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 甘瑜
【摘 要】本文論述高校心理咨詢的多重咨訪關系,從心理咨詢中咨訪關系的重要性出發(fā),分析高校多重咨訪關系中來訪者的特點、咨詢師的角色、心理督導對咨訪關系的影響等,提出確定咨訪關系的純粹性、引導學生主動尋求心理咨詢、發(fā)揮雙重咨詢關系的作用、激勵心理咨詢師定期接受心理督導等建立良好咨訪關系的途徑,以提高高校心理咨詢效果。
【關鍵詞】高校 心理咨詢 多重咨訪關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7-0128-03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與倫理守則》(以下簡稱《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中規(guī)定咨詢師和來訪者的關系(即咨訪關系)應該是純粹的咨詢關系,不能存在其他關系,這些設置不僅保護來訪者的利益,更保護咨詢師的利益,保證心理咨詢的專業(yè)性和獨立性。高校是重要的育人環(huán)境,心理咨詢中,咨詢師與來訪者不僅有咨訪關系,還存在其他復雜關系,如高校心理咨詢師隊伍中有的是教師,有的是行政管理人員,或者咨詢師與來訪者都和其他某位教師有關系,咨詢師與來訪者有時候在學校的某個場合會相遇,咨訪雙方至少存在間接的師生關系,這些現(xiàn)象都屬于多重關系?!缎睦韺W工作倫理守則》第一條第七款指出:“心理師要清楚地了解多重關系(例如與尋求專業(yè)幫助者發(fā)展家庭的、社交的、經(jīng)濟的、商業(yè)的或者親密的個人關系)對專業(yè)判斷力的不利影響及其傷害尋求專業(yè)服務者福祉的潛在危險性,盡可能避免與尋求專業(yè)服務者發(fā)生多重關系?!倍嘀仃P系下的心理咨詢有傷害和剝削來訪者的潛在危險,考驗咨詢師在咨詢中的覺察性、感受力。多重關系下如何開展大學生心理咨詢,如何減少多重關系給咨詢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保證心理咨詢的效果,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要共同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一、心理咨詢中咨訪關系的重要性
在心理咨詢中重要的療效因子是咨訪關系,良好的咨詢關系是來訪者獲得有效幫助最重要的保證。其一,因心理問題前來咨詢的大學生中,多數(shù)是因為人際關系等問題導致焦慮、抑郁、強迫、情緒不佳,或無法正常地學習和生活,良好的咨訪關系能使來訪者產(chǎn)生新的情感體驗。其二,良好的咨訪關系能增強來訪者的安全感,修正其缺乏安全感的體驗,增強自體功能,主動探索新的健康人際關系模式。其三,來訪者和咨詢師在咨詢中會重現(xiàn)孩子和父母的關系,活現(xiàn)其與父母的關系模式,咨詢師在咨詢現(xiàn)場要有敏銳的感受和理解,才能看到和理解來訪者與咨詢的關系。其四,咨詢師對來訪者表現(xiàn)的接納性和包容性,讓來訪者感到被重要他人理解和尊重,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悅納,有力量去修復創(chuàng)傷體驗,從而獲得療愈。
二、高校多重咨訪關系現(xiàn)狀
(一)來訪者的特點
從來訪者的角度來說主要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希望咨詢的教師是自己熟悉的,可以在咨詢室以外的地方存在關系,這樣比較容易打開自己;二是希望單純只是咨詢關系,不想讓人知道自己進行過咨詢。這兩種情況可能同時存在。一方面,學生如果是因輔導員、班主任或者課程教師等身份對教師產(chǎn)生好感和信任,從而約談進行咨詢,那么,受限于心理咨詢師的雙重身份而被轉介給其他咨詢師,學生潛意識就會處在一個稍微弱的位置,可能會產(chǎn)生較高的心理防御,不愿意在陌生的咨詢師面前過多地暴露自己。當人們自我力量不足時,正常情感反應、信號性情感以及創(chuàng)傷性情感反應都可能會觸發(fā)防御。這些防御情感會影響心理咨詢的效果。另一方面,有的學生只希望和咨詢師存在單純的咨詢關系,原因在于學校里的咨詢師有限,同學們都認識,學生不想讓別人知道他們進行過心理咨詢,進而被貼上標簽。
(二)咨詢師的角色
從咨詢師的角度而言,雙重關系的體現(xiàn)要比學生角度更復雜一些,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目前高校咨詢師配比的問題。目前絕大多數(shù)高校配備的專職心理咨詢師數(shù)量未達到教育部規(guī)定1∶4000的標準,僅僅依靠專職心理咨詢師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很多高校通過在輔導員和思想政治課程教師中選拔培訓,教師考取相關的證書后持證上崗從事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思政教師和輔導員身份的心理咨詢師在工作上面對的學生比較多,來訪者預約到自己認識的心理咨詢師的可能性較大,來訪者選擇咨詢師受到限制。二是教育和管理方面的問題。從咨詢師的角度來說,高校對學生有監(jiān)管責任,咨詢師作為教育者,在咨詢時往往不能完全脫離教育者的角色,面對學生會情不自禁地采取說教的方式。從來訪者的角度來說,一方面,來訪者對咨詢師能否做到完全保密心存疑慮,在一定程度上擔心咨詢師把自己的情況告知輔導員,甚至告知家長,在咨詢中不能完全信任咨詢師。