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巖彩材料創(chuàng)作的巖彩畫擁有一種古老而質樸的材質美,使用獨特的礦物質顏料來表現(xiàn)色彩的渾厚,獨具特色,歷史悠久;巖彩藝術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經(jīng)受沉浮,在世界藝壇占有一席之地。巖彩藝術的發(fā)展尤以敦煌壁畫為代表,作為中國美術史乃至世界美術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敦煌石窟壁畫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西域畫風”的中早時期和逐漸本土化、中原化的中后期。本文以巖彩藝術為出發(fā)點,通過對敦煌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圖》的現(xiàn)狀摹寫研究,深入了解巖彩藝術的材料技法和審美趣味,充分研究巖彩壁畫中的古典美和歷史質感。
關鍵詞:巖彩藝術;《鹿王本生圖》;現(xiàn)狀摹寫
巖彩畫,中國臺灣地區(qū)稱之為“膠彩”,在日本有獨立的畫科,被稱為“日本畫”。中國古代將這種色彩稱為“石色”,最早可追溯至遠古半坡時期的彩陶、馬王堆的帛畫和漆畫和唐代鼎盛的工筆重彩。無論是新疆克孜爾地區(qū)的龜茲壁畫,還是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壁畫,都是采用天然的有色土或有色石,或碾磨,或燒制,最終置于畫中。千百年來,這些巖彩上色的壁畫色未褪,像未衰。日本有專業(yè)的巖彩必修課程,課程初始就是對古典壁畫進行摹寫,敦煌研究院則多是現(xiàn)狀摹寫。巖彩藝術作為一種傳統(tǒng)而又特殊的材質藝術,在歷史長河中有隱沒的階段,如今又被重新提起,其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藝術文化生命力可想而知。從胡明哲老師帶隊的《龜茲面壁》中我看到了巖彩初心,對于現(xiàn)狀摹寫,我秉持虔誠之心,靜心繪畫。
一、巖彩藝術
(一)巖彩概念
“巖彩”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就是說巖石的色彩。與一般意義上的色彩顏料不同,巖彩作為一種特殊的顏料,它的材質具備獨特的美感,可謂一種特別的帶有色調的材料,也稱得上是一種粗大的、具有色相的不凡材質。巖彩畫通常是指不同顏色的石頭磨成粗細不同的顆粒狀,用植物膠或動物膠等作為調和的媒介,在紙(麻紙、皮紙、高麗紙)、布(亞麻布)、木板、墻面或金屬上上色的作品。打底通常使用顆粒比較細膩的顏色,比如將蛤粉制作成蛤粉團子來做白色的底或者是帶有色彩的水干色來做底,然后在平滑的基底層上用不同顆粒狀大小的礦物質顏料來進行作畫,經(jīng)過大小差異的色彩顆粒層層疊加、水洗等方法,讓畫面顯示出豐富而具備層次感的肌理趣味。
巖彩繪畫的創(chuàng)作方式不同于油彩、水彩、丙烯畫,需要用膠來調和,但是又不與這種調和媒介相融,能夠精細地分成十四種色階的晶體顆粒,其中,主要分為天然巖彩和新研。天然巖彩就是用天然的巖石打磨研制出的色彩;新研就是用礦石包括石英、長石等進行燒制,再通過人工而合成的色彩。巖彩畫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限于以上兩種,還可以根據(jù)畫面的需要,用到巖土系列、水干色、金銀箔類,利用熨斗加熱處理或者硫磺的硫化作用都可以使畫面產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形成肌理美感。當然,巖彩藝術作為一種創(chuàng)作方式,與自然聯(lián)系緊密,就地取材或者適材而用,可以了解材質之美,也能從材料的采集當中獲得創(chuàng)作靈感。
(二)巖彩壁畫現(xiàn)狀摹寫
