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王震 曹玉婷
摘要:謝六逸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家、新聞學家,被譽為“中國新聞教育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謝六逸于1937年底回到故鄉(xiāng)貴陽后,在大夏大學、貴陽師范學院、貴州大學任教,先后擔任貴陽文通書局編輯所副所長、所長。在貴陽期間,他積極開展新聞教育和新聞研究活動:立足高校課堂,開展新聞專業(yè)教育;傳播新聞出版知識,開展新聞普及教育;關(guān)注新聞傳播現(xiàn)狀,創(chuàng)新新聞學術(shù)研究。
關(guān)鍵詞:謝六逸;新聞專業(yè)教育;新聞普及教育;新聞學術(shù)研究
中圖分類號:G219.2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615(2021)02-0094-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1.02.015
謝六逸(1898—1945),貴州貴陽人,我國現(xiàn)代文學家、新聞學家,被譽為“中國新聞教育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上海淪陷。時任復旦大學新聞系主任的謝六逸于當年年底回到故鄉(xiāng)貴陽,此后在大夏大學、貴陽師范學院、貴州大學任教授,并出任大夏大學文學院院長、貴陽師范學院國文系主任,1945年在貴陽病逝。在貴陽期間,他積極開展新聞教育和新聞研究活動:立足高校課堂,開展新聞專業(yè)教育;傳播新聞出版知識,開展新聞普及教育;關(guān)注新聞傳播現(xiàn)狀,創(chuàng)新新聞學術(shù)研究。在查閱文獻的基礎(chǔ)上,本文對謝六逸在貴陽期間的新聞教育與新聞研究活動進行了認真梳理。
一、立足高校課堂,開展新聞專業(yè)教育
謝六逸之所以被譽為“中國新聞教育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主要是因為他為復旦大學新聞系建設(shè)作出的卓越貢獻。1926年2月,復旦大學聘請謝六逸為中文系教授,他建議創(chuàng)設(shè)新聞系。1926年9月,中文系設(shè)新聞學組,聘謝六逸為新聞學組主任,招收了萬世淦、項富春、張吾素等3名首批新聞專業(yè)本科生,教授新聞學課程[1]。1929年9月,復旦大學新聞系正式成立,謝六逸被聘為系主任。他主持擬定了《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簡章》,領(lǐng)導新聞系建設(shè),并主講實用新聞學、外國新聞事業(yè)、通訊寫作、編輯等課程[2]。在他的主持下,復旦新聞系快速發(fā)展,引起了國民政府教育部的重視,并于1931年聘請謝六逸編訂大學新聞系課程及設(shè)備標準,用以指導全國的新聞學教育,推進了民國時期新聞教育的正規(guī)化建設(shè)。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同年11月12日,國民黨軍隊西撤,淞滬抗戰(zhàn)結(jié)束,歷時3個月。在上海淪陷之前,復旦大學與大夏大學組成聯(lián)合大學,往西南遷移:以復旦大學為主體的第一部先西遷到江西廬山,后于1937年底西遷到重慶北碚;以大夏大學為主體的第二部西遷到貴州貴陽,以貴州講武堂為校舍開課。1937年12月,謝六逸攜家眷到香港,年底經(jīng)廣西回到貴陽[3]165-166,就近到聯(lián)合大學第二部任教。1938年4月1日,聯(lián)合大學分家,“以渝校為復旦,筑校為大夏”[4]318-321。1938年3月,謝六逸到重慶的復旦大學述職,并在此任教1個學期,由于“北碚找不到合格的兼職教師”,他教授了新聞學概論、新聞紀事寫作、新聞編輯、新聞采訪、評論寫作、通訊寫作等新聞專業(yè)課[4]322。
