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業(yè)
狹義的彩陶,是指在器坯表面繪彩,然后一次性燒成的陶器。在燒好的陶器表面繪彩的一般叫彩繪陶。本文所謂“彩陶時代”指狹義彩陶流行的時代,而“前文明社會”指文明起源階段的社會。在亞歐大陸的中緯度地區(qū),彩陶時代大致對應于前文明社會(見圖1)。這是一個頗值得關(guān)注的重要現(xiàn)象,本文擬加以分析。
亞歐大陸東半部,僅中國境內(nèi)有過彩陶時代,(1)王仁湘曾指出:“(中國)彩陶的繁榮期大致是在距今6500-4500年前,延續(xù)也有2000年之久,有些學者為了強調(diào)彩陶藝術(shù)的成就,甚至將這個時段徑直稱為‘彩陶時代’。”王仁湘:《史前中國的藝術(shù)浪潮——廟底溝文化彩陶研究》,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3頁。主體在大約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間,對應新石器時代和銅石并用時代早期,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主要分布于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波及西遼河流域。
1.肇始期(約公元前7000-前5000年)。公元前7000年左右,在浙江的上山文化中就已出現(xiàn)原始彩陶,(2)蔣樂平:《義烏橋頭遺址(考古進行時)》,《人民日報》2020年1月5日。這也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彩陶。如果考慮到長江流域南部和華南地區(qū)的陶器已有2萬年的歷史,則上山彩陶的出現(xiàn)就反而顯得姍姍來遲。到了約公元前6000年,以錢塘江流域的跨湖橋文化(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蕭山博物館:《跨湖橋》,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和渭河-漢水上游的白家文化(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臨潼白家村》,巴蜀書社1994年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為代表的東、西兩大彩陶系統(tǒng)初步形成,前者多色鮮麗、圖案復雜,后者崇尚紅褐、點染隨意,但基本上都為幾何紋和符號。
圖1 亞歐大陸不同時期彩陶分布示意圖(5)以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發(fā)布的1∶100 000 000世界地圖為底圖繪制。
2.發(fā)展期(約公元前5000-前4200年)?;救苑謻|、西兩大系統(tǒng),以西系更加發(fā)達。西系以渭河流域和漢水上游地區(qū)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最具代表性,(6)半坡類型彩陶約占全部陶容器的1.4%-8.83%。參見嚴文明《半坡類型彩陶的分析》,載《仰韶文化研究》(增訂本),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349頁。崇尚黑彩,以直筆幾何紋為主,拘謹,舒朗,常見魚紋、擬人面魚紋題材;偏東的河北平原地區(qū)的仰韶文化后崗類型則僅有少量簡單紅彩,并影響到西遼河流域紅山文化彩陶的出現(xiàn)。東系彩陶以江淮東部的龍虬莊文化為代表,數(shù)量較少,黑或紅彩,有四分構(gòu)圖內(nèi)彩,有的題材略似半坡類型的擬人面魚紋;(7)龍虬莊遺址考古隊:《龍虬莊——江淮東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初期也有少量彩陶,與長江下游存在較多聯(lián)系。
3.繁榮期(約公元前4200-前3300年)。西系的弧筆花瓣紋彩陶雖有“一統(tǒng)天下”之勢,但東系彩陶因素也向西流播,兩系趨于融合。花瓣紋彩陶的中心,在豫、晉、陜?nèi)〗唤缣幍难錾匚幕瘱|莊-廟底溝類型,(8)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廟底溝與三里橋》,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山西芮城東莊村和西王村遺址的發(fā)掘》,《考古學報》1973年第1期;北京大學考古學系:《華縣泉護村》,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彩陶比例和半坡類型相若,(9)廟底溝期彩陶的比例約為4%-8%。參見張鵬程《仰韶時代彩陶的量化研究》,《考古與文物》2014年第5期。仍主要為黑彩,構(gòu)圖弧筆旋幻,靈動活潑,常見鳥紋?;ò昙y彩陶還大范圍流布到整個仰韶文化區(qū),西至青海東部、四川西北部,南達漢水中游,北到陰山以北;影響則東北至西遼河流域紅山文化,東至沿海地區(qū)的大汶口文化、崧澤文化、北陰陽營文化,南達洞庭湖至峽江地區(qū)的大溪文化。(10)王仁湘:《史前中國的藝術(shù)浪潮——廟底溝文化彩陶研究》,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韓建業(yè):《廟底溝時代與“早期中國”》,《考古》2012年第3期。
4.變革期(約公元前3300-前3000年)。東衰西盛,晉南、豫西、關(guān)中等仰韶文化核心區(qū)彩陶數(shù)量逐漸減少,紋樣簡化,終至基本消失,海岱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更已罕見彩陶;仰韶文化邊緣地區(qū)彩陶仍然較多,并分化為不同的地方風格;(11)韓建業(yè):《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fā)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甘青地區(qū)彩陶反而更加發(fā)達,紋樣繁縟,以至于和仰韶文化有了較大區(qū)別,被稱為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12)嚴文明:《馬家窯類型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在甘青地區(qū)的繼續(xù)和發(fā)展——駁瓦西里耶夫的“中國文化西來說”》,載《史前考古論集》,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171頁;謝端琚:《論石嶺下類型的文化性質(zhì)》,《文物》1981年第4期。
