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悅淼 李昱璇
摘要:作為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主流媒體參與脫貧攻堅、助力脫貧攻堅是其責任所在。為了更好地剖析主流媒體在脫貧攻堅中的責任和擔當,本文以《人民日報》扶貧報道為例,對其參與脫貧攻堅的方式做了系統(tǒng)分析。人民日報社圍繞中央決策部署,反映脫貧攻堅政策效果;開展媒體進鄉(xiāng)村活動,記錄鄉(xiāng)土的脫貧巨變;云上聚焦脫貧攻堅,打通信息傳播關鍵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脫貧攻堅 主流媒體 扶貧報道 《人民日報》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戰(zhàn)決勝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在這個關鍵的歷史節(jié)點上,主流媒體勇于承擔責任,為脫貧攻堅貢獻了新聞界的力量。其中,《人民日報》表現(xiàn)十分突出。該報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投入大量精力,以黨報視角宣傳扶貧政策、報道扶貧經驗、講述脫貧故事,展現(xiàn)脫貧攻堅基層畫卷,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一、圍繞中央決策部署,反映脫貧攻堅政策效果
《人民日報》緊密圍繞中央決策及出臺的政策,通過各種方式強調中央對扶貧工作的重視,傳達中央扶貧政策精神,助力扶貧政策落地。
1.跟蹤報道習近平總書記扶貧考察路線,報道脫貧攻堅典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精準扶貧問題,先后多次深入革命老區(qū)河北阜平、陜西商洛金米村等地考察,進村入戶認真調研,對脫貧攻堅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這些扶貧考察活動是脫貧攻堅戰(zhàn)的縮影,相關報道是集中反映脫貧攻堅效果的一面鏡子?!度嗣袢請蟆返膱蟮乐铝τ谪瀼亓暯娇倳浛疾熘v話精神的宣傳,并在“深度”和“精度”上下功夫。該報一方面發(fā)揮評論和理論優(yōu)勢,全面深入地闡釋和解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重要論述和工作要求,以推動脫貧攻堅政策落地和精準脫貧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則發(fā)揮“深度”優(yōu)勢,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故事和考察之地進行深度報道。
2.及時報道中央脫貧攻堅政策,傳達扶貧政策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圍繞“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xiàn)脫貧”的戰(zhàn)略目標,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扶貧政策?!度嗣袢請蟆穼@些政策進行了全面報道。據筆者統(tǒng)計,僅2015年6月19日至2016年6月18日這一年間,該報上包含“扶貧”這一關鍵詞的報道就有448條?!度嗣袢請蟆愤€深入全面地解讀了這些政策,如刊發(fā)《扛起脫貧攻堅的政治責任》,強調“哪里有強烈的責任擔當,哪里就有生動的脫貧實踐”。此外,人民網刊發(fā)了“政策解讀·聚焦中央一號文件”系列評論,對傳達扶貧政策精神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3.突出精準扶貧理念,助推扶貧政策落地。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調研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后又在陜西、貴州等地調研考察扶貧工作時多次強調和細化。2016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重慶、江西、寧夏、河北、山西等地時,又圍繞“精準扶貧”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講話。這些重要講話精神構成新時期指導脫貧攻堅的戰(zhàn)略思想,并形成系列精準扶貧政策。
為推動精準扶貧理念政策落地,《人民日報》選擇了一批在脫貧攻堅中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干部和群眾進行典型報道宣傳,如《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穩(wěn)定“主官”,擼起袖子加油干》等。同時,該報通過輿論監(jiān)督的方式對扶貧工作中的問題進行曝光,督促脫貧攻堅政策落地,如《湖北黃石:精準扶貧不給力 56名干部被“召回”》等。此外,該報還發(fā)揮理論部的優(yōu)勢,集中講好“精準扶貧”的理念,讓更多人理解并行動起來。
二、開展媒體“進鄉(xiāng)村”活動,記錄鄉(xiāng)土的脫貧巨變
《人民日報》是中央主流媒體的代表,不僅報道中央扶貧政策,還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之中,發(fā)起了“進鄉(xiāng)村”活動。
1.黨報走進鄉(xiāng)村,反映貧困地區(qū)變化。人民日報社派出分社記者走進鄉(xiāng)村、走進貧困地區(qū),將鏡頭對準貧困地區(qū)和貧困人口。如人民日報湖南分社記者幾年內先后18次走進十八洞村,通過“進鄉(xiāng)村”方式,讓貧困地區(qū)更加了解中央的扶貧精神,反映地方脫貧攻堅的成果。
