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蓉 李俊杰
摘 要:C語言程序設計是很多高校學生所接觸的第一門編程語言課程,將移動視頻直播學習作為傳統(tǒng)課堂學習的補充,既保留了傳統(tǒng)課堂的優(yōu)點也彌補了其缺點,加強學生與教師課前課后的互動,使學生可進行個性化學習,更容易掌握C語言編程。
關(guān)鍵詞:C語言;移動視頻直播;個性化學習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shù)、數(shù)字媒體技術(shù)和移動終端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移動視頻直播已經(jīng)成為遠程教育的主流模式。教師與學生可隨時隨地進行直播互動學習,打破了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時空局限。在停課不停學期間,大部分的教師與學生都體驗了一段時間的遠程教育,感受到了遠程教育的好處。部分教師為了在遠程教育中能夠與學生進行互動,選擇了視頻直播的方式,學生在彈幕中與教師進行交流,教師可在任何環(huán)境良好的地方進行開課,學生更是可在任何有網(wǎng)絡的地方進行學習,很多學生選擇了使用移動設備(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進行學習,這使得學習變得十分便捷。直播完成后,學生還可觀看回放,教師亦可查看直播數(shù)據(jù),及時了解每位同學的學習情況,從而達到一些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無法達到的效果。
移動視頻直播學習使得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地進行學習,但是它的缺點也十分明顯。由于沒有教師的監(jiān)督以及缺乏課堂的學習氛圍,學生缺乏學習環(huán)境,部分學生不能自覺學習,反而導致成績下降。移動學習需要移動設備連接網(wǎng)絡,在學習過程中移動設備有可能會彈出各種通知信息,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由于移動學習的種種缺點,很多師生雖然在此期間使用了遠程教育,但是都覺得效率不高,甚至直接否定,等到線下上課時又將之前線上講過的知識點再重復講一遍。因此,視頻直播學習并不能完全取代線下的課堂學習方式,但是它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幫助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
C語言是高校大部分理工科學生學習編程所使用的第一門語言,很多學生在學習編程之前可能連電腦都沒接觸過,而且高校課程的上課模式比起初高中課程的上課模式有很大的轉(zhuǎn)變,因此有很多學生適應不了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或者不熟練使用電腦,難以跟上教師的學習進度。對于程序設計語言的學習,編程思維更接近于計算機的思考方式,與學生以前解決數(shù)學題的思考方式有所不同,部分學生難以轉(zhuǎn)換到編程思維,阻礙了學習進度,甚至是因此放棄學習編程。如果將移動視頻直播學習作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補充,可以很好地彌補C語言的課堂學習的缺點。
視頻直播提供了互動性視頻的全新娛樂方式,也同時為教育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教師可通過直播的方式為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答疑,從而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提高學習效率,強化教師的課程管理能力?,F(xiàn)代化的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輔助工具為課程改革提供了幫助,使得教師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下面以C語言課程為例,講述如何將移動視頻直播學習與課堂學習相互結(jié)合。
首先建立一個直播群,方便管理該門課程的學生,學生除了可在群里觀看教師的直播,還可以隨時查看直播視頻的回放,并在群里相互討論。教師可查看每次直播的詳細數(shù)據(jù),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
1 課前進行直播,幫助學生進行課前預習
高校課堂時長較短內(nèi)容較多,因此,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思考能有助于對知識點的理解,可在課堂上提出疑問,活躍課堂氣氛。然而很少學生會主動預習,信息不對稱導致課堂上只有教師講述,學生極少可以進行互動。課前進行一次師生互動的直播,教師直接引導學生進行預習,能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
每次在課堂上講述新的知識點之前進行一次直播,簡單介紹該知識點,并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對該知識點進行思考,從而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教師針對面授課程需要關(guān)注學生所學專業(yè)的行業(yè)動態(tài),圍繞教學目標,設計討論話題,制定話題討論大綱。
2 課堂中對知識點進行詳細的講述,并與學生進行討論
在課堂上,教師詳細地講述知識點,并拋出課前直播時所提出的問題,由于學生有所準備,因此可引導學生進行相關(guān)的話題討論,有效促進教學與師生交流,開拓學生視野,活躍課堂氣氛。經(jīng)過課前直播后的課堂與傳統(tǒng)課堂一個明顯的區(qū)別就是師生角色的變化。在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是討論活動的引導者,教師會根據(jù)知識點提出相關(guān)的問題,很多時候,學生由于缺乏對知識點的了解,只能緊跟教師的思路,即使有自己見解也不敢說出來進行討論,課堂氣氛比較沉悶。經(jīng)過課前直播的課堂,由于學生已經(jīng)知道問題并經(jīng)過了自己的思考,因此當教師在課堂中提出該問題時,學生就能確定地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教師還能根據(jù)此問題拋出相關(guān)的話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深入理解知識點。這樣,教師就不一定是討論活動唯一的引導者。為了避免課堂討論內(nèi)容偏離主題,教師在設計討論話題時就更要緊扣教學目標,在討論過程中不斷強調(diào)話題的目的和意義,從而使討論活動得到良好的效果。經(jīng)過多次討論活動后,學生能夠逐漸形成自主探索知識的良好習慣。
