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東運,崔 偉,于建寶
(天津市寧河區(qū)醫(yī)院,天津 301500)
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治療中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干預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但合并癥、免疫功能異常、侵入性操作等均會增加患者院內感染發(fā)生,導致病情更加復雜,增加治療難度,延長患者康復時間[2-3]。資料表明,院內感染是出血性腦卒中患者住院期間最為主要并發(fā)癥之一,增加患者病死率、致殘率,降低治療效果,造成預后不良[4]。目前,臨床上關于糖尿病、老年癡呆等并發(fā)院內感染的研究較多,但關于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并發(fā)院內感染的研究報道較少[5]。為此,本研究對收治的256例出血性腦卒中患者院內感染情況以及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旨在了解院內感染的臨床特點,為臨床制定預防對策提高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2018年9月在我院就診的出血性腦卒中患者265 例,按是否發(fā)生院內感染分為感染組(n=32)和非感染組(n=224)。納入標準[6]:①患者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7]相關診斷標準;②所有患者病情基本穩(wěn)定;③所有患者經頭顱CT或MRI確診;④符合國家衛(wèi)生部制定的《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8];排除標準:①腦卒中發(fā)病前3 個月內合并感染;②3 個月內有服用免疫抑制劑、抗菌藥物患者;③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者;④入院時便存在感染跡象患者;⑤排除合并晚期惡性腫瘤后慢性惡病質患者。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患者家屬知情并簽署自愿參與書。
1.2 方法 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出血性腦卒中調查表調查患者的一般資料,篩選出發(fā)生院內感染的患者,記錄患者感染部位以及病原菌分布,同時分析影響患者醫(yī)院感染的相關因素,主要包括年齡、性別、意識障礙、侵入性操作、抗生素預防應用、住院天數、糖尿病、吸煙史、糖皮質激素、腦卒中類型、既往卒中史等。
抽取感染者和非感染者空腹靜脈血4 mL,經離心處理后分離血清,放置于-45 ℃冰箱中等待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
細菌培養(yǎng):采集患者痰液標本并進行病原菌分離培養(yǎng),細菌鑒定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的微生物鑒定系統(tǒng)。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選擇SPSS 18.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病原菌、感染率、危險因素等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腦卒中患者醫(yī)院感染發(fā)生部位分析 256 例患者中有32 例患者發(fā)生院內感染,發(fā)生率為12.50%,發(fā)生部位以下呼吸道為主,其次為泌尿系統(tǒng)、血液。(表1)
表1 腦卒中患者醫(yī)院感染發(fā)生部位分析
2.2 腦卒中患者醫(y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 32 例感染患者中分離出病原菌50 株,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占60.00%,其次為革蘭陽性菌,占30.00%,最后為真菌,占比10.00%。(表2)
表2 腦卒中患者醫(y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
2.3 腦卒中患者醫(yī)院感染單因素分析 年齡、意識障礙、侵入性操作、抗生素預防應用、住院天數、糖尿病、吸煙史、糖皮質激素應用是導致出血性腦卒中患者發(fā)生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P<0.05)。(表3)
表3 腦卒中患者醫(yī)院感染單因素分析[例(%)]
2.4 出血性腦卒中患者院內感染獨立危險因素分析經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意識障礙、侵入性操作、抗生素預防應用、住院天數、糖尿病、吸煙史、糖皮質激素應用是導致患者出現院內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表4)
表4 出血性腦卒中患者院內感染獨立危險因素分析
2.5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IgG、IgA、IgM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均有下降,但感染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IgG、IgA、IgM低于非感染組(P<0.05)。(表5)
表5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mg/L,±s)
表5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mg/L,±s)
組別 n IgG IgA Ig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感染組 32 12.15±2.56 7.12±1.68 3.59±0.68 2.45±0.63 1.78±0.42 1.22±0.13非感染組 224 12.11±2.68 9.89±1.89 3.55±0.58 3.22±0.65 1.79±0.52 1.46±0.20 t 0.079 7.856 0.356 6.291 0.104 6.586 P 0.936 0.000 0.721 0.000 0.917 0.000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年化社會的到來,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率逐年呈上升趨勢,其具有較高的致殘率,且患者預后情況直接影響出院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質量[9]。資料[10-11]表明,出血性腦卒中患者由于病程長、活動減少等因素,是醫(yī)院感染的高發(fā)人群,而感染是導致患者死亡、影響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如何降低出血性腦卒中患者院內感染發(fā)生率,已經受到國內外普遍關注,糾正相關危險因素是治療成功的關鍵[12-13]。
研究[14-15]指出,出血性腦卒中院內感染發(fā)生率大約為15%,是感染控制的重點人群,且下呼吸道是感染最常見部位,感染增加患者致殘率、死亡率。本研究結果表明,256 例患者中有32 例患者出現院內感染,發(fā)生率為12.50%,且感染以下呼吸道為主,其次是泌尿系統(tǒng)、血液。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資料[16]表明,出血性腦卒中患者是發(fā)生醫(yī)院感染的高發(fā)人群之一,對患者預后造成不良影響。對發(fā)生感染的患者,了解病原菌分布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利于臨床診斷,同時對提高治療效果具有較高臨床價值。本研究結果顯示,32 例感染患者中,檢測出病原菌50 株,其中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占比60.00%,其次為革蘭陽性菌,占30.00%,最后為真菌,占10.00%,提示可能由于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免疫功能差,存在抗菌藥物濫用現象,導致菌群失調,出現感染,所以應該進行針對性用藥,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對機體的進一步損害。
本研究對可能導致患者出現感染的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意識障礙、侵入性操作、抗生素預防應用、住院天數、糖尿病、吸煙史、糖皮質激素應用與患者發(fā)生院內感染有關,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意識障礙、侵入性操作、抗生素預防應用、住院天數、糖尿病、吸煙史、糖皮質激素應用是導致出血性腦卒中患者發(fā)生醫(yī)院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臨床在治療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前,應當充分評估患者病情、危險因素,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用藥,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減少醫(yī)院感染的發(fā)生。如:①積極治療患者基礎疾病,改善免疫功能;②減少患者臥床休息時間,增加機體抵抗能力;③嚴格管理各項侵入性操作,掌握侵入性操作適應證;④嚴格掌握抗生素合理應用,對預防性抗生素嚴格把握指征[17-18]。治療過程中,抗生素預防應用雖可改善患者病情,但對機體免疫功能損傷較大,導致患者容易受到病原菌侵襲,發(fā)生醫(yī)院感染[19-20]。本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均有降低,但未感染患者免疫功能高于感染患者,證實免疫功能較低的患者容易受到病原菌侵襲,發(fā)生醫(yī)院感染,因此提高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免疫功能,對降低醫(yī)院感染具有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出血性腦卒中患者院內感染發(fā)生率高,受多種因素影響,應充分重視相關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減少院內感染發(fā)生,且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可減少感染發(fā)生,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