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航
[摘 ? ? ? ? ? 要] ?為了讓太谷秧歌的舞蹈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fā)展,研究太谷秧歌的舞蹈形態(tài),主要從其文化淵源、舞蹈形態(tài)特點和審美價值三方面進行分析,得出結(jié)論:太谷秧歌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有很重要的繼承和發(fā)展意義。
[關(guān) ? ?鍵 ? 詞] ?太谷秧歌;舞蹈形態(tài);特點
[中圖分類號] ?J72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09-0180-02
一、太谷秧歌的舞蹈形態(tài)特點
(一)舞蹈動作表情達意
太谷秧歌是集民間唱、跳、演為一體的綜合藝術(shù)。最開始只是民間的俚詞小調(diào),人們可以在田地里或者在農(nóng)事時無約束地吟唱。從遺留的傳統(tǒng)來看,由“過街秧歌”“地秧歌”兩種形式構(gòu)成?!斑^街秧歌”在節(jié)日尤其在元宵節(jié)時必定會看到,各城鄉(xiāng)的主要街道上都會有舞龍舞獅和旱船之類的表演,一般會隨著吹唱邊行邊舞,也可以叫作“踩街”。它的說詞一般沒有故事情節(jié),內(nèi)容多以祝福為主,句式則為十字或七字。因為過街秧歌多以表現(xiàn)歡樂氣氛,用于社火或鬧紅火,所以沒有太多的規(guī)定與章法,一切以當時氛圍和表演者情緒為主?!暗匮砀琛钡某~比“過街秧歌”多了一些劇情,可以在節(jié)慶日或廟會時看到。
秧歌的舞蹈動作和所扮演角色緊密相關(guān),各個角色都有其代表動作。下面以旦、生為例進行介紹。
旦角代表動作有風擺柳和踏步繞花。風擺柳主要用于小旦和花旦。其動作要領(lǐng)是:挺腰直背,以右面為例,先送右胸,以胸帶動身體前傾,出右收左,接著反面。表演時直臂垂于胯兩側(cè),出右胸時提左腕壓右腕,邁右腳,一拍一動或兩動,多用于句與句之間的銜接。踏步繞花多用于花旦和小旦。以右面為例,胯不動,提氣、提手巾、提腕,肋骨帶動身體,吐氣向左或右靠,同時繞腕,向左或向右靠的方向不同也能產(chǎn)生出不同的效果。動作重在氣息的體現(xiàn)、眼神與節(jié)奏的配合,主要用于兩句間的連接。因太谷秧歌的雛形來源于中國京劇和晉劇,所以比較注重氣息的運用,類似于中國的古典舞蹈中身韻注重提、沉、含、靠??偟膩碚f,旦角主要表現(xiàn)溫柔賢淑的女子,多是一些比較正面的角色,所以動作還是較為含蓄。
生的代表動作有大八字步、臺步和小生起范兒時都要有一個亮相。大八字步用于短衣生。動作要領(lǐng)是:小八字位準備,胯帶動身體,直腿朝著和腳尖相同的方向前進。注意在弱拍時出胯,手臂和腿要同時發(fā)力,主要用在出場和句與句間的連接。臺步用于短衣生。動作要領(lǐng):以左為例,左前丁字位站好,左膝帶動吸腿到三十度時踢腿,腳落地時左腳往前走一步,右丁字位站定,動作一左一右交替進行。注意此動作一拍一次,動作連貫,動作時一定要順著膝蓋方向走。
(二)舞蹈結(jié)構(gòu)豐富多樣
太谷秧歌的取材基本來源于當?shù)匕傩丈?,雖然有些作品無從考證,但是從有限的資料記載中能夠得知,如劇目《割田》樸實的唱詞:“我,快發(fā)財,種的二畝堿地,今日好天氣,起早割田去?!币灿幸恍﹦∧渴歉鶕?jù)歷史典故和神話故事改編,例如《韓湘子探妻》和《孟母三遷》等。
不管是“過街秧歌”還是“地秧歌”,舞蹈在形式上可以分為單人舞、雙人舞或者群舞。
“過街秧歌”因其多在社火或節(jié)慶日城鄉(xiāng)主要街道上進行表演而得名,所以其表演主要以原生態(tài)舞蹈為主。“過節(jié)秧歌”的種類繁多,其中主要有旱船、舞獅和高蹺、六鶴同春、九鳳朝陽、沈老爺坐轎和劉三推車等,表演形式根據(jù)故事結(jié)構(gòu)有所不同。例如,九鳳朝陽的道具制作和六鶴同春差不多,都是先用竹子扎好架子再用彩紙或布包起來,但是效果卻比六鶴同春好很多。表演前,選角的要求是長相清秀、五官端正、身材體型差不多的少年,兩手各執(zhí)一只鳳凰,領(lǐng)頭的一位少年手舉社火;表演開始,手執(zhí)社火的少年揮舞著手中的社火,手執(zhí)鳳凰的少年則隨著他的指揮邊舞著社火邊吟唱小詞;期間,九只鳳凰在社火的引導下要擺出各種陣形和字樣,時而是“八卦陣”,時而是“長蛇陣”,時而又變化成“土”字……因為鳳凰本身的顏色豐富,加之表演樣式又變化多端,而且到了晚上鳳凰身上還會綁滿各式各樣的彩燈,看起來更是絢麗多彩、引人注目。