1938年8月,大夏大學校長王伯群電邀謝六逸到大夏任教,加之謝六逸患上胃病,便接受邀請,離開重慶,告別復旦,在重慶北碚夏壩與新聞系師生合影留念,依依惜別。再次回到貴陽后,謝六逸到大夏大學任教授,后任文學院院長,講授中國文學史、歐洲近代文藝思潮、新聞學和《莊子》《詩經(jīng)》專書選讀。他認真開展新聞學專業(yè)教育,悉心培養(yǎng)新聞專業(yè)人才。在新聞學教學中,他常常告誡學生畢業(yè)后要做對公眾有益的事情,要求學生做到理論與實踐并重,課內(nèi)與課外結(jié)合,學習與研究并重。一次,學生宿舍失竊,他馬上讓學生就此事深入采訪,撰寫新聞,當作實習。他關(guān)心學生,主動給畢業(yè)生介紹工作,積極向報社推薦在校生的稿件[3]169-170。1943年3月,謝六逸出任貴陽師范學院國文系主任,除了教授基本國文、中國文學史、國文教材及教法研究、文學批評外,他還教授新聞學,講授新聞專題研究、標題比較研究、副刊文稿、社會特寫、國外新聞事業(yè)等內(nèi)容[3]203。1942年7月,謝六逸被聘為國立貴州大學教授,講授中國文學史,作“最近上海的文化界”“新聞標題研究”主題講演。在“新聞標題研究”的主題講演中,他講授了新聞標題的性質(zhì)、歷史、職能及制作等 [3]209-210。
二、傳播新聞出版知識,開展新聞普及教育
在貴陽期間,謝六逸先后擔任貴陽文通書局編輯所副所長、所長。期間,他主編、出版了一套新聞學叢書,除了他本人著的《新聞學概論》外,還有卜少夫著的《戰(zhàn)地記者講話》、戴廣德編的《新聞?wù)Z匯》、王研石著的《實踐新聞采訪學》[3]230。1942年9月16日,謝六逸撰寫了《新聞學叢書總序》[5]。他深知我國新聞學的落后,“目前一般從事新聞事業(yè)的人員以及有志于新聞學研究的青年,仍然感到參考書的缺乏”,主編這套叢書的目的在于“以貢獻于有志者之前”,并“希望將來還有更偉大的著作,使我國的新聞學研究,也不弱于他人”[3]196-197。這套新聞學叢書的出版,傳播了新聞學知識,促進了新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同時對廣大受眾起到了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作用。其中,戴廣德編的《新聞?wù)Z匯》“將報端日常所用的各種名詞加以簡單而扼要的解釋,供一般人閱報時的參考”[6],具有報刊閱讀工具書的作用,可以幫助讀者順利閱讀報刊[7]39。
謝六逸非常重視報刊在傳播新聞出版知識、開展新聞普及教育方面的作用。早在1934年9月,他便組織了《怎樣的新聞才有登載的價值》《學校新聞的采訪、編輯與出版》《采訪記者的工作》《新聞與電報編輯》《報紙評論的方法》《新聞生產(chǎn)的過程》《新聞記者與新聞事業(yè)》《怎樣編輯畫報》《新聞術(shù)語與校對符號》《中國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前途》《廣告?zhèn)惱砘返?1篇文章,連續(xù)刊發(fā)于《青年界》,系統(tǒng)地介紹了新聞理論與實踐知識,起到了普及新聞學知識、提升受眾媒介素養(yǎng)的作用[8]296。在貴陽期間,謝六逸也在自己主編的刊物上刊發(fā)新聞研究論文,傳播新聞學知識,開展新聞學普及教育。他主編的《文訊》月刊刊登了多篇新聞學研究論文,例如,他本人的論文《新聞標題研究》(1941年10月10日)和《現(xiàn)代通信事業(yè)之趨勢》(1942年1月15日),全山的《簡論中國報紙》(1941年12月10日),卜少夫的《戰(zhàn)地記者工作的新方式》(1942年7月30日)、《戰(zhàn)時報紙的副刊》(1942年8月30日)、《當前新聞采訪工作中的幾個問題》(1943年5月30日),敬宇的《怎樣做報館訪員》(1943年12月30日)[3]231-238。
舉辦報展是謝六逸傳播新聞出版知識、普及新聞教育的又一有效做法。在上海時期,他于1935年10月復旦大學建校30周年校慶之際,組織學生舉辦了“世界報紙展覽會”,展出33個國家的2 000多種報紙(含中國報紙1 500多種)[9]。1944年,身居貴陽的謝六逸再次通過報展傳播新聞出版知識。時年6月,在他的發(fā)起和主持下,《中央日報》貴陽版在貴陽民眾教育館舉辦了“全國報紙雜志展覽會”,向貴陽民眾展示了《時務(wù)報》《清議報》《申報》《新青年》等報刊,同時組織了一套報紙采訪、編輯、排印流程和實物操作表演[3]209-210。此次展覽會在貴陽廣受市民關(guān)注,在貴陽乃至全國引起轟動,在一定程度上傳播了新聞出版知識,起到了新聞出版知識普及教育的作用。
三、關(guān)注新聞傳播現(xiàn)狀,創(chuàng)新新聞學術(shù)研究
謝六逸非常關(guān)注民國時期的新聞傳播現(xiàn)狀,不斷創(chuàng)新開展新聞學術(shù)研究。早在1922年3月17日,他撰寫的《文化與出版物》便發(fā)表于《時事新報》副刊《學燈》,學者們認為這是他最早專論出版事業(yè)的論文[10]。在上海時期,他圍繞新聞理論與實務(wù)作了大量研究,所編的《實用新聞學》《新聞儲藏研究》《國外新聞事業(yè)》三本書由上海《申報》館分別作為《申報》新聞函授學校講義之三、之六、之十二出版[3]142。此外,他還發(fā)表了《新聞教育之重要及其設(shè)施》《新聞教育與新聞事業(yè)》《新時代的新聞記者》《青年與新聞》《什么是報章文學》《日本的雜志》《日本的學生新聞》《日本的新聞事業(yè)》等學理性較強的新聞學論文[11],撰寫的《上海報紙的社會記事》《新聞價值》《上海各報社會欄記者養(yǎng)成所學則》《最近的感想》《編輯者的態(tài)度》《文墨余談》等新聞批評文章也見諸報刊[12]。
