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友超
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指出:“學生們應該覺得他們是在真正地進行學習,而不是在表演智力的小步舞蹈?!苯陙?,不少專業(yè)人士在不同層面以不同方式呼吁“讓學習真正發(fā)生”。2017年《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刊印。新課標強調:教學要更加關注育人,著力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并具備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能力。在這樣的課程實施背景下,我們需要通過大量教育、教學實踐來探明學校課堂教學真正的事實,進而探索指向未來的課堂教學變革。
MIT曾用可穿戴設備研究學生的腦電波情況,得出的結論是:大腦最不活躍的時段是上課時;大腦最活躍的時段是考試、自學、做作業(yè)時。由此可見,傳統(tǒng)課堂講授式教學法的低效、無效乃至副效??梢哉f,傳統(tǒng)的育人過程與教學方式急須重塑;以學生為中心,從教書轉為引導學生探究,變知識記憶為問題解決,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成為必須。
一、“能動學習”是未來課堂的核心特質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指出:“優(yōu)化教學方式。堅持教學相長,注重啟發(fā)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薄兑庖姟分袑τ趦?yōu)化教學方式的指導明確指向了“能動學習”的課堂轉型??梢哉f,指向未來的課堂教學變革將以“能動學習”為核心特質。所謂“能動課堂”是指學生采取自主學習、協(xié)同學習、體驗學習、調查學習等多種方式開展能動學習,這種課堂生態(tài)強調的是課堂的建構主義特質,即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通過有效互動,建構理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與關鍵能力的發(fā)展與提升。能動課堂實踐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建立研學共同體,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協(xié)作活動,發(fā)展學生的高階能力,即在基礎能力(知識、理解、運用)的基礎上發(fā)展分析、綜合、創(chuàng)造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維,同時增強其溝通力以及對個體之間差異的包容力,以此保障學生對國家基礎課程開展深度學習。
過去的課堂,老師教得精彩,學生未必學得精彩;老師講得過癮,學生未必學得過癮。那些難以在課堂上進行有效探索與構建的學生或是被忽略,或是自我放逐,逐漸成為課堂的棄兒。能動學習則不然,其本質特征是變“注入”為“啟發(fā)”,變“被動”為“自主”,變“接受”為“探索”。基于新課標、新課程的“能動課堂”必將推動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發(fā)生真正的轉變。
二、“迎戰(zhàn)不確定性”是未來課堂的重要旨歸
埃德加·莫蘭在他的專著中指出:“20世紀前,我們一直相信會走向一個重復的或者是進步的未來,20世紀發(fā)現(xiàn)了未來的失落,亦即它的不可預見性?!比绻f,人類的歷史過去是一個未知的探險,未來,這個探險將要面對更多的分岔或是改道,偶然事變以及隨機因素使我們走向的未來具有更大的不穩(wěn)定性,而這一過程無論人類精神還是超強電腦都不能把握。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時代的學生都既是時代人,也是未來人。我們也知道,國家發(fā)展的大計首要在青年人之教育。如說今天的學校要為未來而教,而未來恰恰又具備不可預測性,那么,學校教育到底應該如何展開呢?