有趣的是,彩陶時代的上述四期,恰好對應早期中國文明化進程的四個階段。
彩陶時代的肇始期或新石器時代中期,上山文化晚期和白家文化已有原始農(nóng)業(yè);“卦畫”、太陽、對頂三角、箭鏃、×等形狀的彩陶符號,或許已具特殊含義,與文字的起源當有關(guān)系;白家文化排列較有秩序的“族葬”,體現(xiàn)祖先崇拜、社會秩序和歷史記憶。這說明雖然當時尚處于平等社會階段,但文明要素已經(jīng)涌現(xiàn),開始了中國文明起源的第一階段。彩陶時代的發(fā)展期或新石器時代晚期早段,在半坡類型出現(xiàn)成組布局、門朝中央廣場的環(huán)壕聚落,(13)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陜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半坡博物館、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顯示對于向心凝聚社會秩序的強化;(14)鞏啟明、嚴文明:《從姜寨早期村落布局探討其居民的社會組織結(jié)構(gòu)》,《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1期。半坡類型黑彩帶缽上有較多刻劃符號,后崗類型有蚌塑龍虎墓,(15)張光直:《濮陽三蹻與中國古代美術(shù)上的人獸母題》,《文物》1988年第11期;馮時:《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天文學研究》,《文物》1990年第3期。可見記錄系統(tǒng)、天文觀測、原始宗教進一步發(fā)展。彩陶時代的繁榮期或新石器時代晚期晚段,仰韶文化出現(xiàn)具有軍權(quán)象征意義的石鉞,(1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西峽老墳崗仰韶文化遺址發(fā)掘報告》,《考古學報》2012年第2期。紀念碑性的彩陶“鸛魚鉞圖”,(17)嚴文明認為河南汝州閻村“伊川缸”上的“鸛魚石斧圖”或“鸛魚鉞圖”,可能是白鸛氏族戰(zhàn)勝鰱魚氏族的“具歷史意義的圖畫”。嚴文明:《〈鸛魚石斧圖〉跋》,《文物》1981年第12期。幾十萬上百萬平方米的中心聚落,數(shù)百平方米的大型“宮殿式”房屋;(1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隊等:《河南靈寶西坡遺址105號仰韶文化房址》,《文物》2003年第8期;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白水縣文物旅游局:《陜西白水縣下河遺址仰韶文化房址發(fā)掘簡報》,《考古》2011年第12期。大汶口文化和崧澤文化出現(xiàn)隨葬玉石鉞等的富有大墓。這顯示戰(zhàn)爭日益頻繁,軍事首領(lǐng)地位凸顯,社會復雜化進程加速,迎來中國文明起源的第二階段。彩陶時代的變革期或銅石并用時代早期早段,仰韶文化有了秦安大地灣(19)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鞏義雙槐樹(20)《河南鄭州鞏義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考古獲重大發(fā)現(xiàn):揭開五千年前“河洛古國”神秘面紗》,《光明日報》2020年5月8日。等大型中心聚落和大型“宮殿式”房屋,崧澤文化出現(xiàn)隨葬大量玉器的大墓,(2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縣凌家灘遺址第五次發(fā)掘的新發(fā)現(xiàn)》,《考古》2008年第3期。紅山文化形成牛河梁大型宗教中心,(22)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fā)掘報告(1983-2003年度)》,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社會復雜化和文明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很多區(qū)域已經(jīng)站在了文明社會的門檻上。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半坡類型的直筆彩陶拘謹有序,而社會崇尚秩序和集體主義;廟底溝類型的弧筆彩陶旋幻靈動,而社會趨于分化、崇尚威權(quán)。彩陶風格和社會形態(tài)也正相吻合。
約公元前3000年進入銅石并用時代早期晚段,除西部地區(qū)外,中國大部地區(qū)彩陶已基本退出日常社會,彩陶時代結(jié)束;殘留的個別彩陶,以及相對更多的彩繪陶,主要用于明器、祭器等。這時期以良渚古城為中心的良渚文化已經(jīng)明確進入早期國家和文明社會階段,(23)嚴文明:《良渚隨筆》,《文物》1996年第3期;張忠培:《良渚文化墓地與其表述的文明社會》,《考古學報》2012年第4期;[英]科林·倫福儒、劉斌、陳明輝等:《中國復雜社會的出現(xiàn):以良渚為例》,《南方文物》2018年第1期。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其他地區(qū)的社會發(fā)展程度也都和良渚文化相仿,西遼河流域社會則全面衰落。
約公元前3000年后,西部甘青寧地區(qū)的馬家窯文化彩陶更加發(fā)達,(24)馬家窯文化的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無論生活用品還是隨葬品,彩陶器占全部陶容器的比例都在50%左右。參見張朋川《中國彩陶圖譜》,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嚴文明、張萬倉《雁兒灣和西坡山瓜》,載《考古學文化論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1頁;李水城《半山與馬廠彩陶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一枝獨秀,經(jīng)歷了馬家窯、半山、馬廠等不同階段,(25)嚴文明:《甘肅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第10期。影響擴展到四川西部、西藏東部和新疆東部,并與克什米爾和中亞南部等地互動交流,形成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彩陶之路”。(26)韓建業(yè):《再論絲綢之路前的彩陶之路》,《文博學刊》2018年第1期(創(chuàng)刊號)。約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間,在甘青和新疆還存在許多包含彩陶的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文化。西部地區(qū)這些彩陶文化的社會,雖然存在一定的貧富分化,有的墓葬隨葬上百件陶器,但并未出現(xiàn)大型中心聚落和王權(quán),社會分化程度有限,基本都屬于前文明社會。
