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誠 黃健峰 張利軍 過偉鋒,2 曾蒙蘇,2 陸秀良△
(1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放射科 上海 200032;2上海市影像醫(yī)學研究所 上海 200032)
CT冠狀動脈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因其無創(chuàng)性,且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陰性預測值,已成為臨床篩查和診斷冠心?。╟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最主要的檢查手段[1-3]。但常規(guī)CCTA主要提供冠脈狹窄的解剖學信息,難以提供冠脈狹窄的功能學信息[4-5]。因此,指南建議對于CCTA診斷具有明顯狹窄的CAD患者須進一步行功能學檢查,以提高行有創(chuàng)性冠脈造影的臨床適宜性[6-7]。
最近,一種基于工作站的CT-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分數(shù)(fractional flow reserve,F(xiàn)FR)采用降維數(shù)學模型,利用常規(guī)CCTA數(shù)據(jù)即可在線即時計算出冠脈血流的流量和壓力,因其無需多余的造影劑和輻射暴露,為無創(chuàng)性評估冠脈狹窄的血流動力學意義提供了理想的方法[8-9]。國外已有文獻研究報道[10-11],與常規(guī)CCTA相比,對于診斷冠脈狹窄的功能學改變,該基于工作站的CT-FFR顯示出了良好的診斷性能;但是國內目前還鮮有報道基于工作站的血流動力學模擬的CT-FFR臨床診斷性能研究。
FFR盡管被認為是評估冠脈狹窄功能學改變的“金標準”,因其有創(chuàng)性及花費昂貴等,仍然限制其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和推廣。負荷核素心肌灌注顯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SPECT/MPI)、心 臟MR等無創(chuàng)的功能學檢查仍然是評估CAD患者血流動力學改變的標準檢查方法。SPECT/MPI對于評估多支冠脈病變心肌缺血時,因病變血管引起的心肌“平衡性缺血”,常導致假陰性結果;相反,SPECT/MPI對于單支冠脈病變的CAD患者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因此,本研究以SPECT/MPI為標準,擬探討基于工作站的CT-FFR對于評估單支冠脈病變患者冠脈狹窄功能學改變的臨床診斷準確性。
臨床資料前瞻性收集并分析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有冠心病史或臨床疑似CAD、行CCTA檢查的患者。納入標準:(1)CCTA評估為單支冠脈病變患者;(2)狹窄處管腔參考直徑>2 mm;(3)可視化評估管腔直徑狹窄位于40%~90%。排除標準:(1)冠脈血管再通治療病史者(如已行介入治療或冠脈搭橋者);(2)口服倍他樂克后心率>60次/min;(3)年齡<40歲;(4)肥胖體質(BMI≥40 kg/m2);(5)房顫;(6)腎功能不全(腎小球濾過率<45 mL/min);(7)CCTA圖像質量不佳;(8)哺乳期或育齡期婦女;(9)對碘造影劑或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過敏者。所有納入本臨床研究的患者在一個月之內完成CCTA、負荷SPECT/MPI及ICA檢查。本研究得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B2020-088R),所有患者自愿納入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CT掃描掃描設備為東芝第二代320層螺旋CT(AquilionONE VISION Edition;日 本Toshiba Medical Systems公司),探測器寬度為160 mm,層厚0.5 mm,旋轉周期為275 ms,電壓120Kv,電流300~350 mA。檢查前患者基礎心率若>60次/min,囑咐患者口服倍他洛克,使心率降到≤60次/min;掃描開始前給予所有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采用Agatston方法計算冠脈鈣化積分[12]。增強掃描以4~5 mL/s經肘前靜脈使用高壓注射泵連續(xù)注入對比劑碘帕醇(370 mg I/mL)40~50 mL+30 mL生理鹽水。采用觸發(fā)掃描,以降主動脈為監(jiān)測點,閾值設定為300 Hu。掃描范圍自氣管隆突水平至心臟膈面下2 cm。CCTA數(shù)據(jù)采集采用前瞻性心電門控編輯掃描模式,采集時間窗為心動周期R-R間期的70%~99%,以便后期重建70%、80%、90%及99%的冠脈容積數(shù)據(jù)行CT-FFR分析。CCTA掃描總的有效輻射劑量(effective dose,ED)計算公式:ED=DLP(劑量長度乘積)×0.014[13]。
