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秋陽 王世廣 劉 音 劉裔榮 李煥芹 王桂玲
(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順義醫(yī)院,北京 1013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是腰椎間盤發(fā)生退行性病變,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壓迫刺激相應節(jié)段的神經(jīng)根,導致腰腿麻木、疼痛等癥狀,臨床上最常見的是腰L4/5、L5/S1椎間盤突出[1]。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fā)展和電子產(chǎn)品的廣泛使用,LDH發(fā)病率越來越高,高發(fā)年齡為25~50歲,有年輕化的趨勢[2]。目前LDF治療可分為微創(chuàng)手術和保守治療,遠期療效上兩者無明顯差異,且手術有易復發(fā)和費用高等缺點[3-4]。龍虎交戰(zhàn)針法是行針過程中捻轉補法與捻轉瀉法結合補瀉兼施的針刺手法?!巴跏涎窗酸槨笔蔷┏敲t(yī)王樂亭先生治療腰腿痛的經(jīng)驗方,此方穴在臨床中經(jīng)過驗證并體現(xiàn)了局部與整體相結合的觀點。本研究運用龍虎交戰(zhàn)法針刺治療LDH急性期患者,臨床療效良好?,F(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參照《腰椎間盤突出癥(第4版)》[5]中相關標準;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腰痛病”肝腎虧虛、寒濕痹阻證的相關辨證。2)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病程≤7 d;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3分;簽署知情同意書。3)排除標準:有腰椎滑脫、腰椎骨折,以及腰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或馬尾神經(jīng),需要手術治療者;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肝、腎、血液等疾病者;既往有脊椎手術史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合并有精神類疾病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順義醫(yī)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LDH急性期患者7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5例。其中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41.83±5.77)歲;平均病程(3.58±0.39)d;病變部位:L5/S1突出者16例,L4/5突出者15例,L3/4突出者4例。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42.21±6.26)歲;平均病程(3.32±0.43)d;病變部位:L5/S1突出者17例,L4/5突出者13例,L3/4突出者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變部位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批號H20160819,每粒含布洛芬0.3 g),每次1粒,每日早晚各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龍虎交戰(zhàn)法針刺“王氏腰痛八針”治療,取穴:腰陽關、大腸俞、風市、命門、腎俞、委中、后溪、束骨,腰痛掣腿加環(huán)跳。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選用直徑0.30 mm,長度25~75 mm的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穴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束骨、后溪穴分別貼著第五跖骨外側和第五掌骨尺側下方的骨緣直刺進針,腰陽關、命門深刺入腰椎間隙中,風市深刺后針感沿少陽經(jīng)上下傳導,環(huán)跳穴以側臥屈髖姿勢直刺后出現(xiàn)電擊樣感覺并向下傳導至足為佳,大腸俞、委中、腎俞直刺進針,以上諸穴針刺得氣后施用龍虎交戰(zhàn)手法,拇指向前左捻針9次(拇指向前用力重且速度快,向后用力輕且速度慢),捻針的同時將針體向下按壓3~5下,再用拇指向后右捻針6次(拇指向后用力重且速度快,向前用力輕且速度慢),捻針的同時將針體向上提升3~5下,此為1度,捻轉頻率約60~90次/min,角度約180~360°,后溪穴針刺前讓患者先握拳,后溪、束骨兩穴運用龍虎交戰(zhàn)針法時醫(yī)者左手(壓手)拇食指緊捏穴位上下皮膚,右手(刺手)拇食指緊握針柄,每穴行針1度,以局部強烈脹痛感且能耐受為度,同時進行導引讓患者感受腰腿疼痛變化,其余諸穴均行手法操作約30 s,以穴位出現(xiàn)明顯酸脹感為度,15 min后再行針1次,留針30 min,每日治療1次。連續(xù)治療2周。
1.4 觀察指標 1)分別于治療前后及3個月隨訪時評價兩組患者下腰痛日本骨科協(xié)會量表(JOA)[7]、視覺模擬量表(VAS)[8]、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9]。2)肌電圖:治療前后采用上海海神醫(yī)療電子儀器公司生產(chǎn)的肌電圖檢測腓總神經(jīng)和脛神經(jīng)的傳導速度。3)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清中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和白細胞介素-1β(IL-1β)水平。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評定臨床療效。治愈:腰腿疼痛和麻木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陰性。顯效:腰部疼痛或腿痛麻木癥狀改善顯著,直腿抬高試驗接近70°。有效:腰痛及下肢麻木疼痛有所好轉,活動有一定受限。無效:治療后腰腿痛或麻木癥狀和體征沒有改善。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自身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ODI、VAS及JOA評分比較 見表2。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及隨訪時兩組ODI、VAS評分均顯著降低,組間比較,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及隨訪時兩組JOA評分均明顯升高,組間比較,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ODI、VAS和JOA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ODI、VAS和JOA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期比較,△P<0.05。下同。
