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瑩
摘? ?要:202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試題第3題呈現(xiàn)了一個生活中極可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實問題,以此來衡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做事能力,答好這道題,是“有意義的學習”。但是,大多數(shù)考生都將“有意義的學習”轉(zhuǎn)換成了“無意義的答題”,這道好題的價值沒有真正發(fā)揮出來。答此題需要經(jīng)過劃分和比較,“選”是“答”的基礎(chǔ)和前提,“答”是把“選”的結(jié)果和理由陳述出來。
關(guān)鍵詞:中學語文;有意義的學習;發(fā)展思維;做事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1)11-0016-03
202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試題第3題是一道好題。教學生答好這道好題,可以提高學生的做事能力。
試題是這樣的:
下面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出現(xiàn)的標語,請你選出最喜歡的一條,并說出理由。
①與時間賽跑,同疫情抗爭。
②眾志成城,防控疫情。
③不要出門!不要出門??!不要出門!??!
④人多莫去湊熱鬧,出門記得戴口罩。
⑤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我選第? ? ? 條,理由是:
這道題看似簡單,似乎只是考查“語言積累與運用”這一核心素養(yǎng),其實,抓住題干中的“選”“最”兩個關(guān)鍵詞語去探求答好這道題的思維方法,會發(fā)現(xiàn)這道題并不是我們所想的那么簡單。
一、答這道題是“有意義的學習”
“教育的未來應(yīng)該把焦點放在有意義的學習上,放在讓學生學會怎樣推理、決策和解決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復雜問題上……換句話說,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標就是問題解決?!?/p>
第一,從所用素材來看,這道題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出現(xiàn)的標語作為語文課程資源,學生親身經(jīng)歷過那段特殊時期,見過許多標語,因此,它呈現(xiàn)的是生活中極可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實問題,體現(xiàn)了語文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
“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薄皹苏Z”是用簡單文字寫出的,有宣傳鼓動作用的口號。這些標語常見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抗疫“戰(zhàn)爭”起到了一定的宣傳作用。特殊時期中,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加入了這場“戰(zhàn)爭”,只是形式不同而已。這道考題如同真實的生活情境向人們提出的挑戰(zhàn),逼迫人們不得不做出解答。由于人們年齡、身份、教育背景、喜好、需求等方面的不同,自然會做出不同選擇。
第二,從考查目的來看,它不僅考查學生對語言的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能力,更通過學生的答案來衡量學生的思維能力、做事能力。
“選”,要求考生從若干選項中做出抉擇?!白睢?,要求其屬性超過所有同類的人或事物?!俺^所有同類”就是比其他所有的都好,是這些中的“第一”,在此題中就是超過其它四條標語。既然是超過其它四條標語,就需要對這五條標語加以比較,在比較過程中“選”。所以,答好這道題的前提是“選”好,而會“選”好的、能“選”出“最喜歡的”就是做事能力強的體現(xiàn)。
“選出最喜歡的一條”標語,就是“推理、決策和解決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復雜問題”,這就是“問題解決”,當然也就是“有意義的學習”。
二、考生將“有意義的學習”轉(zhuǎn)換成了“無意義的答題”
在中考語文評卷現(xiàn)場,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的答案是這樣的:
我選第①條,因為它運用對偶的修辭,結(jié)構(gòu)工整,讀起來郎朗上口,便于記憶,且引用成語,表現(xiàn)力強。
這個答案回答的問題是“下面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出現(xiàn)的標語,請就你喜歡的一條做出賞析?!边@樣答題,屬于答非所問,不符合要求,因為考生答題時沒有確定“選”的標準、沒有經(jīng)歷“選”的過程,答案自然也不是“最”喜歡的。