我們可以給出的回答是:教師要為“一個可行的未來而教育”。要使得今天的教育能夠使學生適應一個可行的未來或是創(chuàng)造一個可行的未來,需要教師思考學生身上需要具備的在未來可行的品質。要想明確未來可行品質的核心特質,就需要思考埃德加·莫蘭在他的《復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 中提出的對于未來教育必要的7種必要知識,或者說是7項必要原則。這7種必要知識分別是錯誤與幻覺、恰切的認識原則、人類的地位、地球本征、迎戰(zhàn)不確定性、互相理解、人類的倫理學。這7種必要知識皆不容忽視,尤其需要關注的是“迎戰(zhàn)不確定性”。古希臘詩人歐里庇得斯曾說:“期待之事沒有實現(xiàn),神靈打開通往意外之事的大門?!苯裉?,這句格言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現(xiàn)實。在知識的衰變期迅速縮短甚至消失的今天,單純地教授確定性顯然已經(jīng)失去了價值,人們需要或者說應該教授的恰恰是“不確定性”,或者說是教授的是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如果以傳授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指向,那么,學生恐怕永遠都無法畢業(yè)。過去所說的一杯水、一桶水、源頭活水的理論已不足以支撐起今天的課堂教學,今天的課堂教學需要教會學生的是“汲水之法”,也就是說,需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需要幫助學生形成終生學習力來迎接短衰變期乃至無衰變期的時代,而以啟發(fā)、互動、探究為主要特征的“能動課堂”無疑是教會學生“汲水之法”的有效課堂教學生態(tài)。
國家實施的新一輪課程改革所指向的要點之一也在于此,新改革精神要在學校教育中得以落實,重點在于推行學校課堂教學的真正變革。有專家直言:課改,核心是“改課”。舊瓶新酒、舊瓶舊酒、新瓶舊酒、新瓶新酒均擺在教師面前,如何選擇體現(xiàn)著學校的變革決心、使命感以及責任感。那么,課堂教學的變革到底應該如何“迎戰(zhàn)不確定性”呢?
過去課堂教學的主體樣態(tài)是“講授——學習”,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受眾,充當?shù)氖钦n堂上的被動接受者。有些教師即便有時設計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們通常也只能充當活動的執(zhí)行者,他們沒有機會去構思、設計、創(chuàng)造。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變“講授——學習”為“合作——探究”,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成為了學習的合作者,教師以“平等中首席”的定位,不再以傳授學科知識為務,而是成為學生有效學習活動的策劃人。原本的“教案”變?yōu)榻裉斓摹盎顒影浮?“導學案”,在活動案與導學案的指引下,學問興趣催生探究熱情,探究熱情驅動研學行為,研學行為強大學術能力,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會學習,漸諳汲水之法,漸具汲水之能,從而具備核心素養(yǎng)與關鍵能力,去迎向乃至創(chuàng)造一個“可行的未來”。
三、“成長型思維建構”是未來課堂的的關鍵落點
2018年,美國一個致力于教育創(chuàng)新的研究機構通過多種途徑采集教育大數(shù)據(jù),發(fā)布了《2018年美國教育趨勢》報告,揭示了如今美國教育工作者最為關注的20個教育發(fā)展趨勢,其中,“成長型思維”以10分(滿分)排在了發(fā)展趨勢的榜首。
有研究表明:成功人士往往都有一種特定的心理特征,這種心理特征更是被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和很多國際上頂尖的大企業(yè),定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這種特定心理特征叫做“成長型思維”。2017年,全球獎金最高的教育獎項“一丹獎”公布首屆獲獎名單,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摘獲一丹教育研究獎。 “成長型思維”的概念,正來源于她的經(jīng)典作品《看見成長的自己》(英文版原名: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在她看來,一個人擁有成長型思維,將樂于接受挑戰(zhàn),并積極地去擴展自己的能力,而這也是未來發(fā)展最需要具備的能力。研究表明,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做事不易放棄,更能從過程中享受到樂趣,更容易尋求幫助,復原力更強,也就是更加堅毅。 他們會更在意自己從一件事中是否真正學到了東西,而不僅僅是能夠通過考試。這正是能動課堂在發(fā)展學生思維品質方面的重要著力點。
