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藝術設計學院)
摘要:巴洛克時期音樂是從1600年的第一部歌劇《猶麗狄茜》開始,到1750年巴赫逝世為止,經過拉漫長的一個半世紀。晚期的巴洛克是從1690年到1750年,活躍在這個時期的最重要的作曲家有拉莫、多米尼科斯卡拉蒂、亨德爾與巴赫。他們共同代表西方音樂文化的重要的分水嶺。在他們的晚年,新的古典主義音樂風格已經開始在歐洲興起。在巴洛克的早期和中期,意大利似乎總是處在音樂潮流的領導地位,但是,這種局面到了巴洛克的晚期則是得到了改變,音樂的發(fā)展重心開始轉移到了歐洲的北部。在這個階段,巴洛克音樂達到了顛峰。在這個時期,活躍在萊比錫和倫敦的巴赫與亨德爾共同代表了巴洛克音樂最輝煌的終結。在這一個半的世紀,是君主專制與資本主義制度、天主教與新教派較量的時期,激烈的斗爭呈現(xiàn)出火的熾熱與熱量,在巴洛克時期的藝術中都有表現(xiàn)。音樂的領域的代表人物無疑是巴赫和亨德爾,巴赫譜寫的美麗悅耳的管風琴曲所表現(xiàn)出的新教徒的世俗化,亨德爾的清唱劇所表現(xiàn)出的大合唱的力量都跳躍著時代的脈搏,折射出時代的影子。在作品中我們能夠感覺到那個充滿著矛盾、斗爭的時代所特有的特性,以及新生的力量與朝氣。如果說歷史能夠為那個時代留下確鑿的證據,那么,音樂則為時代留下了力量交替的聲音。
關鍵詞:巴赫;亨德爾;巴洛克時期音樂
一、巴洛克時期音樂概述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任何事物都會不間斷地向更新的方面發(fā)展。16世紀帕特斯特里那奠定的復調宗教音樂和17世紀蒙特威爾第開始的意大利歌劇,到18世紀被許多的歐洲音樂作曲家大量程式化地發(fā)展,也就是說,有新的音樂和音樂家來取爾代之,新音樂的標志性人物就是巴赫與亨德爾,他們兩位音樂家的橫空出世揭開了巴洛克音樂的嶄新篇章。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一改文藝復興時期的簡單樸素,變得浮華、復雜而富有感性的吸引力。這一時期崇尚的美學觀點是“情感論”,即音樂(也包括其他藝術)的目的在于直接引起聽眾或觀眾特定的情感。例如,自然音階、大調式、簡單的織體引起歡快地、向上地感情;而半音音階、小調式、復雜的織體帶來憂郁地、深沉地感情;“大音程使人歡快,小音程使人憂傷;刺耳的和聲配上急促的旋律可能引起憤怒,把幾個高度獨立的旋律作對位化的結合時使人固執(zhí)”(J·馬特松《完美的唱詩班指揮》,1739)“對比”的概念也是巴洛克音樂的一大創(chuàng)新,作曲家們善于用節(jié)奏、旋律、調式、音色的變化和對比來引導聽眾們的感情。這時樂譜中開始引入速度、力度的標記,但劃分并不精細,而且同一速度一般貫穿一個樂章的始終。
在這個時期,音樂等各藝術門類的職業(yè)藝術家們作為從手工業(yè)者中脫穎出的階層,社會地位比較低下,盡管他們有時因為進行歌劇創(chuàng)作等較為有利可圖的行當而獲得豐厚的經濟利益,但在政治上處于無權地位。因此,他們多依附于貴族、宮廷、市政府或教會,以獲得一定的保障。他們與雇主之間的關系具有較強的封建性而不像資本主義的雇用關系。另一方面,在意大利和德國的一些地方出現(xiàn)了一些高水平的音樂組織,有的是民間組織如學院,由業(yè)余的和職業(yè)的音樂家共同組成;或是官方或半官方的,如唱詩班、威尼斯的慈愛院(專門為無人撫養(yǎng)的女孩提供音樂教育,維瓦爾第在此供職)等,多與慈善機構結合,為有音樂才能的兒童提供音樂教育,為教堂、城市的音樂活動服務。這些機構為音樂的普及和民間音樂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市民階層對音樂的需求,使得高雅音樂不再僅僅為上層社會所壟斷。另一方面,社會上層的貴族或熱愛藝術、或附庸風雅,樂于贊助藝術家,甚至有個別的還相當有造詣,如巴赫雇主之一的利奧波德大公就是一個不錯的作曲家。此時歐洲各國之間,音樂一方面相互影響,一方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由于各民族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和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開始逐漸形成較為明顯的民族風格,并突出體現(xiàn)在有代表性的音樂大師的個人創(chuàng)作中。巴洛克音樂大致有意大利、法國、德國三個中心,既有各自的特點又互相影響。
