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丁
(中央歌劇院,北京 100027)
既然是民族歌劇,那必然離不開中國音樂的基本元素,比如大多數(shù)唱段都為中國傳統(tǒng)的五聲或七聲調(diào)式。配器上,更是加入了竹笛、三弦、古箏等特色民族樂器。除此之外還使用了一些民族打擊樂器,突出了地方戲曲的元素。這些樂器的加入,并非一般的色彩點綴,而是隨著劇情發(fā)展的地域遷移,畫龍點睛般地展現(xiàn)了當?shù)孛耖g音樂的鮮活形象。比如全劇一開始杭州的彩龍船場景中使用的竹笛,第六場到達北京后合唱段落大豆百米花生中使用的三弦,都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一南一北的地域差異,同時又相得益彰。
歌劇的序曲以大提琴悠揚的旋律引出,伴以豎琴的襯托,像一首敘事曲,拉開了全劇的帷幕。作曲家印青老師曾特別指出,他在創(chuàng)作序曲時,除了展現(xiàn)每個人物的主題外,還特意設計了一個大主題,即“運河主題”,也就是大提琴演奏的這段旋律。這段音樂雖然沒有在劇中的唱段中出現(xiàn),但是在每場間樂隊的間奏曲中,這段旋律經(jīng)常響起,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全劇最后的樂隊尾聲中,此段音樂再次響起,完美地做到了首尾呼應。在運河主題之后,出現(xiàn)了一段由雙簧管奏出的盲女關硯硯的形象(序曲34小節(jié)),這段g小調(diào)的旋律由3/4拍和4/4拍交替組成。我們都知道,一般大調(diào)的旋律通常都是輝煌明亮,氣勢磅礴的,比如威武的英雄形象或對一件事物的贊美,作曲家通常會用大調(diào)去表現(xiàn)。而小調(diào)通常都是表現(xiàn)一種陰暗、憂傷的氛圍。關硯硯被風流水手李小管欺騙,生下了他的孩子,每日以淚洗面,哭瞎了雙眼,是一位命苦的女子,所以作曲家用小調(diào)去表現(xiàn)這個形象再合適不過,加上三拍和四拍的組合,更加突出了關硯硯內(nèi)心的憂郁和不安。接下來出現(xiàn)了一段由圓號齊奏的中氣十足的音樂形象,這是男主人公秦嘯生的主題,劇中的秦嘯生并非一個膽小怕事的文弱書生,而是一個不畏強權仗義執(zhí)言的正義之士。在第一場(曲5)他向水紅蓮做自我介紹時,這段音樂便是他的唱段,在唱段中,這段音樂充滿了濃郁的江浙風情,從音樂上闡明了秦嘯生的江南出身。但是在序曲中這段主題剛勁有力,充分展示了秦嘯生外柔內(nèi)剛的人物特質。在這之后突然出現(xiàn)一段激烈的快板(序曲59小節(jié)),這是惡霸船主張水鷂的主題,同時也是水紅蓮和秦嘯生躲避張水鷂陷害的形象,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和鋪墊在底下持續(xù)的八分音符,處處透著緊張的氣氛,好像是張水鷂設計陷害秦嘯生,這段音樂中作曲家使用了大量的反附點節(jié)奏,形象地刻畫了張水鷂一心要置秦嘯生于死地的黑心。序曲最后的大齊奏,可以看作是愛情的贊歌,慷慨激昂又不失細膩,此處的旋律是第四場中水紅蓮的詠嘆調(diào)《秦生啊,你還好嗎》。序曲用這段音樂收尾,不僅重點突出了水紅蓮女主角的地位,同時也贊美了她對愛情的忠誠,和舍己為人的大無畏精神。整個序曲既有對全劇基調(diào)的展現(xiàn),又有劇中人物的主題形象,以及伴隨著劇情發(fā)展引發(fā)出的一系列緊張的戲劇沖突。所以《運河謠》的序曲,寫作非常緊湊并且一氣呵成,在短短5分鐘內(nèi)就已經(jīng)完整概括了全劇的梗概。
第一場由序曲直接引入到女聲合唱《我們是運河的流水》,這段女聲合唱貫穿了全劇。它即起到了場與場之間的銜接作用,也交代了下一場場景的劇情梗概,寫作特點可以說很有新意。女聲從始至終扮演了運河水的形象,優(yōu)美流動的旋律清新自然。
