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 王敏 胡曉晴
摘要:3-6歲幼兒的器械操控能力不僅有助于幼兒運動能力的發(fā)展,而且對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也有很大的幫助。以高蹺這一器械為例,實際探究幼兒通過這個器械展示出不同的玩法,提高幼兒對高蹺的不同操控能力,同時幫助教師深入探究幼兒器械操控能力發(fā)展的支持性策略。
關鍵詞:幼兒? 器械操控能力? 健康核心經驗
一、活動背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培養(yǎng)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幼兒的體質?!?《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也強調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要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而民間體育游戲恰恰來源于幼兒的生活,且富有游戲性。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多種途徑,充分利用民間體育游戲來發(fā)展幼兒對器械的操控能力,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個性,促進他們身心和諧、多元化發(fā)展。
由于人們對民間游戲顯著的特點及對幼兒發(fā)展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因此越來越多的幼教界同人和幼兒園開始關注或已經開展了民間活動,并形成了一種互動的機制,將民間體育游戲視為對兒童進行全方位教育的一種方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育教學水平,使得民間游戲在幼兒園活動中占據(jù)了更高的地位,在幼兒健康領域中形成廣泛的交流,并發(fā)展得越來越好。
肥東縣實驗幼兒園創(chuàng)辦于1980年2月,是全縣唯一一所擁有獨立法人的公辦省級一類幼兒園。我園一直開展各個年齡段不同的民間體育游戲。幼兒園在接到幼兒民間趣味體育游戲展示活動的通知后,便根據(jù)文件要求開始積極籌備,最終獲得了合肥市一等獎。
二、游戲選題由來
民間體育游戲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民間體育游戲,接到比賽任務后,我們參賽的三位老師首先研讀了相關民間體育游戲的文章,并結合比賽文件在園內開展了一次調查,調查的內容是我園每天晨間活動(民間體育游戲)中幼兒最喜歡、最感興趣的游戲。調查的結果顯示,踩高蹺這個項目是幼兒普遍喜愛的,所以我們決定選擇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游戲——踩高蹺作為本次的游戲主題內容。定好主題后我們三位老師(一位大班老師、兩位中班老師)分析自己所帶的班級幼兒玩高蹺的水平,最終認同大班幼兒的能力水平和已有游戲經驗,能夠將高蹺的價值發(fā)揮到最大化。
三、材料選擇
我園幼兒從小班開始一直接觸的塑料拉繩高蹺就是由民間高蹺演變來的。那么,傳統(tǒng)的踩高蹺有哪些形式?經過查找一些資料,我們發(fā)現(xiàn)民間的高蹺和我們幼兒園使用的差距較大,因此我們決定另辟蹊徑,從材質到高度都進行了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玩法已經不能滿足和激發(fā)他們游戲的興趣,為了讓幼兒擁有更高的參與游戲的興趣,多次嘗試和思考后,選擇了高度為10厘米的竹筒代替塑料高蹺。
選擇竹筒的原因是竹子材質比較堅硬,能支撐幼兒的體重,而且比較耐用。竹高蹺相對于塑料高蹺來說,難度更大,因為竹子是空心的,它接觸地面的面積和接觸幼兒腳底的面積都是比較窄的一個圈,所以綁在哪里使幼兒能不摔倒需要幼兒自己去嘗試,去找準平衡點,不僅材質的本身給幼兒增加了移動難度,找平衡點也是一個難度。為了讓幼兒們掌握踩竹高蹺的基本,我們利用晨間戶外活動和自選游戲的時間,讓幼兒進行各種嘗試。在幼兒嘗試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竹高蹺的綁繩很容易散。那么,怎么將竹筒固定在幼兒的腳上,并使幼兒能夠靈活地行動?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們嘗試了很多種方法,但都以失敗告終,最后園里一位護校師傅根據(jù)他的經驗幫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他利用編草鞋的方法用紅色綿綢帶將腳和高蹺進行固定,以方便控制腳下的高蹺前后移動。竹筒的高度也是我們經過反復試驗后最終定為10厘米,確定高度也是一個難點。另外,根據(jù)幼兒腳的大小選擇面積大小不同的高蹺,從而讓幼兒的腳和高蹺能夠更貼合在一起,方便幼兒活動。