巴洛克時期對于音樂的貢獻:一是歌劇從《猶麗狄茜》開始經過巴洛克時期蒙特威爾第的發(fā)展,最后在亨德爾的手中完成;二是在器樂上經過巴洛克時期的蒙特威爾第的努力,最后是在巴赫的手里完成,從而與和聲樂并駕齊驅。將兩位音樂家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是把兩座具有同等高度的高山放在一起。也許是歷史和他們二人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巴赫(J.BACH ,1685——1750)和亨德爾(G.HANDEL,1685——1759)兩人是同一年出生,他們又是“老鄉(xiāng)”,都是撒克森人,巴赫3月出生在埃森納赫,亨德爾2月出生在埃森納赫附近的哈雷,他們出生僅僅相差1個月,他們晚年又前后雙目失明(巴赫于1749年失明,4年后亨得爾于1753年失明)。巴赫11歲失去父親,亨德爾是12歲失去的父親。巴赫出身于音樂世家,在他以前的時間,他們的家族里誕生過很多的音樂家,巴赫的啟蒙的老師就是自己的父親;亨德爾的父親是一位醫(yī)生,他強迫兒子學醫(yī),而亨德爾卻意志堅決地學習音樂,他的啟蒙老師是哈雷當?shù)氐墓茱L琴師。他們二人雖然出發(fā)點不同,但是其結果的相同的,是音樂為他們導航,他們才克服自己的困難走上音樂的道路。
二、巴赫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藝術成就
巴赫結過兩次婚有著眾多的子女,亨德爾卻是終身未婚。巴赫是中學畢業(yè),亨德爾是大學畢業(yè)。巴赫一生沒有出過國,只會說家鄉(xiāng)味道很濃的德語;亨德爾可以德語、法語、意大利語與英語在一起交叉作業(yè);巴赫一生不富裕,亨德爾是英國國王的宮廷樂師,一生過著富足的生活;他們有著太多的相似,又有更多的不同。他們的相似和不同都是那樣的醒目,讓人津津樂道,他們的音樂也是和他們一樣的有著不同,呈現(xiàn)的正好是那個時代的最輝煌的兩個側面。
從二人的音樂來看,巴赫的音樂具有宗教的特點,同時又受早期啟蒙思想的影響,即使在他的宗教音樂中也閃爍著人文主義的光芒,在作品中深刻的反映時代的社會、經濟、人文思想的東西。他遵循著人文主義的特點,崇尚理性,尊重科學,每一部的作品有蘊涵著一定的哲學意義,雖然表達的是比較抽象的,籠統(tǒng)的,但是在外在表現(xiàn)上卻不是教條的,而是和抒情緊密結合的。他繼承了16世紀德國音樂特別是器樂的傳統(tǒng),吸收意大利和法國的音樂寫作的技術方法,把復調音樂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包括對于提琴這樣的樂器他都能賦予它極為美妙的復調對位。他對于主題的創(chuàng)作是很有才能的,他讓旋律更加的器樂化,個性鮮明,手法簡練。他將旋律與對位相互結合,將豐富的和聲功能、調性的轉換融入創(chuàng)作中,他的和聲運用表現(xiàn)的更加充實和富于變化。對于復調的發(fā)展以及主調手法的運用使巴赫成為音樂史上一為繼往開來的人物,巴赫的音樂,可以說是構成歐洲音樂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
對于整個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來說,巴赫的音樂成就,可以說是架在這座殿堂上的圓頂;對于其后的歐洲音樂發(fā)展來說,雖然直到19世紀巴赫才具有真正的影響力,但是這種影響力一旦產生,便對歐洲音樂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只有當巴赫在新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具有新的文化意義時,他的音樂作品才對現(xiàn)代音樂具有“啟示錄”的意義。而對于后人來說,沒有研究過巴赫,就不可能理解歐洲音樂;未能深入研究過巴赫的作品,就難以成為一個嚴謹?shù)?、精通其專業(yè)的音樂家;若不能透過巴赫音樂純樸的形式、精練的技巧乃至宗教音樂形式上的“外殼”,體驗到巴赫音樂中蘊藏著的深厚的思想情感,也就難以透徹地認識巴赫音樂的本質。
三、亨德爾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藝術成就
