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純 ,徐敏
(1.吉林師范大學遼源分院,吉林 遼源 136200;2.通化師范學院化學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2)
磷化膜是一種不導電隔離層,能抑制鋼鐵表面腐蝕微電池的形成,從而起到減緩腐蝕的作用。然而磷化膜微觀多孔,在潮濕和海洋大氣環(huán)境中孔隙處容易積存水汽和腐蝕介質(zhì),將逐漸轉變成腐蝕通道。鑒于此,對磷化膜進行封閉,使孔隙得到填充具有重要意義[1-4]。
工業(yè)中通常采用涂防銹油和鉻酸鹽溶液浸漬的方式對磷化膜進行封閉。涂防銹油雖然操作方便,但封閉效果不太理想。盡管在鉻酸鹽溶液中浸漬的封閉效果很好,但鉻酸鹽溶液對環(huán)境危害很大,不符合當前提倡的綠色環(huán)保理念。為此,科研工作者致力于開發(fā)綠色環(huán)保且效果較好的封閉方式。硅酸鹽溶液是一種稠狀液體,通常用作黏合劑,對孔隙具有填充作用。近年來已有學者采用硅酸鹽溶液浸漬的方式對磷化膜進行封閉,獲得了較好的封閉效果[5-9]。然而,很少有學者考察硅酸鹽封閉工藝參數(shù)對磷化膜性能的影響。
為此,筆者采用硅酸鹽溶液浸漬方式對45鋼表面鋅錳系磷化膜進行封閉,通過正交試驗并結合直觀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考察了溶液溫度、封閉時間和硅酸鹽濃度對磷化膜微觀形貌和耐蝕性的影響, 篩選出較佳的封閉工藝參數(shù),旨在為進一步提高鋅錳系磷化膜的耐蝕性提供參考。
氫氧化鈉、碳酸鈉、鹽酸(36%~38%)、磷酸二氫錳、硝酸鋅、磷酸二氫鋅、檸檬酸鈉、硝酸鎳、酒石酸、硅酸鈉、五水合硫酸銅、氯化鈉,以上試劑均為分析純。
45鋼片(30 mm × 14 mm × 1 mm)依次經(jīng)過打磨、清洗、除油、活化、清洗和烘干處理。打磨使用剛玉磨輪,消除基體表面的氧化皮、劃痕等缺陷。除油使用堿性溶液(45 g/L氫氧化鈉 + 10 g/L碳酸鈉),加熱到65 °C,浸泡15min?;罨褂皿w積分數(shù)為10%的鹽酸,室溫下浸泡1min。清洗使用去離子水,防止各工序間交叉污染。
經(jīng)處理的鋼片采用浸漬方式進行磷化,鋅錳系磷化液的成分為:磷酸二氫錳22 g/L,硝酸鋅55 g/L,磷酸二氫鋅13 g/L,檸檬酸鈉1.5 g/L,硝酸鎳1.0 g/L,酒石酸1.0 g/L。磷化工藝條件為:溫度(55 ± 0.5)°C,時間15min。
采用硅酸鹽溶液浸漬方式對鋅錳系磷化膜進行封閉。為了減少實驗次數(shù)并充分考察各工藝參數(shù)的影響規(guī)律,進而篩選出較佳的硅酸鹽封閉工藝參數(shù),采用SPSS軟件設計了正交試驗方案,溶液溫度、封閉時間和硅酸鈉質(zhì)量濃度3個因素的水平見表1,以磷化膜的耐硫酸銅點滴時間(用tCuSO4表示)作為評價指標。
表1 正交試驗因素與水平 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orthogonal test
采用JSM-6701F型掃描電鏡(日本電子株式會社)表征封閉前后磷化膜的微觀形貌,同時采用附帶的能譜儀進行成分分析。
采用點滴法測定封閉前后磷化膜的耐硫酸銅腐蝕時間,使用的溶液成分為:五水合硫酸銅41 g/L,氯化鈉35 g/L,0.1 mol/L鹽酸15 g/L。用滴管取3滴溶液分別滴在磷化膜表面不同位置,記錄液滴顏色變化所經(jīng)歷的時間,取平均值即為耐硫酸銅點滴時間。
采用CHI660E型電化學工作站(上海辰華儀器有限公司)測試封閉前后磷化膜的極化曲線,腐蝕介質(zhì)為3.5%的氯化鈉溶液,工作電極為磷化膜試樣(暴露面積1 cm2),參比電極為飽和甘汞電極,輔助電極為鉑電極,掃描速率為1 mV/s。
表2為正交試驗結果。首先采用直觀分析法獲得各工藝參數(shù)的最優(yōu)水平以及對耐硫酸銅腐蝕時間影響的主次順序。
表2 正交試驗結果 Table 2 Orthogonal test result
從圖1可看出,隨著溶液溫度升高(55~85 °C)、封閉時間延長(3~14min)以及硅酸鈉質(zhì)量濃度增加(2.5~15.0 g/L),耐硫酸銅腐蝕時間均呈現(xiàn)先延長后縮短的變化趨勢。
圖1 各工藝參數(shù)的效應關系 Figure 1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 of each process parameter
硅酸鹽溶液是一種稠狀液體,能起到一定的黏合作用,填充覆蓋磷化膜的孔隙[10-15]。分析認為:當溶液的溫度和硅酸鹽濃度較低、封閉時間較短時,溶液擴散慢,對孔隙填充覆蓋不均勻,所以磷化膜的 耐硫酸銅腐蝕時間較短。隨著溶液溫度升高、封閉時間延長以及硅酸鹽濃度增加,溶液擴散加快,能在磷化膜的孔隙處沉淀堆積,充分發(fā)揮黏合作用,使孔隙得到較好的填充,磷化膜的致密性明顯改善,所以耐硫酸銅腐蝕時間延長。但隨著溶液溫度繼續(xù)升高、封閉時間延長以及硅酸鹽濃度增加,溶液pH升高,磷化膜在高溫、堿性環(huán)境中浸漬較長時間會遭受較嚴重的溶解侵蝕,使得孔隙無法較好地填充,反而還可能增多,所以磷化膜的致密性降低,表現(xiàn)為耐硫酸銅點滴時間縮短。
