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英
小兒癲癇是由多重因素引起的慢性腦部疾病,主要表現為運動、行為、情感以及意識等障礙,會對小兒的生長發(fā)育產生嚴重不利影響。有資料顯示[1],全球癲癇患者數量在5000萬左右,超過50%患者在兒童或者青少年時期發(fā)病。若發(fā)病后未及時治療能導致腦部無法逆轉損害,降低患兒智力水平,甚至威脅其生命。治療時多采取抗癲癇藥,較多患兒疾病發(fā)作得到完全控制之后3-5年才逐漸減少用藥劑量至停藥,但停止使用藥物后仍有部分患兒復發(fā),少數患兒需要終身用藥[2]。用藥期間因較多患兒家屬缺乏對疾病的了解,治療和護理配合度不高,最終會影響患兒整體療效。因此,需重視癲癇患兒和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工作。本文現對2018.08-2020.03本院收治的癲癇患兒合計298例的臨床資料開展回顧性分析,總結分析其健康教育方法及效果,現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8.08-2020.03收治的癲癇患兒合計298例的臨床資料,結合不同護理方式分成對照組、觀察組分別包含149例,兩組男女比例依次是95:54、96:53;年齡依次是6個月-12歲、1-12歲,平均年齡分別是(4.25±1.02)歲、(4.30±1.10)歲;病程依次是1-6年、1-5年,平均病程分別是(3.32±0.62)年、(3.40±0.58)年;癲癇部分發(fā)作、全身發(fā)作、未分類發(fā)作比例依次是60:55:34、59:54:36。兩組資料相比無差異(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均與《臨床診療指南·癲癇病分冊》[3]中有關癲癇的診斷標準相符,存在全身痙攣抽動和口吐白沫等癥狀,同時結合腦電圖等檢查確診;(2)年齡在6個月-12歲;(3)有完整的臨床資料。
排除標準:(1)心肺等重要臟器存在嚴重功能異常者;(2)存在智力障礙或者精神類疾病者;(3)存在腦瘤和腦炎等腦器質性病變者。
所有患兒入院后均通過相同抗癲癇藥開展治療,其中對照組依據常規(guī)方案開展護理,即做好病房衛(wèi)生清掃工作,加強患兒的病情觀察,給患兒和其家長開展用藥指導,癲癇發(fā)作時予以對癥護理等。觀察組于上述基礎上開展系統(tǒng)性、全面性健康教育,內容涉及以下方面:(1)組織建立:于科室內組建起癲癇知識宣教小組,成員包含護士長和三名高年資護士,由小組成員負責對科室全體成員開展護理知識和技能操作培訓,組織科室成員學習工作職責,收集患兒的基本信息,給每位患兒建立起檔案,并評估患兒和家長對于疾病的認知度情況及健康教育需求。要求護士以熱情態(tài)度服務,做好患兒和家長的入院指導工作,介紹院內各項規(guī)章制度和病區(qū)分布情況,協(xié)助患兒和家長盡快熟知醫(yī)院制度及環(huán)境;(2)加強認知度:護士需要積極和患者及其家屬開展交流溝通,分發(fā)癲癇有關知識手冊,同時組織舉辦健康講座或者座談會,用通俗易懂語言給患者和其家長說明癲癇發(fā)病以及治療護理方面的知識;予以用藥指導,尤其是首次確診疾病的患兒家長,需要充分認知正確用藥和規(guī)律用藥重要性,避免擅自更換用藥劑量或者停藥,同時注意藥物副作用,對癲癇發(fā)作后果以及藥物副反應二者間利弊進行正確權衡,并適當列舉以往成功治愈的病例,以提升患兒和家屬對疾病的認知,使其樹立起對疾病的正確態(tài)度;(3)生活指導:協(xié)助更改患兒不良的生活習慣,確保生活規(guī)律且睡眠充足,避免噪音和強光刺激,營造起一個愉快、輕松生活環(huán)境,加快患兒身心健康發(fā)展;合理規(guī)范飲食,盡量攝入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和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食物,避免暴飲暴食及過度饑餓;指導患兒合理參與體育鍛煉,禁止劇烈運動,維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4)安全教育:對患兒家長開展安全教育,例如:提前備好壓舌板等工具,患兒發(fā)病時需準確、迅速放置壓舌板至對應位置,防止患兒將自己咬傷;對患兒開展按壓時注意力度,以防骨折;安排專人全方位陪護患兒等。(5)回訪:于患兒出院同時分發(fā)病情隨訪卡,經家庭訪視、電話以及微信等方法對出院后患兒開展健康教育。兩組干預時間均是3個月。
