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美燕 李洋
[摘 ? ? ? ? ? 要] ?國防意識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國防教育是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加強全民國防教育、提高全民國防意識的基礎,國防意識的培養(yǎng)可以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圍繞“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點展開,選取“國防意識”為切入點,調研浙江大學在校大學生(1995年到1999年之間出生的青年人)的國防意識現狀,根據現狀擬定針對性的教育對策。
[關 ? ?鍵 ? 詞] ?“95后”大學生;國防意識;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45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09-0145-03
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直截了當地點明了“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問題,并將之納入人才培養(yǎng)根本問題的范疇。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為誰培養(yǎng)人”這簡單的五個字,揭開了教育的實質面紗,點明了高等教育需要思考的“目的性”問題?!盀檎l培養(yǎng)人”這個命題是高校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根本出發(fā)點,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初心和立身之本。
一、關注“95后”大學生的國防意識教育現狀意義深遠
國防意識是一種自覺維護民族和國家利益的群體意識,是一個國家公民捍衛(wèi)祖國的獨立和主權,維護國家的尊嚴和安全的主觀認識。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中的優(yōu)秀群體,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是促進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的國防意識可以表現為良好的價值觀念、群體意識以及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重視大學生國防意識的培育工作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國防意識培育為載體,可以對大學生深入地進行以理想信念為核心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問題,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正確選擇人生目標和發(fā)展道路,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國防意識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防意識的培養(yǎng)可以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對于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意義。“為誰培養(yǎng)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本任務的內涵,有著其在國家發(fā)展新時期的重要作用,強調在全球經濟化、社會文化多元化、社會生活互聯(lián)網化的背景下,培養(yǎng)以國家利益為重,以實現社會價值、為國家作貢獻為目標的青年人才才是高校人才教育的目標。著眼于大學生國防意識的角度提出教育對策,以此來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和家國情懷,提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對“為誰培養(yǎng)人”的部分回答。
二、“95后”大學生國防意識現狀調研
(一)“95后”大學生普遍心系國家安危,關注國家重大事件
調查顯示,對于重大歷史事件和國際領土爭端問題,大學生的關注度普遍較高,分別有78%和72%。對國防相關的各類事項,大學生的關注程度不一,對重大歷史事件的關注度>對領土爭端問題的關注度>對政治焦點問題的關注度>對國防武器的關注度。有41%的學生對于國防武器的關注度一般,有28%的學生對此類問題基本不關注或完全不關注。有35%的學生對當今中國政治焦點問題關注度一般,17%的學生對此類問題基本不關注或完全不關注。同時,比較分析來看,“95后”大學生對于事關國家安危的問題非常關注,但對于國防武器的關注度較低。
(二)“95后”大學生高度認同國防建設的重要性,但對軍事理論課的認可度不高
調查顯示,78%的學生認為不應削減軍費開支,可見學生普遍認為國防建設很重要。74%的學生認為國防的事情不僅僅是軍人的事。在國防態(tài)度方面,“95前”和“95后”的大學生在軍事理論課的開設問題上意見區(qū)分度較高,有顯著性差異“95后”大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開設軍事理論課的人數比例高于“95前”大學生??傮w來看,71%的學生明確認為開設軍事理論課是有必要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4%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軍事理論課要吸引大家,贏得大家的認同還需要進一步革新與完善。
(三)“95后”大學生普遍具備豐富的國防知識,但仍有小部分學生民族自豪感欠缺
調查顯示,幾乎所有學生對我國抵御外敵的歷史是有一定了解的,也普遍認同加強航空航天建設對國防極其重要,認為現代化的國防信息和完備的防御力量是保證國家安全的重要手段,也認同海洋防御能力與國家的安全關系重大。幾乎所有的學生(96%)都非常在意自己的國家安全。95%的學生對祖國的日益強大都感到很驕傲。90%的學生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但也有極個別的學生選擇了完全沒有民族意識。
(四)“95后”大學生崇敬保家衛(wèi)國的軍人,但有意參軍的學生比例并不高
調查顯示,100%的學生都敬佩那些戍守邊疆的士兵,95%的學生贊成軍人在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優(yōu)先政策。學生對軍人的職責認識比較統(tǒng)一,99%的學生認為軍人不僅是保衛(wèi)國家安全,也在災難出現時保護人民群眾,99%的學生贊同孫武所說的“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但另一方面學生國防(軍事)事務的參與度并不樂觀,37%的學生基本不聽國防教育講座,有10%的學生并不關注戰(zhàn)斗英雄事跡,有44%的學生不熟悉浙江大學校友程開甲院士的事跡和精神。對于“是否有參軍的想法”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分布非常分散,有參軍想法的學生(38%)多于沒有參軍想法的學生(23%),占最大比例的是選擇“一般”的學生;關于軍訓,有54%的學生表示愿意參加軍訓,有17%的學生明確表示不愿意參加軍訓。
三、“95后”大學生國防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95后”大學生對我國軍事實力的關注程度不足,但仍非常關注國家安全
有國家就有國家安全,國家安全與每個人息息相關?!?5后”大學生對國家安全的關注程度較高,是國家安全和利益的自覺維護者。但在生活中主動關注我國軍事實力的動力不足,關注程度并不夠。