亨德爾的音樂風格基本上是意大利式的,但是也增加了法國的、英國的和德國的因素。他從凱澤那里學會了木管樂器的寫法,又從克雷里那里學會了為弦樂器寫作的竅門。斯卡拉蒂使他學會了美聲旋律線條的寫作,普賽爾的合唱也使他受益匪淺。他的作曲速度很快,常常是運筆之前已經胸有成竹。他經常借用自己或他人的舊作修改新作,它具有駕馭龐大音樂結構的氣魄,但是他的音樂線條卻是簡潔而寬放的,以主調和聲風格為主,善于用很經濟的手法創(chuàng)造恢弘壯闊的效果。亨德爾最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還是他的清唱?。∣ratorio)。清唱劇是一種從十七世紀以來發(fā)展起來的音樂形式,常以宗教的或半宗教的故事作為主題,沒有復雜的舞臺情節(jié),而注重音樂的表現(xiàn)。由于劇情取材于英國人耳熟能詳?shù)氖ソ浌适露也捎糜⒄Z演唱,亨德爾的清唱劇質樸感人,把高度的藝術性和虔誠的宗教信仰融入到一個個音符之中。亨德爾一生寫了32部清唱劇,其題材除取自《圣經》外,還取自希臘神話和改編著名作家作品,從而賦予了其世俗意義,并在劇院中廣泛演出,從此清唱劇不僅限于教堂內演唱,而且成為音樂會上公演的聲樂作品。近代,清唱劇中宗教內容已退居微不足道的地位,相反,近代作曲家都用這種體裁來表現(xiàn)重大歷史事件或現(xiàn)實斗爭題材。二百多年來,清唱劇之能成為廣受歡迎的音樂體裁,亨德爾功不可沒。
亨德爾的音樂的旋律具有歌唱性,具有寬廣、悠長、莊嚴與肅穆的特點,運用和聲的自然音階性質,較少運用轉調的手法,而合唱音樂具有恢弘的氣勢,磅礴的力量,具有主調的風格。他所提倡的復調音樂對于深化音樂以及戲劇的發(fā)展,對于深度刻畫情感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在音樂的寫作中不是只關注和聲的運用,還很特別的注意和聲縱向的運用,運用細膩的手法展現(xiàn)出感人心肺的情感。
以上是二人在音樂手法上的不同,而我更關注是更深一層對于人內心的展現(xiàn)和再另一個層面的思索,巴赫的音樂是德國樣式的,含蓄的、內斂的,內省的,旋律是微風細語的沉思,如同潔白的羊群在清澈的河灘上安詳?shù)纳⒉?。而亨德爾的音樂,我認為更貼近歐洲音樂表現(xiàn)的方式,是意大利的、和巴赫截然相反的、外向的,面對的是世界,旋律跌宕起伏,像大海波濤中的小船,風帆上帶來風暴來臨的預兆。
我認為巴赫的音樂歸于社會的創(chuàng)造,因為社會的本身讓他的音樂注定要為教堂、為一般的平民的所寫,不會寫得太宏大,是平易近人的,更像是炎熱的夏日里一片樹下清涼的綠蔭,是明月照松澗的寧靜,仿佛在音樂中我們能夠看透自己,又仿佛音樂與靈魂在一剎那間融合,都在享受著“寧靜”。
亨德爾的音樂是宮廷的、外放的,為社會的上層貴族、為皇家所做,格局恢弘龐大,華麗多彩,在視覺,聽覺上是狂風暴雨的享受,在音樂中感受音樂的力量龐大,震撼著靈魂,內心中的“琴弦”與音樂產生了瞬間的共鳴,猶如在風暴中的一葉孤舟,在風浪上顛簸,雖知毀滅是遲早的,但卻甘之如飴。
四、二位巨匠
在評論兩位音樂巨匠的時候,我認為應該換一個角度來討論二人的音樂創(chuàng)作,可能觀點有些不夠成熟,但是我仍想就這個問題討論一下,在評論兩位音樂家的同時我們不要忽略一個問題,在哲學的范疇里有一個觀點:物質決定精神,也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巴赫一生都不富裕,是一位穿著仆人衣服的仆役,是一個在教堂里低下的樂師,最輝煌的職位是后來做過宮廷樂隊的樂長,包括他的音樂在他生前也不值錢,如果沒有1802年的德國音樂學家福爾克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巴赫的傳記,以及后來1829年門德爾松挖掘、整理并親自演出巴赫的《馬太受難曲》。那么巴赫,這個偉大的音樂家還不知道要被埋沒多少年,巴赫的逝世都是很凄涼的,幾乎無人過問,最后來葬在哪里都不知道。亨德爾的一生生活富足,是宮廷的皇室樂師,還擔任過國家大典的官方音樂發(fā)言人,而且在當時,創(chuàng)作一曲《水上音樂》就得到2萬英鎊的賞賜。所以在創(chuàng)作上巴赫首先要靠音樂來維持日常的生活,以及養(yǎng)活眾孩子,巴赫在社會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反過來說社會生活會影響到他的思想、情感、愿望與理想。巴赫生活在社會的低層,接觸的都是平凡人,所以在音樂中我們感受到巴赫的人性和溫情,在忍受苦難之后仍然充滿愛和期待的神情。而亨德爾則恰恰相反,他是一個有名的脾氣暴躁的人,把所有的感情都回毫無保留的流露在他的臉上。有人說他是一名暴君,有人說他歇斯底里,他無論做什么事情都非常的投入,有時邊思考邊大聲的嘮叨,一會高興,一會涕淚交加,可是即便如此,他的音樂仍是偉大的,因為每一個音樂家的作品風格無不打上自己性格的烙印。