亞洲大陸西半部,最先在西亞開始出現(xiàn)和流行彩陶,彩陶時代的主體在大約公元前6800年至公元前3500年之間,主要對應有陶新石器時代和銅石并用時代,大致也可分為四個時期。和中國相比,西亞的早期彩陶產(chǎn)生以后,短時期內(nèi)就比較發(fā)達,可謂后來居上。
1.肇始期(約公元前6800-前6500年)。西亞雖然遲至公元前7000年左右才出現(xiàn)陶器,但在約公元前6800年以后,扎格羅斯山地和迪茲河流域的古蘭(Gulan)(27)J.Meldgaard,P.Mortensen,and H.Thrane.Excavations at Tepe Guran,Luristan.Acta Archaeologica 34,1963,pp.98-133;J.Mellaart,Earliest Civilizations of the Near East,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65,pp.50-51.、喬加·博努特(Chogha Bonut)(28)A.Alizadeh,Excavations at the Prehistoric Mound of Chogha Bonut,Khuzestan,Iran:Seasons 1976/77,1977/78,and 1996 (Oriental Institute Publications,Volume 120),Oriental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2003.、耶莫(Jarmo)(29)R.M.Adams,The Jarmo Stone and Pottery Vessel Industries,In Prehistoric Archaeology Along the Zagros Flanks(Oriental Institute Publications,Volume 105),edited by R.J.Braidwood,etc.,Oriental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3,pp.209-232.、薩臘卜(Sarab)(30)C.C.Lamberg-Karlovsky,J.A.Sabloff,Ancient Civilization:The Near East and Mesoamerica,Menlo Park,CA:The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Co,1979.等遺址便有了原始彩陶,主要為簡單的幾何紋紅、褐彩。(31)楊建華:《兩河流域:從農(nóng)業(yè)村落走向城邦國家》,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60-63頁。
2.發(fā)展期(約公元前6500-前6000年)。在伊朗西南蘇薩地區(qū)的古蘇西亞那期(Archaic Susiana),兩河流域偏早的哈蘇納文化(Hassuna)、薩馬拉文化(Samarra),流行各種題材的紅、褐、黑色彩陶。古蘇西亞那期彩陶直筆拘謹?shù)娘L格類似半坡類型,但構(gòu)圖卻要細密繁縟得多,尤其密集平行的直線、斜線、波線圖案令人印象深刻,還有動物、人物形象。(32)P.Delougaz,H.J.Kantor,Choga Mish Volume 1:The First Five Seasons of Excavations 1961-1971 (Oriental Institute Publications,Volume 101),Oriental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6;A.Alizadeh.Chogha Mish II:The Development of a Prehistoric Regional Center in Lowland Susiana,Southwestern Iran:Final Report on the Last Six Seasons of Excavations 1972-1978 (Oriental Institute Publications,volume 130),Oriental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2008.哈蘇納文化彩陶也是直線元素為主,但構(gòu)圖比較疏朗。(33)S.Lloyd,F.Safar and R.J.Braidwood,Tell Hassuna Excavations by the Iraq Government Directorate General of Antiquities in 1943 and 1944,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Vol.4,No.4,1945,pp.255-289;R.M.Munchaev,N.Ya.Merpert,and N.O.Bader,Archaeological Studies in the Sinjar Valley,1980.Sumer 43,1984,pp.32-53;N.Ya.Merpert,The Archaic Phase of the Hassuna Culture,In N.Yoffee,J.J.Clark (eds.),Early Stages in the Evolution of Mesopotamian Civilization,Soviet excavations in Northern Iraq,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Arizona,1993,pp.115-127.薩馬拉文化典型彩陶塊體元素增加,復雜而充滿韻律,活潑多樣,四分內(nèi)彩圖案最具代表性,流行各種動物題材,充滿旋動意象。(34)J.Mellaart,The Neolithic of the Near East (The World of Archaeology Series),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75.楊建華:《試論薩馬拉文化》,載《考古學文化論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33-275頁。
