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麗 陳臻瑤 雷天瑤 王朝霞 程志祥
南京醫(yī)科大學(xué)第二附屬醫(yī)院腫瘤醫(yī)學(xué)中心,江蘇南京 210011
肺癌是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增長最快,對全世界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之一[1],約70%的肺癌為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2]。NSCLC 最常見的驅(qū)動基因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3],以這一驅(qū)動基因為靶點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酶抑制劑(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在臨床上取得了肯定的療效。然而,無論第1 代或第2 代EGFR-TKI,8~12 個月后,多數(shù)患者最終都獲得了耐藥性[4],最主要的耐藥機制就是T790M突變[5]。為此,研究人員開發(fā)了針對T790M 突變的第3 代EGFR-TKI——奧希替尼,然而奧希替尼的獲得性耐藥仍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EGFR-TKI 的獲得性耐藥是目前治療EGFR 突變NSCLC 面對的巨大難題,因此,克服EGFR-TKI 的獲得性耐藥尤為重要。本研究使用NSCLC 細胞株HCC827,通過濃度遞增法構(gòu)建奧希替尼耐藥細胞株HCC827OR,并探討其耐藥機制。
1.1.1 細胞株 HCC827 購自中科院細胞庫,HCC827OR細胞株由程志祥和王朝霞課題組構(gòu)建。
1.1.2 藥品與試劑 奧希替尼(HY-15772)購于MCE 公司;RPMI-1640(61870036)、FBS(16140071)、胰酶(25 200072)購于Gibco 公司;CCK8(K1018)購于APExBIO公司;兔 抗人EGFR(4267S)、p-EGFR(2220S)、AKT(9272S)、p-AKT(9611S)、ERK(4695S)、p-ERK(4370S)、E-cadherin(3195S)和Vimentin(5741S)購于CST 公司;鼠抗人GAPDH(HRP-60004)購于Proteintech 公司;上述抗體的稀釋比例為1∶1000。
1.2.1 耐藥細胞株的建立 初始,給予10 nmol/L 奧希替尼處理細胞。初篩時,按10 nmol/L 的濃度差提升,直至細胞穩(wěn)定;濃度提升至親本細胞半抑制濃度(IC50)的10 倍時按100 nmol/L 的濃度差提升;直至細胞能在2 μmol/L 的含藥培養(yǎng)基中穩(wěn)定生長。
1.2.2 細胞對藥物敏感性的檢測 細胞經(jīng)奧希替尼孵育72 h,CCK8 孵育2 h,酶標(biāo)儀(BioTek,ELx800)檢測吸光度(OD)值。計算IC50及RI。抑制率=[(對照組OD 值-實驗組OD 值)/(對照組OD 值-空白組OD 值)]×100%,RI=IC50(耐藥細胞)/IC50(親本細胞)。
1.2.3 細胞增殖實驗 細胞于96 孔板培養(yǎng)0、1、2、3、4 d,CCK8 孵育2 h,檢測OD 值,計算細胞倍增時間(DT),DT=t×[lg2/(lgNt-lgNo)]。細胞于6 孔板培養(yǎng)約2 周,甲醇固定結(jié)晶紫染色。EdU 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細胞2 h,固定染色。
1.2.4 流式細胞實驗 細胞1000 r/min 離心5 min(離心半徑10 cm),PBS 清洗,F(xiàn)ITC-Annexin V 和PI 雙重染色,分析。
1.2.5 Western blot 分析細胞中相關(guān)蛋白 細胞加入不同濃度奧希替尼處理4 h,提取蛋白,10%SDSPAGE 膠分離蛋白,轉(zhuǎn)膜,封閉,抗體孵育,化學(xué)發(fā)光顯影。
運用GraphPad 8.0 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作圖,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biāo)準(zhǔn)差()表示,采用t 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同過藥物濃度遞增的方法,歷時10 個月,體外成功構(gòu)建了HCC827OR。CCK8 結(jié)果顯示,HCC827 的IC50為(15.07±0.43)nmol/L,HCC827OR 的IC50為(6.64±0.10)μmol/L,RI 為440.31。見圖1。
圖1 HCC827 和HCC827OR 的奧希替尼濃度-細胞抑制率曲線
在形態(tài)上,與HCC827 比較,HCC827OR 細胞輪廓明顯且表現(xiàn)出間充質(zhì)樣表型,包括梭形的外觀,細胞間的連接喪失和極性,部分細胞有片狀偽足伸出。見圖2。
圖2 HCC827 和HCC827OR 的形態(tài)學(xué)變化(100×)
CCK8 增殖實驗中,第1 天,HCC827OR 的細胞活性高于HCC827(t=2.583,P <0.05),第2、3、4 天,HCC827OR 的細胞活性顯著高于HCC827(t=5.539、5.755、7.843,P <0.01)。HCC827OR 集落形成較HCC827增多(t=8.223,P <0.01)。見圖3。HCC827 和HCC827OR的倍增時間為(49.30±5.42)h 和(34.26±1.66)h。EdU結(jié)果顯示,HCC827OR 細胞EdU 染色陽性率高于HCC827(t=5.548,P <0.01)。見圖4(封三)。
圖3 HCC827 和HCC827OR 細胞增殖能力差異
HCC827OR 的凋亡率低于HCC827(t=5.606,P <0.01),提示HCC827OR 的凋亡能力減弱。為進一步驗證,分別給予15 nmol/L 奧希替尼處理,結(jié)果顯示,HCC827 凋亡明顯增加(t=11.48,P <0.01),而HCC827OR凋亡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t=0.868,P >0.05)。見圖5。
圖5 HCC827 和HCC827OR 細胞凋亡
與HCC827 比 較,HCC827OR 的EGFR 和p-EGFR 表達下降(P <0.05),p-AKT 和Vimentin 表達上升(P <0.05)。兩株細胞p-EGFR、p-AKT 和p-ERK的表達隨著奧希替尼濃度的上升而下降(P <0.05)。見圖6。
圖6 HCC827 和HCC827OR 細胞中相關(guān)蛋白表達
第三代選擇性EGFR-TKI——奧希替尼,在臨床上取得了重大效益。盡管奧希替尼的良好效果為治愈肺癌帶來了巨大希望,但獲得性耐藥的患者會產(chǎn)生[6]。研究顯示,奧希替尼獲得性耐藥的機制可概括如下幾點。①基因改變:繼發(fā)性突變[7-9],基因融合[10-11],基因重排[12-13]及基因擴增[14-15];②信號通路改變[16-18];③表型改變[19-22];④其他相關(guān)機制:EGFR 膜/質(zhì)/核移位[23],自噬增加[24]。此外,尼古丁也參與奧希替尼的耐藥[25]。
本研究耐藥細胞誘導(dǎo)時間為10 個月,接近于奧希替尼臨床耐藥出現(xiàn)的時間[1],將更能從體外的角度探討奧希替尼耐藥的機制。與親本細胞比較,HCC827OR對奧希替尼高度耐受,具有間充質(zhì)樣表型,較強的增殖能力,凋亡能力減弱。此外,其與細胞生長相關(guān)的信號通路蛋白的表達存在差異。值得注意的是,HCC827OR 細胞的p-AKT 和p-ERK 的藥物作用效果沒有HCC827 細胞明顯,進一步提示HCC827OR對奧希替尼不敏感。HCC827OR 細胞Vimentin 的表達上調(diào),提示HCC827OR 細胞呈上皮-間充質(zhì)轉(zhuǎn)化。
綜上所述,本研究構(gòu)建并鑒定了奧希替尼耐藥細胞株HCC827OR,為后期對其耐藥機制的深度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