成長型思維建構要通過系統(tǒng)的刻意練習才能達成,這就要求課堂教學不可以是教師一廂情愿的行為。蔡元培先生說:“教育之藝術不在傳授,而在鼓舞與喚醒?!边@一持見的落點在于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為“內在動機”之培育。在正確的內在動機指引下,通過有效設計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活動,實現(xiàn)研學過程中的起點與學法、節(jié)奏與進程調控、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資源之間最大化的差異尊重,實現(xiàn)因地、因事、因人制宜,實現(xiàn)真正的按需求取、按需供給的教學相長。每名學生雖然起點有別,能力不同,在能動學習的過程中卻都可以有各自的獲得感,這種獲得感或許是一種學問興趣的發(fā)生,學問信心的建立,也或許是學問方法的優(yōu)化,又或許是學問問題的解決,還可能是學問能力的綜合提升。每當這些情況發(fā)生,學生們的“成長型思維”就在生長。
有人說:“未來已來”,我們似乎每天都在抵達“昨天的未來”,又似乎永遠無法抵達真正的未來,因為“未來”在成為今天的路上實現(xiàn)并消逝?;厮莶惶眠h的過去,20年前,迎接千禧年的人們恐怕從未想到過20年后的未來會是今天這種模樣。同樣,從沒有哪個時代的教師像今天的教師這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迎向變革,為一個可行的未來而教,成為從業(yè)者的必需。而能動學習、迎戰(zhàn)不確定性、成長型思維的培養(yǎng)是衡量每一個迎向變革者課堂教學品質的要素。教師的每一節(jié)課或許只是一滴水,然而,每一滴水的改變都關乎現(xiàn)在,也關乎未來,更關乎生命。
附:培養(yǎng)成長型思維里最經(jīng)典的“九個改變”。
1.關于理解
I dont understand. 我就是不懂。
換個說法:What am I missing? 我忽略了什么嗎?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從“這對我來說太難了,根本沒法理解”轉變?yōu)椤爸灰盐衣┑舻摹⒑雎缘恼页鰜?,肯定能搞明白”?/p>
2.關于放棄
I give up. 我放棄了。
換個說法:Ill use some of the strategies Ive learned. 我得試試我學過的(別的)方法。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從“我的能力達不到,只有放棄了”轉變?yōu)椤皢栴}沒有方法多,此路不通,換個方法就好了”。
3.關于錯誤
I made a mistake. 我犯錯誤了。
換個說法:Mistakes help me improve. 犯錯能讓我變得更好。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從“我做錯了,我很沮喪”轉變?yōu)椤半m然這次錯了,但以后我就知道這么做是錯的,又學到一招”。
4.關于困難
This is too hard. 這太難了。
換個說法:This may take some time and effort. 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搞定)。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從“這太復雜了,我不可能完成”轉變?yōu)椤爸灰ㄗ銐虻臅r間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
5.關于足夠
Its good enough. 已經(jīng)挺好的了。
換個說法:Is this really my best work? 這真的是我的最好成績嗎?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從“我做得足夠好了,已經(jīng)達到我的上限了”轉變?yōu)椤皼]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許再努力一些,我就能再提高一點兒”。
6.關于聰明
Ill never be as smart as her. 我不可能像她一樣聰明。
換個說法:Im going to figure out what she does and try it. 她是怎么做的,我也要試試看。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從“別人比我聰明,沒辦法了,我就是不如她”轉變?yōu)椤爸灰獙W習她的方法,然后認真去做,我也有戲”。
7. 關于完美
I cant make this any better. 我不能做得更好了。
換個說法:I can always improve. Ill keep trying! 我還能做得更好,我要繼續(xù)試試!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從“我的能力只能做這么多,這件事這樣就足夠完美了”轉變?yōu)椤拔疫€要看看這件事有什么可以完善的,只要不斷嘗試和努力,肯定還能再提高”。
8.關于否定
I cant read. 我閱讀不太好。
換個說法:Im going to train my brain in reading. 我要訓練我的閱讀能力。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從“我沒有閱讀這根筋兒,我就是個書盲”轉變?yōu)椤爸皇怯柧毑粔蚨眩蝗鐖猿志毩曇欢螘r間看看”。
9.關于能力
Im not good at this. 我不擅長這個。
換個說法:Im on the right track. 我正在提高。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從“我做不了這些”轉變?yōu)椤拔椰F(xiàn)在可能做不好,但沒關系,慢慢往這個方向努力,我就會越來越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