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亞娜 商慶彬
摘? 要: 人機交互設計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廣、涵蓋領域眾多,采用傳統(tǒng)授課方式很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導致授課效果不理想。對分課堂的授課方式將傳統(tǒng)的講授與課堂討論相結合,將課堂時間一分為二,通過先講授,再布置作業(yè),最后展開隔堂討論,進而達到內化吸收、鞏固知識的效果。對分課堂可逐步改善人機交互設計課程中教師講授和學生學習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增強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欲望和信心,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
關鍵詞: 人機交互; 對分課堂; 內化吸收; 隔堂討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21)01-96-03
Application of PAD classroom in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Design" course
Lin Yana1, Shang Qingbin2
(1.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ollege, F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 Fuzhou, Fujian 350506, China;
2. School of Navigation, Fujian Chuanzheng Communications College)
Abstract: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Design" course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covering multiple fields,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cannot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which leads to the unsatisfactory teaching effect. The PA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combines traditional lectures with classroom discussions. It divides the class time in two, by giving lectures first, then assigning homework, and finally conducting discussion in another class, it can achieve the effect of internalizing, absorbing and consolidating knowledge. The application of PAD classroom can gradually get rid of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Design"course. It stimulates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independently, and enhance the desire and confidence of students to explore new knowledge, finally achieve the goal of teaching students to learn independently.
Key words: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PAD class; internalization and absorption; discussion in another class
0 引言
人機交互設計課程國內最早開設在研究生專業(yè)中,隨著近些年交互技術的發(fā)展,交互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國內一些本科高校也逐步開設交互設計類的課程,山東大學是國內最早開設人機交互課程的高校之一,作為信息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機交互技術也已經(jīng)引起許多國家的高度重視,成為21世紀信息領域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1]。
人機交互課程涉及的學科多,涉及的知識面廣,學科交叉的知識點對于教師備課和學生學習理解都存在一定的難度。在傳統(tǒng)授課模式中,整個學習過程由教師主導,詳細講解,這對教師講授和學生學習接受都是一種考驗[2]。本文提出將對分課堂的授課形式應用于人機交互設計課程中,可根據(jù)課程特點設計授課重心,有效激發(fā)學生聽課興趣,同時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內化吸收的動力。
1 對分課堂教學法
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最初由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于2013年首次提出,這種模式的核心在于將傳統(tǒng)教學形式中的授課時間分出一半,讓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開展交互式學習[3]。對分課堂將授課過程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分別是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討論Discussion,簡稱為PAD課堂。通過PAD課堂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可以看出,對分課堂是先講授,再通過完成作業(yè)的形式自學吸收,最后進行小組討論,提倡先教后學,教師講授在先,學生學習在后[4]。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設置可以給學生指明每次的學習方向,而不是漫無目的地自學和搜集資料。對教師而言,在設計對分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的時候,需要更多地去思考如何設計課后作業(yè),能夠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之后有發(fā)揮思考的空間,同時也需要更多地考慮學生在完成作業(yè)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以便更好地把控討論過程。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和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學生將從知識的“接受者”逐漸轉變?yōu)橹R的“發(fā)現(xiàn)者”和“交流者”[5]? ,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這種師生關系的轉變也體現(xiàn)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思想。
2 對分課堂在人機交互設計課程中的應用
對分課堂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授課形式,如果想讓對分課堂這種授課形式發(fā)揮最好的效果,就要針對課程內容進行精心的設計安排,同時需要教師在課堂環(huán)節(jié)設計、課堂作業(yè)布置以及課堂討論方面做更多的把控。下面從教學組織安排、授課內容優(yōu)化、對分課堂設計三個方面談談如何在人機交互設計課程中應用對分課堂。
2.1 教學組織安排