在古箏韻味十足的轉場之后便引出了熱鬧非凡的彩龍船場景。演員們歡樂的舞姿和曼妙的歌聲,將人們帶入了慶祝運河龍王生日的情境中,同時也為歌劇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在音樂上,這段合唱雖然歡快喜慶,但是作曲家在其中融入了許多江南音樂的元素。浙江民歌是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民歌種類,按照音樂體裁大致可分為號子、山歌、小調(diào)、燈調(diào)、蓮花和儀式歌等六大類。這部歌劇中我們聽到的彩龍船,大致結合了小調(diào)、燈調(diào)和儀式歌的形式。這幾種元素加起來,讓我們既能感受到蘇杭節(jié)慶的熱鬧場景(儀式歌、燈調(diào)),又能聽到極具地方韻味的江南小調(diào)。在兩段彩龍船的合唱中間,水手李小管的唱段《妹妹你的模樣似神仙》中,又不由得讓人聯(lián)想到許越劇的元素。越劇題材多以“才子佳人”為主,長于表達愛情,比如著名的一些越劇劇目《紅樓夢》《白蛇傳》等,在歌劇中,把越劇的這種特質放到李小管對女相好傳情的場景中,可以看出作曲家獨到的用心和深厚的民間音樂功底。
作曲家在這段音樂配器中,特別加入了竹笛,小镲,小鑼和小堂鼓,使其凸顯眾人慶賀運河龍王生日的熱鬧場面,而這些民族樂器的加入,也使音樂更加本土化和民族化。竹笛在過去分為南派和北派,北派竹笛技巧華麗,粗狂,我們熟知的河北梆子中使用的笛子就是最典型的北派。而南派竹笛在風格上更加注重典雅清新,音色也比北派更清亮圓潤、委婉悠揚,而浙江也正是南派竹笛最為活躍的中心,這段音樂使用的便是典型的南派竹笛風格,可見作曲家寫作的精妙。小镲小鑼等民族打擊樂是現(xiàn)實生活中彩龍船活動必不可少的物件,它們的使用,也使得歌劇舞臺更加生動真實。
這部歌劇除了有眾多旋律優(yōu)美的詠嘆調(diào)、重唱和豐富的合唱之外,還有一種特別的表現(xiàn)形式要向大家說明,這就是“對話”。劇中很多的對話場景下面都有音樂鋪墊,“對話”音樂的寫作不同于管弦樂的配器和唱段的配器,它一定要清淡,不能喧賓奪主,但又要符合劇情。在第一場中有一個片段特別值得一提,那就是秦嘯生和水紅蓮自我介紹的場景(第一場曲5),這段自我介紹先以演唱開始,后面變成對話,當水紅蓮說道“我10歲的時候隨師父離開家鄉(xiāng)北京”,這時的音樂由弦樂的拉奏變成了撥弦,此時作曲家特意加入了鋼片琴作為點綴。鋼片琴的音色晶瑩剔透、靈動可愛,是樂隊中最為重要的色彩性樂器之一,用在這里,生動地表現(xiàn)了水紅蓮聰明伶俐,純潔美麗的特質,而這段對話也是全劇鋼片琴僅有的8個小節(jié)。量雖然少,但卻對塑造水紅蓮的人物形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個小小的細節(jié)也體現(xiàn)了作曲家對人物音樂形象把握的高要求,讓現(xiàn)場的聽覺錦上添花。
第二場開場《一條運河千里長》是女主角水紅蓮的詠嘆調(diào),也是全劇的主題曲。在第六場眾人追憶水紅蓮的場景中,這段旋律再次從幕后響起,非常動人。這首詠嘆調(diào),旋律優(yōu)美平緩,和聲也較為傳統(tǒng),采用了傳統(tǒng)的五聲調(diào)式。
三場開場《我是一葉浮萍》由水紅蓮詠嘆調(diào)發(fā)展成和秦嘯生、關硯硯的三重唱,同樣的唱詞,但是表達了三個人不同的思緒和情感,但同時又將三人“一葉浮萍”的共性,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個段落也是全劇最重要的一段重唱。