到貴陽后,謝六逸繼續(xù)開展新聞學研究,創(chuàng)作了《報章文學瑣談》《新聞標題研究》《現(xiàn)代通訊事業(yè)之趨勢》《論記者的職業(yè)組織》等新聞學論文。早在上海時期,謝六逸便撰寫了《什么是報章文學》一文,載于上海生活書店1935年出版的《文學百題》。在文中,他在引述日本文藝評論家千葉龜雄有關(guān)新聞的解釋的基礎(chǔ)之上,進而提出報章文學的狹義解釋是“以新聞現(xiàn)象做題材的記敘文,略稱新聞文體”,進而對新聞文體與普通記事文進行比較[8]309-316。到貴陽后,謝六逸更加深入地研究報章文學,寫就《報章文學瑣談》一文,刊于1938年11月1日出版的《新大夏》半月刊第1卷第3期。他在文中對報章文學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進行了解釋:廣義解釋是“將報章當作文學的形態(tài)之一來看”,而狹義解釋則是“專指在報紙上發(fā)表的文藝”。在此基礎(chǔ)上,他認為新聞的本質(zhì)是“社會的,政治的斗爭武器”,進而對報章文學與純文藝的不同進行了比較,并對報章文學與歷史的密切關(guān)系進行了分析[8]316-319。我們可以看到,《報章文學瑣談》較之《什么是報章文學》,論述得更加全面、系統(tǒng)、深入?!缎侣剺祟}研究》一文則刊于1941年10月10日出版的《文訊》月刊創(chuàng)刊號。謝六逸論述了新聞標題的功能、作用、發(fā)展歷史及標題制作要求。他認為,新聞標題具有提倡快讀、引起注意、宣傳新聞的三大功能;具有“使讀者在看報時節(jié)省時間”“決定新聞價值的高低,影響報紙銷數(shù)的深沉”的重要作用;標題與心理學、修辭學、倫理學、美術(shù)、社會學、自然科學等其他學科具有一定關(guān)系,制作新聞標題時要綜合應(yīng)用各種知識,做到“簡潔而生動”“‘不偏與‘正確”[8]319-326。其論述學理性、邏輯性較強,具有一定思維深度、研究廣度[11]?!冬F(xiàn)代通訊事業(yè)之趨勢》刊于1942年1月10日出版的《文訊》月刊第2卷第1期。在文中,謝六逸認為報紙和通訊是構(gòu)成現(xiàn)代新聞事業(yè)的兩大系統(tǒng),進而論述了報紙和通訊社的區(qū)別與關(guān)系,分析了通訊方法的起源與通訊社的發(fā)展趨勢,并建議我國通訊事業(yè)應(yīng)以國營性質(zhì)、聯(lián)合性質(zhì)、企業(yè)性質(zhì)并存而形成競爭的格局[3]190。1942年2月,在《論記者的職業(yè)組織》中,謝六逸提出應(yīng)培養(yǎng)規(guī)范的職業(yè)新聞記者[13-14]。1944年9月,他撰寫的《墾荒》刊于《中央日報》(貴陽版)副刊《前路》,在文中自述了主編《言林》的過程,并將之比作一件“墾荒”的工作[3]211。
《通訊練習》《新聞學概論》兩本著作是謝六逸在貴陽時期推出的新聞學的重要研究成果。1940年,上海申報館將謝六逸編著的《通訊練習》作為新聞函授學校講義之四出版。全書有8章,共280頁。在書中,謝六逸對英、法、蘇、日、德等國家的通訊社作了介紹,對通訊文字、通訊寫作等做了深入分析,對地方通訊、地方通訊員的采訪工作、國外通訊及軍事通訊做了敘述,并列舉了一些通訊實例[3]178。
1944年,謝六逸兼任《中央日報》(貴陽版)研究室主任半年[4]352,主持新聞研究工作。他每天上午都到研究室上班,具體指導研究人員開展新聞研究。謝六逸非常重視比較研究的方法,悉心指導研究人員從兩個方面開展比較研究:一是開展報紙的比較研究,研究人員每天將《新華日報》《大公報》《中央日報》刊載的新聞通讀一遍,進而剪貼歸類,之后就其標題、內(nèi)容、形式、觀點等進行比較分析;二是開展通訊社報道的比較研究,對塔斯社、路透社、美聯(lián)社、中央社、新華社關(guān)于國際重大事件的報道進行比較分析,拓展思路,拓寬視野[10]。
參考文獻:
[1]
秋陽.謝六逸與復旦大學新聞系的創(chuàng)辦[J].新聞大學,1997(3):73.
[2]蔣勇.謝六逸:為彌合新聞理論與實踐的鴻溝不懈努力[J].新聞春秋,2015(4):35.
[3]陳江,陳達文.謝六逸年譜[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