亨德爾出身于中產階級,并在中產階級首先獲得權勢的英國供職。他的宮廷歌劇轉向神劇,象征著社會的巨大轉變,他以此成為新的中產階級文化的一位建筑師和現(xiàn)代公眾彌撒曲的創(chuàng)造者。和巴赫一樣,他立于歐洲音樂的主流,將法國、意大利、英國、德國的因素吸收到他的藝術中。巴赫和他作為晚期巴洛克代表人物互相補充。巴赫的藝術是內省的,亨德爾的藝術是外向的。巴赫在管風琴閣樓中作狂想,亨德爾是個庭臣。巴赫是個一絲不茍的藝術家,他使其所接觸的每一種形式趨于完美,亨德爾寫歌劇總是一揮而就,是一位杰出的即席作曲家。巴赫是一位精雕細刻的大師,亨德爾創(chuàng)作起來筆觸揮灑自如。巴赫以神秘的眼光注視著未來的世界,亨德爾贊美這個世界的壯麗和權利。兩個人都受倫理的理想鼓舞,但巴赫是一位路德教徒,亨德爾卻是一個啟蒙主義者,他的道德觀念不受教條的束縛。他們憑借著技巧、篤誠和富于想象的內涵來寫音樂,這些音樂至今仍具有重要意義。他們都處于同時代的對位風格與主調風格矛盾取得和解的時期,都擅長于創(chuàng)作器樂和聲樂作品,他們都知道音樂思想的新趨向,雖然沒有一個在他自己的音樂中進行了深思熟慮的革命,他們都在晚期巴洛克已確立的形式和風格范圍中創(chuàng)作,他們的創(chuàng)作力主要在于以一種獨特的最佳途徑來從事這些公認的事情。巴赫除了歌劇之外,將晚期巴洛克音樂的所有形式都作了成功的嘗試。亨德爾則優(yōu)于歌劇創(chuàng)作。亨德爾最大的貢獻是在巴洛克因素之外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型的歌劇。今天,巴赫被譽為“近代音樂之父”,在當年,貝多芬評價亨德爾說:“所有大師中無可企及的大師”“亨德爾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我愿意在他的墓前脫帽下跪”。巴赫最大的成功是創(chuàng)立了平均律和對位法,而亨德爾終其一生的作品沒有一首是采用對位法創(chuàng)作的。
我們總結二人對于巴洛克時期音樂所做的貢獻:巴赫最大的貢獻是在器樂,亨德爾則是在清唱劇上有所作為。巴赫把復調與和聲發(fā)展到了賦格的新階段,把管風琴在伴奏樂器中解放出來,成為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樂器,對于鋼琴上的領悟更是超凡入圣,創(chuàng)造新的調律體系,把8度音階精確的分成相等的12個半音,奠定了現(xiàn)代轉調體系的基礎。亨德爾一生創(chuàng)作了32部清唱劇,它吸收了宣敘調,詠嘆調等音樂的技巧和樂思的東西,又借鑒英國特有的假面舞會,合唱贊美詩,以及古希臘的戲劇和宗教音樂,合唱贊美詩,注重舞臺的效果。亨德爾在清唱劇所做的革新貢獻是合唱的運用,近似于古希臘悲劇中的合唱的力量,賦予了音樂新的思想內涵。
從歷史的延續(xù)繼承來說巴赫是帕特斯特里那的繼承、延續(xù),對于宗教的虔誠和帕特斯特里那相似。而亨德爾的音樂我們感受到了宗教的召喚,讓我們在他的身上找到了蒙特威爾蒂的影子,不論怎么說,巴赫與亨德爾他門各自的努力,將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推上了音樂歷史的顛峰,聯(lián)手創(chuàng)造出巴洛克音樂的偉大與輝煌,奠定了古典主義的根基。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田可文.中西方音樂史考試綱要[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3]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肖復興.音樂欣賞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姓名:曲忠坤?籍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海市?學校:北海藝術設計學院?職稱: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