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蘭
摘 要 以讀促寫,讀寫共生。閱讀促進寫作本就是公認的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終南捷徑。只是常見的誤區(qū)是現代文閱讀才能促進現代文的寫作。但是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并沒有因為時間的變化而出現本質性的變化,古詩文就如沃土,其精華可以滋養(yǎng)后世。本文立足古詩文閱讀對現代文中學生寫作常見的文體——議論文、記敘文、散文的促進作用,對該問題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探討。
關鍵詞 古詩文閱讀;現代文寫作;語文素養(yǎng)
古詩文是一座寶庫,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高中語文教材多次修訂,但一些經典的古詩文如同定海神針,一直被選入教材。這既體現了教材編寫者對這些經典古文的重視,也體現出這類文章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高中階段,教師在教授古詩文上花費大量心血,但往往把重心放在文言字詞的解釋上;學生耗費大量時間學習,但學習目的往往停留在古詩文試題分數的提升上。在筆者看來,古詩文閱讀對現代文寫作素養(yǎng)的提升,也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前提是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閱讀古文時把文章精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所謂的“內化于心”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認真體會其寫作技巧,所謂“外化于行”是指在自己在寫作現代文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運用這些技巧。簡單說,就是以讀促寫,以古詩文閱讀促進現代文寫作素養(yǎng)的提升。
筆者以點帶面,選取2020年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第一冊的三篇課文《勸學》《琵琶行》《登高》,從議論藝術、共情藝術、寫景藝術等角度,談談古詩文閱讀對現代文中的議論文、記敘文、散文寫作的促進作用。
一、向《勸學》學習議論文寫作的議論藝術
議論文,是一種論述事理、提出主張的文體。不同于記敘文的以事感人和說明文的以知授人,議論文貴在以理服人。但很多學生缺乏論證技巧,導致說理無力,論證不充分。而這些毛病都可以在古文《勸學》中找到醫(yī)治的良方。
人教版的教材中也明確把“學習議論藝術”作為單元目標。我們可以學習《勸學》中運用比喻論證的技巧?!秳駥W》僅第二段就用了五個比喻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闡述了事物通過一定變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變原來的狀態(tài),推論得出君子必須通過學習和不斷參省自身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
比喻論證是一種用具體、生動、形象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抽象道理的論證方法?!秳駥W》這篇古文中的比喻論證有三點特別值得學習。一是用來作為喻體的事物,是為大家所熟悉的、具體的。這樣,既通俗又生動。二是比喻貼切、自然,能恰到好處地說明被論證事物的特點。三是比喻的雙方具有本質上的內在聯系。比如“水”與“冰”就有天然的聯系。
學生可以在深入閱讀體會荀子巧妙運用比喻論證的基礎上模仿寫作。例如以“贊奉獻精神”為主題的文章,學生這樣寫道:我們知道,人們贊美春蠶,因為它吃的是葉,吐出的是絲,終身閃耀著“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奉獻精神。人們熱愛太陽,是因為它把無窮的光和熱無私奉獻給了萬世萬物。人們歌唱母親、老師,懷念雷鋒、焦裕祿,把解放軍稱為最可愛的人,原因只有一個:他們都具有無私的奉獻精神。只有奉獻的人生,才是偉大、幸福的人生。
該文所選的春蠶、太陽均是常見之物,抓住了奉獻這個共同點,明顯深得《勸學》一文中比喻論證的精髓。
二、向《琵琶行》學習記敘文寫作的共情藝術
選入新教材的《琵琶行》,一直是古詩文中敘事詩的典范。千古讀者莫不感其文,動其情,讓讀者在情緒的牽引上,達到了曲不醉人人自醉的藝術效果。經典的文學作品遇到潛心涵詠的讀者,讀者與作者便可以實現跨時空的共情。這是閱讀的巔峰享受。