3 將課堂上講過的編程題的編碼過程錄制下來,方便學生后續(xù)學習
針對C語言課程的學習情況,在課堂中將每個題目的編寫過程進行錄制,教師一邊講述思路一邊編寫代碼。C語言的每個知識點比較簡單,學生容易理解,但是學生要把學到的知識點運用到編碼中卻比較困難。因此,在C語言的課堂中,教師會將大部分的課堂時間用于引導學生將知識點應用在編碼中,而講解知識點所花費的時間相對較少。學習編程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學生動手編寫代碼,教師在講解完編程題的題目后,引導學生編寫代碼,在講解代碼的過程中將知識點引入,引導學生思考并完成編碼。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并不能真正理解教師所講述的思路,導致編碼速度跟不上教師的編碼速度。教師可以將編碼過程錄制下來供學生反復觀看,理解編程思路。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是否觀看視頻,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還可以反復觀看,方便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課后,學生可以一邊用手機觀看編碼視頻,一邊用電腦跟著教師練習編碼。
4 使用線上編程系統(tǒng)布置作業(yè)
對于C語言課程的學習,可以使用PTA等線上編程系統(tǒng)讓學生在課后進行編程練習,規(guī)范編程習慣。隨著智能手機、人工智能等產(chǎn)業(yè)的逐漸發(fā)展,編程似乎成為了流行,從而出現(xiàn)了很多線上編程系統(tǒng)。學習編程的最好方法就是通過大量的練習,讓編程思維成為一種習慣。對于高校學生來說,通過線上平臺進行練習,除了提高編程能力,還能有機會參加該平臺所舉辦的競賽,從而獲得好的就業(yè)機會。線上編程系統(tǒng)里面有大量的編程題目,題目的范圍覆蓋了整個C語言的知識點,有比較簡單的題目,也有很多極具挑戰(zhàn)的算法問題。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可以根據(jù)知識點選擇相關(guān)題目給學生進行練習,教師在選擇題目時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成兩個層次:第一層是比較簡單的題目,要求全部學生完成;第二層是比較有挑戰(zhàn)性的題目,讓學生選做。這樣就能鍛煉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編程能力,既讓編程能力比較弱的學生鞏固知識點,也讓編程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能夠有進一步的提升。
5 在網(wǎng)絡直播平臺上進行課后答疑
課后答疑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通過課后答疑,教師可以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視頻直播技術(shù)的日趨成熟也使得錄播無法實現(xiàn)的實時互動成為可能,這就給解決教室里的教學時長限制問題帶來了希望。在課堂學習中,由于時間限制,一些學生的疑問無法直接在課堂上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在課后教師與學生商量時間,通過直播來完成互動答疑。教師和學生只要在有網(wǎng)絡信號覆蓋的地方,用隨身攜帶的手機或平板就能完成答疑互動,解決學生問題,空間和設備限制基本可以忽略。教師與學生在直播過程中可進行互動,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跟學生一起討論解決,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tǒng)的答疑方式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答疑,很多學生會提出相同的問題,因此,教師將同樣的答案重復多次,這樣非常浪費教師的時間。課后釆用直播的方式答疑,就可進行一對多的答疑,同樣的問題只需回答一兩次。對于已經(jīng)回答過的問題,還可引導其他學生回答,觀察學生是否真正了解。直播答疑不僅使得教師的答疑更有效率,而且能調(diào)動學生的自主性,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
6 虛擬學習社區(qū)
虛擬學習社區(qū)利用了移動網(wǎng)絡的優(yōu)勢,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創(chuàng)造了許多有利條件。直播群的建立是為了將學習同樣課程的學生聚集起來,因此,群里討論的主題基本上都是圍繞該課程,互動質(zhì)量較高。教師不可能時刻關(guān)注到學生的提問,那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問題發(fā)到直播群中,讓其他同學一起思考并討論,使得學生的問題能快速地解決。良好的互動能夠提高學生對直播平臺的歸屬感和依賴感,促進學生之間相互討論,相互解決問題,亦可減輕教師的負擔。
綜上所述,課前直播引導學生預習,設計話題討論拓寬視野,保存視頻進行個性化學習,課后互動答疑提升答疑效果,虛擬學習社區(qū)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將移動視頻直播學習作為課堂學習的補充,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把握。
參考文獻:
[1]劉婉君,梁林.網(wǎng)絡課程中在線討論話題的設計[J].中國教育技術(shù)裝備,2008(20):141142.
[2]何青,雷紅艷.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淺議[J].電腦知識與技術(shù):學術(shù)版,2020,(9):167168.
作者簡介:陳桂蓉(1986— ),女,漢族,廣東羅定人,碩士,教師,研究方向:軟件工程;李俊杰(1987— ),男,漢族,湖南人,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嵌入式開發(fā)、無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