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沛
腦出血屬于高血壓人群常見并發(fā)癥,需要實施手術治療,由于老年人年紀相對較大,手術耐受性相比年輕人較差,機體康復能力相對較弱,導致傳統手術的致死率、致殘率較高。因此,對于腦出血患者應選取更加安全、有效的微創(chuàng)治療辦法,預防患者病情持續(xù)性惡化。近幾年,臨床一般對于腦出血患者實施開顱手術或者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治療,開顱手術能夠幫助患者有效實現顱內血腫清除,但會對于患者神經功能及腦組織造成一定損害,對患者臨床預后效果產生負面影響。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具備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的優(yōu)點,能夠有效幫助患者實現神經功能保護。本次對于我院腦出血患者應用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開顱手術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詳細報道如下。
入組2018.2-2020.1期間我院治療腦出血的患者入組,共計70例,納入標準:與《神經病學》中腦出血診斷標準符合;排除認知、精神功能障礙者。實現患者抽簽分組并命名為探究組及對照組,兩組患者均分35例,探究組:均分男患、女患為20例、15例,年齡50~76歲,平均69.42±5.33(歲),對照組:男患、女患為21例、14例,年齡50~78歲,平均69.33±5.52(歲);分析本次入組患者的常規(guī)資料,并以小組為單位對比統計結果,如P>0.05,表示指標相似,可進行對比。
探究組:應用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治療,術前為患者實施局部麻醉,并為其進行CT掃描,在患者血腫、顱骨處進行CT掃描,對于穿刺方向、深度、部位進行確定,并在患者病灶部位進行標記,利用大小適宜的血腫粉碎穿刺針(YL-1型)為患者進行穿刺處理,將血腫病灶作為靶點,從顱骨穿過,直到血腫區(qū)域,全面吸出液化血腫,應用單針對血腫體積在50mL以下的病灶部位進行處理,應用雙針進行血腫穿刺,對于血腫體積在50mL以上的病灶部位進行處理,應用尿激酶(2000U/100mL)進行病灶區(qū)域反復清洗,實施引流管閉合1~3h,應用CT對于血腫清除率大于90%的病灶可將引流管移除。
對照組:應用傳統開顱術實施治療,為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后應用CT進行掃描,對于血腫病灶部位進行標記,在靠近血腫部位實施直切口,切口長度控制在4~5cm,撐開切口后進行鉆孔,骨窗部位擴大到3.0cm后將硬腦膜部位進行切開分離為星狀,利用顯微鏡下順延腦回實施大腦皮層切口處置,切口長度控制在1~2cm,到血腫病灶部位進行緩慢抽取血腫70%左右,應用吸引器吸出周邊血腫,將腦組織進行牽拉隨后應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清洗后為其實施止血處理,安置引流管后實施切口逐層縫合。
本次研究指標:腦血流參數、血清炎性因子指標、治療效果。治療效果分級:顯效為患者腦血腫全部清除,癥狀、體征消失,能夠獨立完成日常功能;有效為患者癥狀及體征改善,血腫基本清除,簡單日常功能無障礙;無效為患者治療后病情變化不明顯。本次治療有效率統計結果=有效例數+顯效例數。
腦出血患者鉆孔引流術、經小骨窗開顱術治療研究數據應用SPSS22.0軟件進行分析對比,治療有效率利用卡方進行計算檢驗、應用n,%實施數據表示,腦血流參數、血清炎性因子指標應用t進行數據檢驗,采用(±s)表示,經過數據分析,如P<0.05為數據分析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為無意義。
探究組、對照組治療有效率對比結果顯示,探究組治療有效率更高(P<0.05),比對情況數據見表1。
表1 治療有效率對比(n,%)
治療前,統計記錄兩組患者腦血流參數,探究組、對照組對比差異性較?。≒>0.05),治療后,探究組、對照組各項指標均發(fā)生較大改善,對比差異大(P<0.05),如表2所示。
表2 探究組、對照組腦血流參數對比( ±s)
表2 探究組、對照組腦血流參數對比( ±s)
組別 時間 外周阻力(Pas/mL)平均血流量(mL/s)對照組(n=35)治療前 1.82±0.22 7.22±0.88治療后 1.66±0.23 8.84±1.22探究組(n=35)治療前 1.81±0.32 7.23±1.68治療后 1.42±0.21 9.45±1.24 t/P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 4.3026/0.0001 10.8910/0.0000 t/P探究組(治療前/治療后) 7.2102/0.0000 7.8177/0.0000 t/P組間值(治療后) 6.1733/0.0000 2.9580/0.0043
