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生活中,男女都怕胖,這多數(shù)是出于健康考慮;在影視行業(yè)和舞臺上,怕胖并不能算是優(yōu)點,因為不同角色,要求是不一樣的
徐? 江
詩人,作家,文化批評家。
生于1967年,1989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F(xiàn)居天津。
每隔一段時間,媒體就拿演員們的胖瘦來說事兒,觀眾和讀者也愛聽這個。比如“大胖子”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減肥前后的周杰倫……
總覺得亞洲演員減肥后,提升顏值的可能性要大于歐美演員。前者的例子是周杰倫,還有這兩年冉冉上升的郭麒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當然是后者的典范。歐美人,受體型和食品結構所限,都容易胖,而且一旦胖了,減下來基本是不可能了,除非是“美國劉德華”湯姆·克魯斯那樣的極致。
胖有生理性和非生理性兩種,生理性胖是演員的大敵,跟年齡、健康都有關,基本很難逆轉。姜文在觀眾心目中一直是個壯漢,但五十多歲的姜文,比起三十歲的姜文,胖瘦還是有區(qū)別的?,F(xiàn)在讓姜文穿越回去演他三十多歲時的角色,不是不能演,但演了,觀眾和演員自己多少還是會有些不信服——表演很大程度上是形體的藝術。人很難和生理規(guī)律斗。記得有一年看阿蘭·德龍演的一部講老警察復仇的片子,當時五十多歲的阿蘭·德龍在鏡頭下依然是一身腱子肉,不過臉上的褶子卻也多了起來,明顯有點兒追趕影壇老對手貝爾蒙多的意思,讓人禁不住嘆息。
非生理性胖無非關乎飲食和自律。它算不上演員的大敵,但做起來卻極難。香港那么多明星,能不顯胖的也就是劉德華、郭富城兩個。內(nèi)地的陳寶國、張豐毅、陳道明等人,平時大家已經(jīng)想不起議論他們的胖瘦了,因為幾十年來,他們好像一直都是那個樣子,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他們的敬業(yè)態(tài)度。
熒屏上名演員的胖瘦,最近比較大的一次爭議,來自于郭寶昌的《東四牌樓東》。兩位主演富大龍、郝蕾的演技沒的說,都是公認的“影帝”“影后”級別。但形體所限,在開頭幾集扮演主人公二十歲上下的戲,顯得非常不討好。也許導演郭寶昌太喜歡這兩位的戲,沒舍得用兩個年輕演員先過渡一下。不過聯(lián)系到當年《大宅門》用已屆中年的陳寶國,去演二十歲的白景琦,好像也是同一個執(zhí)導思路。
可《東四牌樓東》畢竟不是《大宅門》,加上高清播放時代,鏡頭尤其愛“出賣”演員的顏值,此消彼長,反響自然也就大不一樣。《東四牌樓東》有些生活細節(jié)處理得也不對,比如哈嵐一家剛流落到天津時,因為囊中窘迫,夜宵只好去吃路邊的“鍋巴菜”小攤。問題是京津冀離得都不算太遙遠,習俗歷來是通的?!板伆筒恕痹谔旖蚴潜镜厝说脑琰c,沒有小販敢跑到夜市去賣這個(這跟讓老輩兒北京人晚上去喝豆汁吃焦圈一個意思),更別說還在人家的攤上坐著喝酒了(那又牽涉到犯大忌諱的事兒了)。諸多因素疊加起來,劇集口碑打折,演員當然也就跟著吃虧。
在當代生活中,男女都怕胖,這多數(shù)是出于健康考慮;在影視行業(yè)和舞臺上,怕胖并不能算是優(yōu)點,因為不同角色,要求是不一樣的。梁冠華二十多歲演電影《迷人的樂隊》、話劇《狗兒爺涅磐》時就是個胖子,但沒事,因為劇情需要他那個角色是胖子;中年演《茶館》里的王利發(fā),非常驚艷,讓觀眾也接受了與過去于是之塑造的不一樣的“胖版王利發(fā)”;多年后他演狄仁杰、寇準、明仁宗,如果不胖,大家還不答應呢!前兩位是宰相,“宰相肚里能撐船嘛”,不胖怎么行?后一位,在歷史上的真正“噸位”,可能得兩個梁冠華加起來才能趕得上。
房子斌的演技一直屬于“戲骨”級別。他近期塑造的比較知名的形象有《大宋宮詞》里的“王欽若”、《巡回檢察組》里的“冼主任”,較其十幾年前的體型也算是明顯發(fā)胖了,不過演技卻越發(fā)老道,更主要是,角色與演員本身的形體現(xiàn)狀并不沖突。所以胖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合適。類似房子斌這樣的成功例子,放到演員邵峰(《司藤》《我的不惑青春》《新射雕英雄傳》)等演技派身上,也是一樣。
只要有演員這個職業(yè),就會有觀眾對明星外形的挑剔。近百年來,單憑其演技,不被人以胖瘦談論的演員才有幾個?趙丹、藍馬、金山、石揮、周潤發(fā)、梁家輝、李雪健……再列下去,基本都得加進體能和減食的“訓練科目”。演員的工作,難也就難在這里——在攀登演技高峰的漫長時光里,開工吃涼盒飯先不說了,每天在媒體和公眾前沒有私人空間、連吃兩口東西都得計算著熱量……這錢掙得,也確實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