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媛媛
摘? 要:蘇軾的《前赤壁賦》一直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其譯本對中國古典散文英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從翻譯適應選擇論的研究視角對蘇軾《前赤壁賦》的葛瑞漢譯本進行分析,重點討論葛瑞漢在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為生成質量較高的譯文,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個維度對譯本做出的適應和選擇。語言維采取動靜轉換、照應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文化維采取了歸化的翻譯策略,交際維采取了意譯、運用修辭的翻譯方法。
Abstract:Su Shi'sThe Red Cliff is a masterpiece that has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the ages and has a high artistic appeal. Its translation has a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al pro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hoery,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The Red Cliff by A·C Graham.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Greehan'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to produce a high-quality translation unde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ranslation. In the language dimension, A·C Graham adopts the translation method of static and static transformation and being equivalent to the original form.In the cultural dimension, he adopt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domestication. In the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he adopts the translation method of free translation and using rhetoric devices.
關鍵詞:《前赤壁賦》;葛瑞漢;翻譯適應和選擇論;翻譯策略
Key words:The Red Cliff;A·C Graham;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translation strategy
1引言
《前赤壁賦》是篇辭賦,用主客問答的方式表達作者的思想與主張,講究排比對偶,音韻感十足。這篇賦之所以長誦不衰,是因為它在文學上有兩大貢獻:第一,它充分彰顯了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質,景色的轉換,情感的跳躍很頻繁,但卻不雜亂,從始到終都是以作者的主觀感受作為線索貫穿全文。第二,《前赤壁賦》對“賦”體進行了革新,把散文和韻文的巧妙結合,是詩與文的統(tǒng)一。此賦記敘了蘇軾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與朋友們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闊達。
《前赤壁賦》最早英譯本來自李高潔(Cyril Drummond Le Gros Clark),收錄在他在倫敦出版的《蘇東坡選》,后來又收錄于他在上海和倫敦出版的《蘇軾》譯作中,并作了加注。后來又相繼出現(xiàn)漢學家華茲生(Burton Watson)和葛瑞漢(Angus Charles Graham)的英譯本。在國內,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和許淵沖先生等也都翻譯過蘇軾的這篇名賦。葛瑞漢是英國著名的漢學家,他出于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個人關懷和興趣翻譯了大量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比如《莊子》、《列子》的譯作,以及晚唐詩的權威譯作,都堪稱極致精品。他翻譯的《前赤壁賦》作品,也堪稱經典,對中國古典散文英譯有著巨大的研究意義。
隨著譯學從最初的關注原文,到原文和譯文同等重要,再到如今越來越關注譯者的主體性,譯者的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翻譯適應和選擇論是一個全新的視角,主要關注譯者為生成質量較高的譯文,在翻譯時采取何種翻譯方法和策略對譯本做出的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和選擇。譯者在翻譯文學作品時,不僅要考慮到譯入語讀者的接受度,也要盡可能的傳遞原文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使譯文讀者能夠體會到原文的文化內涵和美感。因此為生成質量上乘的譯文,譯者要發(fā)揮譯者主體性,進行適應和選擇,生成可讀性較高的譯文。
2翻譯適應選擇論
中國學者胡庚申以達爾文的“適應/選擇”學說的基本原理為依據,提出了翻譯適應選擇論,對翻譯活動的本質、主體、過程等進行了詳盡系統(tǒng)地描述和解釋。根據翻譯適應選擇論,翻譯過程是譯者對以原文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和以譯者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對譯文的“選擇”。翻譯適應選擇論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以原文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對譯者的選擇,同時也是譯者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自然選擇譯者”)。第二是譯者以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身份”實施適應和選擇,產生譯文。(“自然選擇譯文”)。在兩個階段里譯者具有動態(tài)的雙重身份:一方面接受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選擇和制約,另一方面以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身份實施對譯文的選擇與操縱。該理論以“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為基本原則,對譯本進行“多維”轉換,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3葛瑞漢《前赤壁賦》的譯本分析
3.1語言維度的適應和選擇
“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在翻譯過程中,要求譯者在不同層次、不同方面,對語言形式進行適應性選擇轉換。語言維的適應和選擇要求在原文本與目的語文本轉換過程中,譯者要盡可能保存原文本的語言風格和形式。
(1)語言層面兼顧到了原文的對偶
例1: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Full moon, stars few,
Rooks and magpies fly south...
例2: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Caught by the ear becomes a sound, or met by the eye changes to colour.
例3: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Gazing toward Xia-kou in the west, Wu-chang in the east.
例4: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Only the cool wind on the river, or the full moon in the mountains.
分析: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有韻文體,介于詩和散文之間,類似于后世的散文詩。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蘇軾的這篇賦兼具散文和韻文的特點,講究韻律和對仗,文章好多句子都體現(xiàn)出詩歌的韻律和對仗,比如上面三個例子就是典型的案例,譯者在翻譯時做到了語言維的轉換,兼顧到原文的對仗形式,把原文的對仗形式在譯文中呈現(xiàn)出來,譯文讀起來朗朗上口,達到與原文一樣的表達效果。案例一中的“月明星稀,烏鵲南飛”譯者譯成“Full moon, stars few,Rooks and magpies fly south...”通過意象鋪陳,保持與原文的形式對等,達到與原文同等的表達效果。案例二“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一句對仗句,讀起來韻律十足,譯者為達到與原文同等的表達效果,采取被動語態(tài)和不定式,使譯文在形式上和韻律上盡可能照應原文的形式和韻律。案例三“西望夏口,東望武昌”也是典型的對仗句,譯者將其譯成兩個短句,使譯文在形式上與原文更貼合,力求保持譯文與原文語言形式的一致性。案例四譯文同樣照應了原文的形式。譯者做了語言維的轉換,使譯文最大程度還原原文的形式和韻律,增加語言層譯文美感。
(2)語言層面注意到中英文的動靜態(tài)的轉換
例5: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No one forbids me to make it mine, no limit is set to the use of it.