“地秧歌”中有很多優(yōu)秀的代表作。例如,《孟母三遷》這部秧歌劇是根據(jù)“孟母三遷”的歷史典故改編的,講的是孟母為了要給孟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而帶著他從娘家太谷縣水秀村一路遷居到山東的故事。該劇采用倒敘的手法講述故事,是多人表演形式,屬群舞,但是主線是孟珂與其母,屬雙人舞,中間穿插有單人、雙人、三人和群舞。
如今的秧歌劇《孟母三遷》是經(jīng)以前的太谷秧歌改編而來的,因此表演前,要把先前的劇本根據(jù)故事發(fā)展予以一定的改編,選角方面選擇兩名旦角分別扮演年輕時的孟母和中年孟母,孟軻則選擇外形利落唱功卓越的女生反串,其余群演則要挑選聲音洪亮有一定身段基礎(chǔ)的演員;表演時,故事按照理家亂、棄陰霾、擇佳鄰、斷機杼的順序依次進行,以孟軻喪父,母親為其挑燈織布展開,順著故事發(fā)展,舞臺場景不斷發(fā)展,時而是凄涼的奔喪地,時而又是熙熙攘攘的鬧市區(qū);最后來到了人人在誦讀的學堂,孟母的一番苦心終于把孟軻培養(yǎng)成了一代大儒,故事結(jié)束。舞臺場景變化多樣,讓新老觀眾如同身臨其境,贏得很多人的青睞。
(三)道具與服飾推陳出新
太谷秧歌和其他戲劇一樣很重視服飾與道具,因為服飾和道具對演員的表演和觀眾的欣賞也起到了很重要的襯托作用。
人物形象給觀眾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其中面部則處于人物形象的首要位置,戲曲妝容為臉譜式。以前化妝之前都要先打底,即要被涂成純白色,打過底以后在臉兩側(cè)打一些紅,必須是大紅,化過眉以后從前額到下顎純白貫穿,為了突出鼻梁前額和下巴?,F(xiàn)在時代的不同,演員的妝容也隨之改變。底妝不是從前的純白,而是調(diào)成了較為接近膚色的比較柔和的色調(diào),眉毛也比以前略微向上揚,眼圈的色彩比以前更有色彩、更生動,臉蛋比以前更紅潤。這樣一來,旦角在新妝容下更美更俏,生角則是更美更俊。不論是生、旦還是丑角在化妝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勒頭,類似于京劇中的,作用也和其差不多,都是為了讓眉毛上吊,五官看起來立體一點。
另外,秧歌基本的服飾有頭冠、髯口、手絹、腰圍、挑子、兜肚等。其中正旦多扮演溫柔賢淑的女子,服飾一般是青衣褶子;花旦性格潑辣,服飾是短款大紅色襖;小旦一般是淑女形象,服飾是短款素色衣衫;老旦服飾是長衫。生角中根據(jù)穿著區(qū)分身份的有褶子生和短衣生:其中褶子生多穿褶子,以表示其有功名或社會地位;短衣生穿短衣扎腰帶,形象利落輕快,代表勤勞的勞動人民形象;丑角因劇中形象不同穿著不同,吊搭須長袍丑飾演老者,服飾要戴髯口;官衣丑扮演一些較為滑稽的縣官,所以要穿官服;公子丑是扮演一些搞笑的公子哥,所以服裝也多穿的是褶子;腰裙丑多表現(xiàn)勞動人民,所以衣著是短衣腰上系著圍裙。
舞臺上的基本道具是一桌兩凳,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開始注重舞臺效果,所以舞臺上的道具慢慢多了起來,漸漸有了布景和各種小到茶壺、大到樹山之類的道具。在角色上,小旦和花旦一般表現(xiàn)的是年輕貌美的女子,所以為了表現(xiàn)女子的嬌羞和活潑手中要捏一個手絹;老旦多為年長的婦女,所以必備道具是長長的拐杖;老生多表現(xiàn)年老的男子,必需的道具是髯口。例如,經(jīng)典太谷秧歌《小杉杉》,里面的蜜蓮子就是一個比較經(jīng)典的彩旦角色,雖然是十六歲的年輕女子,但是因為其性格潑辣、快人快語,所以是一個彩旦角色。為了配合彩旦這類比較直率的性格配以紅色短襖,然而旦角通常必須配置的道具是手中的絲巾,目的是為了顯示年輕女子的羞澀。而同劇中的李則香扮演是正旦,因為正旦大部分是比較正面且性格溫婉賢淑,而且在劇中扮演的是媽媽的角色,所以比較端莊,著裝則是一身素色褶子裙,基本道具是頭冠和手帕。
二、太谷秧歌舞蹈的審美價值
(一)表演形態(tài)審美
太谷秧歌源自中國的戲曲,借鑒了京劇和晉劇的元素,又加以太谷本地的風俗民情才形成了其不同于一般秧歌集唱、跳、演于一體的藝術(shù)形式。從服飾角度看,其服飾裝扮主要借鑒京劇,老旦要表現(xiàn)老人的特點,所以拐杖是必不可少的,衣著則以長衫為主,表演時老旦的體態(tài)和行動表現(xiàn)神似一名老者。從表演動作看,有京劇中的氣息和提沉,動作也很相似,只是加入了一些獨特的風格特色,如小旦和花旦的代表動作風擺柳在動作之間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小范兒,這一點和其他的秧歌不同。從唱詞方面來看,太谷秧歌表演時幾乎全部用太谷的方言,唱詞很貼近民間生活,大部分來源于田間地頭,有些劇是根據(jù)歷史典故改編的,不過詞也加入了很多俚詞,通俗易懂。
(二)舞臺舞蹈審美