而學生寫的記敘文,往往平淡無味,這當然就可以從《琵琶行》中汲取營養(yǎng),獲得寫作時“共情”的能力。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只要深入品味《琵琶行》,不難發(fā)現:琵琶曲實為人情之聲,是剝離了物質和技藝后的情緒流露。此情即人之常情。人情是最高的共情,而“所有共情必先于事理”。琵琶女擁有“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的品貌才華,卻最終淪落為“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的棄婦。白居易作為一個士大夫,亦是空有一身才華抱負卻被貶謫。白居易是一個共情高手。他在敘述這個故事的時候尋找到了故事中人物的相同點。兩者表面上際遇不同,但想要表達和訴求的體驗相似,情感一致。這正是共情藝術的技巧之一。但僅僅有這一點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能把這種情感“蔓延”到讀者身上。讀者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琵琶行》之所以能觸動我們,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失意之時,能從琵琶女和“我”的嘆息聲中找到自己“淪落”時嘆氣的回響。
以下是筆者上課引導學生閱讀了《琵琶行》后,學生的習作:
樓上的我在邊寫作業(yè)邊玩電腦,樓下的爸爸媽媽在看電視,我正玩得不亦樂乎時,樓梯上已經響起了腳步聲,我被爸爸逮了個正著,爸爸吼了起來:“你怎么這么不長記性?昨天晚上不是才教育過你嗎?”聽著他沙啞而顫抖的聲音,看到他額頭上的皺紋,我突然明白了中年男人的不容易。人到中年,也許是人生中最不容易的時期,事業(yè)、家庭讓一個中年人倍感壓力。往往掛在臉上的是笑容,藏在內心的是酸楚。當我明白爸爸的難處后,我終于理解了他。我想不只是我的爸爸,天下所有的爸爸媽媽都有太多不易。
此文的最大亮點正是做到了“共情”。自己和爸爸共情,并推及到其他的爸爸媽媽,引發(fā)天下所有爸爸媽媽的共鳴。
三、向《登高》學習散文寫作的景物描寫技巧
在《登高》中,杜甫所選取的意象很多:風、天、猿、渚、沙、鳥、落木、長江。但是每一個意象的選取都是作者寫景技藝高超的體現。迅疾的秋風、高遠的天空、無邊的落木、不盡的長江……這些典型的意象都體現出濃郁的秋季特征,并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qū)特征。選取典型景物入詩,才可使形象鮮明,使人如臨其境。除此之外,杜甫還教會我們寫景角度要變換?!兜歉摺穼懢把鲇^與俯視相轉換,動靜結合,視覺與聽覺相呼應。作者筆下的秋景是一幅層次分明、生動的立體畫面。
選取典型意象和變換寫景角度正是我們閱讀《登高》后獲得的寫景妙招,學生把這個技巧用在疫情期間的一次散文小練筆中:
陽光透過緊鎖的窗戶,微微有些刺眼。窗外之前的繁華,此時已經完全被無邊的沉靜所取代。疫情洶涌來襲,以前車水馬龍路的街道上竟然不見一輛車。抬眼遠望是我從未見過的中華恐龍園,過山車沒有了尖叫聲,“穿越侏羅紀”也成了讓人錯愕的安靜……近處的小區(qū)門口,幾位穿著紅馬甲的防疫志愿者告訴我,這是冷颼颼的一個禁嚴的冬末。
這段文字學生能選取冬季典型的景物和穿馬甲的防疫志愿者這樣一個特殊時期的人像,視覺和聽覺相結合,描繪出了疫情期間不一樣的街景。
由此觀之,以讀促寫,讀寫共生;三篇經典古詩文,可促進現代文中三種不同文體的寫作。其根源是優(yōu)秀的古詩文如浩蕩的長河,自身攜帶豐富的養(yǎng)分。這些這些養(yǎng)分就是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只要用心閱讀,必能轉化成現代文寫作的能量。當然,古詩文浩如煙海,由于篇幅有限,本文謹選取三篇。還有大量的古詩文營養(yǎng)留待挖掘。但毋庸置疑的是,以古詩文閱讀促進現代文寫作一定是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一條陽光大道。
〔本文系重慶市教育學會課題“素養(yǎng)語文背景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內容整合及實施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XH2015B052)暨重慶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學習過程性評價研究”(課題批準號:2017CQJWGZ3095)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重慶巴蜀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