治療前,兩組炎性因子水平均較高(P>0.05),治療后,探究組、對照組炎性因子水平均下降,探究組改善優(yōu)勢更大(P<0.05),如表3所示。
表3 探究組、對照組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s)
表3 探究組、對照組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s)
組別 時間 lL-6(ng/L) TNF-α(μg/L)對照組(n=35)治療前 44.27±1.55 66.94±1.88治療后 26.21±1.45 50.95±1.24探究組(n=35)治療前 44.71±1.93 66.59±1.68治療后 14.93±1.84 40.41±1.02 t/P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 68.9319/0.0000 50.3181/0.0000 t/P探究組(治療前/治療后) 91.2854/0.0000 92.1922/0.0000 t/P組間值(治療后) 46.0230/0.0000 50.2867/0.0000
腦出血為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患者病情較為危急,致殘率較高,對于患者的安全具備較大威脅,因此,應對患者實現及時有效的治療,臨床腦出血治療方法較多,內科保守療法無法實現血管完全清除,臨床治療效果不佳,容易引發(fā)患者產生病情不斷惡化[1-2]。神經外科手術能夠幫助患者實現血腫清除,使患者病死率降低,幫助其實現預后改善,提高治療的效果。但由于老年患者的手術耐受力相對較差,手術過程中具備較高的風險,因此造成患者術后死亡率較高,使得此類手術的開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近幾年,伴隨臨床醫(yī)療技術不斷發(fā)展,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逐步在腦出血治療中廣泛應用,此方法能夠幫助患者實現有效治療,同時降低對于大腦皮層的損害,預防術后癲癇的發(fā)生,可幫助患者加速術后康復,有效保護患者的腎臟等各臟器功能,維持患者機體電解質平衡,促進患者意識的恢復[3-5]。
由于老年人自身免疫力較差,病情相對復雜,臨床中并發(fā)癥相對較多,術后無法有效快速恢復,為患者實施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能夠幫助患者實現血淤、血腫有效清除,改善患者血流狀態(tài),降低機體炎性反應,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可有效幫助患者保護神經功能,治療效果優(yōu)于傳統開顱手術。
在實施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前需要做到以下準備:(1)對于患者意識障礙產生原因進行迅速鑒別,避免忽略其常見疾?。唬?)應盡早為患者實施CT掃描,對其血腫情況進行診斷,并明確手術適應證;(3)對于腦出血的外傷性、原發(fā)性進行判斷,通常微創(chuàng)更適用于進展緩慢的外傷性腦出血;(4)應實現仔細疾病鑒別,并有效排除禁忌證;(5)注重患者的日常體檢及既往病史等,通過影像學診斷、輔助檢查實現全面鑒別,注重血腫的形態(tài)部位,并判斷是否存在增強效應;(6)此手術并非適用于所有血腫類型,應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進行選擇,如患者出血量少,不存在高顱壓功能障礙,可以先實施保守治療;存在腦疝、巨大血腫可利用開顱手術進行減壓治療;腦干功能衰竭不適合實施此手術。
本文研究顯示,探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探究組腦血流參數、血清炎性因子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均具備顯著指標優(yōu)勢(P<0.05)。
綜述,腦出血患者應用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治療,可幫助及實現治療效果改善,有效促進神經功能保護,術前應對患者病情進行詳細了解,實施病情評估,掌握手術適應證及注意事項,預防術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