3.繁榮期(約公元前6000-前4000年)。伊朗西南的蘇西亞那期早、中、晚段和巴昆(Bakun)遺存(35)A.Alizadeh,The Origins of State Organizations in Prehistoric Highland Fars,Southern Iran:Excavations at Tall-E bakun (Oriental Institute Publications,Volume 128),Oriental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2006.,兩河流域北部的哈拉夫文化(Halaf)(36)M.E.L.Mallowan,and J.C.Rose,Prehistoric Assyria:The Excavations at Tall Arpaichyah,1933,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5;R.M.Munchaev,N.Ya.Merpert,Excavations at Yarim Tepe 1972.Sumer 29,1973,pp.3-16;I.Hijjara.The Halaf Period in Northern Mesopotamia,Nabu Publications,1997.、南部的歐貝德文化(Ubaid)(37)E.A.Speiser,Excavations at Tepe Gawra 1,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35;A.J.Tobler,Excavations at Tepe Gawra 2,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50;R.A.Carter,Graham Philip (ed.),Beyond the Ubaid:Trans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the Late Prehistoric Societies of the Middle East (Studies in Ancient Oriental Civilization,Number 63),The Oriental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2010.,安納托利亞的哈奇納爾遺存(Hacilar)(38)J.Mellaart,Excavation at Hacilar,Published for British Institute at Ankara,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70.、堪哈桑遺存(Canhasan)(39)D.French,Canhasan Sites 1,Canhasan I:Stratigraphy and Structures (BIAA Monograph Series No.23),The British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at Ankara,1998.等,盛行彩陶,各種大小、直弧、縱橫不同的紋樣靈活組合,復雜多變,弧筆紋樣尤其是花瓣紋增多,仍有較多四分構(gòu)圖的內(nèi)彩,出現(xiàn)了僅在肩部裝飾徽章式花紋的簡化彩陶。其中哈拉夫文化彩陶弧線紋增多,流行比較寫實的飛禽、走獸、人物、植物等題材,尤以牛頭形象最多。哈奇納爾文化以大色塊元素和圖案化的獸頭(牛頭)形象最具特色。
4.衰落期(約公元前4000-前3500年)。作為西亞核心區(qū)的兩河流域進入烏魯克文化前期,彩陶已很少見。只是有些邊緣地區(qū)彩陶仍然較多,如伊朗高原中北部的錫亞爾克三期(Sialk)(40)R.Ghirshman,Fouilles de Sialk,Près de Kashan,1933,1934,1937,2 vols.,Musée du Louvre,Département des antiquités orientales,Série archéologique tome IV,Paul Geuthner,Paris,1938/1939.、希薩爾早期(Hessar)(41)E.F.Schmidt,Excavation at Tepe Hissar,Damghan.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37.彩陶,構(gòu)圖縱橫相間,流行成排成列的動物、人物紋樣。
西亞彩陶時代的四期,也大體對應文明化進程的四個階段。
彩陶時代的肇始期或有陶新石器時代早期,西亞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初步發(fā)展,流行大乳肥臀的女性雕像和祭室,出現(xiàn)權(quán)杖頭、銅器、印章、符號、原始籌碼等,已經(jīng)孕育著神祇崇拜、權(quán)力象征、青銅器、文字、商業(yè)等早期西方文明的因素,開始了文明起源的第一階段。彩陶時代的發(fā)展期或有陶新石器時代中期,兩河流域中南部地區(qū)有了灌溉農(nóng)業(yè)(42)J.Oates.Choga Mami,1967-68:A Preliminary Report,Iraq 31,1969,pp.115-152;H.Helbaek,Samarran Irrigation Agriculture at Choga Mami in Iraq.Iraq 34,1972,pp.35-48.和刀、鑿等銅工具,偏早階段哈蘇納文化的村落有公共陶窯作坊、公共庫房和中央廣場,和半坡類型的社會類似;偏晚階段在薩馬拉文化出現(xiàn)帶圍墻和“甕城”的聚落,高度一致的“品”字形建筑格局,家庭或家族地位開始凸顯,社會等級出現(xiàn)。