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墨 畢洪一 郝金雷
消防員的職業(yè)性質要求其必須具備極高的基礎體能素質和綜合救援能力[1]。我國消防救援隊伍處于職業(yè)化改革初期,面臨復雜多樣的挑戰(zhàn),對消防員的體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國消防救援隊伍目前面臨著專業(yè)體能教官較為缺失,基礎體能訓練的科學性不足等問題[2]。因此,亟需建立科學完善的基礎體能訓練體系。本研究通過調研,深入了解我國消防員基礎體能訓練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結合相關領域的先進經驗,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完善消防員的基礎體能訓練體系,提升我國消防員基礎體能訓練水平。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方法開展研究。對基層消防員發(fā)放調查問卷5500份,回收有效問卷5496份,回收率99%,調研組實地赴6個總隊及各所屬2個支隊,其中每個支隊調研1個特勤站和1個普通站,實地考察調研基礎體能訓練情況,并開展體能訓練方法的調研與訪談。旨在了解當前國內消防員基礎體能訓練現狀,并提出可行性建議。
訓練頻率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訓練次數,這里指一周內消防員訓練的次數。訓練頻率是消防員訓練量的指標之一,我國消防員參加基礎體能訓練的頻率如表1所示。33.6%的消防員每周參與5-6次的訓練,27.89%的消防員每周參與頻率在3-4次,超過30%的消防員每天都會參加體能訓練,6.7%的消防員參加基礎體能訓練的頻率為每周1-2次。由于消防員的工作關系,并非每個人每天都有固定時間參加訓練,這與消防隊伍規(guī)定的每天訓練不少于1小時存在一定差距。
訓練強度是指單次訓練內對身體刺激的程度,影響訓練強度的因素主要有訓練密度、間歇時間、動作速度、負荷重量、高度、遠度、難度及復雜程度等。訓練強度是確保體能訓練效果的重要因素。對消防員基礎體能訓練的強度進行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70.87%的消防員表示強度適中;約25%的消防員表示強度較大甚至很大。在調研中發(fā)現,訓練強度大的主要因素是長時間耐力跑造成消防員身體無法得到有效的恢復。
表1 基礎體能訓練的頻率(單次時間30-120分鐘)
表2 基礎體能訓練的強度
基礎體能訓練的內容是一切體技能訓練開展的基石。以不同訓練內容開展訓練的結果如表3所示?;鶎酉绬T基礎體能訓練的方式90.12%按照消防救援隊伍九項基礎體能科目開展訓練,按照身體素質的劃分進行基礎體能訓練僅占9.88%。我國消防員基礎體能訓練的方式以點帶面,“考什么練什么”現象依舊明顯,不注重基礎體能素質整體的提升。不僅基礎體能訓練,在應用體能訓練上這種現象也非常明顯。通過調研,發(fā)現我國消防員過于注重考核和比武的成績、名次,訓練目標是為了通過比武與考核[3],體能訓練內容主要遵循國家消防救援隊伍訓練大綱中的考核項目進行訓練,訓練的標準以考核的標準為準繩,以賽代練。體能訓練主要通過專項技能訓練完成,如:提水帶十層爬樓、負重5公里、單杠卷腹、四層樓攀繩等。未對體能訓練進行類型劃分,也未能對考核項目進行拆解細化動作分解和輔助訓練,訓練追求“短、平、快”的模式。從而忽略基礎體能的地基打造,基礎不穩(wěn)固的情況下進行高強度的比武備賽訓練就會出現不可逆的傷病問題。
按照科目整體訓練與將科目分解進行基礎能力素質訓練是有區(qū)別的。前者以考核結果為導向開展訓練,后者以全面發(fā)展基礎體能素質能力為導向開展訓練,兩者之間存在點和面的關系,考核科目是身體素質的體現,各項身體素質能力是考核科目的基礎,兩者同樣存在因果關系。因此,從身體素質發(fā)展的全面性的角度去分析,日常的基礎體能訓練應按照身體素質劃分去全面訓練效果為最佳[4]。
通過研究,從9.88%按照素質類型進行基礎體能訓練的消防員中,分析其所在消防站的基礎體能訓練內容,排名順序如表4所示:耐力、力量、速度、靈敏、協(xié)調、柔韌、平衡,其中耐力、力量、速度在基礎體能訓練內容中排名前三,說明訓練較多,消防員的耐力、力量、速度方面的能力也較強;相反柔韌、協(xié)調、平衡訓練排名較為靠后,說明消防員這三項身體素質訓練較少,應增加柔韌,協(xié)調和平衡能力的訓練。力量訓練多為自重訓練,如蹲起、俯臥撐等,因為負荷不夠,重復性地鍛煉了相同肌群的肌肉耐力,最大力量和爆發(fā)力訓練效果不佳;力量、速度、耐力等有效訓練少,缺乏柔韌、協(xié)調、靈敏、平衡訓練。在基礎體能訓練中,只訓練某些方面而忽略另一些方面,消防員的身體素質就不會全面提高。因此,消防員的基礎體能素質需要全面發(fā)展。
