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世界獻血者日主題是:獻血,讓世界繼續(xù)跳動。
我們有時會在電視上看到這樣一幕:一位患者需要輸血,醫(yī)生直接就在醫(yī)院采集獻血者的血液并輸給患者。這其實是個誤區(qū)。為了保障血液的質量和安全,一份血從采集到輸給患者,必須經(jīng)歷一個復雜的過程,通過層層關卡的考驗,才能用到患者身上。
每一位獻血者在獻血前都要填寫體檢登記表和獻血者健康情況征詢表,并進行簡單體檢。之后,工作人員要留取獻血者幾毫升的血液樣本,用于谷丙轉氨酶、血紅蛋白和血型3個部分的快速檢測。
獻完血后,血液中心會給每一袋采集到的血液打上條形碼,也就是“身份證”,它記錄著這袋血液血型、疾病檢驗結果、流向等各項指標,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員可通過“身份證”隨時追蹤到這袋血液的行蹤及其具體指標。同時,為了保證血液的“新鮮”,血液住的血袋都是特制的“會喘氣的袋子”。之后,血袋和標本將一同送往血液中心。
在待檢庫有專用冰箱,這些血液將按照不同的血型等進行分類。完成初步分揀后,再送往成分分離室,進入離心機運轉。血液被分成上下兩層,上層是淡黃色的血漿,下層是血色的紅細胞。分離過后的血液被送往成分制備室,經(jīng)過病毒滅活、白細胞過濾、血漿快速冷凍等一系列復雜處理,再被送入儲血庫儲存起來。
在血液分離的同時,5毫升的血液樣本也要被送到檢驗科進行極為嚴格的“體檢”:包括血型、轉氨酶、乙肝、丙肝、艾滋、梅毒6個項目,由不同的檢驗人員,分別使用不同的設備以及不同廠家的檢測試劑進行檢測,只有所有檢測項目的兩次檢測結果完全符合要求的血液才能發(fā)往臨床使用。不合格的血液會被送往廢血庫,用專用冰箱儲存起來,經(jīng)過審批,才能正式作廢,并由專門的醫(yī)療廢棄物處理機構進行收集和無害化處理。
此外,血液采集后的儲存、運輸環(huán)節(jié)都必須根據(jù)各血液成分的儲存溫度要求,在冷鏈條件(包括冷藏冰箱、冷藏車、冷藏運輸箱)下進行,這都是為了保障這份“37度的愛”的新鮮。
由此可見,一袋血被采集后,必須經(jīng)歷層層關卡的考驗,最終才能輸入患者體內,在那里重生。而在保障血液安全的同時,血液中心所有工作人員也在努力為獻血的愛心人士們做好服務。在太原,平均每天至少有將近350人獻血,才能保障基本的臨床供應。我們再次呼吁,期待更多愛心人士挽袖獻血,讓世界繼續(xù)跳動!
獻血信息登記
給血液打條形碼
離心機分離血液
血液檢測
血液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