疾病認知度:采取本院自制調查表對兩組家長的疾病認知度開展評估,內容涉及疾病基本知識、用藥注意事項、良好飲食生活習慣及定期復查共4項,各項分數0-25分,滿分100分,分數越高,即認知度越高。
用藥依從性:將患兒可完全依據醫(yī)囑使用藥物,且全程配合度較高歸為完全依從;將患兒可較好依據醫(yī)囑用藥,大多情況下能配合歸為部分依從;將患者有時遺漏吃藥,治療配合度差歸為不依從[4]??傄缽男?(較依從和全部依從總數)/總例數×100%。
經SPSS2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代表,行x2檢驗;計量資料以(±s)代表,行t檢驗,將P<0.05作為評定存在差異的標準。
觀察組家長在疾病基本知識、用藥注意事項、良好飲食生活習慣及定期復查方面的得分比對照組家長更高(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家長疾病認知度比對結果(分,n=149)
觀察組患兒的總依從性比對照組患兒更高(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兒用藥依從性比對結果(%,n=149)
癲癇作為小兒一類常見神經系統(tǒng)病,其出現原因較為復雜,治療和護理不當會對患兒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甚至危及其生命。因此,不僅需要醫(yī)護人員予以精細化治療及護理,更需要家長和社會各界關注與支持。就癲癇患兒而言,病程通常較長,需長期使用藥物,但部分患者治療期間未遵醫(yī)囑用藥,原因可能和疾病認知度低、藥物價格高以及藥物副作用有關,最終導致其病情反復。據有關研究顯示[5],于癲癇患兒護理中加以健康教育能減少其疾病反復,提升其治療依從性,使其獲得理想療效。
以往對癲癇患兒開展常規(guī)護理期間多是圍繞住院期間的基本治療和常識進行指導,未重視患兒和其家長基本認知、心理護理、生活習慣和依從性等方面,因此,無論是住院或者在家服藥期間,患兒和家長對疾病缺乏認知,使得患兒的治療依從性下降,影響其療效[6-7]。呂莎莎[8]等對癲癇患兒合計92例展開分析,一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納入對照組,一組除常規(guī)護理之外加以健康教育納入觀察組,最終發(fā)現,觀察組在用藥依從性方面為92.65%高出對照組82.61%。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于用藥依從性方面達到97.99%遠遠高出對照組76.51%,這和呂莎莎等研究所得結果一致,同時觀察組在疾病基本知識、用藥注意事項、良好飲食生活習慣及定期復查方面的得分均高出對照組,說明健康教育能使患兒遵醫(yī)用藥,提升患兒和家長的疾病認知度??紤]原因在于先經科室內建立起癲癇知識宣教小組,對科室所有成員進行專業(yè)知識及技術培訓,能確保后續(xù)健康宣教工作更有效、順利開展;后從加強認知度、生活指導、安全教育等方面開展疾病宣教,能使患兒和其家屬掌握疾病有關知識、用藥方法及注意事項等,出院后定期進行隨訪,指導家長按時攜患兒回院復查,能促進患兒痊愈和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癲癇患兒護理中開展健康教育能提升患兒家長的疾病認知度,提高患兒用藥依從性,效果確切,值得推廣應用到臨床。但本次研究中依舊存在一定不足,例如:病例均來源于單中心,且未對兩組后續(xù)疾病發(fā)作次數等開展統(tǒng)計,還需要未來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延長研究時間分析兩組遠期預后情況,得到更為全面、客觀的研究結果,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