在《人民日報》的扶貧報道中,超過一半的報道主題聚焦社會層面。這些內容大多以地方扶貧的案例為主,其中既有正面報道也有監(jiān)督報道,涵蓋了新聞、特稿、評論、讀者來信等各種報道題材,多角度反映脫貧攻堅過程中的舉措或變化。在精準扶貧方面,該報啟動了精準扶貧大型專題采訪報道,專門用來聚焦各地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報道各種典型案例,挖掘脫貧攻堅的成功經驗,激發(fā)貧困人口脫貧的主動性,并為精準扶貧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輿論服務。
2.連線扶貧一線代表,展現(xiàn)脫貧攻堅風貌。人民日報社記者通過連線脫貧攻堅中的基層扶貧干部、農村致富帶頭人、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大學生、網紅帶貨主播、脫貧農戶代表等一線代表人物,生動形象介紹脫貧經驗,發(fā)揮示范作用,讓更多地區(qū)更多人獲得啟示與動力。如“進鄉(xiāng)村”活動首期邀請了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金米村帶貨主播李旭瑛、金米村村民肖青松等群眾代表現(xiàn)身說法,展現(xiàn)貧困地區(qū)脫貧攻堅的嶄新風貌。
3.深入貧困地區(qū),講好精準扶貧故事。脫貧攻堅需要政策扶持,也需要對群眾的加油鼓勁,雙向行動才能更好實現(xiàn)脫貧。《人民日報》推出的一系列故事性報道,生動地詮釋了基層干部狠抓落實扶貧政策的本領、落實中央扶貧決策部署的有效做法等,為其他地區(qū)提供了示范作用。如《狠抓落實,盯住抓、抓到底——聽肥西縣三名基層干部講扶貧的故事》,通過記者深入基層調研走訪,挖掘了3位基層干部的履職故事,講述他們在落實中央扶貧政策方面的經驗與感悟,用這種“接地氣”的方式體現(xiàn)了《人民日報》作為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
三、云上聚焦脫貧攻堅,打通信息傳播關鍵環(huán)節(jié)
傳播平臺與傳播方式是媒體發(fā)揮脫貧攻堅作用時的兩個重要支持。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打造高效率傳播平臺、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對扶貧報道的傳播力、影響力有著重要影響。
1.拓展線上傳播新平臺,聚焦脫貧攻堅。據第4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規(guī)模為3.09億,農村地區(qū)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55.9%,較2020年3月提升9.7個百分點。新興媒體平臺越來越成為貧困地區(qū)、貧困人口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要擴大扶貧政策傳播的覆蓋面、提高主流價值影響力,就要打造線上傳播平臺,使之成為助力脫貧攻堅的突破口。
《人民日報》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讓“金臺書聲”讀書會走出大樓,深入群眾,邀請社會各界一起深讀黨報,了解黨的扶貧政策;二是積極拓展線上傳播平臺,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讓群眾可以參與到報道中,與嘉賓和編輯記者進行互動;三是通過“進鄉(xiāng)村”活動,在云端之上聚焦脫貧攻堅,打破時空的限制。
2.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平臺,打通信息傳播關鍵環(huán)節(jié)。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新型主流媒體平臺可以有效地將各方支援形成合力,通過傳播將合力轉化為脫貧攻堅的動力。對此,《人民日報》高度重視并采取了系列措施。如人民日報客戶端正式啟動了“精準扶貧頻道”,集中關注精準扶貧的政策、案例和故事,發(fā)揮脫貧攻堅的作用。此外,還運營了專門的“扶貧在線”客戶端,并根據形勢需要多次進行了改版,更好地發(fā)揮新型主流新媒體的平臺作用,為精準扶貧注入動力。
3.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放大脫貧攻堅聲音。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目標是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即打造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使媒體更好地承擔起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功能。人民日報社充分調動旗下各類新興媒體平臺的作用,發(fā)揮新媒體矩陣和聯(lián)動作用。如“進鄉(xiāng)村”活動不僅在《人民日報》上報道,也在人民網、人民視頻上播出,同時還在“學習強國”平臺以及陜西、福建、湖南等地的融媒體平臺上播出?!斑M鄉(xiāng)村”活動受到廣泛關注,累計超過2300萬的網民在線觀看,引發(fā)熱烈反響。
作者劉悅淼系臨沂大學文學院講師
李昱璇系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本科生
參考文獻
[1]王澍彬.云上聚焦脫貧攻堅[N].人民日報,2020-07-06.
[2]劉東建,高紅梅.《人民日報》扶貧報道的框架分析[J].新聞愛好者,2018(10).
【編輯: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