組別觀察組(n=35)對照組(n=35)時間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隨訪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隨訪ODI評分39.01±7.06 16.23±3.32*△17.15±3.50*△38.75±6.73 22.43±4.46*24.82±4.65*VAS評分6.71±1.52 2.02±0.58*△2.16±0.59*△6.56±1.47 3.19±0.76*3.92±0.81*JOA評分12.05±2.61 22.17±4.39*△21.59±4.23*△12.42±2.83 17.98±3.72*16.76±3.55*
2.3 兩組治療前后腓總神經(jīng)及脛神經(jīng)傳導速度比較 見表3。治療后兩組腓總神經(jīng)和脛神經(jīng)傳導速度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均P<0.05);組間比較,觀察組神經(jīng)傳導速度均快于對照組(均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腓總神經(jīng)及脛神經(jīng)傳導速度比較(m/s,±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腓總神經(jīng)及脛神經(jīng)傳導速度比較(m/s,±s)
組別觀察組(n=35)對照組(n=35)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腓總神經(jīng)傳導速度33.52±6.41 45.06±7.13*△32.81±6.15 39.72±6.68*脛神經(jīng)傳導速度32.41±6.17 42.99±7.02*△31.76±5.83 37.31±6.59*
2.4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見表4。治療后兩組血清TNF-α、IL-6和IL-1β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均P<0.05);組間比較,觀察組數(shù)值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比較(±s)
組別觀察組(n=35)對照組(n=35)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NF-α(μg/L)2.11±0.27 0.87±0.16*△2.13±0.31 1.28±0.19*IL-6(μg/L)137.43±16.91 88.55±7.82*△137.05±15.86 106.24±9.50*IL-1β(ng/L)201.15±29.89 49.03±9.95*△197.45±28.62 98.36±15.72*
LDH是以腰部疼痛或伴有腿部麻木、疼痛為主要癥狀,急性期發(fā)作時劇烈疼痛,對患者的工作生活產(chǎn)生嚴重影響。由于髓核組織機械性壓迫,炎性因子因神經(jīng)根受壓而大量產(chǎn)生,急性劇烈疼痛的出現(xiàn)是病變局部神經(jīng)末梢刺激引發(fā)[10]。TNF-α是調節(jié)促炎-抗炎機制平衡的炎癥反應啟動因子,對IL-1β、IL-6等炎性因子的產(chǎn)生促進作用,與神經(jīng)性疼痛密切相關[11-12]。IL-6是多效應細胞因子,IL-1β是前炎癥因子,是出現(xiàn)腰腿疼痛的關鍵要素。如何快速緩解LDH急性期患者劇烈疼痛麻木等癥狀,有效改善腰椎功能障礙等是目前醫(yī)學臨床研究的熱點之一[13]。西醫(yī)保守療法以營養(yǎng)神經(jīng)、脫水、止痛抗炎、理療為主,患者癥狀能有一定程度緩解,但易引起胃腸道等不良反應,因此影響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和耐受性[14-15];手術治療易出現(xiàn)多種術后并發(fā)癥且非完全根治。
中醫(yī)學認為LDH屬于“痹證”“腰痛”范疇,《黃帝內經(jīng)》中關于痹病論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因此痹病的成因為風寒濕邪氣侵襲人體導致;腰痛、痹病都屬筋骨疾病,腎主骨、肝主筋,累及臟腑則肝腎虧虛;因此腰痛其證為本虛標實,其治則治法為補益肝腎、祛風除濕散寒、通絡止痛。LDH的針灸治療已被臨床證實安全有效,龍虎交戰(zhàn)法針刺“王氏腰痛八針”治療可以達到補益與祛邪并用,標本兼治。龍虎交戰(zhàn)法始見于《金針賦》,以捻轉補瀉與九六補瀉結合應用。龍指左轉針,為捻轉補法,同時將針體向下按壓,即結合提插補法;虎指右轉針,為捻轉瀉法,同時將針體向上提升,即結合提插瀉法。兩法反復交替進行,稱為交戰(zhàn)。龍虎交戰(zhàn)法具有行氣活血、疏通經(jīng)絡、住痛移疼的功效,臨床可治療各種疼痛。金針王樂亭總結的“腰痛八針”是治療腰腿痛的有效穴位處方,具有滋腎補肝、通經(jīng)活絡、強腰壯脊等功效,主治風寒侵襲、腎虛腰腿疼痛[16]。腰陽關、命門二穴位于督脈,腰陽關補腎壯腰、通調經(jīng)氣,命門培元補腎、益火固陽,共奏補腎強腰脊、壯筋骨之效;腎俞、大腸俞二穴位于足太陽膀胱經(jīng),腎俞健脊強腰、滋陰補腎,大腸俞通經(jīng)活絡、理氣活血,以上諸穴配合可以主治外感內傷腰痛。委中又名血郗,為足太陽經(jīng)穴,足太陽膀胱經(jīng)自腰背而來兩條支脈皆下行會于委中,故可以疏通膀胱經(jīng)瘀滯的氣血,使腰部瘀滯消散,從而達到通而不痛[17]。后溪為八脈交會穴通督脈,又是手太陽經(jīng)俞穴,俞主體重節(jié)痛,束骨為足太陽經(jīng)俞穴,手足太陽經(jīng)相通,二穴合用為治療腰痛急性期的遠端配穴?!夺樉募滓医?jīng)》云“寒熱腰痛如折,束骨主之”,《百癥賦》云“后溪、環(huán)跳,腿疼刺而即輕”,《靈樞·經(jīng)脈》云“少陽是主骨所生病”,風市、環(huán)跳為足少陽經(jīng)穴,具有通經(jīng)活絡、強腰益腎的功效,可以有效改善腰椎間盤突出急性期的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龍虎交戰(zhàn)針法治療LDH急性發(fā)作期療效優(yōu)于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在提高神經(jīng)傳導速度和降低血清中炎癥因子方面也具有顯著的作用,并有較好的近遠期療效。本研究選取樣本量較小,有必要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進一步研究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