彩陶時代的繁榮期或有陶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銅石并用時代早期,偏早的哈拉夫文化村落內(nèi)建筑缺乏秩序,氏族社會趨于解體,出現(xiàn)跨村落的宗教區(qū),(43)楊建華:《兩河流域:從農(nóng)業(yè)村落走向城邦國家》,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42-166、205-210頁。社會復雜化趨勢加強,進入文明起源的第二階段;偏晚的歐貝德文化等出現(xiàn)大量易于制作的收割工具陶鐮,農(nóng)業(yè)產(chǎn)量迅速提高,聚落內(nèi)部和聚落之間出現(xiàn)等級差別,神廟建筑規(guī)模不斷擴大,出土石權(quán)杖頭、泥質(zhì)籌碼、原始的泥版文書等,可能已經(jīng)有了兼具神權(quán)和世俗權(quán)力的酋邦首領(lǐng),兩河流域南北空前統(tǒng)一。彩陶時代的衰落期或銅石并用時代晚期,出現(xiàn)以灌溉為基礎(chǔ)的集約化農(nóng)業(yè),農(nóng)產(chǎn)量大增;村鎮(zhèn)和人口數(shù)量迅速增加,聚落層級增多,西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城市烏魯克橫空出世,(44)J.Schmidt,Uruk-Warka,Sumer 33/1,1977:105-118;H.J.Nissen,Uruk-eine Gro?stadt des 4.Jahrtausends v.Chr.,Seipel-Wieczorek,1999,pp.189-221;M.Liverani.Uruk:The First City.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Z.Bahrani and Marc Van De Mieroop,London:Equinox,2006.并向周圍急劇擴展影響,社會大范圍整合,進入高級酋邦社會。至約公元前3500年進入烏魯克文化后期,兩河流域發(fā)生“城市革命”,出現(xiàn)城邦王權(quán)和多個以城市為中心的城邦國家,進入文明社會。(45)《劍橋古代史》對埃利都(Eridu)陶器和建筑之間的發(fā)展關(guān)系進行了很好的概括:“盡管在埃利都的底層發(fā)現(xiàn)的彩陶在藝術(shù)上高度發(fā)達,設(shè)計精巧,但最初的建筑物本身卻很簡單……而當建筑漸趨精巧,在布局上也更趨標準化時,陶器卻喪失了圖案豐富的特征,趨向重復,變成類型相對有限的、更加機械而呆板的制品?!眳⒁奫英]I.E.S.愛德華茲(I.E.S.Edwardz),C.J.嘉德(C.J.Gadd),N.G.L.哈蒙德(N.G.L.Hammond)等編《劍橋古代史(第一卷第一分冊):導論與史前史》,汪連興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355頁。
受西亞的影響,公元前6000多年以后在東南歐、東歐、北非、中亞南部和印度河流域也都先后開始出現(xiàn)彩陶。
中亞南部彩陶流行于約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銅石并用時代和青銅時代早期,從早到晚依次為哲通文化(Jeitun,約公元前6000-前4200年)的細密平行線紋彩陶,(48)В.М.Массон.Поселение Джейтун (проблема становления производящей экономики)// Материалы и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о археологии СССР.№ 180.Л.:Наука,1971;J.Coolidge.Southern Turkmenistan in the Neolithic:A petrographic case study.BAR International Series 1423,Archaeopress,Oxford,2005.安諾-納馬茲加一期文化(Anau-Namazga I,約公元前4200-前3500年)的粗獷花瓣紋、折線紋彩陶,(49)H.Schmidt,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Anau and old Merv,in Explorations in Turkestan:Expedition of 1904 (R.Pumpelly,eds.),Washington,DC.: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1908;P.L.Kohl.,The Namazga Civilization:An Overview,In The Bronze Age Civilization of Central Asia,M.E.Sharpe.Inc.,Armonk,New York,1981,pp.vii-xl.納馬茲加二至四期文化(Namazga II-IV,約公元前3500-前2500年)的金字塔紋或鋸齒紋彩陶。(50)L.B.Kircho,G.F.Korobkova and V.M.Masson,The Technical and Technological Potential of the Eneolithic Population of Altyn-Depe as the Basis of the Rise of an early Urban Civilization,European House,St.-Petersburg,2008;V.M.Masson,Translated by Henry N.Michael,Altyn-Depe,The University Museu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88,pp.84-89.青銅時代早期的納馬茲加四期有頗具規(guī)模的灌溉農(nóng)業(yè),出現(xiàn)阿爾丁特佩(Altyn-Depe)、薩拉子目(Sarazm)等初期城市。至青銅時代中期的納馬茲加五期以后彩陶消失,進入較為繁榮的綠洲城市文明階段。(51)A.H.Dani,V.M.Masson(ed.),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Volume I:The Dawn of Civilization:Earliest Times to 700 B.C.UNESCO Publishing,Paris,1992;C.Baumer,The History of Central Asia:The Age of the Steppe Warriors.I.B.Tauris,London,2012,pp.60-62.
