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靜
(松原吉林油田醫(yī)院康復理療科,吉林松原 138000)
腦卒中患者易并發(fā)吞咽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食物經口腔、咽、食管向胃輸送期間出現(xiàn)障礙,極有可能引發(fā)一系列不良事件,如吸入性肺炎等,干擾患者的營養(yǎng)攝入,進而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存質量產生不良影響。為加快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復進程,通常會指導患者進行吞咽康復訓練[1]。相關研究表明,吞咽康復訓練結合針刺,對吞咽相關肌肉運動的協(xié)調性和吞咽反射性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亦可有效預防吞咽肌群萎縮;此外,針刺相關穴位可對咽部神經功能進行有效調節(jié),加快康復速度,有利于恢復患者的吞咽功能[2]。雖然針刺結合吞咽康復訓練可取得一定效果,但關于干預開始時機選擇方面的研究較少。對此,該文選取該院2019年6月—2020年8月收治的90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不同時間開始針刺和康復訓練對臨床療效的影響,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90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符合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MRI檢查確診;神志清晰;合并吞咽障礙者。排除標準:合并腦出血或進展性腦卒中者;合并有顱內占位病變者;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肝腎等重要器官衰竭者;口腔及咽喉存在占位病變者。該研究經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患者均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將所有患者按照不同治療時機分成兩組,每組45例。對照組中有男23例,女22例;患者年齡54~75歲,平均年齡(62.38±5.59)歲;病程3~11 d,平均病程(5.23±0.36)d。研究組中有男24例,女21例;患者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62.27±5.73)歲;病程2~9 d,平均病程(5.21±0.35)d。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采用針刺與康復訓練。研究組患者在發(fā)病48 h內病情穩(wěn)定后接受干預治療,而對照組患者在發(fā)病14 d后接受干預治療。兩組患者均持續(xù)干預治療4周。
針刺操作方法具體如下:指導并輔助患者取仰靠坐位,選取上廉泉、雙側風池、完骨、翳風及人迎等穴,以單手快速進針法對上述穴位進行針刺,留針時間為30 min,每間隔10 min行針1次,每日針刺1次,每周針刺5次。
吞咽功能康復訓練的具體內容如下:進行觸覺和發(fā)聲訓練、進食功能訓練、深呼吸訓練、舌部肌肉運動訓練及咽喉部冷刺激訓練(將棉簽冷凍并沾取少量冷水,刺激患者的舌后根及腭弓處,促進患者吞咽),另外督促患者每日堅持進行空吞咽動作,每次訓練時間為10 min,每日訓練1次,每周訓練5次。
(1)臨床療效:根據《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診治標準》對患者療效進行評定。顯效為吞咽功能經治療后基本恢復;有效為吞咽功能經治療后取得明顯改善,且可順利進食流質飲食;無效為吞咽功能未變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2)吞咽功能:采用功能性經口攝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經口攝食功能,對應7個不同等級,分值范圍1~7分,具體等級劃分如下:無法經口進食(1分);需依賴管飼進食(2分);需依賴管飼,但可經口進食單一質地食物(3分);無需依賴管飼,可經口進食單一質地食物(4分);可經口進食多種質地的食物,但進食時需特殊準備或代償(5分);完全經口進食,無需特殊準備,但對于特殊的食物存在一定限制(6分);經口進食無限制(7分)。采用視頻透視吞咽檢查量表(video fluoroscopy swallowing scale,VFSS)結合患者吞咽時口腔期和咽期吞咽情況、誤吸程度等評價患者治療前后的吞咽障礙情況,評分范圍0~1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吞咽功能障礙越輕。
(3)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滿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如臨床療效等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如FOIS評分、VFSS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等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研究組的97.78%高于對照組的77.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OIS評分、VFSS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FOIS評分、VFS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吞咽功能的對比[(±s),分]
表2 兩組吞咽功能的對比[(±s),分]
組別FOI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VFS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45)對照組(n=45)t值P值4.08±0.924.11±0.890.1570.8755.52±1.454.79±1.122.6720.0093.92±0.833.95±0.840.1700.8655.46±1.344.88±1.232.1390.035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45)對照組(n=45)t值P值46.28±3.7546.52±3.720.3040.76194.28±3.3981.62±3.7816.7260.000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的常見并發(fā)癥,其發(fā)病機制是顱神經核受損,極易引起延髓麻痹;此外,雙側皮質延髓束受損可導致假性延髓麻痹的發(fā)生,是導致吞咽障礙的重要危險因素[3]。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常會出現(xiàn)吞咽困難、飲水嗆咳、誤咽、誤吸等表現(xiàn),多合并脫水、營養(yǎng)不良等系列并發(fā)癥,嚴重者可誘發(fā)吸入性肺炎[4]。相關研究表明,吸入性肺炎是腦卒中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之一,一旦發(fā)生吸入性肺炎,將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5]。因此,臨床積極的治療干預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改善具有重要意義。
腦卒中后病灶周圍存在缺血半暗帶區(qū)域,有效的康復訓練能夠對半暗帶細胞產生刺激,增強其興奮性,對于建立側支循環(huán)軸突-突觸聯(lián)系具有良好作用,有利于恢復患者神經功能[6]。而吞咽功能訓練通過對患者展開系統(tǒng)的吞咽肌群訓練,對吞咽肌群的運動具有強化作用,可起到興奮相關神經的作用,有利于避免廢用性萎縮,繼而促進正常吞咽模式的形成,幫助患者恢復吞咽功能。
針刺療法在腦卒中后遺癥治療中的療效確切,能夠平衡陰陽、疏通經脈[7-8]。有研究指出[9],取患者上廉泉、風池、完骨、翳風、人迎等穴進行針刺可起到醒腦開竅、通利咽喉的功效,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具有顯著意義,亦可激活上行腦干網狀結構系統(tǒng)對患者中樞神經產生刺激,有利于吞咽反射弧的盡快恢復和有效重建。
由該次研究中的表1可知,在臨床療效方面,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7.78%)高于對照組(77.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早期實施針刺聯(lián)合康復訓練的療效更佳。由表2、表3可知,研究組的FOIS評分、VFSS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早期實施針刺聯(lián)合康復訓練對患者吞咽功能康復及生活質量的改善具有顯著作用。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在發(fā)病早期接受針刺治療配合康復訓練,可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幫助患者恢復吞咽功能,改善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