(二)“95后”大學生的民族意識明顯較低,但對祖國的日益強盛感到自豪
本研究從“國防意識”的角度切入,主要體現在“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價值取向,經調查,“95后”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價值取向更為明確,要高于民族主義的價值取向?!皭圩鎳钡挠^念在“95后”大學生的心理比“愛民族”更加根深蒂固。
(三)“95后”大學生參加軍訓、參軍的意愿明顯降低
“95后”大學生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在市場經濟、網絡經濟和自主擇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等現實的沖擊下,客觀上促使他們比較重視自身就業(yè)所需的“硬件”,有“精致的利己主義”傾向,對于國防意識等“軟件”普遍重視不夠。再加上他們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不完善,從而導致他們的國防觀念偏低,國防意識薄弱,參軍參訓的意愿降低。
(四)“95后”大學生不太常與同學討論當今中國政治焦點問題,但對于歷史上關注國家安危的重大事件比較了解
當代大學生出生并成長于和平年代,遠離了炮火和硝煙,對現代戰(zhàn)爭和我國國防建設形勢缺乏深刻的認識,在思想上和行動上的準備明顯不足,國防意識容易淡化,滋生和平麻痹思想,故“95后”大學生生活中不太常與同學討論當今中國政治焦點問題,但由于課本上的學習,對歷史上關注國家安危的重大事件掌握程度尚可。
(五)“95后”大學生對聽國防教育類的講座興趣不高,不太主動關注戰(zhàn)斗英雄和民族英雄事跡
“95后”大學生對教育講座、英雄事跡的關注度較低,國防類講座的教育作用在高校教育領域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如何能讓國防教育類講座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將成為研究的新課題。將近一半的學生不熟悉程開甲院士的事跡和精神,值得高校在宣傳途徑、宣傳方式上不斷改進。
四、加強“95后”大學生國防意識教育對策
從上述調查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加強大學生國防意識教育迫在眉睫,更是符合當前國際國內局勢的需要,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在開展國防意識教育的過程中,增強大學生對愛國主義、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理解,引導大學生銘記祖國歷史,認識到國防事關國家安危、民族興衰和人民利益,增強對國防的重視;也認識到祖國當前所面臨的內憂外患,進一步堅定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信念,從而努力去開闊眼界,增長才干,實現更遠大的夢想。
(一)要抓好軍訓的“國防意識第一課”作用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不僅是社會發(fā)展的人才基礎,更是國家進步的智力儲備。軍訓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軍事技能訓練、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時機,同時也在加強國防意識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顯著作用。根據當下大學生的特點,高校在開展軍訓時,可以在傳統(tǒng)的軍事訓練為主的基礎上做出創(chuàng)新性的調整,如在軍訓期間,開展愛國主義主題的宣講,可以邀請具有影響力的榜樣,也可以組建學長宣講團,能夠達到更好的宣講效果;另外,還可將國家安全、國際形勢融入軍訓理論課和實訓過程中。
(二)課堂教育是深化國防意識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論課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但隨著面向對象的變化、國內國際環(huán)境的變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體系、內容體系也應有所改變,既要教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更要聯(lián)系實際,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經驗去引導學生,用正在發(fā)生的中國故事、世界局勢去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與討論。同時,要關注學生成長發(fā)展需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用能夠影響學生的方式和語言將國防意識教育融入形勢政策課、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等思政理論課,并積極探索世界、現場教學等更加具有感染力的教學方式,從而達到教育效果。
(三)朋輩榜樣是促使國防教育從認識到實踐的有效力量
國防意識的培育不僅要依靠課堂渠道,也要充分挖掘課堂之外的資源。加強大學生的自我教育,鼓勵大學生積極主動了解國防,參與到國防意識的培育和強化活動中,是非常好的一種形式。當前,大學生參軍入伍已經得到極大的響應,各高校也在積極推進,退役士兵這個群體就可以很好地在高校大學生國防意識自我教育中發(fā)揮作用。通過組織退役士兵協(xié)會,將優(yōu)秀的退役士兵作為典型榜樣在學生中廣泛宣傳,可以更好地營造大學生“崇軍”“擁軍”的氛圍。同時,大學生的自我教育還可以基于國旗儀仗隊、軍樂團等帶有校園獨特氣質的學生組織的培育和發(fā)展而展開,在各種儀式教育的過程中融入國防意識。
參考文獻:
[1]駱郁廷.改革開放30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發(fā)展[J].思想理論教育,2008(19).
[2]熊繼承.“微時代”背景下“95后”大學生價值觀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6(14).
[3]周學益,孟慶瑞.當代大學生國防觀念狀況分析與對策[J].湖北大學學報,2000(7).
[4]花愛軍.當前大學生國防意識教育的缺失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0(2).
[5]向榮高.試論當代中國青年的國防意識及其培養(yǎng)[J].青年研究,1990(5).
[6]艾躍進,朱旭.增強“90后”大學生國防意識的重要意義及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0).
[7]安雅麗.高校國防教育與大學生民族精神培養(yǎng)芻議[J].教育與職業(yè),2011(11).
[8]宋逸成.大學生國防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yè),2014(13).
[9]孫朵.大學生國防意識教育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
編輯 張 慧
作者簡介:詹美燕(1985—),女,漢族,浙江杭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就職于浙江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李洋(1997—),女,漢族,浙江杭州人,本科,助教,就職于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研究方向:網絡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