本校人機交互設計課程在本科軟件工程專業(yè)第六學期開設,在學生學習了基本編程技術以及掌握了基本前端頁面實現(xiàn)方法之后開設該課程是比較合適的,學生在前五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知識,可以更好地將人機交互設計課程中學習的原理進行實踐。本課程共48課時,其中有16課時的上機實驗課,可安排學生將設計原理與現(xiàn)實的系統(tǒng)界面設計相結合。在理論課時中安排1/3到1/2的時間給學生進行隔堂討論,為對分課堂的開展提供了課時的保障。
在成績分配方面,強化了對分課堂應用的分數(shù)分配,針對學生課上發(fā)言、討論均給予一定的分數(shù)獎勵。人機交互設計課程為考查課,課程成績由考勤、作業(yè)、討論構成,分別占比為20%、40%、40%。初步設計為四次作業(yè),對應四次討論,每次作業(yè)與討論各10分。為了給對分課堂中的內化過程和討論過程提供一定的質量保證,在平時成績中加大了討論得分占比,每次小組討論后會提交討論情況記錄,并選兩到三組做討論情況總結,結合每個小組成員的討論情況,給出個人討論得分,鼓勵大家說出自己的想法。
2.2 授課內容優(yōu)化
針對人機交互設計課程知識面廣、涉及領域多、單純講授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以及新技術變化快等特點,在人機交互技術、設備兩個章節(jié),教師準備了能夠體現(xiàn)新技術、新型設備應用的相關視頻材料,在授課過程中先講解技術、設備的基本知識,再引導學生聯(lián)想到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場景,最后播放該技術或設備應用的視頻資源,能夠吸引學生興趣,同時課堂上引入了一些交互設備的展示,比如VR眼鏡、手勢交互設備等,可以讓學生到講臺上體驗技術設備的運用,課后布置開放性作業(yè),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感興趣的方向,自行選擇書中介紹的一項交互技術、設備進行調研,最后形成調研報告,完成了學生內化吸收的過程。在下次課中安排選擇相同調研技術的同學組成小組進行小組討論,并進行匯報總結。這種授課安排將選擇權交給學生,在教師講授基本知識后,由學生自主選擇想繼續(xù)深入研究的方向,為學生打好科研基礎,最后,通過提交報告形式培養(yǎng)文檔攥寫能力。
2.3 對分課堂設計
對分課堂通過教師講授、學生內化吸收、分組討論幾個階段設計課堂教學,這種形式不同于傳統(tǒng)授課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需要教師在上課之前設計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關鍵點,在上課前讓學生清晰明確本節(jié)課要進行的環(huán)節(jié),提前準備好相關內容,上課不再以教師為主,在課前,需要學生和教師均做出充分的準備,課程方可順利開展。傳統(tǒng)教學形式與對分課堂教學形式教師和學生需要做的工作對比如表1、表2所示。
通過表1、表2可見,使用對分課堂形式授課,雖然教師上課講授的時間少了,看似備課工作量有所下降,但實際上,教師需要根據(jù)對分課堂講授、內化吸收、隔堂討論的模式,更有針對性的準備授課資源。對分課堂授課形式與傳統(tǒng)授課形式相比,教師與學生的工作量雖然沒有明顯增加或減少,但是工作內容重點卻有所轉變,比如在教師準備授課材料時,傳統(tǒng)授課形式需要準備二課時/次的材料,而對分課堂只需準備一課時/次即可,但對分課堂需要教師額外為學生的討論環(huán)節(jié)做更多的準備工作。在準備作業(yè)過程中,傳統(tǒng)授課往往以書本課后作業(yè)為主,而對分課堂需要教師在每節(jié)課或每兩節(jié)課要提前設計出作業(yè),作業(yè)題目要能夠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在授課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及時調整。在小組討論之前,教師要先收集學生作業(yè),先全面概括地看一遍學生作業(yè),也可以抽取優(yōu)、良、中、差等幾種典型作業(yè)查看,以便了解班級同學掌握情況,充分預估討論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學生討論并不是單純的把課堂時間交給學生,充分且高效的討論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對討論情況以及時間安排進行把控。討論最后要確保有總結的環(huán)節(jié),形成整個課堂講授閉環(huán)。
在課堂評價方面,利用一些在線教學工具讓學生參與進來,將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反饋給學生,也可快速收集學生對教師、對課堂授課方式的評價。同時,學生之間也可開展自評、組內互評、組間互評等評價形式[7]。
3 結束語
本文初步提出了對分課堂授課形式在人機交互設計課程上的應用方法。對分課堂強調的是先講授,再布置作業(yè)給學生自由思考時間,最后通過隔堂討論的形式達到內化吸收的目的,要讓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學習知識。人機交互設計課程結合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能夠解決傳統(tǒng)授課模式的一部分弊端,針對人機交互設計課程的困難點,也能夠有對應的解決之道。但是這種授課形式需要學生教師高度配合,需要教師在逐年的授課過程中不斷調整授課方法,設計出能夠啟發(fā)學生思考的好問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xiàn)的,在后續(xù)的課堂上還需要繼續(xù)積累經(jīng)驗,后續(xù)會通過設計調查問卷、線上工具等方式收集學生反饋的意見,更好地調整授課節(jié)奏,加強對分課堂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把控力度。
大學教育應以人為本,教學形式應該在充分調研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靈活應用,對分課堂在人機交互設計課程上的應用方法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后續(xù)會隨著課堂應用情況,適時地調整授課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計算機軟件行業(yè)培養(yǎng)更多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孟祥旭,李學慶,楊承磊,王璐.人機交互基礎教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 曹華,蘇曙光.Sandwich教學法在人機交互設計教學中的應用[J].大學教育,2014.16:112-114
[3] 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4] 丁學娜.大學課程教學中對分課堂的學生適應性研究[J].重慶高教研究,2018.6(5):106-117
[5] 楊淑萍,王德偉,張麗杰.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其師生角色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8(5):653-658
[6] 孫麗平,田愛香,賀民.“對分課堂”教學方法在高校中的應用[J]
菏澤學院學報,2016.38(6):106-110
[7] 劉慧,王成武,蔡江東.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建設探索——以應用型高校鋼結構課程為例[J].大學教育,2020.7:73-75
收稿日期:2020-08-05
基金項目:2019年福建省教育廳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科技類)項目“基于人機交互技術的活頁教材的研究與應用”(JAT191009)
作者簡介:林亞娜(1985-),女,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軟件測試、軟件需求、人機交互設計。
通訊作者:商慶彬(1985-),男,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