以前太谷秧歌的表演不注重舞臺布置,只放置一桌兩椅,后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們審美水平的提升,慢慢對舞臺布置有了重新的認識。場景布置是舞臺藝術(shù)的關(guān)鍵組成部分。由于布景可以運用現(xiàn)代的科技手段讓舞臺變得生動,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布景也分幕布、平臺和屏風等,秧歌的舞臺上還加入了音響、燈光和舞臺的特技效果等。秧歌舞臺上運用現(xiàn)代的燈光技術(shù),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場景和劇情在舞臺上打出不同的顏色,有時燈光也可以打出一道布景,這樣既為設(shè)置布景節(jié)省了時間,又為演員的表演加分,還能讓觀眾有切身的感受。特技效果指演員沒辦法呈現(xiàn)的聲音和視覺效果,如雷電的聲音和嬰兒的啼哭,這時用特技效果可以給劇情加分不少。
三、結(jié)語
本文通過對山西太谷秧歌這一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形式中的舞蹈形態(tài)進行研究,闡釋了太谷秧歌的舞臺審美、繼承和發(fā)展價值。從太谷秧歌的歷史淵源切入,主要分析了太谷秧歌中各類角色的主要舞蹈動作、舞蹈結(jié)構(gòu)、角色的服裝飾以及道具的使用。通過研究,了解到太谷秧歌的悠久歷史,以及它的繼承和發(fā)展價值。
太谷秧歌是山西民間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時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隨著時代的變化、科技的創(chuàng)新,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在接受新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同時也應該發(fā)展好我們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太谷秧歌的舞蹈形態(tài)和其審美價值對于我們的繼承和發(fā)展有很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程錫景.太谷秧歌[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126.
[2]侯仲陶.太谷秧歌舞蹈動態(tài)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0.
[3]石辰瑞.晉中社火中的民間舞蹈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3.
[4]武炳璠.太谷秧歌:“草根”生旦丑[M].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132.
[5]劉天穎.山西晉中太谷秧歌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5.
[6]閆文靜.山西太谷秧歌修辭藝術(shù)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
[7]郭慧娟.關(guān)于從太谷秧歌中提取舞蹈動作元素的討論[D].太原:山西大學,2011.
[8]梁雨,張振科.太谷秧歌舞蹈元素探究[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4):86-90.
[9]任曄.太谷秧歌的調(diào)查與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
[10]智聯(lián)忠.太谷秧歌的傳承現(xiàn)狀和對策[J].藝苑,2011(5):100-105.
[11]程雪云.太谷秧歌溯源[J].晉中學院學報,2008(1):95-99.
[12]閆文靜.太谷秧歌的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4(9):40-43.
[13]武丹.太谷秧歌與晉商的關(guān)系探究[J].黃河之聲,2014(12):114-115.
[14]高麗潔.明清時期山西社火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4.
[15]石辰瑞.晉中社火中的民間舞蹈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3.
編輯 劉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