另一方面,咨詢師和教師雙重身份的權威感太重,有時出現(xiàn)假性治愈而不易覺察。來訪者在咨詢了一段時間后,感覺癥狀減輕、情緒緩解,怕麻煩教師,甚至覺得不變好點對不起教師的幫助,暗示自己已經(jīng)解決問題而主動結束咨詢,實際上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還可能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重現(xiàn)。三是人情關系方面的問題。學校資源具有有限性,這限制了來訪者的咨詢選擇。在面對來訪者是同事或者其他熟悉的人轉介而來的情況時,再加上來訪學生會更愿意尋找熟悉的咨詢師求助,作為咨詢師的心理教師往往很難直接拒絕來訪學生的要求。
(三)心理督導對咨訪關系的影響
心理咨詢是一項需要長期學習和成長的工作,高校心理咨詢師的來源多樣,咨詢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有較大差異。有的咨詢師雖然是學習心理學專業(yè),但是畢業(yè)后直接到學校工作,從未親自體驗來訪者角色,也沒有做過心理咨詢、督導,缺少工作經(jīng)驗和社會閱歷,從事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更加需要不斷學習、體驗、督導。高校加強對咨詢師的督導能提升咨詢師對來訪者的感受力,提高在咨詢關系中的內觀能力,運用適合來訪者的咨詢技術,對來訪者的移情、反移情、阻抗、投射、自體狀態(tài)、客體關系等有較好的覺察能力,覺察咨訪關系的狀態(tài),看到來訪者的情感模式,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比如,咨詢師此刻的做法是否遵守咨詢倫理?咨詢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嗎?來訪者把咨詢師當成教師還是咨詢師?咨詢師在咨詢中是否做到去學生化的角色對待?來訪者意識到自己的主體責任了嗎?咨詢師是否給予過多的指導和保護,因而阻礙了來訪者自我成長的力量?等等。類似這些問題因為教師的雙重身份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更難以覺察,需要有更高水平的心理咨詢師做監(jiān)督和指導,減少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化解心理咨詢帶來的負面情緒,增強咨詢的效果。
三、建立良好咨訪關系的途徑
雙重關系對于咨詢過程和來訪者有利有弊。從理論上來說,避免雙重關系是為了保證咨詢效果,更好地解決問題,咨詢師與來訪者在工作之前或之后不存在任何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這是最符合標準的追求。當雙重關系無法消除,那么,多重關系下如何開展心理咨詢?如何解決多重關系給咨詢工作帶來的影響,保證心理咨詢的效果?筆者試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探討。
(一)確定咨訪關系的純粹性
純粹的咨訪關系更有利于雙方的深入探索,減少不必要的移情和投射,咨詢師應盡量避免給授過課的學生做咨詢,輔導員應盡量避免給工作上直接管理的學生做咨詢。咨詢師在工作中應增強倫理意識,向來訪者說明專業(yè)設置情況及設置的目的,簽署知情同意書,把多重關系的學生轉介給別的咨詢師,盡量減少因轉介造成來訪者流失,給學生提供周到服務,滿足學生需求。咨詢師的角色和學習、工作、生活中的角色要求不一樣,在咨詢結束前后,咨詢師與來訪者不因學習、工作、生活有交往,不收受來訪者的禮物,避免發(fā)生咨訪以外的關系。高校教師建立純粹的咨訪關系,要正確把握時空關系的原則和要求,在開展心理咨詢時,在心理咨詢室的場所,雙方只能有一種關系,即咨訪關系,在非心理咨詢的時候,如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和咨詢室以外場所,雙方不談心理咨詢的問題,這樣能避免多重關系對咨詢的負面影響。
(二)加大知識普及和宣傳,引導學生主動尋求心理咨詢
當前,高校對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越來越重視,對疑似心理障礙的學生關注比較多,但是難以發(fā)現(xiàn)防御性較強的、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即使發(fā)現(xiàn)心理危機事件也是學校要求咨詢師主動約談學生,不是學生主動尋求幫助,學生主體意識不強,咨訪關系不純粹。高校心理咨詢不收取來訪者任何費用,心理咨詢更像心理教育、心理輔導,在此情形下約談的效果有限?!爸俗灾?,只有意識到要用心理咨詢來幫助自己的時候,學生自身的主體責任才更清晰,主動性才更強,在咨詢中才能減少防御,敞開自己的內心世界,發(fā)揮自身更強的內在力量,建立和發(fā)展良好的咨訪關系,促進咨詢的進展。因此,高校應加大知識普及和宣傳,例如,教師可以在授課中加強心理科普知識、心理咨詢的宣傳,課后通過發(fā)放心理健康手冊等各種活動,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識,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力度。應建立相關的輔導機制,以宿舍、班級為單位,發(fā)揮學生的朋輩督導作用,建立二級心理輔導站,讓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擴大心理知識的受眾面。通過這些措施,引導學生有需求的時候主動走進心理咨詢室尋求幫助,從而為建立純粹的咨訪關系,提高心理咨詢的效果提供保障。