孩子們剛穿上竹高蹺時有興奮也有抱怨,畢竟高蹺跟腳底的接觸面積太小,一小段時間后,孩子們的腳底就疼得厲害,有的幼兒不愿意再穿竹高蹺,也有家長心疼孩子從而不想讓孩子再學竹高蹺。對此,我們首先要做好家長工作,建立家長群,及時和家長溝通。我們不斷地鼓勵幼兒,和幼兒一起練習,當幼兒有一點突破時及時給予他們表揚和獎勵,在此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耐力和不怕困難的精神超乎我們的想象。后來練習久了,幼兒就能一次性找到自己的腳與竹筒之間的平衡點,從小步走逐漸做到大步走、上樓梯,幼兒不僅能大膽運用高蹺進行體育鍛煉,發(fā)展了平衡能力和協(xié)調性,還能在游戲中突破心理恐懼,挑戰(zhàn)自我,體驗成功的快樂,同時他們的游戲自主性也得到了鍛煉。
另外,為了造型的完整性,我們還為幼兒們準備了符合主題的喜慶服裝和紅色腰帶,以及長短不同的跳繩、跳圈、平衡木等道具進行游戲,潛在地提高了游戲的難度和趣味性。為了讓幼兒們更加投入到游戲情境中,我們還為舞獅隊定制了適合幼兒們擺弄的獅頭,幼兒們玩得不亦樂乎。
四、組織和指導策略
確定好形式后,我們開始在大班選拔18名幼兒,其中高蹺12名幼兒,舞獅6名幼兒。在選拔過程中我們主要選拔在舞蹈、跆拳道等藝術方面有基礎的幼兒,原因主要是他們的協(xié)調性及節(jié)奏感較好。
(一)了解踩高蹺是歡慶春節(jié)和元宵節(jié)的一種民間習俗
觀看踩高蹺錄像、掛圖及閱讀幼兒學習資源,讓幼兒了解到高蹺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多方面的滲透,目的就是激發(fā)幼兒的游戲興趣。
(二)教師示范并講解操控器械的正確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項
將高蹺固定在腳上,保持身體平衡后,再嘗試操控走動。在前期的訓練中,為防止幼兒摔傷,我們給每位幼兒配了護具套裝,提醒幼兒如果身體失去平衡,要及時用膝蓋或胳膊(有護具的部位)進行防護。另外,訓練時盡量找空地,防止碰到他人。
(三)幼兒嘗試踩高蹺
每次訓練前重點活動腳腕、膝關節(jié)、手腕等關鍵部位。訓練時可以兩人結對,一人踩高蹺,另一人幫助其保持平衡,進行器械操控。在前期的訓練中,我們主要讓幼兒練習在高蹺上正常走、跑、跳。在掌握手和腳的協(xié)調性后,加入高難度的動作,如跳房子、跳繩、走平衡木等民間傳統(tǒng)游戲玩法。玩竹高蹺有一定的難度,但對大班的幼兒來說,正是培養(yǎng)其不怕困難、勇于向困難挑戰(zhàn)品質的契機,這不正是體育游戲的運動精神的體現(xiàn)嗎?
我們認為既然是體育游戲,肯定要有口令,大班幼兒體能發(fā)展目標中也提到,要求幼兒能按信號迅速集合、分散。所以我們在活動中加上體育常規(guī)訓練“口令”,由一名幼兒喊集合口令向中靠攏后,再以口令向右轉下場,整齊有序。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體育游戲活動中,所有器械的擺放和收納都是由幼兒們自己來完成,這也是真正做到以幼兒為主的游戲活動。
五、玩法介紹
改編、創(chuàng)新后的民間體育游戲,更加適合幼兒的生理特點。根據(jù)《指南》《綱要》中關于大班健康領域總目標,并結合幼兒園健康領域發(fā)展目標體系中有關大班幼兒跑、跳、平衡等能力發(fā)展的階段目標,我們制定了以下玩法:
(一)踩高蹺
1.雙腳開合跳、雙腳單腳交替開合跳
我們融合了跳房子的玩法,借助呼啦圈讓游戲更具有趣味性。游戲難度也是逐步遞增的,由簡單的雙腳開合跳到雙腳單腳交替開合跳,以此提高游戲難度。
2.鉆、跨、單腳跳過障礙物
這種玩法的設計由跳皮筋演變而來。4名幼兒拉著皮筋,幼兒踩著高蹺,根據(jù)皮筋高度的不同進行鉆、跨、單腳跳障礙。這既培養(yǎng)了幼兒的合作意識,也達到體能訓練目標。
3.跳繩:雙腳跳、單腳跳、跑跳
《指南》中提到跳繩是大班幼兒體能達標項,在幼兒已有的基礎上我們提高難度,讓幼兒踩著高蹺跳繩。難易度也是逐步遞增的,從雙腳跳到單腳跳再到跑跳,由幼兒獨立且全部完成。
4.跳大繩
該形式的游戲來源于在訓練休息聊天時,一名幼兒提到想跳大繩,于是我們老師也想嘗試一下此玩法。我們在嘗試中發(fā)現(xiàn),幼兒興趣高漲,樂意去大膽嘗試。于是增加這一玩法,這也是此活動中的一大亮點,比賽中將氣氛帶到了高潮。
讓民間藝術走進幼兒園,既培養(yǎng)了幼兒的動手能力,鍛煉了幼兒對器械的操控能力,又讓我國傳統(tǒng)的民間體育游戲踩高蹺得到更好的傳承。那么,如何讓民間體育游戲在幼兒園得到傳承?這是我們教師在游戲開展過程中需要思考的問題。另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開始用心地觀察和了解幼兒,思考、琢磨幼兒的發(fā)展規(guī)律、水平、個性差異,會多形式地去激發(fā)幼兒的游戲興趣,為幼兒創(chuàng)設提供豐富的活動機會和材料,教給幼兒知識技能的同時,關注和促進幼兒社會性、人格的積極健康發(fā)展。隨著一次次的研討反思、實踐活動,我們設計活動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流程鮮明、過程流暢,駕馭活動的能力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將會繼續(xù)挖掘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為我園所用,促使幼兒全面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