北非尼羅河流域彩陶時代約在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3300年之間,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涅伽達一期(Naqada I)文化有交叉線紋彩陶,銅石并用時代的涅伽達二期文化有船、樹、女人等題材的裝飾彩陶。(52)D.Arnold,J.Bourriau,and H.Nordstr?m,An Introduction to Ancient Egyptian Pottery,Mainz am Rhein:Verlag Philipp von Zabern,1993.社會則由氏族社會逐漸演變?yōu)閾碛斜姸嗟胤叫孕Z姆(Nomes)的前國家社會,再整合成更大范圍的初始國家社會。至約公元前3300年以后進入涅伽達三期或者“零王朝”所代表的早期國家時期,彩陶基本消失。(53)B.Andelkovic,“Political Organization of Egypt in the Prehistoric Period”,in Before the Pyramids:The Origins of Egyptian Civilization,ed.Emily Teeter,Oriental Institute Museum Publications 33,Chicago:The Oriental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2011,pp.25-32.
巴基斯坦西南和印度河流域,在約公元前4800年進入銅石并用時代的梅爾伽赫(Mehrgarh)三期以后,開始流行動物、植物紋和幾何紋彩陶,(54)C.Jarrige,J.-F.Jarrige,R.H.Meadow,and G.Quivron (eds.),Mehrgarh:Field Reports 1974-1985,From Neolithic Times to Indus Civilization,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Karachi,1995.尤以巴基斯坦南部的納爾(Nal)階段彩陶最為復雜繁縟、色彩斑斕。至公元前3千紀前半葉已經(jīng)出現(xiàn)卡利邦崗II(Kalibangan)等原初城市社會。(55)B.B.Lal.“Kalibangan and Indus Civilization”,In D.R.Agrawal and D.K.Chakrabarti (eds.),Essays in India Protohistory,New Delhi:B.R.Publishing.1979,pp.65-97.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進入以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和哈拉帕(Harappa)為代表的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之后,(56)J.Marshall etc.(eds.),Mohenjo-Daro and The Indus Civilization:Being an Official Account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t Mohenjo-daro Carried out by the Government of India between the Years 1922 and 1927,London:Arthur Probsthain,1931;G.L.Possehl,The Indus Civilization: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Walnut Creek,CA:AltaMira Press,2002.彩陶并未消失,反而更加奢華精美,只是數(shù)量減少,或許主要變成宗教祭祀用品。
東南歐愛琴海地區(qū)從約公元前6400年以后,就在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賽斯克羅文化(Sesklo)等當中出現(xiàn)折線、三角等直筆幾何紋彩陶,后出現(xiàn)旋紋等弧筆彩陶,有了防御設(shè)施嚴密的衛(wèi)城,步入前文明社會。(57)A.J.B.Wace and M.S.Thompson,Prehistoric Thessal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12;A.W.R.Whittle,Europe in the Neolithic:The Creation of New Worlds,Vol Series:Cambridge World Archae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D.W.Bailey,Balkan Prehistory:Exclusion,Incorporation and Identity,London:Routledge,2000.例外的是,公元前3千紀至前2千紀的青銅時代,基克拉迪文化(Cycladic)、克里特文明(Crete)和邁錫尼文明(Mycenaean)等仍然流行各種動植物、人物等題材的彩陶,制作愈加精美;公元前1千紀的古希臘彩陶更是精美異常,達到頂峰。(58)R.M.Cook,Greek Painted Potter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3d edition,1997;P.A.Mountjoy,Regional Mycenaean Decorated Pottery,Rahden/ Westf.:Marie Leidorf,1999;C.Broodbank,An Island Archaeology of the Early Cyclad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R.F.Willetts,The Civilization of Ancient Crete.Reprint,New York:Phoenix Press,2004;T.N.Richard,Greek Art and Archaeology:A New History,c. 2500-c. 150 BCE,London:Thames and Hudson,2011.