CCTA分析對于冠脈病變的狹窄評估,由兩位經驗豐富并從事心血管影像研究的放射科醫(yī)師使用專用工作站(Vitrea Fx 6,Vital Images)獨立解讀CCTA數(shù)據(jù)。任何分歧由二人協(xié)商得出結果。基于18節(jié)段冠狀動脈模型行冠脈狹窄程度評估[14]。直徑>2 mm的冠狀動脈節(jié)段采用目測可視化評估管腔直徑狹窄百分比;對于存在單支冠脈多發(fā)節(jié)段病變時以狹窄最嚴重處為最終冠脈狹窄評估結果。冠狀動脈直徑狹窄≥50%時被認為是阻塞性CAD。
CT-FFR分析CT-FFR分析采用標準臺式計算機(Xeon E5-2620,6 core 2 processor)和專用軟件(Canon Medical Systems Corp)以及專用CT-FFR軟件完成。CT-FFR是基于結構和流體力學的計算模型[8-9],利用R-R間期中70%、80%、90%和99%的冠脈CT容積數(shù)據(jù),通過分析冠脈形態(tài)、運動、管腔橫斷面積和容積獲得。該算法的優(yōu)點是使用標準臺式計算機采用降階模型進行一維建模,可以縮短處理時間,快速高效計算分析得出冠脈樹各處CT-FFR值。CT-FFR軟件分析操作由一位主治醫(yī)師完成,并由另一位經驗豐富并從事心血管影像研究的放射科醫(yī)師對冠脈管腔輪廓和中心線的編輯進行審核,確保精確識別、分割冠脈血管。CT-FFR值為冠脈狹窄遠端管腔直徑2 mm處測得值。病變血管的CT-FFR值≤0.80被定義為血流動力學顯著狹窄。
SPECT/MPI采集及分析所有納入本研究的患者均采用靜息態(tài)-負荷態(tài)方案行心肌灌注顯像掃描。檢查設備為D-SPECT專用心臟掃描儀(以色列Spectrum Dynamics Medical公司)。所有患者行SPECT心肌灌注數(shù)據(jù)采集時,99mTc-MIBI作為示蹤劑,負荷態(tài)及靜息態(tài)心肌灌注時劑量分別為24和8 mCi;ATP作為負荷態(tài)血管擴張劑,以140 μg·kg-1·min-1持續(xù)注射5 min后行負荷態(tài)數(shù)據(jù)采集。SPECT圖像采集采用前瞻性心電門控編輯掃描模式,采用低劑量高分辨率CT掃描行衰減校正。SPECT圖像傳輸?shù)胶酸t(yī)學科核心實驗室,圖像分析由兩位經驗豐富的核醫(yī)學科醫(yī)師獨立完成,意見不統(tǒng)一時二人協(xié)商得出結果?;?7心肌節(jié)段模型對心肌節(jié)段劃分;利用心肌的短軸位和垂直長軸位,采用肉眼觀察法對核素心肌灌注圖像進行評估。采用5分法對每一心肌節(jié)段灌注結果評分:0分,心肌灌注正常;1分,核素攝取輕度減低;2分,攝取中度減低;3分,攝取重度減低;4分,未見核素攝取。根據(jù)每個心肌節(jié)段灌注評分計算負荷顯像總積分(summed stress scores,SSS)、靜息顯像總積分(summed rest scores,SRS)及 總 積 分 差(summed difference scores,SDS),SDS≥2時認為存在缺血性心肌灌注缺損。
ICA采集及分析由經驗豐富的心臟介入醫(yī)師完成ICA圖像采集,圖像被傳輸?shù)姜毩⒐诿}影像核心實驗室行冠脈狹窄分析。在對CCTA及SPECT/MPI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標準軟件(Syngo fastView,VX 57I33;Siemens Healthineers)行冠脈分割,對于管腔直徑>2 mm的冠脈節(jié)段采用定量方法評估管腔直徑狹窄百分比,冠脈直徑狹窄≥50%為阻塞性CAD。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TATA 15.1軟件行統(tǒng)計學分析。連續(xù)變量以±s表示,分類變量數(shù)量和百分比表示。以SPECT/MPI結果為標準,分別統(tǒng)計常規(guī)CCTA、CT-FFR及ICA診斷冠脈狹窄導致心肌缺血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準確度。描繪和計算ROC及AUC;采用DeLong等[15]的方法比較兩種ROC曲線。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95%CI用于統(tǒng)計分析結果的表達。