巖彩壁畫最早能夠追溯到半坡時期的彩陶,有西域鮮活的龜茲壁畫藝術,有中外馳名的敦煌壁畫,這些壁畫古樸中透著生動,深沉中透著鮮活,作為我們偉大文明的寶貴財富,書寫了一章章絢爛的藝術長卷。在中國,古典巖彩壁畫的摹寫一般被稱為臨摹,更傾向于“臨”,按照原壁畫的色與形來進行描摹,注重的是意象高于原作。
“中國古典巖彩壁畫的臨摹方法有三種:其一是現(xiàn)狀臨摹,即按照壁畫現(xiàn)實面貌如實再現(xiàn),尊重任何客觀存在的細節(jié);其二為舊色完整臨摹,為了便于研究,經(jīng)過考察,把殘破的局部補充完整,而色彩仍然使用古舊色彩;其三是復原臨摹,即復原壁畫初成時鮮艷奪目的新面貌[1]?!?/p>
本人采用現(xiàn)狀臨摹的方法,運用與原古典壁畫一樣的天然礦物顏料,這些顏料可能經(jīng)過燒制或者是調和,在色相上盡量做到與原古典壁畫相近或者是相同。在閱讀一系列參考資料的基礎上,總結色彩表達的規(guī)律和特點,通過這些色彩之間的關系進行現(xiàn)狀的勾勒和描摹,將古典巖彩壁畫的現(xiàn)存狀態(tài),包括千百年來歲月留下的滄桑痕跡,如實地表現(xiàn)出來。對古典巖彩壁畫的摹寫是繪畫修復與保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古代繪畫復制的主要手段?,F(xiàn)狀摹寫比一般的平面印刷制品更加具有真實感,有著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在摹寫的過程中既能積累經(jīng)驗繪制出色的作品,又能增強對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二、《鹿王本生圖》
(一)藝術表現(xiàn)
《鹿王本生圖》位于敦煌莫高窟第257窟西壁中層,創(chuàng)作于北魏時期,主要講述了釋迦牟尼的前身—一只美麗的九色鹿王,救了一個不慎落入水中快被淹死的人,然而卻被此人出賣的故事。這個故事極具宗教色彩,有濃厚的象征意味,這種舍己救人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贊揚。故事宣揚正義,歌頌偉大而高尚的品德,譴責忘恩負義的邪惡靈魂,進一步宣揚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這幅壁畫在強調善惡報應這一主題上,從構圖和色彩上巧妙入手來處理畫面,生動活潑地描繪了九色鹿王富有人物動態(tài)的情態(tài)美,也闡釋了鹿王不向邪惡屈服的、頑強的性情。
《鹿王本身圖》的構圖運用連環(huán)畫的方式橫向展開,故事情節(jié)經(jīng)過分段來描述,非常生動,緊密嚴湊,特別是塑造了鹿王矯健勻稱而俊俏的體魄。分別由左及右到中間結束,布局獨特。采用凹凸法來渲染人物形象,就是用深色的巖彩從邊緣往中間進行暈染,越到中間顏色越淺,最中間的部分也是最亮的部分,用白色的蛤粉來點染,人物形象的體積和空間感就這樣表現(xiàn)出來。畫面中人物形象造型質樸、單純,色彩濃厚、豐富,神情表現(xiàn)突出,臉部稍顯圓潤豐滿,更添溫和寧靜之美,反映了畫家在壁畫人物形象的塑造過程中所傾注的真情實感。壁畫運用了凹凸暈染法,構圖靈巧,勾勒的線條猶如鐵絲般勁拔有力,簡單而有力量的線條使得畫風平添了一絲嚴峻。色彩飽滿純正,畫面極具質感,充滿了熱情與生機?!堵雇醣旧鷪D》采用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表明北魏時期的莫高窟壁畫,既繼承了民族傳統(tǒng)又吸收了外來藝術的優(yōu)點,再融合時代的變化發(fā)展,不愧為最能代表敦煌壁畫的作品之一。
(二)色彩分析
1.色彩的對比與統(tǒng)一
《鹿王本生圖》的色彩,以土紅色為主調,填充小面積的色塊,如白色、黑色、綠色等,先完成畫面整體的設色,再從局部表現(xiàn)物體的色彩,從整體到局部來達到色彩的對比與統(tǒng)一。以土紅色為底層,有黑白不同色塊的明暗對比,有純度不同色塊之間的明度對比,這樣的對比使得畫面在視覺上增加了豐富的層次感。
紅色主要為土紅和朱砂,藍色主要是石青和青金石,綠色主要是石綠,白色是高嶺土,黑色為墨。以土紅和石綠的對比色為主,運用較多的白和黑來調和,也有時用少量的藍色色塊,分布得相對均衡。在所有的色塊當中,土紅色的色塊分布最廣,而藍色的色塊分布最小,這就形成了一種簡單明快、質樸醇厚的色彩表現(xiàn)。
