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嚴
(遼寧省大石橋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營口 115100)
鼻竇炎伴鼻息肉屬于耳鼻喉科較為常見的慢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流涕、鼻塞、頭痛等癥狀,隨著病情的不斷遷延,不僅會增加治療難度,且對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質量產(chǎn)生不良影響[1-2]。近年來,隨著內(nèi)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鼻內(nèi)窺鏡治療方案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季立等[3]研究指出,該術式的順利開展能徹底清除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的鼻腔病灶,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的同時還能縮短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改善嗅覺功能?;诖?,本研究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接診的50例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鼻內(nèi)窺鏡手術對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嗅覺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50例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A組和治療B組,每組25例。治療A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22~64歲,平均年齡(42.53±8.64)歲;體質量55~84 kg,平均體質量(67.82±10.14)kg;病程1~7年,平均病程(3.34±1.18)年。治療B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24~64歲,平均年齡(42.47±8.71)歲;體 質量54~85 kg,平 均體質量(67.79±10.18)kg;病程1~6年,平均病程(3.41±1.09)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診斷均符合《慢性鼻-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4]中的相關標準;②經(jīng)鼻內(nèi)鏡檢查確診;③既往無鼻部手術史;④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顱腦腫瘤者;②合并顱腦外傷者;③精神或意識障礙者;④過敏性或先天性嗅覺障礙者;⑤存在手術禁忌證者。
1.2 方法入院后,治療A組實施鼻腔開放手術,治療B組實施鼻內(nèi)窺鏡手術。
1.2.1 鼻腔開放手術術前7 d,患者嚴格按照醫(yī)囑行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噴鼻治療。術前3 d,患者通過肌內(nèi)注射的方式接受止血劑、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治療;同時,借助負壓進行洗鼻,每天2次。全身麻醉起效后,精準切除患者中鼻甲的后半部分,并充分暴露蝶竇口。依次打開患者后篩竇、前篩竇及額竇口等部位,持續(xù)擴大其上頜竇自然口,清除患者竇腔內(nèi)的相關病灶和累及組織。操作結束后,取醫(yī)用無菌海綿填塞創(chuàng)面并止血。術后1 d內(nèi)取出鼻腔內(nèi)的紗條,并使用0.9%氯化鈉溶液沖洗術腔,降低感染風險。
1.2.2 鼻內(nèi)窺鏡手術術前3 d,患者遵醫(yī)囑進行抗生素靜脈滴注治療;術前30 min,通過肌內(nèi)注射的方式予以患者血凝酶等藥物治療,CT冠狀位掃描患者的鼻竇及周圍組織,進一步明確其解剖關系、病變狀況、組織結構。局部麻醉起效后,依據(jù)患者術前檢查結果開展手術治療。在鼻內(nèi)窺鏡的引導下,徹底切除患者的鼻腔息肉,充分剝離其鉤突,注意清除鉤突尾端,使患者竇口保持開放狀態(tài)。術中,如遇黏膜水腫、息肉、瘢痕組織等,需盡量擴大竇口,避免清除蝶竇、竇實、額竇等部位的正常黏膜。此外,術前如發(fā)現(xiàn)患者鼻腔結構存在異常,應在手術過程中矯正其解剖結構。操作結束后,吸出多余血液,經(jīng)電凝進行創(chuàng)面、血管止血工作。將病變組織送檢,0.9%氯化鈉溶液沖洗鼻腔的同時開展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治療效果[5]:顯效,鼻腔癥狀基本消除,病灶徹底消失,患者的鼻黏膜、嗅覺功能恢復正常;有效,鼻腔癥狀明顯緩解,息肉等病灶有所減少,患者的鼻黏膜基本正?;蝻@著改善;無效,患者病情改善情況未達到上述標準。②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情況、術后住院時間等指標,采用VAS評分法比較兩組疼痛程度,總分10分,0分表示無任何疼痛感覺;1~3分表示輕度疼痛,但不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4~6分表示中度疼痛,雖影響工作,但不影響日常生活;7~10分表示重度疼痛,難以繼續(xù)開展日常工作及生活。③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1、3個月嗅覺功能,癥狀功能評分為1~10分,分值越高表明嗅覺功能越差。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治療B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00%,明顯高于治療A組的64.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治療B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治療A組,術中出血量少于治療A組,疼痛評分低于治療A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治療A組治療B組t值P值例數(shù)25 25手術時間(min)59.64±5.68 30.52±2.91 22.814 0.000術中出血量(mL)65.63±6.47 25.48±2.29 29.249 0.000術后住院時間(d)7.12±0.54 5.18±0.45 13.799 0.000疼痛評分(分)4.63±0.38 2.35±0.21 26.257 0.000
2.3 兩組嗅覺功能比較術前,兩組嗅覺功能測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1、3個月,治療B組嗅覺功能測試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A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嗅覺功能比較(±s,分)
表3 兩組嗅覺功能比較(±s,分)
組別治療A組治療B組t值P值例數(shù)25 25術前5.27±0.56 5.31±0.49 0.268 0.789術后1個月4.52±0.69 3.34±0.12 16.849 0.000術后3個月3.79±1.28 2.42±1.37 3.653 0.000
鼻腔黏膜增生、細菌感染鼻黏膜上皮組織等因素易誘發(fā)炎癥反應,進而增加鼻竇炎伴鼻息肉的發(fā)生風險[6]。發(fā)病后,患者多表現(xiàn)出流涕、頭痛、鼻塞、嗅覺減退等不適癥狀,進而嚴重降低生活質量。目前,臨床在治療鼻竇炎伴鼻息肉時通常會選擇手術方案,借助手術,能徹底切除病灶和息肉,開放患者鼻竇,使鼻腔功能盡早恢復正常。
有研究指出,鼻腔開放手術雖可清除病灶,但易對患者機體造成較大創(chuàng)傷,增加疾病復發(fā)率的同時還會影響治療效果[7]。張倩等[8]研究指出,采用鼻內(nèi)窺鏡手術治療鼻竇炎伴鼻息肉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鼻內(nèi)窺鏡手術是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在鼻內(nèi)鏡引導下展開手術操作,手術醫(yī)師既能獲得清晰的手術視野,又能全面掌握鼻腔黏膜組織情況,減輕手術對患者鼻腔黏膜造成的創(chuàng)傷,改善鼻腔氣道阻塞等癥狀的同時還能最大程度的改善或恢復患者的嗅覺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B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00%,明顯高于治療A組的64.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B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治療A組,術中出血量少于治療A組,疼痛評分低于治療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前,兩組嗅覺功能測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1、3個月,治療B組嗅覺功能測試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與鼻腔開放手術比較,鼻內(nèi)窺鏡手術治療鼻竇炎伴鼻息肉具有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開展鼻內(nèi)窺鏡手術治療效果顯著,既能有效緩解患者的鼻腔不適癥狀,又可減小手術創(chuàng)傷,顯著改善嗅覺功能,值得在耳鼻喉科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