一般情況本研究共納入41例單支冠脈病變患者(41支病變血管),年齡45~78歲,平均64.6歲,男性29例,女性12例。其中糖尿病患者18例,高血壓患者25例,高血脂患者21例,抽煙者19例。鈣化積分范圍為0~455,均值為137。行CCTA檢查的總有效輻射劑量為(3.8±1.2)mSv。
CCTA診斷效能以SPECT/MPI為診斷標準,采用CCTA診斷冠脈狹窄導致心肌缺血的ROC分析顯示,CCTA的AUC為0.76(95%CI:0.60~0.88)(圖1)。CCTA診斷冠脈功能性狹窄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準確性分別為100%、32.0%、48.5%、100%及58.5%(表1)。
表1 CT-FFR、CCTA及ICA診斷冠脈狹窄導致心肌缺血的診斷效能比較Tab 1 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efficiency of CT-FFR,CCTA and ICA in the diagnosis of myocardial ischemia caused by coronary stenosis [%(95%CI)]
圖1 CT-FFR、CCTA及ICA診斷冠脈狹窄導致心肌缺血的曲線下面積分析Fig 1 AUC of CT-FFR,CCTA and ICA in diagnosis of myocardial ischemia caused by coronary stenosis
ICA診斷效能采用ICA診斷冠脈狹窄導致心肌缺血的ROC分析顯示,ICA的AUC為0.80(95%CI:0.64~0.91)(圖1)。ICA診斷冠脈功能性狹窄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準確性分別為93.8%、32.0%、46.9%、88.9%及56.1%(表1)。
CT-FFR診斷效能對于診斷冠脈功能性狹窄,CT-FFR的診斷準確性為92.7%,特異度和陽性預測值顯著高于CCTA(特異度:96.0%vs.32.0%,P<0.05;陽性預測值:93.3%vs.48.5%,P<0.05)和ICA(特異度:96.0%vs.32.0%,P<0.05;陽性預測值:93.3%vs.46.9%,P<0.05)(表1)。CT-FFR的AUC為0.93(95%CI:0.81~0.99),顯著高于CCTA及ICA(CT-FFRvs.CCTA,P<0.05;CT-FFRvs.ICA,P<0.05)(圖1)。圖2、圖3為3種檢查方法評估冠脈狹窄導致缺血的病例展示。
FFR已經成為臨床評估冠脈狹窄血流動力學意義的金標準,特別是對于臨界性狹窄病變的功能性評估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贔FR指導的冠心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決策選擇不僅可以改善患者預后,還可以減少醫(yī)療費用支出及不必要的血運重建;但是該方法是有創(chuàng)性檢查且臨床花費高,難以在臨床廣泛推廣應用。基于計算機流體動力學(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的CT-FFR模型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不同的CT-FFR模型利用常規(guī)CCTA影像數(shù)據(jù),經計算機計算分析即可獲得整個冠脈血管樹的CT-FFR分布,因其無創(chuàng)性且無額外輻射及造影劑使用,成為評估冠脈病變功能改變的臨床研究熱點。近年來,基于佳能醫(yī)療后處理工作站的CT-FFR模型不僅可以準確評估冠脈狹窄的功能學改變,而且可以將分析時間縮短至半小時內,因此為臨床基于現(xiàn)場分析得出結果即時選擇治療決策的常規(guī)開展應用帶來可能[16]。
圖2 1例67歲男性冠心病患者的檢查結果Fig 2 The result of a 67-year-old man patient with suspect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圖3 1例65歲女性冠心病患者的檢查結果Fig 3 The result of a 65-year-old woman patient with suspect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基于血流動力學分析的FFRCT因其優(yōu)良診斷性能且將計算時間控制在1 h內,已通過FDA認可,成為臨床評估冠脈病變功能學改變的常規(guī)無創(chuàng)檢查方法;但是仍需要將CCTA影像數(shù)據(jù)遠程傳輸至超級計算機進行分析,限制了其臨床廣泛應用。Fujimoto等[10]研究顯示,以FFR為標準,無論是在患者水平還是在血管水平,該基于后處理工作站CT-FFR模型對于診斷冠脈狹窄導致心肌缺血的臨床診斷準確性均優(yōu)于CCTA。