圖2為各工藝參數(shù)的極差。極差越大,意味著對應的工藝參數(shù)對耐硫酸銅腐蝕時間的影響程度越高。從圖2可見,硅酸鈉質(zhì)量濃度的極差最大,其次為溶液溫度,封閉時間的極差最小。
圖2 各工藝參數(shù)的極差 Figure 2 Ranges of process parameters
綜上所述,以耐硫酸銅腐蝕時間最長為目標,得到各工藝參數(shù)的最優(yōu)水平均為第三水平,即溶液溫度75 °C、封閉時間10min、硅酸鹽質(zhì)量濃度10.5 g/L,同時可以確定各工藝參數(shù)對耐硫酸銅腐蝕時間影響的主次順序為:硅酸鈉質(zhì)量濃度 > 溶液溫度 > 封閉時間。
為了驗證直觀分析結果的正確性,首先采用方差分析法對各工藝參數(shù)進行方差齊性檢驗。由表3可知,各工藝參數(shù)的顯著性均大于0.05,說明方差是齊的[16-19],可以采用方差分析法進一步分析。
表3 方差齊性檢驗結果 Table 3 Test result of homogeneity of variance
表4為方差分析結果。比較各工藝參數(shù)的F值可知,硅酸鈉質(zhì)量濃度對耐硫酸銅腐蝕時間的影響最為顯著,其次為溶液溫度,封閉時間對耐硫酸銅腐蝕時間的影響最不顯著,這與直觀分析結果一致。
表4 方差分析結果 Table 4 Result of variance analysis
其次補充了3組實驗,在溶液溫度為75 °C、封閉時間為10min、硅酸鈉質(zhì)量濃度為10.5 g/L的條件下封閉后磷化膜的耐硫酸銅腐蝕時間分別為162、165和167 s,平均值為165 s,優(yōu)于任一組正交實驗結果,由此證實采用直觀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得到的最佳封閉工藝參數(shù)是正確的。
為了便于表述,將在最佳封閉工藝參數(shù)下封閉后的磷化膜稱為最佳封閉磷化膜。如圖3所示,與未封閉磷化膜相比,最佳封閉磷化膜較平整、致密,孔隙等缺陷得到較好的填充和修補。
圖3 未封閉磷化膜(a)及最佳封閉磷化膜(b)的微觀形貌 Figure 3 Micromorphologies of unsealed phosphate coating (a)and best-sealed phosphate coating (b)
從圖4a中只看到Zn、Mn、P和O元素的特征峰,而圖4b中有Zn、Mn、P、O、Na、Si等元素的特征峰。在最佳封閉磷化膜表面檢測到一定量的Na和Si元素,證實了硅酸鹽起到填充覆蓋磷化膜孔隙的作用。
圖4 未封閉磷化膜(a)及最佳封閉磷化膜(b)的能譜圖 Figure 4 Energy-dispersive spectra of unsealed phosphate coating (a)and best-sealed phosphate coating (b)
采用塔菲爾外推法對圖5所示的極化曲線擬合,得到的腐蝕電位(φcorr)和腐蝕電流密度(jcorr)見表5。比較發(fā)現(xiàn),未封閉磷化膜及最佳封閉磷化膜的腐蝕電位均高于45鋼,腐蝕電流密度則明顯低于45鋼,說明未封閉磷化膜及最佳封閉磷化膜都能較大幅度提高45鋼的耐腐蝕性能。與未封閉磷化膜相比,最佳封閉磷化膜的腐蝕電位正移了約36 mV,腐蝕電流密度降低了60%。這說明硅酸鹽封閉使磷化膜的耐蝕性進一步提高,原因是磷化膜的致密性在封閉后有明顯改善,阻礙腐蝕介質(zhì)滲透侵蝕的能力增強,有效延緩了腐蝕進程。
表5 極化曲線擬合結果 Table 5 Fitting result of polarization curves
圖5 45鋼、未封閉磷化膜及最佳封閉磷化膜的極化曲線 Figure 5 Polarization curves of 45 steel, unsealed phosphate coating, and best-sealed phosphate coating
采用正交試驗直觀分析法得到最佳封閉工藝參數(shù)為溶液溫度75 °C、封閉時間10min、硅酸鹽質(zhì)量濃度10.5 g/L,同時確定了各工藝參數(shù)對磷化膜耐硫酸銅腐蝕時間影響的主次順序為:硅酸鈉質(zhì)量濃度 > 溶液溫度 > 封閉時間。方差分析表明直觀分析結果是正確的。
硅酸鹽在磷化膜的孔隙處沉淀充分發(fā)揮了黏合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填充覆蓋了孔隙,使磷化膜的致密性得到明顯改善,阻礙腐蝕介質(zhì)滲透侵蝕的能力增強。在最佳工藝參數(shù)下封閉后,磷化膜由Zn、Mn、P、O、Na和Si元素組成,表面較平整致密,耐蝕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