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東
金東仁(1900-1951)被視為韓國近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具先驅(qū)性的作家,他奠定了韓國短篇小說的基礎,并主導創(chuàng)刊了《創(chuàng)造》等同人志,這些同人志為韓國近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陣地。他在留學日本時期接受了許多西方思潮,尤其是反映在他許多作品中的唯美主義思想。
芥川龍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時期短篇小說家的代表和新思潮派的先驅(qū)。因其作品題材變化多端、類別繁多,展現(xiàn)了高超的創(chuàng)作技巧,而被稱為日本近代文學的“鬼才”。
這二人有以下幾點相似性:
首先,二人在短篇小說上頗有建樹。金東仁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弱者的悲哀》《土豆》《船歌》等52篇短篇小說。芥川龍之介也留下了《羅生門》《鼻子》《橘子》等百余篇短篇小說。
其次,二人創(chuàng)作都極具多樣性。金東仁的小說類型多樣,可分為自然主義、唯美主義、民族主義等。芥川龍之介的作品也種類頗豐,有描述江戶時代社會現(xiàn)象的世俗小說、描寫日本天主教的宗教小說,還有具有自然主義傾向的私小說等等。此外,二人都給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隨筆、文學評論和其他文體的作品。
最后,二人都有唯美主義傾向的代表作品。金東仁小說《狂炎奏鳴曲》中的主人公白性洙是一位天才的音樂家,但他的私生活是反道德、反倫理的。金東仁并沒有責備主人公的這種惡劣行徑,反而認為天才的藝術家為了藝術應不惜一切代價。他的另一篇小說《狂畫師》表達了相同的對藝術“美”的崇尚,小說中的天才畫家由于沒有達到自己對理想藝術的追求,將無辜的少女推向了死亡。
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地獄變》講述了畫師良秀為完成大公要求的地獄變屏風繪畫,親眼看見自己的女兒被大火燒死的故事。這部作品反映了芥川的藝術至上的思想,他刻畫了良秀從人性泯滅達到藝術升華的過程,表現(xiàn)了人性在道德與藝術之間殘酷的掙扎。
本文將從唯美主義的角度考察金東仁和芥川龍之介這兩個韓日代表作家,并通過比較他們的代表作《狂炎奏鳴曲》《狂畫師》與《地獄變》,分析兩位作家的影響關系和在審美意識上的異同。
一、金東仁與芥川龍之介的唯美主義觀
十九世紀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的工業(yè)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扼殺了人的自為目的,助長了功利主義哲學和丑惡的市儈作風,科學對宇宙的解釋和神學對宇宙的解釋互相矛盾,并且相持不下,于是唯美主義思潮便應運而生了。唯美主義最早誕生于十九世紀后期在歐洲最先興起的法國,其核心主張是“為藝術而藝術”。
在日本文壇的自然主義走向衰落的時期芥川開始對藝術至上的唯美主義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加之受永井荷風等耽美派作家的影響,他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以藝術本身為主題和目的的審美意識。然而,芥川的藝術至上并不完全等同于歐洲流行的唯美主義,而是充滿了芥川對唯美主義的深思和理解,他通過作品通篇的精神和意識感染讀者的心緒,使讀者在藝術的熏陶中體味他的審美意識,很少做出評價或亮出自述性的觀點。《地獄變》無疑是芥川唯美主義的巔峰作品,充分地展示了他對藝術至上的審美意識和對藝術與人生的理解。通過這部作品,讀者能深刻地體會芥川對于藝術與人生關系的探尋和定位。
金東仁的唯美主義創(chuàng)作深受日本文學的影響。在他留學日本時,正好是日本唯美主義開始興盛的時期,他先后閱讀并翻譯了谷崎潤一郎和芥川龍之介的唯美作品。金東仁創(chuàng)作的《狂畫師》和谷崎潤一郎的《刺青》在唯美主義傾向上十分相似,在他的《安東眼瞭的痛覺》(1935)中甚至還提到了谷崎潤一郎的《春琴抄》。1918年金東仁再次留學日本,那一年芥川龍之介在《大阪每日新聞》上連載了他的小說《地獄變》。金東仁的自我主義與芥川的創(chuàng)作元素非常相似,都認為自我主義是人類無法逃脫的命運,他在日本期間的文學評論曾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每個人心中都充滿了自私欲即自我主義,極致的自我主義可以稱之為真愛,只有自我才是真愛,這樣的愛是藝術的母體和胎盤?!蔽乐髁x思想也與金東仁反對春園李光洙的功利主義和啟蒙主義強調(diào)“純粹文學”的觀念相吻合。他的唯美主義作品強調(diào)暴力美學,是對日本唯美主義文學有意識的模仿,實驗主義色彩濃厚。