2.色彩的主觀與象征
《鹿王本生圖》采用平面化的繪畫方式,畫面主要色調是紅色、白色、黑色、綠色、藍色等,大面積的土紅色做底,用暖色調的背景來象征寬厚沉穩(wěn)、博大的氣質,代表對生命熾熱的追求,背景中山水平涂土紅和藍綠色,交錯在畫面中,冷暖對比用如此強烈的色彩對比形成。以白色為鹿的主色,白色的鹿象征著純真潔白,與國王的黑馬形成強烈的比照,色彩視覺上極具沖擊力。土紅的穩(wěn)定性、白色的單純性和石綠的清純性在面積不同的色彩穿插中,使得畫面完整統(tǒng)一而又活潑有趣,九色鹿身上的斑點和花花草草的色彩點綴在空間中,使畫面更加生動。
這其中亮色和黑色所象征的光明和邪惡,在大自然的物質對象里是不存在的。畫師們在繪畫的過程中,主觀地對顏色進行夸張?zhí)幚?,賦予其某種象征意味,表達了畫師們濃烈的情感,這也是畫師們對色彩的主觀心理感應,并不是自然物象所具備的客觀性特征。從心底迸發(fā)的對色彩的獨特感受,是畫師內心深處情感的表達,也是對色彩隨心所欲的運用,使得所描繪的形象具有獨特的生命感和存在的意義。
3.色彩的裝飾性
色彩極具裝飾性,大概是一切壁畫共同具備的特點?!堵雇醣旧鷪D》中,同一種物象具有色彩差異,馬有白馬、黑馬、綠馬,用不同顏色的單色填充來進行裝飾性的表現(xiàn),采用平涂的方式,在設色上善于做減法,通過顏色的重復使用,色彩的裝飾性得到了強調和突出。這就使得色彩的運用更加隨心所欲,不必擔心客觀物象本來色彩的壓制,色彩的裝飾性可以根據(jù)已有的色彩,通過分門別類的色彩設置進行整體的構圖。
對每一個物象進行簡化,再用平涂單色的設色方法做造型,呈現(xiàn)出簡潔明快的裝飾意味。追求單純的色彩造型元素,用色彩來填充物體的形。色彩的裝飾性發(fā)展到今天,不單單是色彩本身所具有的獨特氣質,也是依附在色彩裝飾性背后所傳達出來的情感底蘊。
繪畫創(chuàng)作的色彩主要采用平涂的方法表現(xiàn),利用粗顆粒疊加細顆粒,層層疊加,表現(xiàn)畫面色彩的關系。首先,在底色的創(chuàng)作上,不同于其他巖彩壁畫,敦煌壁畫主要以土紅色為底,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用傳統(tǒng)的土紅色按照一定比例調膠使用。待其干燥后,筆者發(fā)現(xiàn)顏色并沒有呈現(xiàn)出在顏料干燥狀態(tài)下應有的鮮艷程度,調膠晾干之后顏色明顯變暗發(fā)灰。然后我又使用較少量的膠和水調和土紅顏料,進行小面積的試驗,發(fā)現(xiàn)在減少膠量之后,顏色只是浮在畫板上,并且會出現(xiàn)掉色的情況,且顏色依然發(fā)灰發(fā)暗。為了使顏色不易脫落,我依然使用原定比例的膠和水調和來達到固色的目的,顏色還是不能完全呈現(xiàn)出鮮艷的狀態(tài)。在仿古的這一階段,可以采用磨砂紙進行摩擦,利用刮刀來刻畫斑駁的感覺,使畫面有剝落和灼蝕的氧化效果,能呈現(xiàn)不一樣的美感。
作者簡介
趙昊洋,1999年8月生,男,漢族,山東菏澤人,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8級在讀本科生。
參考文獻
[1]牛紹靜.談日本巖彩畫(即日本畫)現(xiàn)狀摹寫的方法與意義[J].國畫家,2019(1):71-73.
[2]崇秀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壁畫《鹿王本生圖》釋讀[J].敦煌學輯刊,2008(3):15.
[3]段文杰.略談敦煌壁畫的風格特點和藝術成就[J].敦煌研究,1982(2):28-43.
[4]馮遠.巖彩·敦煌·中國畫[J].美術學報,2010(4):102-103.
[5]王雄飛.古代巖彩壁畫臨摹教學[J].中國美術,2013(5):82-91.
[6]中國美術學院巖彩畫研究所.巖彩藝術[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巖彩畫研究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