之所以這樣答題,是因為考生根本不遵從,也許是根本不知道完成“選出最喜歡的一條”這個任務(wù)時正確的思維過程和做事程序,只是為了得分而答題——哪一條能“說出理由”來,就“選”哪一條。不是在做事,不進行比較,沒有“選”那“最喜歡的一條”。于是,“有意義的學習”被瓦解成“無意義的答題”。
做這道題,應(yīng)該經(jīng)有先“選”后“答”的思維過程?!斑x”在前,“答”在后?!斑x”是“答”的基礎(chǔ)和前提,“答”只不過是把“選”的結(jié)果和理由陳述出來而已。所以,“選”是根本、是關(guān)鍵。
“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睂W生這樣答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們在教學中對學生思維發(fā)展和提升的忽視。雖然中考是對學生上一階段學習成果的終結(jié)性評價,但其功能除了甄別和選拔,還有診斷和發(fā)展。因此,我們理應(yīng)分析這道好題,由學生的答案反觀我們的教學,利用它改善教學。
三、答“選”題需要劃分和比較
既然題目要求學生“選出最喜歡的一條,并說出理由”,我們首先要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進行選擇?!跋矚g”是很個人化的,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每個人判斷喜歡與否總有一定的標準。例如,判斷自己是否喜歡一件衣服,有人看是否流行、有人看是否舒適、有人看是否適合自己;判斷一個人是否漂亮,有人看身材、有人看長相、有人看氣質(zhì)。同樣,要從這五條標語里挑出自己喜歡的,也要先確定“喜歡”的標準,這個標準可能是口語化程度高、感召力強、文學意味濃、內(nèi)容形象等。
然后依據(jù)標準比較這些標語。如果僅有兩條標語,比較起來是很容易的。五條怎么比呢?可以先依據(jù)既定的標準將其進行分類,也就是按邏輯規(guī)則做出劃分。如果喜歡“口語化程度高”的,依據(jù)此標準,可以將五條標語分成以下兩大類:
口語化程度高的:
③不要出門!不要出門??!不要出門?。?!
④人多莫去湊熱鬧,出門記得戴口罩。
口語化程度不高的:
①與時間賽跑,同疫情抗爭。
②眾志成城,防控疫情。
⑤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這樣就可以淘汰①②⑤,留下③④。接著再把③④進行比較,依據(jù)“宣傳效果好”這個新標準再做選擇。這樣,實際上我們進行的是梯度比較:先“五進二”,再“二進一”。答案可以這樣寫:我最喜歡第③條。理由是:我喜歡口語化的標語,因為老百姓看了很容易記住,這樣傳播快捷,宣傳效果好。五條標語中③④口語化程度較高,其中第③條運用“反復”的修辭,重復三次“不要出門”,像面對面反復叮嚀群眾,使重要的內(nèi)容得到強調(diào)。
如果換一個標準,比較的結(jié)果當然會不同。比如,以“內(nèi)容形象”為喜歡的標準,把這些標語分為兩類:①⑤比較形象,②③④相對來說不太形象。然后,在①⑤中進行選擇。選擇的結(jié)果可能是①,理由是:因為內(nèi)容形象的標語能夠引起人的聯(lián)想和想象,讓標語“活”起來,更有感染力。它把人們緊張的抗疫斗爭形象化,比作“與時間賽跑”,強調(diào)其緊迫性。
“最喜歡”需要“選”,而“選”時需要比較。以上兩個示例雖然選擇的結(jié)果不同,但是思維過程是一致的,即確定標準、做出劃分、梯度比較、得出結(jié)果。
另外,以上諸如“口語化程度高、感召力強、文學意味濃”等標準都是從語文的角度來確定的,既然這道題考查的是學生的做事能力,我們還可以從做事的角度來確定標準。把這道題看作身處疫情中的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實際問題,看作生活中的“考題”,我們可以做出下面的選擇。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社會角色、思想情感等,受這些因素的影響,人的立場會不同,標準也不同。比如,某村村委會主任想選擇一條標語貼在村委會外墻上,就需要考慮村民的接受水平、貼標語的目的,依此來確定選擇的標準;支援外地的醫(yī)療隊選擇一條標語,內(nèi)容就應(yīng)該是關(guān)于職責、擔當之類的。原題中沒有指出具體的情境,考生自然可以從一個無法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的未成年人的立場來選擇:什么樣的標語對于“學生”這一角色來說是有用的,就是“喜歡”的,然后按上文所述的思維過程來選擇。
當我們這樣去思考,試題就成了一個活生生的需要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而不是試卷上“死”的試題。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的抉擇,它們都是生活這場盛大的“考試”給我們命制的活的“考題”。在教學中,我們用這道題鍛煉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學生再把這種思維方法和過程遷移到生活中,就不會再因為僅憑簡單思維、非理性地做出選擇而遺憾。這樣,語文學習就幫助學生增長了做事的才干,學生就真正從這道“好題”中得到切身的“好處”。如此,也不枉費命題者的一片苦心。
參考文獻:
[1]喬納森等.學會用技術(shù)解決問題——一個建構(gòu)主義者的視角[M].任友群,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