二、唯美主義視域下的作品比較
1918年5月,芥川龍之介在《大阪每日新聞》和《東京每日新聞》上發(fā)表了小說《地獄變》,這一年金東仁結(jié)束新婚生活,再次來到日本留學。1929年1月金東仁在《中外日報》上發(fā)表了《狂炎奏鳴曲》,1935年12月他又在《野談》上發(fā)表了《狂畫師》。從時間上來,看芥川在日本文壇最活躍的時期正值金東仁在日本留學期間,無論金東仁自己承認與否,都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他有意或無意地接受了芥川的許多影響,尤其是《狂炎奏鳴曲》和《狂畫師》。這兩部小說通過藝術家的生活表現(xiàn)作家自己的藝術觀,這與芥川的《地獄變》十分相似。
《地獄變》取材于日本古籍《寧治拾遺物語》卷三中的《繪佛師良秀喜歡火燒自家記》和《古今著聞集》卷十一中的《弘高的地獄屏風圖》的故事,講述了堀川大公手下的畫師良秀是一個形象丑陋、脾氣古怪、傲慢自大的怪人,但由于他在繪畫上的名氣和才氣,故得大公的器重。良秀有一個性格乖巧極為討人喜歡的女兒,在堀川大公家做女仆。良秀的女兒溫柔且美麗,深受大公的喜愛。一次,良秀受大公之命畫一幅名為《地獄變》的屏風,他把自己關在屋子里沒日沒夜的工作,半年以后,屏風的大部分已經(jīng)完成,只剩下最關鍵的“火燒檳榔毛車”畫面。為了畫出一幅讓自己滿意的作品,良秀不但折磨弟子,要他們露出身處地獄一般的痛苦模樣,而且自己也常常經(jīng)受地獄般的精神折磨。盡管如此,良秀也實在無法畫出令自己滿意的畫作,于是向大公表示不是親眼所見就畫不出來。大公原本對良秀的女兒有不軌之心,未遂后一直記恨在心,于是便借此機會報復,他答應制造一場火災,讓一位穿著華貴的女侍鎖在車內(nèi)被活活燒死。幾天后,當良秀趕赴現(xiàn)場觀摩火災時才發(fā)現(xiàn),關在車內(nèi)的竟是他視如珍寶的女兒。起初他大驚失色、驚慌悲痛,但隨著火勢的加大和女兒的慘叫,“他的臉上竟然浮現(xiàn)出令人難以理解的光輝”。爾后,良秀沒日沒夜地完成了堪稱完美的地獄變屏風畫,而他本人卻在完成作品后的第二天懸梁自盡。
《狂炎奏鳴曲》的故事以音樂評論家K氏和社會教化者牟氏在江邊的對話展開,交談中K氏介紹了他認識的一位“音樂天才”白性洙的故事。白性洙作為遺腹子繼承了他父親“充滿野性和力量”的音樂才能,母親病重后他花光了所有積蓄。萬般無奈之下,他偷竊了香煙店,并因此入獄六個月。出獄后,他發(fā)現(xiàn)母親早已悲慘離世,在夜晚路過那家他偷竊的香煙店時,他無法控制自己內(nèi)心,點燃了那家香煙店門口的稻草垛。在熊熊的烈火中,白性洙壓抑多年的狂暴與野性爆發(fā)出來并創(chuàng)作了《狂炎奏鳴曲》。之后他為了作曲開始故意放火,甚至殺人和奸尸。罪行暴露后在K氏的幫助下白性洙免去了死刑,被關押在精神病院里。
《狂畫師》講述了一個名為“率居”的畫家的故事。這個天才畫家由于極端丑陋的相貌而無法擁有幸福的婚姻,對女性忌避而又痛恨。在他的印象中母親是一個絕世美女,只有像母親這樣的美女才是完美無瑕的,才能給予他溫暖。于是他決定畫一幅“天下最美的”美人圖??嗫鄬ふ液螽嫾医K于發(fā)現(xiàn)了一個擁有和母親一模一樣眼神的盲人少女,他欣喜地將這位雙目失明的少女帶回家開始繪畫。但當畫家與這位盲人少女發(fā)生性關系后,卻失望地發(fā)現(xiàn)少女的眼神中充滿了“欲望”,與記憶中母親的眼神大相徑庭。畫家在憤怒中掐死了少女,而少女倒下時撞翻硯臺濺起的墨水卻奇妙地完成了這個美人圖。
三、結(jié)語
芥川龍之介和金東仁分別是日本大正文學時期和韓國近現(xiàn)代文學初期的代表性作家,他們在各種文藝思潮的基礎上結(jié)合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作方法,開辟了屬于自己的文學領域。芥川龍之介的《地獄變》和金東仁的《狂炎奏鳴曲》《狂畫師》是兩位作家作品中唯美主義風格的代表。就共同點來說,芥川龍之介和金東仁都是通過“藝術家小說(Künstler Roman)”來表達他們自己的藝術至上觀念。這三部作品都是以第三者的視角展開情節(jié)的“相框小說”。從這些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在作家眼中與人性相比“藝術性”反而更重要,絕對的“美”需要付出代價,而且絕對的“美”并不符合社會倫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芥川龍之介和金東仁的唯美主義具有波德萊爾式的惡魔主義傾向。這三部作品在唯美主義風格上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創(chuàng)作手法和語言表達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