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瑩
神話是采用文學的形式,借助幻想的手法將一個民族的意識形態(tài)以故事的形式表達。中國神話較零散,主要可分為原始社會的上古神話和后期的民間神話故事。在中國上古神話中,《山海經》屬較為系統(tǒng)且最古老的一部著作,其中記載了四百多種奇禽異獸并保存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中屬《博物志》《搜神記》《西游記》《警世通言》《聊齋志異》等作品廣為流傳。西方神話具有較嚴密的系統(tǒng)。西方神話代表著西方文化的重要根基,其中古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故事影響最為廣泛。
在神話故事中,動物形象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其中,蛇形象反復出現(xiàn)在各時期的中西神話作品中。本文將梳理中西神話中的蛇形象并加以對比分析,從而探析蛇的文化意義。
一、中國神話中的蛇形象
《山海經》中記載的蛇形象總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單一型蛇形象,即動物形象;另一類是復合型蛇形象,主要體現(xiàn)為人蛇復合體的神形象。
《山海經》中有大量對單一蛇形象的描寫。大多數(shù)蛇生存在潮濕、荒涼、偏遠的自然環(huán)境中。《東次二經》中記錄“又南(杜父之山)三百里,曰梗山,無草木,多水碧,多大蛇”,蛇憑借靈活的行動能力和極強的適應能力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生存。它們習水性,一般依水而居。即使在嚴冬,也依靠冬眠蛻皮的方式度過,等冬季結束再開啟新的生活。這樣的生活習性為蛇的形象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它們具有頑強的意志與惡劣的自然抗爭。蛻皮冬眠的習性更代表了“死而重生”的神力。
雖然蛇的居住地多處于偏遠荒涼之地,但《山海經》記錄的其居住地也常富含豐富的礦產資源。如《西次二經》所述,“西(鈐山)二百里。曰泰冒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鐵,浴水出焉,東流注于河,其中多澡玉,多白蛇”。從“金”“鐵”“澡玉”這些字眼,可以看出蛇經常伴隨稀有的礦產物質出現(xiàn)。這些礦產物質都是人類希望開采擷取的,是財富的象征。因此,蛇的形象具有預示財富的作用。
《山海經》中記載的蛇形象也是兇殘的,常見有蛇吞鹿的描寫,如《大荒北經》記錄的“有榮山、榮水出焉。黑水之南,有玄蛇,食糜”。由于蛇兇猛的本性,人們不愿意與其敵對。反之,人們展示出對蛇的敬畏之情,他們視蛇為勇猛、強悍的象征。因為蛇勇猛的形象,它們也經常出現(xiàn)在神圣之地,作為守衛(wèi)神獸?!逗M馕鹘洝分杏涊d:“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在軒轅國北,其丘方,四蛇相繞?!避庌@國國君正是統(tǒng)一中原各部的黃帝,軒轅國居民均長壽且為人頭蛇身。軒轅國這樣一充滿神秘色彩的國度,被四蛇守護,以警示外族人,防止外敵入侵。
《山海經》中最具代表性的人蛇復合體的形象是人類始祖女媧。女媧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女神。《山海經》中提到“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七十變”。早時,神話中的女媧并無配偶,她先人類而生,捏黃土造人,燒煉五彩石補天救世。而后,因母系氏族社會轉入父系氏族社會,產生了伏羲、女媧的故事。伏羲被尊為人類的男性始祖。他生來便是人首蛇身,與女媧為兄妹并結為夫妻,繁衍人類。在漢代出土文物中,伏羲、女媧畫像多是腰身以上為人形,腰身以下為蛇驅,尾端緊密地卷曲在一起,有的中間還有一個嬰兒。伏羲和女媧的形象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中的蛇崇拜,蛇很大程度被視作人的祖先。此外,女媧造人和伏羲、女媧成婚繁衍子孫的故事中暗示了蛇具有極強的繁衍能力。蛇因其外形,被視為男性性器的象征。伏羲、女媧畫像中蛇尾卷曲在一起的形象暗示了兩性交合。因此,蛇的形象也常與性以及繁殖相關。
但在后續(xù)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出現(xiàn)的蛇精形象,通常表現(xiàn)邪惡、狡猾、淫蕩的女性。《博物志》的《李黃》篇中,李黃遇到白蛇化作的白衣女子,被其美貌迷惑,與其極盡歡愛,歸家后便臥床不起,最終化作一攤血水,只剩頭顱。收錄在《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被不斷改編為歌頌愛情的影視作品。但故事的初衷是為了警示世人不要貪圖美色。白娘子引誘許仙陷入情欲,盜用官家寶庫,水漫金山寺殘害生靈,而最終和尚法海將白娘子鎮(zhèn)壓在雷峰塔下,許仙也入佛門出家。白娘子的結局說明了佛法制服了淫欲,體現(xiàn)了佛教中戒色的教義。由此,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蛇精形象暗示著紅顏禍水、迷惑人心的淫蕩女子形象。