(三)發(fā)揮雙重咨詢關系的作用,減少不利影響
在高校背景下,即使避開課程教學中的師生關系、輔導員和學生的師生關系,至少還存在著學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意義上,絕對純粹的咨訪關系是難以實現(xiàn)的,關鍵是如何揚長避短,盡量減少雙重關系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雖然雙重關系影響雙方咨訪的深入開展,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因為學校環(huán)境和咨詢師的多重關系,相比于社會行業(yè)的心理咨詢師,來訪者信任感更強一些,有利于在初次訪談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再者,咨詢師在了解到來訪者的現(xiàn)實困難后,可以求助來訪者的輔導員或者上級部門解決其在現(xiàn)實層面的困難,減輕現(xiàn)實問題引起的心理問題。初次訪談中咨詢師借助雙重咨訪關系,讓來訪者了解心理咨詢的設置內容、設置目的,讓學生有知情權,學生容易接受咨詢師的雙重身份,減少心理負擔。同時,心理咨詢師在開展咨詢工作時要把握好尺度,在基本的咨詢倫理框架下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實施有利于促進來訪者成長的做法。
(四)激勵心理咨詢師參加學習培訓,定期接受心理督導
湯芳和張靜波提出,行業(yè)倫理規(guī)范體系不完善,倫理教育課程缺位等問題使我國心理咨詢在避免雙重關系的倫理規(guī)范上存在著困難,為尋求倫理規(guī)范而進行心理督導是充分必要的。因此,心理咨詢工作者要經(jīng)常參加學習與培訓,多體驗,多成長。是否定期接受督導,會影響到高校心理咨詢師在雙重關系下的保密態(tài)度與決策。高校心理咨詢師在經(jīng)過相關培訓或者考取證書正式從事心理咨詢工作后,仍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心理咨詢技術水平和職業(yè)素養(yǎng),增加個人成長體驗,對自己的人格有全面的了解和接納,能很好地覺察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并反饋給來訪者;應對學生在咨詢室呈現(xiàn)的狀態(tài)有較高的敏感性和較強的洞察力,讓來訪者感受到咨詢師的理解、尊重、穩(wěn)定、安全、包容。咨詢師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客體關系,有利于來訪者把這種良好客體關系的感覺帶入現(xiàn)實生活,從而重新?lián)碛辛己米泽w感受,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模式。
高校的心理督導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如學校心理咨詢師定期共同學習心理咨詢的知識,共同討論心理咨詢方法,相互督導咨詢的案例(規(guī)范保密措施)。高校應完善心理咨詢師培訓體系,保證心理督導的專項培訓經(jīng)費,定期派咨詢師參加高質量的正規(guī)培訓和個人成長體驗課程,提升人格水平和咨詢技術,拓寬咨詢的視野。同時,咨詢師也要有自我提升的意愿,主動參加督導培訓,通過多種形式的體驗、監(jiān)督、指導,減少因咨詢量過多積累的無力感和焦慮感,緩解職業(yè)倦怠,有能力和不同的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把握咨詢的進程,保護咨詢師和來訪者的利益。
【參考文獻】
[1]歐文·亞龍.愛情劊子手[M].張美惠,譯.太原:希望出版社,2008.
[2]J.布萊克曼.心靈的面具——101種心理防御[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鄧晶,錢銘怡.心理咨詢師和治療師人際關系性人格對雙重關系倫理行為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7(1).
[4]湯芳,趙靜波.心理咨詢與治療中雙重關系的實然現(xiàn)狀與應然追求[J].中國心理衛(wèi)生,2013(7).
[5]朱蓉蓉,王衎.學校心理咨詢師在雙重關系和保密原則上的態(tài)度和決策[J].中國心理衛(wèi)生,2018(3).
注: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立項課題“大學生校園冷暴力現(xiàn)狀、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2019SZ077)
【作者簡介】陳 香(1973— ),女,漢族,廣西貴港人,廣西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甘 瑜(1992— ),女,廣西玉林人,廣西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