通過調研,發(fā)現消防站開展基礎體能訓練主要分為四種形式,各種形式占比如表5所示?;鶎酉勒驹陂_展體能訓練的分組方式分別為:按不同科目分組訓練、按單位或分班組訓練、按不同水平分組訓練、人員隨機或自主訓練。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按不同科目分組訓練78.35%,按不同水平分組訓練53.51%,按單位或分班組訓練占比40.48%。由此可見,基層消防站的組訓人員按考核科目分組開展訓練的情況最為普遍。通過調研發(fā)現基層消防站體能訓練依然是沿襲傳統(tǒng)部隊體能訓練經驗的大波輪、集體跑、粗放式訓練。組訓方式較為簡單,組訓簡單易操作。
表3 體能訓練內容
表4 消防站按不同體能素質類型訓練的比例
表5 基礎體能訓練的形式
運動損傷在訓練中不可避免。對運動損傷類型進行調查,結果如表6所示。在消防員日常運動損傷的類型中,關節(jié)損傷、肌肉韌帶拉傷是我國消防員在出警作戰(zhàn)、比武訓練損傷類型中占比最高,分別為44.49%及42.30%。在關節(jié)損傷中,占比前三的部位分別是膝關節(jié)72.39%、腰椎53.17%、踝關節(jié)41.23%,部位為腰椎和下肢關節(jié)。通過調研得知,消防員腰椎損傷的主要原因是核心穩(wěn)定性弱,腰背部肌群訓練少,力量較為薄弱,例如平日不進行60公斤負重深蹲,在400米物資疏散科目中抱假人的動作,使腰椎受傷、腰肌拉傷的現象極為常見。膝關節(jié)損傷的主要原因是平時不進行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訓練,在考核負重折返跑轉向的瞬間膝關節(jié)附近的韌帶和肌肉無法承受高強度的拉扯,進而導致膝關節(jié)損傷、十字韌帶撕裂等傷病;消防員韌帶拉傷損傷部位中,下肢韌帶損傷占比最高,達81.85%;在調研的過程中,消防員普遍反映大腿腘繩肌拉傷較為普遍,這與跑步結束后,下肢肌肉的拉伸放松不到位有很大的關系;而膝關節(jié)十字韌帶撕裂,與忽略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訓練有很大關系。
對運動損傷的原因進行調查,結果如表7所示。消防員認為導致受傷的原因主要有:動作不標準,對損傷預防認識不足,準備活動、拉伸放松不到位。其次是基礎體能素質較差等原因。由此可知,高標準的動作、較強的防傷意識及充分的拉伸放松可以極大程度地降低消防員的受傷風險。
如表8所示,我國消防隊伍中具備體育專業(yè)背景的人才僅有17.79%,不具備體育相關專業(yè)背景的占比達到82.21%。在17.79%的體育專業(yè)人才中,從事戰(zhàn)訓崗位的人才少之又少。由此可知,我國消防救援隊伍內部缺少相對專業(yè)的體育專業(yè)或體能訓練人才,體育專業(yè)人才儲備量及體能專業(yè)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對組訓者的人員分類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如表9所示,消防站中組織訓練的人群前三位是分隊長或值班班長、執(zhí)勤干部、站長助理這三類人群,分別占比79.37%、74.25%和46.83%,盡管部分隊站內有一些體育背景的干部和一些接受過專業(yè)指導的參加比武的隊員,但由于受到傳統(tǒng)訓練觀念和崗位安排的影響,也很難在組訓上發(fā)揮作用。目前基層中隊缺少專業(yè)體能人才組訓,大部分基層隊站的組訓干部或班長不懂得科學的體能訓練理論與方法,對如何針對各項身體素質開展基礎體能素質訓練的理念也比較模糊。14.81%的消防員反應所在單位也有聘請社會專業(yè)體能教練帶訓指導,而一旦缺少了專業(yè)的指導,則難以正確有效的開展體能訓練。訓練只追求數量和速度,不顧動作質量,不考慮個體差異,導致訓練效果不理想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對此,各總隊也相繼與社會專業(yè)體能團隊合作開展業(yè)務骨干體能培訓班,與體能教練共同編寫《基礎體能訓練手冊》以及相關教學視頻指導訓練,在隊伍內部普遍反映訓練效果提高明顯,但由于抽調的骨干不是組訓干部或值班干部,學到的體能訓練方法在消防站很難執(zhí)行。
3.1.1 訓練頻率偏低,任務重