二、西方神話中的蛇形象
古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作為西方文化的根基,其中也涉及不少對蛇形象的描寫,可大致分為單一蛇形象、人蛇復合體和蛇發(fā)女妖。
古希臘神話中,英雄赫拉克勒斯因是宙斯與阿爾克墨涅之子而遭宙斯妻子赫拉的憎恨、嫉妒,她派兩條毒蛇去殺害還在搖籃中的赫拉克勒斯,不料幼年的赫拉克勒斯天生擁有神力制服了毒蛇。這里毒蛇無疑是兇狠邪惡的,它代表了赫拉的狠毒和嫉妒。
古希臘神話中也存在人蛇復合體的形象。厄喀德娜是古希臘神話中半人半蛇的怪物?!渡褡V》中描寫厄喀德娜為“狂暴的女神厄喀德娜,上半身是一位斜眼的、面頰潔白的寧芙,下半身是一條大蛇;巨大可畏,有著帶斑點的皮膚,吃生肉,居住在地底”。厄喀德娜與眾神的敵人巨人堤豐結為夫婦,誕下了許多兇猛的怪物,禍亂人間。
此外,蛇發(fā)女妖也是古希臘神話中重要的蛇形象。蛇發(fā)女妖又稱戈耳工。據(jù)《神譜》中記錄,有三個長有尖牙,頭生毒蛇的戈耳工形象,分別是絲西娜、尤瑞艾麗和美杜莎。其中美杜莎是最具代表性的蛇發(fā)女妖。美杜莎吐舌露齒,頭長毒蛇,面目猙獰,凡看見她的眼睛的人皆會被石化。美杜莎的形象無疑是丑陋邪惡的,但在后續(xù)文學改編中她又是一個可憐的悲劇人物。在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詩歌《變形記》中美杜莎本是一位美麗的少女,是供奉雅典娜的圣女。波塞冬覬覦她的美貌,在她去雅典娜神廟祈求庇佑時遭波塞冬強暴。雅典娜得知后,認為她玷污了神廟的圣潔,因此詛咒她成了面目可憎的蛇發(fā)女妖。因蛇發(fā)的形象類似男性性器,它提醒著美杜莎自己已失去貞潔。從上述故事來看,在古希臘羅馬神話中,蛇這一形象多以女怪、女妖的形象呈現(xiàn),首先它是具有邪惡力量,是丑陋的,同時它也暗示著性與女性貞潔。
蛇的形象也出現(xiàn)在《圣經》的《創(chuàng)世記》中。上帝創(chuàng)造了亞當和夏娃,他們無憂無慮地住在伊甸園里,修葺并守衛(wèi)伊甸園,但被禁止吃善惡樹上的果子。背叛上帝的墮落天使撒旦化作蛇來引誘亞當和夏娃。夏娃被蛇的外表吸引,聽從了蛇的誘言并說服亞當一起偷吃禁果。上帝得知后,懲罰蛇用肚子行走,終身吃土。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蛇本身并不是如今蛇的樣子,它本來是美麗的,但它又是邪惡狡猾的。它擁有高于人類的智慧,成功引誘了亞當和夏娃。但它又像《圣經》中的人類一樣是邪惡有罪的,得到了上帝的懲罰。
三、中西文化中蛇形象的比較分析
中西方神話中都出現(xiàn)了較多的蛇形象,說明蛇這一形象在兩種文化中具有一定影響和意義。中國文化中蛇形象較西方文化中的蛇形象意義更豐富??傮w來說,蛇獨特的外形和生活習性為它營造了神秘的形象。又因蛇屬冷血動物呈陰性,故其形象多與女性有關。中國文化中的蛇形象具有積極與消極兩重意義。而西方文化中的蛇形象多以消極意義呈現(xiàn)。
由于中國社會經歷由母系氏族社會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蛇形象的意義也經歷了變化。在母系氏族社會中,蛇形象具有積極意義。因為蛇極強的適應能力與生存能力,蛇被賦予神性,人們產生了蛇崇拜,因此產生了女媧蛇身說,人們將自己視為蛇族后裔。女媧獨自造人的故事體現(xiàn)了蛇強大的生殖能力。此外,蛇因天生兇猛的特性被視為守衛(wèi)神圣的象征。在中國上古神話中,蛇圖騰常被刻在城門宮殿之處。最后,因蛇所出沒之地經常伴隨財富,蛇也被視為富貴祥瑞之兆。在中國古代大臣朝服上經常印有蛇的圖案。
隨著中國進入父系氏族社會,蛇形象的內涵產生了變化。首先,女媧由獨自造人變成輔助伏羲的妻子角色。雖兩人仍為蛇身,但造人方式成為兩性交合,蛇成為具有性暗示的形象。其次,唐宋以來的民間神話傳說中,蛇形象清一色呈現(xiàn)出淫蕩邪惡的女性形象,成了父系氏族社會貶損的對象,是父系氏族社會與母系氏族社會對抗的證據(jù)。
西方文化中的蛇形象與中國父系氏族中的蛇形象較為相似。在古希臘羅馬神話中,蛇基本與女神、女妖相關。首先,它體現(xiàn)了女神身上善妒、狠毒的一面。至于對蛇發(fā)女妖的描寫,則是丑陋、邪惡、淫蕩、與性相關的。這點與中國神話中蛇精不謀而合,是對女性的貶損?!妒ソ洝分械纳弑灰曌髫澙贰⒔苹?、罪惡的形象,時常用來形容背信棄義的卑鄙小人。
四、結語
在中西方神話中,蛇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其形象具有積極和消極的兩面性。在中國上古神話中,以母系氏族為背景下,人們對蛇具有崇拜之情,甚至視蛇為人類始祖,其形象是神圣強大的。然而在父系氏族背景下的中國民間神話和西方神話中,蛇多具有消極意義,蛇是丑陋罪惡的源泉并多以其形容狠毒淫蕩的女子,帶有男權社會對女性的貶損之意。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看出社會形式影響著中西方人們的文化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