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
摘 要:微博利用短短140字,打造了豐富又便捷的學習平臺,為公益性活動的傳播提升更多關注度,是積“微”成“博”的成功典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也可以用微主題謀求廣收益,從微切入、微素材、微問題三方面著手,打造理想的“微·博”課堂,促進學生德行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微切入;微素材;微問題
“小微博,大世界”,這是微博的宣傳語。如其所言,微博利用短短140字,為我們打造了豐富又便捷的學習平臺,為公益性活動的傳播提升更多關注度,為民主參與拓增公開化渠道,成為現(xiàn)今極具影響力的社交平臺,也是積“微”成“博”的成功典型。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如果能在45分鐘的有限時間,充分挖掘?qū)W生的生活實際并作為課堂資源,以微主題謀求廣收益,發(fā)散性地為學生打造豐富廣博的世界,必然更利于學生睹微知著,促進德行的全面發(fā)展,這就是理想的“微·博”課堂。然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如何聚焦微主題,下面我結(jié)合自己日常的教學探索和聽課心得,談談對此的理解。
一、微切入 廣發(fā)散
心理學家皮奧托·文吉爾曼發(fā)現(xiàn),讓大腦能夠輕松地處理的外界信息對大腦來說更具吸引力,簡而言之,就是大腦偏愛簡單容易的信息。因此,課堂的“開場白”可以是一個熟悉的生活事例、一張圖片等,微切入,簡單但是能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以課堂實例來說,八年級上冊第五課第三框“善用法律”,經(jīng)過課前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對“法律”抱有嚴厲、冰冷的印象,乍看課題肯定會有望而生畏之感。為了拉近學生和法律之間的距離,播放一則“小幸?!钡囊曨l,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幸福背后法律的守護,導入課題。(視頻內(nèi)容:采訪人們在何時感到幸福,有的人說在操場上揮灑汗水青春洋溢的時候;有的人說在商城購物買到心儀商品的時候……)
又如王靜老師參加南京市跨校賽課時,在八年級第五課第二框“預防犯罪”授課中,以校園為開頭,在贊嘆如詩如畫的校園后,話鋒一轉(zhuǎn),感嘆和學生同齡的某些孩子因為違法犯罪而失去校園生活,走上了另一條路。感嘆之間,學生一下子恍若失去了往常的班級同伴,再也看不見學校的草木之景……遺憾的同時自然迫切想要知道如何預防犯罪。
微切入常常是以學生熟悉的、身邊的素材內(nèi)容出現(xiàn),這能夠讓課堂的主角——學生,快速地走進課堂、走進教學主題。
二、微素材 大作用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意識、政治認同,課堂需要引入國家層面的重要政策、大事,但課堂也需“接地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身邊。贊可夫說:“教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會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見課堂使用的素材需要貼近學生可感知區(qū)域,不妨用一些小素材、小情景、小活動等。
老師可以在課上提供素材供學生思考,也可以讓學生發(fā)揮主動性,在課前搜集素材。我就七年級上冊第十課第一框“法律為我們護航”為例談談對后者——學生生成的素材這一方面的探索。課前,我將學生分為兩組,分別布置任務:(1)收集家人為保護未成年人而做出的行動。(2)看看學校做了哪些事情以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通過這兩項任務,學生的目光聚焦于身邊人、身邊事,收集到了許多素材。學生在分組活動后紛紛表示原來家長們平日里默默為自己做了很多事情,學校的活動也都是為了他們的健康成長,甚至校園的景觀也都是圍繞學生的成長而建設的。
三、微問題 深思考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啟示教師制定教學目標時應考慮實際學情,可以稍高于學情,但學生只要跳一跳就能夠得著,否則會失去努力的動力。基于此,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也應遵循此規(guī)律,多提小問題、簡單問題,在大問題、難問題前多搭建“腳手架”,以激發(fā)學生思考的動力,以問題驅(qū)動課堂。
在七年級上冊第六課二框“師生交往”這一節(jié)課中,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學會正確與老師交往。我以一段學生小周和老師相處的片段為素材,摘錄如下“每次在走廊上遇到他,我都會開心地朝他做個鬼臉,有時候還會調(diào)侃他兩句。上課時,我很希望他能多朝我這看,多和我說話,畢竟我們的關系比較好。到了下課,一沒事我就會去他辦公室,和他聊天說笑,有時還會拉他一起去操場踢球”。初次上這堂課,展示這段文字后,我問學生:“你如何看待小周和老師相處的方式?”學生有的說覺得和老師相處得很好,有的覺得不太合適,但具體原因不能說明。自己課后反思,發(fā)現(xiàn)問題在于“問”。一來,我的即時性提問沒有給他們足夠的思考時間;二來,“如何看待”這個問法太抽象,其實只需要讓學生思考是否贊同并說明理由即可。因此,第二次上課,我修改了問題,先問學生:“在學生小周眼中,師生成為朋友后,關系應是什么樣的?”而后再問:“你是否贊同小周的看法?師生成為朋友是否和與同齡人成為朋友的相處方式一樣?”最后問學生:“作為學生,該如何和老師交往?”三個問題一層層遞進,前兩個問題作為“腳手架”,幫助學生先總結(jié)主人公和老師相處的方式,再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合理之處,最后思考如何正確與老師交往。如此一來,學生更能得出結(jié)論:與老師交往,需以尊重為前提,不同于同伴間的交往。
“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這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聚焦微主題,也就是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微切入、微素材、微問題切合學生的需求,利于后續(xù)深入地展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