彩陶時代與前文明社會之所以能夠大致對應,有著經(jīng)濟、技術(shù)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原因。
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保證了更穩(wěn)定的定居生活,為彩陶的制作和使用提供了條件;農(nóng)業(yè)促使人口增加、技術(shù)進步、社會復雜,是文明起源的必要前提。進一步來說,彩陶和農(nóng)業(yè)都離不開土。彩陶多為泥質(zhì)陶,所需泥料一般為較細膩的第三紀紅土、早期黃土和淤積土,最容易在植被比較稀少的中緯度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獲得;而中緯度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主體為黃土、類黃土以及沖積平原地貌,土壤深厚,水熱條件適中,正好適合發(fā)展谷物農(nóng)業(yè)。
白家文化、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彩陶,就主要分布在世界上最大最集中的黃土地區(qū)——黃土高原,在這里很容易找到制作泥質(zhì)陶所需的第三紀紅土和早期黃土,又有適合粟、黍類旱作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良好自然條件,粟(黍)作農(nóng)業(yè)保障了該地區(qū)彩陶文化數(shù)千年的連續(xù)發(fā)展和文明的起源。仰韶文化還曾被稱為“黃土的兒女”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59)J.G.Andersson,Children of the Yellow earth:Studies in Prehistoric China,London,Kegan Paul,Trench,Trubner,1934.或者“黃土高原的產(chǎn)兒”。(60)嚴文明:《略論仰韶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階段》,載《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122-165頁。特里波列-庫庫泰尼文化彩陶也基本分布在東歐黃土區(qū),以種植小麥、大麥、黑麥等麥作農(nóng)業(yè)為主。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彩陶則以有豐厚土壤的沖積平原為基礎(chǔ),有比較發(fā)達的麥作農(nóng)業(yè)。
由于易熔黏土的易得和制作的簡便,陶器自產(chǎn)生之初就作為一種普通的生活用品存在。作為陶器中特殊的種類,彩陶的彩料主要是赤鐵礦、錳礦、磁鐵礦、石膏等,比一般陶土難尋,卻還談不上珍??;彩陶多是制作較精細的泥質(zhì)陶,繪彩更需費心費時,對制作技術(shù)的要求比一般陶器要高,但又不像青銅器、玉器那樣達到很高的專業(yè)化、協(xié)作化程度;彩陶陶器本體的顏色多為紅色、紅褐色、黃色等,一般需要在陶窯中以開放式的氧化焰氣氛燒成,但這類陶窯比半封閉式的還原焰陶窯要相對簡單。這就決定了彩陶當為人類技術(shù)水平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尤其是陶器制作積累了較多經(jīng)驗之后的產(chǎn)物,但多數(shù)情況下還不屬于高技術(shù)產(chǎn)品,正好與前文明社會階段的技術(shù)水平相適應。
在文明社會形成期前后這段時間,多數(shù)地區(qū)彩陶趨于衰落或消亡,但表現(xiàn)方式各有不同。就中國境內(nèi)來說,約公元前3300年,黃河下游、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大溪文化晚期、崧澤文化末期-良渚文化早期,在彩陶極度衰落的同時,出現(xiàn)了輪制陶器技術(shù)(61)李文杰:《關(guān)于快輪制陶的新概念、新判斷和新理論》,《文物春秋》2016年第4期。、以還原焰燒制灰陶的技術(shù)、窯內(nèi)滲碳燒制黑陶的技術(shù)。輪制陶器坯體更加均勻緊致,標準化程度和制陶效率更高,技術(shù)更先進;灰陶比紅陶耐堿性、耐久性更好,黑陶更加堅固,(62)李仰松:《從瓦族制陶探討古代陶器制作上的幾個問題》,《考古》1959年第5期。燒制灰、黑陶所用的上部變小的半封閉式窯和“飲窯封頂”等方法,技術(shù)上更為復雜。這樣看來,彩陶的消失和灰、黑陶的流行,一定程度上可視為技術(shù)上的優(yōu)勝劣汰,而且這些新的制陶技術(shù)在進入文明時代后風行于大江南北。而黃河中游地區(qū)仰韶文化半坡晚期類型、西王類型等,在彩陶衰落的同時并無輪制出現(xiàn),陶器反而變得更加粗陋,僅能從陶窯結(jié)構(gòu)的變化(63)廟底溝類型期的陶窯一般為橫穴式,窯室底部周邊有一圈火孔,窯室大體為直筒狀;火焰水平進入窯室,升溫速度較慢,效率較低,形成氧化焰氣氛。半坡晚期類型期和廟底溝二期類型期的陶窯變?yōu)樾毖ㄊ?,窯室底部中間部位也開火孔,窯室下小上大;火焰斜向或接近垂直狀進入窯室,升溫速度加快,效率變高,形成還原焰氣氛。參見宋建忠、薛新民《寧家坡陶窯引發(fā)的思考》,載《山西省考古學會論文集》(三),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17-220頁;張明東:《黃河流域先秦陶窯研究》,載《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149頁。和灰陶的出現(xiàn)看出至少在燒制技術(shù)方面發(fā)生了革新。