例6: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When the wines we drank had made us merry, we sang this verse tapping the gunwales.
例7: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Looking down on the river winecup in hand, composing his poem with lance slung crossways.
分析:連淑能的《英漢對比研究》一書中指出英語傾向于多用名詞,因而敘述呈靜態(tài);漢語傾向于多用動詞,因而敘述呈現(xiàn)動態(tài)。其中英語中靜態(tài)化的敘述手段是多使用抽象名詞、動詞名詞化、名詞+介詞等。介詞優(yōu)勢與名詞優(yōu)勢結合,使英語的靜態(tài)傾向更為顯著。案例五中,譯者為保持與原文的句子形式相同,也考慮到讓前后句子長短相當,譯者把原文中的動詞“取之”和“用之”轉換成英文的“make it mine”和“the use of it”,把漢語的動詞轉換成英語的名詞。這種翻譯策略既符合英文語言的表達特點,又兼顧到句子與句子的平衡。“no...to...”的句子結構讀起來朗朗上口,增強氣勢,同時與原文的句子結構相呼應,整句話充滿哲理,引人思考。譯文兼具音美、形美、意美,同時滿足英文句子偏靜態(tài)的特點。案例六和案例七中,“make us merry”和“tapping”,“winecup in hand”和“with lance slung crossways”,通過使役動詞、動名詞、名詞+介詞等手段削弱原文的動詞意義,使其轉換為靜態(tài)表達。同時和案例五一樣,這些短語的使用也平衡了句子結構,照應原文句子形式。案例二中的“make us merry”壓了頭韻,一定程度增加了句子的音韻美。
3.2文化維度的適應和選擇
譯者在翻譯時,源語和譯入語在文化上面存在差異,適應源語所屬的整個文化系統(tǒng),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轉換,使譯文再現(xiàn)源語的文化內涵,這一過程被稱為文化維的適應選擇。
例8: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We are leaning on the void with winds for chariot, on a journey none knew where, hovering above as though we had left the world of men behind us and risen as immortals on newly sprouted wings.
分析:“浩浩乎如馮虛御風”描繪的是蘇軾和朋友乘著小船漂流在江面之上,乘著輕風無所不至,并不知道到哪里才會停棲。這句話抒發(fā)了蘇軾雖然遭遇貶謫,卻能以灑脫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的寬闊胸襟與氣魄。這里“馮虛御風”、“羽化而登仙”與道家的思想不謀而合,道家提倡道法自然、修道成仙的思想。但英美國家對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接觸不多,很難理解這個“馮虛御風”的意思,如果直譯駕著風飄在江面上前行,會給譯入語讀者產生誤解。所以譯者利用“chariot”具化的詞將原文中駕風前行的感覺表達出來,也符合源語所傳達的語境。
例9: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The one streams past so swiftly yet is never gone.
分析:“逝者如斯”引自《論語·子罕》,指時間就像這奔騰的河水一樣,不停地流逝。譯者在這里用了“stream”,動詞意為小溪奔涌,準確的把原文的文化內涵表達出來。
3.3交際維度的適應和選擇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但要關注文化內涵和語言信息轉換,還要做好交際.的轉換,使譯入語讀者能夠獲得與源語讀者同等的閱讀感受,從而滿足譯文的交際目的。
例10: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The other for ever waxes and wanes yet finally has never grown nor diminished.
分析:“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意思為月亮總是那樣有圓有缺,但它終究也沒有增減。這句哲理性的語句,譯者為了讓讀者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直接用了“waxes and wanes”,英美讀者也有這樣的表達,譯者如此表述,傳達了交際目的,易于讀者理解其中的哲學思想。
4結語
葛瑞漢對中國古代思想和文化有很大的興趣,因此翻譯了不少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前赤壁賦》的譯本,葛瑞漢很大程度的還原了原文的形式對偶,使句子讀起來音樂感十足。翻譯適應選擇論是以譯者為主體的翻譯視角,其核心是多維度的適應選擇,譯者主要是從三個維度: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對譯文采取相應的翻譯方法和策略,從而翻譯出質量高的譯本。葛瑞漢在翻譯《前赤壁賦》時,盡可能的還原了原文的形式和意義,做到了對原文的動態(tài)對等,關注到了中英語的差異轉換,恰當地運用歸化的翻譯策略,通過加注的方式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原文,成功再現(xiàn)原文風格和語言美感的同時,也成功的向讀者傳達了原文主題思想。葛瑞漢翻譯《前赤壁賦》時采取的各種翻譯方法和策略對今后的中國古典散文英譯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他的譯作有利于中國古典文化傳播,很大程度推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翻譯適應與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20.
[2]李振杰,胡百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讀[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8(8):339-348.
[3]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33-144.
[4]李蒙,王琳娜.翻譯適應選擇論視角下的古典散文英譯策略——以David Pollard《項脊軒志》英譯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8(5):71-76.
[5]李建梅.典籍英譯批評與譯者主體研究——《前赤壁賦》英譯兩篇對比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學報,2007(5).
[6]任霄雅.生態(tài)翻譯學“三維轉換”視角下《前赤壁賦》譯文的對比研究[J].海外英語, 2019-01-23.
安徽省安慶市安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一? 24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