗-HIV1/2檢測尤為重要[11]。梅毒是由TP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性疾病,人類是TP的唯一傳染源,本研究結果顯示,梅毒感染檢出率為0.39%,略低于國內相關報道[10]。人體感染TP后,可產(chǎn)生非特異性類脂質抗體和特異性抗體兩種成分,凡能產(chǎn)生脂質抗體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麻疹、上呼吸道感染等均能使抗-TP的檢測出現(xiàn)假陽性,因此應結合臨床表現(xiàn)、既往病史及確診實驗進行準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