第四場水紅蓮的詠嘆調(diào)《秦生啊,你還好嗎》是全劇最為著名的唱段。整個唱段融合了宣敘調(diào)和詠嘆調(diào)的特點,是典型的對比性的二部曲式,也就是AB,通過對比的手法來表達女主人公強烈的內(nèi)心矛盾。段落開始,是典型的宣敘調(diào)形式,以表達內(nèi)心情感為主,音高的走向也和我們中文的抑揚頓挫非常吻合,但是卻對演員的素質有很高的要求,例如這一段出現(xiàn)了大量的休止符,演員要特別注意用氣息去控制聲音,尤其是句尾的咬字的感覺。樂隊的寫法上也頗為講究,比如總譜121小節(jié)處,為了配合唱詞“可是我魂魄無依,像柳絮隨風舞,不知要飄向哪里”,這里的配器僅僅用到了弦樂的震音奏法,要知道,此處的舞臺呈現(xiàn)是秦嘯生正在船艙內(nèi)照料關硯硯母子,水紅蓮明知這一切,卻只能在外苦等,此時她內(nèi)心的糾結和痛苦是難以言表的。這里的弦樂震音恰恰表達了紅蓮這種內(nèi)心的糾結和矛盾,既有對秦嘯生的愛情,又有對關硯硯的同情。宣敘調(diào)的最后再次出現(xiàn)了和開頭同樣的問候“秦生啊,你還好嗎”,這里是紅蓮內(nèi)心對秦嘯生深情的呼喚。接下來的B段,是典型的詠嘆調(diào)寫作?!俺醺舅帨灰獱C著你,二更寒風起,你要多穿衣。三更星斗移,你要歇一口氣,四更孩子哭,給他喂點漿米?!?,這幾句細致生動的排比句非常引人入勝,旋律也是傳統(tǒng)的“起承轉合”四段體。這8個小節(jié)是歌曲寫作對稱4句旋律“起承轉合”的一個最典型的范例。接下來“五更拂曉唱雄雞”使全曲情感的激烈程度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前四句都是水紅蓮在叮囑關心秦嘯生,到了這里,終于回歸到水紅蓮自己的身上,也就是“我一夜站在露水里”,這里的和聲也用到重屬和弦,聽覺上非常催人淚下。詠嘆調(diào)最后在“讓我得一點愛惜”中結束,最后一個字作曲家也用了漸弱的處理,體現(xiàn)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第五場水紅蓮為了保全秦嘯生,不惜犧牲自己,點燃了貨船,在這場的詠嘆調(diào)中,作曲家借鑒了戲曲中“緊打慢唱”的特點,使得唱段更具民族特色。
經(jīng)過了緊張激烈的戲劇發(fā)展,秦嘯生和關硯硯終于到達了北京城,初到京城后首先聽到的就是集市中的叫賣聲《大豆百米花生》。這段合唱可謂將老北京熱鬧繁華的景象鮮活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初聽此曲便會讓人覺得像是來到了京城的胡同或四合院,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首曲子在語言、節(jié)奏、唱腔、板式以及民族樂器三弦的運用等方面都借鑒了京韻大鼓的特點。京韻大鼓是具有濃郁京腔京味、以地道北京話為戲曲語言的中國著名曲藝種類。此曲在節(jié)奏上使用了傳統(tǒng)的4/4拍,運用了一板三眼的板式?!鞍逖邸敝傅氖侵袊耖g音樂和戲曲中的節(jié)拍,每小節(jié)的正拍叫作“板”,其余的弱拍叫眼,成語“一板一眼”表示的就是2拍子,也就是強弱、強弱。一板三眼代表4拍子。三弦則是京韻大鼓中最主要的樂器之一,在這個場景中融入這樣的戲曲元素,是這部歌劇一個最大的亮點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京韻大鼓具有半說半唱的特色,為了讓唱腔更加具有北京味,指揮家特意要求將開頭的“大豆百米”四個字在相對的音高上說出來,“花生”兩個字時再準確地回到真正的音高上,這樣的處理,最大化地體現(xiàn)了京韻大鼓唱中有說,說中有唱的特點。
集市場景結束后,秦嘯生便追憶起了水紅蓮,和關硯硯一起唱了一曲動人的二重唱,就在這時,從幕后又傳來了“一條運河千里長”的聲音,仿佛是紅蓮的歌聲,隨著運河流水來到了北京,全劇在“我們是運河的流水”中結束,樂隊深情地再現(xiàn)了序曲中的“運河主題”,全劇在輝煌的樂聲中落下了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