[4]秋陽.謝六逸評傳[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7.
[5]王永倫.謝六逸媒介批評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3(3):24.
[6]戴廣德.新聞學叢書·新聞?wù)Z匯[M].貴陽:貴陽文通書局,1942.
[7]陳勇,劉祥平.謝六逸的報刊編輯思想述評[J].中國出版,2012(12):39.
[8]陳江,陳庚初.謝六逸文集[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5.
[9]劉祥平.論謝六逸與媒介素養(yǎng)教育[J].當代文壇,2011(1):142.
[10]朱健華.論謝六逸的報刊出版活動[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1):38.
[11]胡正強.試論謝六逸的新聞教育實踐與理論貢獻[J].煤炭高等教育,2003(2):97.
[12]胡正強.謝六逸,不應(yīng)被遺忘的新聞批評家[J].新聞知識,2004(4):29.
[13]康文.謝六逸抗戰(zhàn)時期的文化活動[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3):261.
[14]王崇榮.探析抗戰(zhàn)時期謝六逸在貴州的新聞拓荒活動[J].新聞研究導刊,2016(23):97.
[15]楊波,王震,曹玉婷.謝六逸貴陽時期的新聞出版活動探析[J].教育文化論壇,2020(6)::36-40.
XIE Liuyis Journalism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in Guiyang
YANG Bo,WANG Zhen,CAO Yuting
(1.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hzou, China, 550025; 2.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hzou, China, 550025)
Abstract:
Xie Liuyi was a modern writer and journalist in China, and was known as “one of the pioneers of Chinese journalism education”. After returning to his hometown Guiyang at the end of 1937, Xie Liuyi taught at The Great China University, Gui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Guizhou University, and served as deputy director and director of the editorial office of Guiyang Wentong Bookstore. During his stay in Guiyang, he actively carried out journalism education and journalism research activities, with the classe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s the main base, conducting journalism education, disseminating journalism and publishing knowledge, conducting education of popularizing journalism,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tatus quo of journalism dissemination, and innovating academic research of journalism.
Key words:
Xie Liuyi; journalism education; education of popularizing journalism; academic research of journalism
(責任編輯:鐘昭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