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群飛
【摘要】“讓孩子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是品德課教學的重要思想,而貫徹這一思想的有效途徑是讓學生從課堂學習走進社會生活,在親身實踐與體驗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條件,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精心創(chuàng)設體驗活動,盡可能讓學生體驗真實的生活場景,從而達到增強德育實效的目的。
【關鍵詞】生活體驗;增強;德育實效
《道德與法治》是新時代義務教育階段國家統(tǒng)一編寫、使用的新教材。它擔負著厚重的育人使命,具有非常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它是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最直接的教材?!叭蛏畹掠^”、讓生活成為重要的教育素材、注重體驗式教學是新時代《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重要理念。為了貫徹這種理念,我們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條件,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精心創(chuàng)設體驗活動,盡可能讓學生體驗真實的生活場景,從而達到增強德育實效的目的。下面,筆者談談如何通過加強生活體驗提高德育實效的舉措。
一、讓課堂充滿生活氣息
讓生活走進課堂,讓教學走進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充滿生活氣息,從而更有效地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效率。《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也指出:“開展思品教學,要強調(diào)知識來源于生活,要把社會生活作為思品教學課的源頭活水?!苯虒W中的認識要努力根植于社會生活,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因此,我們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身邊和社會上的素材進行教學,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現(xiàn)實生活氛圍。如,在講四年級《家鄉(xiāng)的發(fā)展》一課時,筆者讓學生說說近年來家鄉(xiāng)道路、房屋、環(huán)境方面的變化,并聯(lián)系當前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各項舉措,讓學生充分感受新時代農(nóng)村的翻天覆地變化。最后,筆者還布置了“寫身邊的生活變化”“畫身邊的美麗環(huán)境”等課后作業(yè)。這樣,學生不僅興趣盎然,而且通過談、寫、畫等渠道加深了對新時代幸福生活的感受,從而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看到了祖國的美好未來,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加強生活化互動教學
生活化互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需與生活密切結合,從而實現(xiàn)生活與課堂教學完美結合。如,在教學《買東西的學問》這課的第一課時,筆者圍繞“學會看包裝”和“常見的購物陷阱”這兩方面的內(nèi)容,設計了生活化的活動環(huán)節(jié)。在“學會看包裝”活動中,筆者先準備了一些包裝食品(其中有過期的和無生產(chǎn)說明),讓學生說說哪些可以購買,哪些不能購買。同時,讓學生對比一下同類商品的優(yōu)劣,使學生懂得從說明、商標等信息去辨別商品的質(zhì)量。通過模擬生活場景,引起學生購物興趣,并在模擬購物中獲得知識。在“常見的購物陷阱”活動中,筆者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在日常購物中遇到的一些陷阱。學生很快就說出了一些相關現(xiàn)象:如,“大降價”“大甩賣”及以次充好等。通過列舉這些現(xiàn)象,既加深了學生對本課知識的印象,也增強了他們在生活中購物的實際本領。
三、在創(chuàng)設情境中強化生活實踐能力
《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生活化方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將理論知識與生活相互融合,從而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并有效地掌握。例如,在教學《感受生活中的法律》這個內(nèi)容時,筆者通過表演小品來創(chuàng)設生活中的情景。小品中三個人的權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然后,筆者問學生:在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情況呢?面對這些情形,你覺得是繼續(xù)忍受還是可以想別的辦法解決呢?學生討論后說說解決方案。有的學生說:“通過新聞媒體披露運用社會輿論來壓力解決?!庇械恼f:“與對方交涉,協(xié)商解決?!庇械恼f:“把對方告上法庭,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弊詈?,筆者指出,當生活中權利受到侵害時,我們可以運用法律來維權。這樣,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事件的討論,更能夠?qū)⑺鶎W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從而更好地解決生活問題。
四、用真情體驗增強效果
學生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獲得道德感悟才是真實可信的,而沒有體驗的活動,是印象膚淺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不能進行有效的體驗,也難于帶來真正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想辦法讓學生體驗中領悟道理很重要。如,在教學《我們班 他們班》的“增進班級間合作”這個環(huán)節(jié)時,筆者先插入了一個游戲——“畫鼻子”:第一次是找兩個學生,把他們的眼睛蒙上,讓他們自己去畫,其他學生會看見他們把鼻子都畫歪了;第二次是蒙上一個學生的眼睛,讓另一個學生幫助他完成。通過獨自蒙眼畫鼻子和兩個學生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添畫鼻子的任務,讓學生們明白集體與集體之間、人與人之間合作的重要性,讓他們初步認識到在社會環(huán)境中,想要達到目的,不能單槍匹馬只顧自己,而是要相互合作、彼此配合。這樣才能夠更好、更快地達到既定的目標。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要立足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性思想,立足于課內(nèi)外結合、課堂與生活聯(lián)系的整體性思想,立足于學生社會活動的實踐性思想。多從學生認知角度入手,加強學生體驗、感受和探究等,培養(yǎng)學生生活化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使《道德與法治》課真正成為學生喜歡的、真實有效的生活課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OL].https://wenku.baidu.com/view/eaaca82ae45c3b3566ec8b26.html.
[2]尚現(xiàn)燕.走向生活的品德教育[N].中國教師報,2013-11-27(12).
[3]王金權.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