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輝 孫偉偉 欒英輝 沈 伏
1 河北省清河縣中心醫(yī)院 054800;2 河北省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監(jiān)督服務中心
血栓性淺靜脈炎又稱淺靜脈血栓形成,常先有靜脈損傷,后有血栓形成,多發(fā)生于四肢[1]。發(fā)病與諸多因素相關,如淺靜脈曲張、感染、外傷、靜脈置管、靜脈輸入高滲溶液、長期臥床等。臨床表現(xiàn)主要以肢體淺靜脈呈條索狀突起似蚯蚓,色暗紅,多伴有腫脹不適。該病在臨床上常見,嚴重者可影響下肢活動能力。治療原則以抗凝為主,但抗凝藥物又增加了出血的風險。脈絡舒通丸的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化瘀通絡和祛濕消腫,用于治療濕熱瘀阻脈絡所致的血栓性淺靜脈炎。本文旨在觀察脈絡舒通丸與低分子肝素鈣聯(lián)合應用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的效果,以期為臨床應用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1—11月收治的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患者80例為觀察對象,依據(jù)不同的治療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 22~73歲,平均年齡(36.25±7.42)歲,病程3~6d,平均病程(4.76±1.28)d;觀察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21~76歲,平均年齡(35.82±8.26)歲,病程3~8d,平均病程(4.95±1.43)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血栓性淺靜脈炎臨床癥狀和體征者[2];(2)經(jīng)超聲檢查證實為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者;(3)無抗凝禁忌證者;(4)單純下肢肢體患病者;(5)知曉治療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肝、腎、心、腦功能不全者;(2)妊娠及哺乳期婦女;(3)患肢存在潰瘍病變者;(4)腫瘤化療或外傷等原因引起的血栓性淺靜脈炎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河北常山生化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910,0.4ml:4 100AXaIU)皮下注射,100AxaIU/kg,每12h給藥1次,患肢同時使用50%硫酸鎂無菌紗布濕敷,溫度在40℃左右,2次/d,20~30min/次;觀察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脈絡舒通丸(魯南厚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90636)治療,12g/次,3次/d,溫開水沖服。兩組療程均為2周。
1.4 療效評價 依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評價。治愈:臨床癥狀體征(膚色、腫脹感、皮溫、條索或結節(jié)等)均消失;好轉:上述臨床癥狀基本消退,但仍可觸及部分硬索存在;無效:上述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好轉??傆行?(治愈例數(shù)+好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2周后患肢與健肢髕骨上15cm以及脛骨粗隆下10cm的周徑差值。(2)分別于治療前后對兩組臨床癥狀評分進行評價。臨床癥狀評分標準[3]:根據(jù)患肢臨床癥狀分級進行評分,包括患肢膚色、腫脹感、皮溫、疼痛以及條索或結節(jié),無為0分,輕、中、重度分別為1、2、3分。(3)對比兩組血流變指標:采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儀(型號LBY-N7500B)于治療前后檢測患者低切、中切、高切全血黏度以及血漿黏度。(4)觀察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310,P=0.010<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肢與健肢周徑差比較 治療前,兩組間髕骨上15cm處和脛骨粗隆下10cm處患肢與健肢周徑差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兩組上述周徑差較治療前均下降,且觀察組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健肢周徑差比較
2.3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臨床各癥狀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各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但觀察組各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血流變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流變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各指標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各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流變指標比較
2.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均未出現(xiàn)明顯的不適癥狀,無出血、皮疹、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治療前后肝腎功能無異常變化。
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是臨床上常見的周圍靜脈血管病,多數(shù)患者有下肢淺靜脈曲張或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因長期血流緩慢、瘀滯,導致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的發(fā)生。中醫(yī)認為該病屬于“脈痹”“青蛇毒”等范疇,認為血瘀、濕熱為其病因,與“濕邪侵襲、瘀阻脈絡”關系密切,通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益氣祛濕等療法,對患者采用辨體、辨病、辨證相結合的治療能取得良好的效果[4]。脈絡舒通丸具有清熱解毒、化瘀通絡和祛濕消腫的功效,用于濕熱瘀滯脈絡所致的血栓性淺靜脈炎、非急性期深靜脈血栓形成所致的下肢腫脹、疼痛、膚色暗紅或伴有條索狀物的治療。
臨床上對于血栓性淺靜脈炎的西醫(yī)治療主要以抗凝為主,血栓較為嚴重的可結合手術治療;低分子肝素是目前常用的抗凝藥物,可防止血液凝固;但是單獨使用時有增加出血的風險,甚至有發(fā)生血小板減少和注射部位血腫的發(fā)生。脈絡舒通丸組方中,黃芪補氣脫毒利水,金銀花清熱解毒,為君藥;黃柏、蒼術、薏苡仁清熱祛濕,當歸、白芍緩急解痙止痛,玄參清熱涼血、瀉火解毒、軟堅散結為臣藥;水蛭、蜈蚣、全蝎活血消瘀攻毒散結能通絡止痛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有清熱解毒、化瘀通絡、祛濕消腫功效?,F(xiàn)代藥理學試驗表明,脈絡舒通丸具有很好的抗凝作用[5]。將脈絡舒通丸和低分子肝素鈣聯(lián)合應用,前者祛濕消腫、化瘀通絡、改善血液循環(huán)、調節(jié)血流變,后者可良好抗凝、抑制血栓形成及蔓延,中西合璧,對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有良好療效。本文中,觀察組聯(lián)合應用脈絡舒通丸,在臨床癥狀緩解、臨床癥狀評分以及總有效率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張敏芝[6]的研究也取得了同樣效果。也有學者[7]將脈絡舒通和其他藥物聯(lián)合應用,療效亦較好。
本文中,筆者對兩組患者的血流變指標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治療前兩組血流變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血流變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血流變與血栓性疾病的關系,有學者[8]認為患病者的部分血流變指標顯著高于正常人,因此對高危人群給予血流變檢測,對預防血栓性疾病的發(fā)生、及時防治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脈絡舒通丸聯(lián)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療效理想,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