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中亞南部、印度河流域的情況和中國黃河、長江流域近似。在約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之間的烏魯克文化前期,彩陶衰落的同時,兩河流域開始流行輪制陶器,以實現(xiàn)批量化、標準化的陶器生產(chǎn),適應城市化快速發(fā)展的需要。(64)P.R.S.Moorey,Ancient Mesopotamian Materials and Industries: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尼羅河流域、中亞南部進入文明社會之后,也是彩陶消失、輪制陶器流行;印度河流域進入文明社會以后彩陶大為減少,輪制陶器流行。與中國境內(nèi)不同的是,西方這些地區(qū)的輪制陶器大部分為紅、黃色,少量灰陶也是淺灰、黃灰色,罕見深灰陶和黑陶,可見仍主要采用氧化焰燒陶。例外的是邁錫尼、古希臘文化利用快輪拉坯技術(shù)制作彩陶。
彩陶多數(shù)不僅是普通生活用品,而且是“新石器時代最大眾化的藝術(shù)形式”,(65)王仁湘:《史前中國的藝術(shù)浪潮——廟底溝文化彩陶研究》,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8頁。承載著豐富的信息,具有比一般陶器更突出的界定社會、愉悅民眾的功能。進一步來說,彩陶承載的信息比較籠統(tǒng)和模糊,適合表達某些共同的社會習俗和宗教觀念,而不方便傳達確切、具體的信息;不同的彩陶圖案和色彩,更容易界定“橫向”的或“族”一類的社會空間;(66)張朋川說:“彩陶藝術(shù)是嚴格的族文化的表現(xiàn),絕不是陶工個人任意的即興創(chuàng)作。所以彩陶藝術(shù)隨著氏族社會的衰亡而接著衰亡?!睆埮蟠ǎ骸恫侍账囆g(shù)縱橫談》,《美術(shù)》1983年第8期。彩陶藝術(shù)的生動絢爛,更適合抒發(fā)廣大民眾的勞動和生活熱情。(67)李澤厚認為,仰韶彩陶“還沒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緊張,而是生動、活潑、純樸和天真,是一派生氣勃勃、健康成長的童年氣派”。林少雄認為,作為女性、母親象征的彩陶或陶器文化被代表男性、父親的青銅文化取代,表示整個時代的審美觀由崇柔變?yōu)槌缌Γ杽倯?zhàn)勝了陰柔。李澤厚:《美的歷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16頁;林少雄:《人文晨曦:中國彩陶的文化讀解》,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315頁。這些都正好與相對平等、崇尚集體、充滿熱情的前文明社會相適應。進入文明社會以后,以文字來傳達宗教、貿(mào)易、政治、軍事等確切信息,以珍貴物品來界定“縱向”社會空間或強調(diào)上層階級地位,以更奢華鋪張的藝術(shù)形式來愉悅精英階級,一定程度上剝奪了非精英階級的審美權(quán)利,彩陶自然就趨于衰落甚至消失了。(68)楊建華說:“在農(nóng)業(yè)村落時代,彩陶紋飾可能是人群的標志物,到了城市化的烏魯克時代,地緣組織取代了血緣組織,彩陶這種象征符號已經(jīng)不再適用了?!睏罱ㄈA:《兩河流域:從農(nóng)業(yè)村落走向城邦國家》,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33頁。
中國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西方的古蘇西亞那期、哈蘇納文化、哲通文化等,彩陶都以拘謹?shù)闹惫P為主,流行致密的平行線紋,顯得規(guī)矩有序;每種風格的彩陶分布范圍都比較有限,多半只占據(jù)大河的一兩條支流的范圍;社會則崇尚和平、平等、秩序和集體主義。中國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西方的蘇西亞那期、歐貝德文化、安諾-納馬茲加一期文化、特里波列-庫庫泰尼文化等,彩陶都以靈動的弧筆為主,各種紋樣組合復雜,顯得變幻多端;某些風格的彩陶范圍大為擴展,如廟底溝式彩陶擴展至大半個中國,(69)韓建業(yè):《廟底溝時代與“早期中國”》,《考古》2012年第3期。歐貝德彩陶北擴至幾乎整個兩河流域;(70)關(guān)于歐貝德擴張的論述,參見R.A.Carter,Graham Philip (ed.),Beyond the Ubaid:Trans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the Late Prehistoric Societies of the Middle East (Studies in Ancient Oriental Civilization,Number 63),The Oriental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2010。社會則趨于暴力、不平等和階級分化。廟底溝時代或者歐貝德時代之后,中國中東部地區(qū)以磨光黑陶和玉器等作為強化社會階級的“禮器”,這個所謂的“玉器時代”(71)牟永抗、吳汝祚:《試談“玉器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探索》,《中國文物報》1990年11月1日;曲石:《中國玉器時代》,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牟永抗、吳汝祚:《水稻、蠶絲和玉器——中華文明起源的若干問題》,《考古》1993年第6期。也是文字產(chǎn)生的關(guān)鍵時代。(72)王暉:《從甲骨金文與考古資料的比較看漢字起源時代》,《考古學報》2013年第3期。西亞、埃及、中亞南部、印度河流域等地區(qū)以青銅器、黃金、青金石等強調(diào)上層階級地位,進入青銅時代,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出現(xiàn)??梢妬啔W大陸無論東西,彩陶時代衰落基本都伴隨著文明社會興起。唯一例外的是希臘,精美彩陶和其他珍貴物品一樣,成為上流社會追捧的商品和藝術(shù)品。
總之,在亞歐大陸的中緯度地區(qū),絢爛的彩陶時代大致對應于前文明社會:雖非每個流行過彩陶的社會都發(fā)展為文明社會,但幾乎所有早期文明社會都經(jīng)歷過彩陶時代。彩陶可謂是前文明時期最杰出的大眾的藝術(shù),彩陶時代拓開了文明社會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