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龍華
(上饒市廣信區(qū)人民醫(yī)院脊柱外科,江西 上饒 334100)
脊髓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退變導致脊髓承壓或缺血,造成脊髓功能障礙,屬于臨床常見脊椎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動作笨拙、易跌倒、括約肌功能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目前對于該病主要采取手術進行治療,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減壓融合術(ACDF)是治療該病的最常見手術方式,通常采用傳統(tǒng)釘板融合器內(nèi)固定系統(tǒng),起到減壓、改善脊椎的效果,并通過鋼板螺絲進行固定,能有效恢復椎間高度,改善頸椎側彎角度,但該方式操作方式范圍較大,易出現(xiàn)牽拉等操作,造成周圍組織損傷[2]。而植入零切跡頸前路融合器手術操作切口相對較小,能降低對機體的損傷,更利于術后恢復[3]。基于此,本研究通過觀察零切跡頸前路融合器在單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手術中的應用效果,旨在指導未來對單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的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單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2~65歲,平均年齡(53.38±8.23)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3.25±0.53)年;病變節(jié)段:C3-45例,C4-510例,C5-610例,C6-75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43~66歲,平均年齡(54.39±9.23)歲;病程2~5年,平均病程(3.11±0.66)年;病變節(jié)段:C3-44例,C4-512例,C5-610例,C6-74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颊咧橥獠⒑炇鹬橥鈺?/p>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4];②保守治療無效,病程>3個月;③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多節(jié)段患者;②存在骨折、感染患者;③存在脊椎手術史患者。
1.3 方法兩組均采取仰臥位,行全身麻醉,將手術治療巾卷成圓柱形,置于患者頸部,并于患者雙肩下墊海綿墊。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與患者頸部右側做3 cm左右橫切口,分離椎體前緣軟組織,充分暴露椎間隙,經(jīng)透視確認手術椎間,進行常規(guī)減壓。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釘板融合器內(nèi)固定術治療。用普通椎間融合器植入合適的融合器與鈦板后,進行負壓引流,縫合傷口。觀察組給予零切跡頸前路融合器治療。置入合適的前路頸椎椎間零切跡融合器進行固定。兩組術后均采取抗感染治療。
1.4 觀察指標評估兩組術前及術后1、3個月功能恢復及Cobb角。①以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JOA)[5]評分為參照評估患者頸椎功能,包括上肢運動(4分)、下肢運動(4分)、感覺(6分)、膀胱功能(3分)4部分,共17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恢復越好;②Cobb角:運動站立位脊椎全長片測量患者側彎角度大小;③并發(fā)癥:比較兩組吞咽困難發(fā)生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F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JOA評分比較兩組術后1、3個月評分均高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3個月JO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JOA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JOA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1 兩組JOA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JOA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組別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術前5.90±1.47 6.00±1.28 0.281 0.780術后1個月12.60±3.83 12.40±3.05 0.224 0.824術后3個月13.70±3.69 13.60±3.78 0.104 0.918 F值52.687 59.550 P值<0.001<0.001
2.2 兩組Cobb角比較兩組術后1、3個月評分均高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3個月Cobb角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Cobb角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Cobb angl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2 兩組Cobb角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Cobb angl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組別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術前8.10±0.48 8.00±0.51 0.782 0.437術后1個月16.70±3.63 16.60±3.71 0.106 0.916術后3個月15.91±3.48 15.77±3.63 0.153 0.879 F值79.698 74.458 P值<0.001<0.001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術后隨訪3個月,兩組均無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觀察組吞咽困難1例(3.33%),對照組吞咽困難4例(13.33%),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873,P=0.350)。
由于頸椎活動度較大,易出現(xiàn)勞損,導致頸椎退行性改變,引發(fā)頸椎病,而脊髓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較為嚴重的類型,主要由于脊髓受壓缺血,造成脊髓損傷[6]。有研究[7]顯示,該病藥物保守治療效果較差,手術是治療該病的有效方式。目前對于該病主要采取傳統(tǒng)釘板融合器內(nèi)固定治療,通過植入融合器,降低椎間壓力,起緩解臨床癥狀的效果,并通過前路鈦板以獲得術后的即刻穩(wěn)定、提高融合度,療效顯著[8]。但有研究[9]顯示,經(jīng)傳統(tǒng)釘板融合器內(nèi)固定治療后吞咽困難發(fā)生率為3%~21%,發(fā)生率較高,影響患者術后恢復。而零切跡頸前路融合器具有零切跡,無鎖緊步驟的優(yōu)勢,在制定過程中可直接鎖緊,縮短患者手術時間,減少對患者氣管食管損傷,降低并發(fā)癥風險,促進患者術后恢復[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不同時點JOA評分、Cobb角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傳統(tǒng)釘板融合器內(nèi)固定術與零切跡頸前路融合器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側彎角度大小,改善患者活動受限癥狀;同時,觀察組吞咽困難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零切跡頸前路融合器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小,減少植入物對氣管、食管造成的損傷,繼而降低吞咽困難發(fā)生率,促進患者術后恢復。目前,對于吞咽困難發(fā)生機制尚無定論,但多認為與術中所造成的食道損傷及術后食道腫脹等因素有關,由于ACDF通常使用鈦板及螺絲進行固定,固定時操作范圍較大,易造成周圍軟組織被過分剝離,導致氣管食管損傷,因而引發(fā)術后吞咽困難。而零切跡頸前路融合器由于切口較小,置入后無需置入鈦板固定,自動鎖緊,可有效降低對食管的刺激,手術過程中使用椎體撐開對椎體進行定位,可有效避免傳統(tǒng)定位針所造成的鄰近節(jié)段退變問題,降低吞咽困難發(fā)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本研究樣本較少有關。零切跡頸前路融合器能有效促進單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患者術后恢復,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零切跡頸前路融合器能有效改善單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機體功能及活動度,利于減少術中損傷,降低吞咽功能障礙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