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
(佳木斯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缺血性腦卒中(ischemic stroke)是臨床常見疾病,主要發(fā)病機制為腦部血液供應受阻,機體出現(xiàn)缺氧、缺血的狀態(tài),進而導致腦組織不斷軟化、壞死[1]。研究顯示[2],近年來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率不斷上升,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安全。臨床治療該病遵循保護腦細胞,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炎癥吸收的原則[3]。常用藥物包括前列地爾、丁苯酞,均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保護神經元。隨著研究不斷深入,目前認為兩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可以互相促進,實現(xiàn)雙重作用[4]。但是關于前列地爾聯(lián)合丁苯肽對缺血性腦卒中血清炎癥因子及凝血功能的研究較少,具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進一步探究。為此,本研究選擇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我院接診的92 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展開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佳木斯市中心醫(yī)院接診的92 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6 例。對照組中男性25 例,女性21 例;年齡46~79 歲,平均年齡(68.12±5.09)歲;合并高血壓10 例,合并糖尿病8 例;病程3~25 h,平均病程(5.18±1.19)h。觀察組中男性28 例,女性18 例;年齡45~77 歲,平均年齡(67.89±4.68)歲;合并高血壓12 例,合并糖尿病7 例;病程3~24 h,平均病程(5.70±1.43)h。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及合并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臨床缺血性腦卒中臨床診斷標準[5,6];②均經MRI 或CT 確診[7];③依從性良好,可配合治療者。排除標準:①合并腎、肝、血液和內分泌系統(tǒng)嚴重性疾病患者;②精神病患者;③出血性腦卒中;④隨訪資料不全者。
1.3 方法 兩組均給予對癥綜合治療,如吸氧、降壓、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等。
1.3.1 對照組 采用前列地爾注射液(哈藥集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565,規(guī)格:2 ml:10 μg)治療,將10 μg 前列地爾注射液加入150 ml 生理鹽水中靜滴,1 次/d,連續(xù)治療3 周。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丁苯肽膠囊(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99,規(guī)格:0.1 g/粒)治療,3 次/d,0.2 g/次,口服,連續(xù)治療3 周。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總有效率、炎癥指標[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C 反應蛋白(CRP)]、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酶原(FIB)、D–二聚體(DDI)]、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運動功能評分以及不良反應(惡心嘔吐、心悸、便秘、失眠)發(fā)生情況。臨床療效[8]:基本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顯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有效:評分減少18%~45%;無效:評分減少≤17%??傆行?(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神經功能缺損評分[9]:依據嚴重程度分為輕型、中型、重型,依次記為0~15 分、16~30 分、31~45 分。運動功能評分[10]:包括上樓、步行、吃飯、穿衣等條目,總分72 分,評分越高運動功能越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軟件包SPSS 21.0 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炎癥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TNF-α、IL-6、IL-8、CRP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指標水平比較()
表2 兩組炎癥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2.3 兩組凝血功能比較 治療后兩組PT、APTT 均高于治療前,F(xiàn)IB、DDI 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PT、APTT 高于對照組,F(xiàn)IB、DDI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凝血功能比較()
表3 兩組凝血功能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2.4 兩組神經功能缺損和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神經功能缺損和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神經功能缺損和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臨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且在病發(fā)后較長時間內持續(xù)該狀態(tài),從而增加新血栓發(fā)生風險,易造成病情加重[11]。臨床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應給予抗凝治療,以預防血栓的發(fā)展。前列地爾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12]。丁苯酞屬于新型藥物,可抑制腦組織缺損損傷,促進炎癥因子吸收,快速恢復缺血區(qū)域血供,進一步減少神經功能損傷[13]。前列地爾聯(lián)合丁苯肽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可增加臨床療效,但具體的應用效果尚未完全明確[1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前列地爾聯(lián)合丁苯肽療效理想,可提高治療總有效率,與丁國美等[15]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同時,治療后觀察組TNF-α、IL-6、IL-8、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聯(lián)合前列地爾聯(lián)合丁苯肽可降低炎癥因子水平,促進炎癥吸收,抑制炎癥反應,進一步減輕神經功能損傷。治療后,觀察組PT、APTT 高于對照組,F(xiàn)IB、DDI 低于對照組,表明聯(lián)合用藥可改善凝血功能指標,促進血液循環(huán),進一步預防血栓的發(fā)生。治療后,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丁苯酞和前列地爾聯(lián)合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可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改善患者運動功能,為患者的康復奠定基礎。此外,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基本一致,表明聯(lián)合用藥方案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前列地爾聯(lián)合丁苯肽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效果確切,可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提高凝血酶源時間,改善凝血狀態(tài),促進血液循環(huán);同時可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減輕神經功能缺損,提高運動功能,不良反應少,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