改革轉隸后,我國消防隊伍作為應急救援的主力軍和國家隊,承擔著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聚焦“全災種,大應急”的任務需要,消防救援隊伍無時無刻不處于備戰(zhàn)狀態(tài),有警必出、聞警即動,加上日常會議、學習、執(zhí)勤、駐防、安保、檢查等任務增加了消防員的工作量,同時也不斷壓縮了消防員的日常訓練時間,降低了消防員的訓練頻率。
表6 基礎體能訓練的運動損傷類型
表7 基礎體能訓練中造成運動損傷的原因
表8 我國消防員體育專業(yè)相關背景人數及比例
表9 日常體能訓練的組訓者
3.1.2 訓練方法傳統(tǒng),科學性不足
在改革轉制初期,我國大部分消防隊伍的體能訓練依然繼承和延續(xù)了以前部隊傳統(tǒng)的訓練理念和方法,按照傳統(tǒng)經驗開展訓練,較為刻板,靈活性較低,難以激發(fā)消防員的訓練積極性;科學性不足,未按身體素質進行科學的基礎體能訓練,導致消防員的基礎體能短板十分明顯,如柔韌、協(xié)調和平衡存在短板;未根據個人水平做到因材施教;體能訓練存在“訓風、演風”不實;重‘操場’輕‘實用’,重比武、輕訓練等問題。
3.1.3 訓練損傷發(fā)病率較高
我國消防救援隊伍運動損傷的發(fā)病率較高。消防員在訓練前沒有進行體能素質篩查及測試,訓練中少有訓練過程與恢復過程的心率監(jiān)控,訓練內容中無防傷性訓練,在逐漸增加的訓練強度中,由于動作不標準、不規(guī)范、對損傷的認識不足和基礎體能素質較差等原因造成消防員傷病頻發(fā)。
3.1.4 組訓者專業(yè)能力不足
我國消防救援隊伍內部缺少相對專業(yè)的體育專業(yè)或體能訓練人才,其中受等級制度及崗位安排等原因的影響,從事戰(zhàn)訓崗位的人才又少之又少;組訓者并非專業(yè)體能教練,其掌握的基礎體能訓練的知識和理論不全面,單純依靠以往經驗開展訓練,訓練科學性不足,嚴重影響訓練效果和安全。此外,由于隊伍內部的組訓者身兼數職,需要兼顧體能訓練和本職工作,投入到組訓工作的精力被分散,很難做到因材施教,也無法及時監(jiān)控消防員的體能訓練效果[5]。
3.2.1 保證訓練頻率
建議消防救援隊伍將體能訓練成績納入績效考核,與休假、薪資、提職晉升等福利待遇直接掛鉤,以此來增加體能訓練的影響力度和重視程度;盡量減少消防員參加一些不必要的活動,保證其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日常體能訓練;在訓練中增加基礎體能訓練的頻率,注重各項身體素質的培養(yǎng)與均衡發(fā)展。
3.2.2 重視科學訓練,不斷優(yōu)化訓練方案
建議完善《消防救援人員體能訓練》指導手冊及訓練大綱,使其符合權威性、專業(yè)性、科學性、時效性、可操作性和實戰(zhàn)性的特點,更好地服務于消防救援隊伍;建議制定科學的基礎體能訓練方案。依據基礎體能訓練的特點和規(guī)律,一是根據消防員的個體差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分層次開展訓練,強化個性化訓練;二是分階段開展訓練,強化訓練從基礎體能訓練開始,再逐漸向職業(yè)需求的實戰(zhàn)化訓練靠近;三是訓練內容、方式方法要不斷豐富完善,消防員的耐力、力量、速度訓練較多;相反柔韌、協(xié)調、平衡訓練較少,應增加柔韌、協(xié)調和平衡能力的訓練。
3.2.3 科學訓練,降低訓練損傷率
針對消防員基礎體能訓練中運動損傷多發(fā)的情況,在訓練前后,消防員應當充分開展熱身與整理活動[6]。建議運用業(yè)內成熟的研究成果,如功能性動作篩查測試,及時發(fā)現消防員身體功能及身體素質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彌補基礎體能素質的弱項與綜合體能素質的短板,在訓練過程中加入上下肢及脊柱的防傷訓練,預防傷病的發(fā)生,延長其職業(yè)生涯及運動壽命。
3.2.4 強化培訓,提高我國消防員體能訓練教官水平
建議提升我國消防救援隊伍的體育專業(yè)人才儲備及消防員對體能訓練理論認知水平,利用好隊伍內部現有具備體育專業(yè)背景的消防員,增加基礎理論及體能訓練方法的培訓課程,提升組訓人員的體能訓練基礎理論知識與實操能力。建立體能教官的專業(yè)培訓、考核與上崗機制,同時還應當保持組訓者崗位的穩(wěn)定性,避免因頻繁調動崗位而引發(fā)體能訓練中斷。同時,在消防員和干部的招錄上,更多地傾向于招錄體育專業(yè)背景、運動訓練經歷的人員補充進入消防救援隊伍,增加專業(yè)人才基數,從源頭上提升消防隊伍的基礎體能訓練教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