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偉平 谷紅蘋 王建康(.余姚市中醫(yī)醫(yī)院三七市分院 浙江 余姚 5400;.余姚市中醫(yī)醫(yī)院 浙江 余姚 5400;.寧波市中醫(yī)院 浙江 寧波 5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多數(shù)表現(xiàn)為痰熱壅肺證,西醫(yī)以抗感染、擴張支氣管等常規(guī)治療為主,筆者在多年臨床觀察中體會到運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方法,在西醫(yī)常規(guī)對癥治療基礎上加用清氣化痰湯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本病,療效甚佳,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西醫(yī)診斷為AECOPD,中醫(yī)辨證為痰熱壅肺型肺脹病的98例患者,根據(jù)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齡(68.19±6.29)歲,病程(15.88±5.57)年,慢阻肺評估測試(CAT):(18.52±4.40)分;觀察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68.84±6.38)歲,病程(15.90±4.88)年,CAT:(18.78±5.44)分。以上指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納入標準 (1)符合2016《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COPD診斷、治療與預防全球策略》中AECOPD的診斷標準[1]。(2)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指南(2011版)中痰熱壅肺證的診斷標準[2],包括:①喘息氣急、胸滿悶;②咳嗽痰多色黃或白黏,咯痰不爽;③發(fā)熱或口渴喜冷飲;④大便干結(jié);⑤舌質(zhì)紅,舌苔黃或黃膩,脈數(shù)或滑數(shù)。具備①②項,加③④⑤中的2項。(3)年齡45~85歲。(4)自愿作為研究對象。
1.3 排除標準 (1)有嚴重的呼吸衰竭需要無創(chuàng)或有創(chuàng)呼吸機支持的患者;(2)合并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重癥肺炎及肺癌等其他肺部疾??;(3)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絞痛及嚴重心律失常等心臟病;(4)有風濕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等疾病,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等;(5)臨床研究藥物過敏者;(6)合并嚴重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及凝血功能障礙。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給予抗感染、解痙平喘、祛痰等西醫(yī)常規(guī)對癥治療。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穴位貼敷。(1)加味清氣化痰湯:全瓜蔞15 g、浙貝母9 g、姜半夏9 g、焦山梔9 g、黃芩9 g、桑白皮12 g、苦杏仁9 g、白頭翁12 g、魚腥草18 g、麥冬12 g、陳皮9 g。加減:痰鳴喘息而不得臥者,加葶藶子9 g包煎、射干9 g、桔梗6 g;咯痰腥臭者,加金蕎麥20 g、蘆根30 g;胸悶明顯者,加延胡索9 g、赤芍12 g、枳殼12 g;大便秘結(jié)者,加生大黃8 g后下、枳實8 g、厚樸10 g等。后期陰虛者,加玄參10 g、麥冬10 g;熱去痰瘀留濁者,加地龍10 g、茯苓15 g、枳殼15 g;肺脾氣虛者,加太子參30 g、炒白術15 g等。統(tǒng)一用本院機器代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每次120 mL。(2)穴位貼敷:取生大黃、紫蘇子、白芥子、薄荷取等量,將其混合研磨成細末,過篩100目后干燥貯存?zhèn)浞荨H∵m量藥粉、生姜水調(diào)制為黏稠膏狀物,制成1 cm×1 cm×0.5 cm形狀固定在專制膠布上。取生姜水反復擦拭后,貼于雙側(cè)肺俞穴、豐隆穴及大椎穴。敷貼時間:每日1次,每次2 h。療程:14 d。
1.5 療效判定
1.5.1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擬定:(1)治愈:喘息及其他癥狀消失或明顯好轉(zhuǎn),兩肺哮鳴音或干濕音基本消失;(2)好轉(zhuǎn):喘息及其他癥狀較前減少,兩肺哮鳴音或干濕音較前明顯減少;(3)無效:喘息及其他癥狀改善不明顯或加重,兩肺哮鳴音或干濕音有增無減??傆行剩?)=[(治愈例數(shù)+好轉(zhuǎn)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2 肺功能檢測 治療前后對患者的肺功能進行檢測,比較兩組第1 s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1.6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有效率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比較 治療后對兩組患者進行臨床療效評價,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2.2 肺功能比較 治療前FEV1/FVC、FEV1%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前后FEV1/FVC、FEV1%組內(nèi)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FEV1/FVC、FEV1% 組間比較,觀察組改善 FEV1/FVC、FEV1% 程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FEV1/FVC和FEV1%比較()
表2 FEV1/FVC和FEV1%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FEV1/FVC FEV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54.92±7.97 64.29±4.38▲* 54.49±7.02 63.64±5.59▲*對照組 48 54.51±7.41 60.34±6.56▲ 54.75±7.24 57.95±7.15▲
痰熱壅肺型肺脹病是一種常見的肺系疾病,特別在AECOPD中痰熱壅肺證為最常見證候。針對痰熱壅肺的病機,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津液以亦隨氣而行?!泵鳌埥橘e《景岳全書》提出了治痰先治火的治則,正如書中云:“然痰之為病,亦惟為病之標耳,尤必有生痰之本。故凡痰因火動者,必須先治其火?!泵鳌り愇闹巍吨T證提綱》有云:“原夫喘之為病,非風寒則痰火,雖火極至甚,必不可純用苦寒藥”,提出此病不可一味苦寒清瀉。
本研究中藥口服湯劑來自《醫(yī)方考》的經(jīng)典名方:“清氣化痰丸,痰火通用之方也,本方由栝蔞仁、黃芩、茯苓、枳實、杏仁、陳皮、膽南星、制半夏諸藥組成,姜汁為丸”[4],并合用貝母、桑白皮、焦山梔、魚腥草、白頭翁之品。方中瓜蔞甘寒微苦,清肺潤燥、開結(jié)滌痰;貝母苦甘微寒,潤肺清熱、化痰止咳;相須為用,是為潤肺清熱化痰的常用組合,共為君藥。姜半夏雖屬辛溫之品,但與苦寒之黃芩、焦山梔、桑白皮相配,一化痰散結(jié),一清熱降火,既相輔相成,又相制相成,共為臣藥。治痰者當須降其火,治火者必須順其氣,故佐以杏仁降利肺氣以宣上,陳皮理氣化痰以暢中。魚腥草、白頭翁強化清熱化痰之功,麥冬生津潤燥以防傷陰,可助君藥之力。中藥穴位貼敷中生大黃、薄荷清熱瀉火;白芥子、紫蘇子化痰通絡;肺俞穴有宣肺、平喘、理氣之功效;大椎穴振奮人體陽氣;豐隆穴為化痰濕要穴,故使中藥通過經(jīng)絡吸收,充分發(fā)揮中藥、穴療雙重作用。
本研究結(jié)果提示:西藥結(jié)合加味清氣化痰湯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痰熱壅肺型喘證可以明顯提高臨床療效(P<0.05);同時其改善肺功能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綜上,中藥口服湯劑聯(lián)合穴位貼敷其效果顯著,其機理可能與抑制炎性反應、減輕氣道黏液高分泌、抗生素協(xié)同作用等相關,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