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振雷
余夜讀英倫哲人懷特海先生之《教育之目的》,懷氏之真知灼見令余醍醐灌頂,余痛感當下中國教育之出路必在于返璞歸真,正本清源,掙脫羈絆,方可登高望遠。
“教育之目的”為何?懷氏有言:“教育之目的全在于于激發(fā)引導有血有肉之學子自我發(fā)展之路也”。余讀至此,振聾發(fā)聵,懷氏所描述之境界,心馳神望。冷眼觀之,當下中國之教育目的多為方便選拔也。偶有言及教育之目的者,多為不得不言之廢語也。中國教育之整體判斷失誤已踏上不歸之途,所教之內容多與社會、與生活脫節(jié),忽略學生品性、天賦、自身發(fā)展之需求,遺棄思維之訓練,唯分數(shù)是從,愈演愈烈、欲正偏斜,欲蓋彌彰,欲罷不能,令人扼腕嘆息。
“教育之節(jié)奏”為何?懷氏有言:“學子心智發(fā)展之不同階段,應采用不同之課程、不同之方式也,此為通則,難易科目誠可顛倒也,尤其于母語學習,信可以先難后易也”。反觀當下之應試教育,死記硬背、按部就班者實繁,沉潛于生活之中迂回包抄者蓋寡。母語教育多懼越雷池半步,小學初中教材多文意淺顯,使得燦若星河之中華傳世經(jīng)典國人較少背誦,一知半解,文化斷層觸目驚心,諸多“名嘴”錯字連篇、語不及義、張冠李戴者比比皆是,貽笑大方。國人表達能力不升反降,提筆忘字、非照本宣科不敢當眾講話,令人痛心不已。
何謂“自由與訓練之節(jié)奏”?懷氏有言:通往知識之唯一途徑即于獲取有條理的事實方面之訓練。知識之重要皆在于運用。過分嚴格之訓練極其有害也,其常使學生心智遲鈍。教育之目的在于使人活躍之智慧也,智力發(fā)展可分為浪漫階段、精確階段、綜合運用階段也。我們當下之教育妄圖將學生之身心視同可以包羅萬象之箱奩,林林總總,令人厭煩。教育與社會、與生活之脫節(jié),使得知識只能用來攫取分數(shù)而非與現(xiàn)實水乳交融。過分嚴格之訓練充斥日常教學之始終,日練、周練、月練、一課一練目不暇接,茍有疏忽,學生被罰抄雖百千遍在所不惜。教育本為慢慢浸潤之事業(yè)也。中國教育卻忽略孩子身心發(fā)展多時矣。舍廣泛涉獵、親身實踐、潛心體會;取以本為本、以綱為綱,紙上談兵、急功近利。使得當下學生“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走出課堂孩子宛若愚瞽,殊不知“小時了了,大時未必”。智力發(fā)展、人格養(yǎng)成、品行修煉,此等教育之終極目標,“說起重要,做起來次要,分數(shù)面前不要”,分數(shù)高則“一俊遮百丑”,分數(shù)低則“一票否決”也。
當今教育亂象叢生,怪事咄咄:小學、初中、高中本該“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而”,而今卻無事亂忙:各種明暗排名充斥其中,整個基礎教育師生為考所累,身心疲憊,苦不堪言。學生升入大學則近于集體歇業(yè),及格萬歲,碌碌無為,少有真正學有所成者;卻有拔刀相向者,有因嫉投毒者,有自慚形穢最終走上不歸之路者,有求愛不成反目成仇“魚死網(wǎng)破”者等等不一而足。癥結在于我們當下之教育真正目的為育分而非育人也。
當今中國教育改革舉步維艱,一人一校一地區(qū)甚至一省絕難扭轉應試教育之乾坤,校內為保面子、爭地位,無所不用其極,追逐分數(shù)愈演愈烈;校外補習機構則為一己之私利添油加醋、煽風點火、推波助瀾。依個人管見,當下中國教育如真真走出育分之泥淖,非經(jīng)歷一次自上而下浴火重生之礪煉不可也:應試教育之既得利益者已成當今教育改革的最大阻力,毒瘤不摘,國無寧日,枉談教育改革。治重癥必用猛藥,余力薦“休克療法”,以行政干預為手段,以教育資源真正之公平為突破口,釜底抽薪,斷然斬斷各種應試教育之利益鏈,真正平衡各校之師資與設備,落實劃片就近入學原則,使擇校者無利可圖;大學實行申請制,寬進嚴出,考試社會化,評價多元化,返璞歸真,拯救基礎教育之師生于水火,再配以全民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等“以人為本”教育觀念之啟蒙,切實轉變國民育人之觀念;提升教師之專業(yè)水平,讓課堂真正煥發(fā)出尊重生命成長之魅力,改千校一面為千校千面,各展風采,和而不同,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必要時可輔以法律手段,讓追逐分數(shù)者無立錐之地,無遁形之處,真正做到正本清源,返璞歸真。以此堅持十年,中國教育改革必有大進步,很多當下難解之題迎刃而解,國民素質定有提升,中國教育必將是耳目一新,百姓必將拍手稱快。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青浦分校? 2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