與既往研究結果類似,本研究以SPECT/MPI為標準,對于診斷單支冠脈病變導致心肌缺血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準確度分別為87.5%、96.0%、93.3%、92.3%及92.7%;AUC值為0.93,明顯優(yōu)于CCTA及ICA(AUC值分別為0.76、0.80,P均<0.05)。在本研究中,與CCTA及ICA相比,CTFFR主要提高對于冠脈狹窄功能學預測的特異度(96.0%vs.32.0%vs.32.0%)及陽性預測值(93.3%vs.48.5%vs.46.9%),在未顯著降低敏感度(87.5%vs.100%vs.93.8%)及陰性預測值(92.3%vs.100%vs.88.9%)的情況下,使對于冠脈狹窄導致心肌缺血功能學評估準確性顯著提高。因此,與基于冠脈狹窄的解剖學評估相比,基于CCTA的功能學指標CT-FFR對于評估冠脈狹窄導致心肌缺血的功能學效能顯著改善。冠脈重度鈣化會影響CCTA對于冠脈管腔真實顯影,降低冠狀動脈狹窄評估的準確性[17]。Norgaard等[18]研究證實,對于具有重度冠脈鈣化積分患者,與單純的CCTA相比,F(xiàn)FRCT可以顯著提高鈣化冠脈血管功能學評估的準確性。本研究納入患者的鈣化積分范圍為0~455,平均為137,因此基于本工作站的CT-FFR對于重度冠脈鈣化患者的功能學評估仍需進一步研究。
對于冠脈病變的功能學評估,CT-FFR除了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CCTA檢查外,與其他無創(chuàng)的功能學檢查相比,其仍具有優(yōu)良的臨床診斷性能。Yang等[19]研究報道,以FFR作為金標準,CT-FFR(AUC=0.893)對于缺血性冠脈病變的診斷準確性與CT心肌 灌 注(CT myocardial perfusion,CTP)(AUC=0.885)相 當 。Coenen等[20]研 究 也 表 明 ,與 單 獨CCTA相比,CCTA聯(lián)合CT-FFR(AUC=0.80)和動態(tài)CTP聯(lián)合CCTA(AUC=0.85)的診斷準確性顯著提高。同樣,Pontone等[21]研究證實,與單獨CCTA相比,F(xiàn)FRCT和負荷CTP是有效評估CAD患者功能性改變且臨床性能相仿的兩種檢查手段。此外,van Assen等[22]研究證實,動態(tài)CTP對主要心臟不良事件的預后價值優(yōu)于CCTA和CT-FFR,這促使我們在未來的臨床試驗中進一步研究基于工作站的CT-FFR技術對于CAD患者的臨床預后評估是否優(yōu)于CTP。
本臨床研究支持使用心臟CT作為“一站式檢查”來評估CAD患者的冠狀動脈解剖和功能信息。采用該基于工作站的CT-FFR技術,可以顯著降低病變冠脈血管的假陽性數(shù)量[CT-FFR(n=1)vs.CCTA(n=17)],提高冠脈狹窄導致心肌缺血評估的特異性[CT-FFR(96.0%)vs.CCTA(32.0%)]。因此,CT-FFR技術因無須使用額外血管擴張劑、造影劑及輻射暴露,在未來有可能取代其他無創(chuàng)的功能學檢查,成為評估CAD患者功能學改變的常規(guī)檢查手段。
本研究還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首先,盡管本臨床試驗為前瞻性研究,但病例數(shù)較少,需進一步開展基于大樣本的臨床研究;另外,病例鈣化積分偏少,對于明顯鈣化積分患者的臨床應用價值還需進一步研究;再者,與其他成像方式(如MRI和有創(chuàng)性性FFR)相比,SPECT/MPI診斷冠脈狹窄導致心肌缺血的靈敏度有限,但是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的功能學檢查手段,其對于單支冠脈病變功能學評估的特異度更高。
綜上所述,與CCTA相比,本研究顯示基于工作站的CT-FFR技術對于評估冠脈狹窄的功能性改變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因此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未來有望減少不必要的冠脈造影檢查和血運重建術。
作者貢獻聲明嚴誠 研究設計,數(shù)據(jù)采集、統(tǒng)計和分析,論文撰寫。黃健峰 論文構思,數(shù)據(jù)搜集、采集和分析。張利軍 論文構思,數(shù)據(jù)采集,技術支持,監(jiān)督指導。過偉鋒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分析,論文撰寫和修訂,監(jiān)督指導。曾蒙蘇 試驗設計指導,臨床行政技術支持,論文審閱。陸秀良 實驗設計指導,數(shù)據(jù)采集、統(tǒng)計和分析,論文修訂。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