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倩 趙乃山
以前常聽人說:熟悉的路線里不會有風景,熟悉的日子里不會有奇跡。但他卻用29年的時間,從始至終打磨在一個領域,用他的精益求精,在他周而復始的日子里一次次創(chuàng)造奇跡,在那條閉眼都不會走錯的路線里勾勒著一幕幕靚麗風景……他,就是同煤集團朔煤王坪煤電公司機修廠液壓修理車間主任郭進東。
“我覺得自己沒有哪個方面了不起,就是喜歡動腦筋,想辦法提升工作效率,盡量縮短設備檢修時間,滿足井下隊組生產需要?!蓖跗好弘姍C修廠液壓修理車間主任郭進東對記者說。
4月16日,農歷三月初五,早已過了初春的季節(jié),可是晉北的風還是有些冽冽的。郭進東早早地就出現在車間里,29年如一日。
1992年參加工作的郭進東,在“老師傅”的傳授中邊學習、邊成長,從工人到班長、直到車間主任,一直從事檢修工作,如今,他已成為一名“行家里手”“技術大拿”。在這一崗位上,他始終相信,作為一名技能工人不能只靠體力,更需要用腦力,要擅長學習,學會思考和總結,要當一名技術創(chuàng)新型員工。面對井下大型笨重設備,如何讓工人操作起來更快更省力,這成為他經常思考的問題。
機修廠的工作既苦又累,面對井下出來的大型需修理的采煤機、掘進機等主要部件,郭進東帶領他的同事們總是在第一時間開工,默契配合,摸爬滾打在機器上,按時完成修理任務,為礦井安全生產提供了保證。經他手修理的采煤機、掘進機各類部件不計其數。
一次,井下隊組送來一個異形工件,請廠里幫忙在工件上鉆幾個眼。在工件上鉆眼太簡單了,這對郭進東來說就是“小菜一碟”??烧嬲压ぜ诺脚_鉗上時,郭進東和同事們傻眼了:怎么也固定不牢,以至于無法進行操作。為了完成打眼任務,郭進東連軸轉了好幾夜,終于找到了“門路”,他對臺鉗鉗口進行了改造,制作了一種多用臺鉗鉗口,可以滿足不同形狀工件的固定,難題終被攻克。
在圍繞問題制定解決方案的同時,郭進東還在充分發(fā)揮現有設備最大效能上作文章、動腦筋。一次,井下掘進機發(fā)生故障,需要在行程聯軸器的對輪上加工一個鍵槽,由于廠里的設備馬力小,加工不了這樣大的工件。按照常規(guī),需要到集團機裝公司加工,而且還得提前申請報批,安排日期,最短也得三天時間。可時間不等人,井下只有十個小時的檢修時間??粗钡木聠T工,稍作思索,郭進東告訴隊組員工稍等,他想想辦法。從中午到晚上,經過數小時的緊張操作,郭進東和同事利用廠里現有的裝備,通過二次加工,終于按時完成了這一艱巨任務。
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技師一定有高超的技能,如果還是行業(yè)里的優(yōu)秀人才那一定少不了一手“絕活兒”。郭進東同樣不例外,作為一名檢修工,每當別人問起他的絕技絕活兒時,他淡然一笑:“哪有什么絕活兒,設備故障判斷排查都一樣,無非就是‘問、聽、看、摸、聞,即:詢問操作人員發(fā)生故障的過程和現象;聽設備發(fā)出的聲音;看設備運轉狀態(tài);摸設備溫度;聞有無特殊氣味。”就是這簡單的幾個步驟,設備故障判斷排查處理時間就要比別人縮短一些。他告訴記者,在判斷故障時,他會把這個方法綜合起來運用。比如在摸設備度的同時,用手感觸設備有無震動,并及時確定震動點在哪里;在看設備運行狀態(tài)時,同步聞設備有無異常氣味,聽設備異常聲音在何處,然后對這些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最終確定故障原因。這種“合并式”的綜合分析判斷法,讓郭進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檢修方法,提高了設備故障排查速度,成了別人眼中的“絕活兒”。
郭進東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自己的崗位上奉獻著。除了日常檢修,他還充分利用業(yè)余時間鉆研有關掘進機、采煤機的部件結構、工作原理,用以指導工作實踐,并且不斷在攻關中創(chuàng)新,成為王坪煤電公司機修廠名副其實的“能工巧匠”。近年來,他多次榮獲王坪煤電公司“先進工作者”“勞動模范”等稱號。
“一個企業(yè)的發(fā)展,靠一兩個大拿是不行的。我的師傅們手把手地把技術傳給了我,我也要把它們傳下去。”郭進東說。
郭進東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在維修業(yè)務中“傳、幫、帶”,把自己的技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身邊的同事、新入廠的年輕職工,讓他們?yōu)榈V山的安全生產作出自己的貢獻。
如今,隨著智能化礦井建設的快速推進,郭進東也在與時俱進地與他的團隊成員,在“小改小革”科技創(chuàng)新路上邁出嶄新步伐、創(chuàng)造無限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