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倩穎 劉閃
[摘 ? ? ? ? ? 要] ?目的:為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將微課和“翻轉課堂”結合的教學模式應用于我校中醫(yī)外科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更主動地尋求學習資源和挖掘知識點,提高其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行更有針對性、更高效的學習活動,為今后我校及其他高等中醫(yī)藥院校的中醫(yī)外科學的教育改革和完善提供參考和新思路。方法:課前制作突顯我校中醫(yī)外科學特色的三種換藥、制藥操作視頻作為微課教學內容,選取我校2018年3月—2019年12月參與中醫(yī)外科學夜間開放課程的學生共60人作為研究對象,在課程中采用微課和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課程結束后,采用對教師的訪談調查和對學生的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教學效果評價。結果:有效調查人群60名學生中,68.3%的學生對于三種中醫(yī)外科學換藥、制藥微課視頻感到很滿意或比較滿意;53.3%的學生認為,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相比,基于微課的教學模式更能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需求;35%的學生認為通過這種模式的學習,學習積極性、自主性得到提高;15%的學生認為學習效果無顯著差異。在對授課教師的調查訪談中,授課教師表示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在教學中得到激發(fā),表現為課堂上學生提出問題的頻率、難度都大有提升,對授課內容知識點的掌握更加牢固。結論:應用基于微課和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效果顯著,可以激發(fā)學生對中醫(yī)外科學的興趣和主動性,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關 ? ?鍵 ? 詞] ?微課;翻轉課程;中醫(yī)外科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09-0082-02
“翻轉課堂”是由教師準備、提供以視頻為主的學習資源,學生在課前完成教學視頻等學習資源的觀看和初步學習,此后師生在課堂上共同討論、解惑、答疑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微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是利用“微課”作為授課素材,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中對所學知識點進行討論和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讓師生在課堂上的地位發(fā)生反轉性變化,從而形成“翻轉課堂”[1]。當前研究表明,國外現普遍應用的微課和“翻轉課堂”結合的模式可以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學生在課堂上占據主動地位,從而更主動、更高效地學習,同時提升他們的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國高等中醫(yī)藥課程教學模式的新興探索熱點。
一、目前國內微課與“翻轉課堂”結合的教育模式的發(fā)展現狀
目前國內微課形式單一,主要以教師講授結合PPT或課堂實錄片段這兩種形式呈現。當前我國大多高等中醫(yī)藥院校授課時僅將微課與“翻轉課堂”結合的教育模式作為研究熱點,紙上談兵,束之高閣,未能大規(guī)模實行,抑或更多偏向于發(fā)展教師職業(yè)技能,舉辦各類微課競賽,此類競賽只能提升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或評選優(yōu)秀教學課例,卻未將學生視為微課的主體,不能真正起到引導學生更主動地尋求學習資源和挖掘知識點的作用[2]。
二、我?,F有醫(yī)學教學存在的不足
中醫(yī)外科學是高等中醫(yī)藥院校學生的必修基礎課程,也是臨床學科中的骨干課程。因其是以形態(tài)學為主的臨床學科,所以具有臨床實踐性強、直觀性強的突出特點。我校自2012年秋季學期起運行的中醫(yī)外科學夜間實驗開放課程主要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中教學活動和教學結構都是以教師為中心,主要以教師講授結合PPT或課堂實錄片段這兩種形式呈現。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知識的傳遞發(fā)生在課上,而知識的消化吸收留給學生自己,且缺少師生間、學生間相互討論、相互交流的環(huán)節(jié),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只是教師單方面的灌輸,學生缺乏專業(yè)規(guī)范的操作視頻指導學習,其實踐動手機會少,實踐能力較差,沒有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在中醫(yī)外科學夜間開放課程中采用微課和“翻轉課堂”結合的模式,課后通過對學生和教師的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SPSS)的方法進行效果評價,以期為我校中醫(yī)外科學教學改革提供新方法、新模式。
三、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中醫(yī)外科夜間開放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一)研究對象
我校2018年3月—2019年12月參與中醫(yī)外科學夜間開放課程的學生共60人。
(二)教學模式設計方案
1.微課的制作
課前邀請我校中醫(yī)外科教研室資深教授指導、參與金黃散換藥、七星丹制備和潰瘍丹藥換藥的視頻的錄制,每段視頻不超過15分鐘,配以解說及字幕。以七星丹制備這一堂課為例,分別為七星丹的歷史淵源、七星丹制備的材料、設備準備,使用七星丹治療真實病例分享和討論三部分,內容翔實,全面地展現七星丹的學術、臨床價值。
2.“翻轉課堂”
在課堂中再次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課前自主預習微課后提出的問題,進一步進行逐層的難點講解,在講解完共性問題之后,由學生自行分組進行實踐操作。此后進行組內實踐討論并進行組間相互評分,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整個“翻轉課堂”的實踐操作中教師需作為掌舵人,發(fā)揮歸納總結、補充引領的作用。
3.課后復習
在實踐操作完成后,教師對每組進行點評和總結。學生需再次觀看微課視頻進行鞏固復習,以更深層次地理解和掌握三種中醫(yī)外科學換藥、制藥技術。同時教師需采取適當的課后輔導,針對個別學生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解答,并布置相應的思考作業(yè),引導學生促進知識內化。
(三)教學模式實施方案
在2018年3月—2019年12月參與中醫(yī)外科學夜間開放課程中采用微課與“翻轉課堂”結合的教學模式,主要包括課前自主預習→思考操作中的注意事項→課堂中認真觀看視頻、聽取老師講解→分組操作→互相點評打分→再次觀看視頻加深印象→操作完畢后老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并布置課后作業(yè)。
四、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效果評價
在有效調查人群60名學生中,68.3%的學生對于三種中醫(yī)外科學換藥、制藥微課視頻感到很滿意或比較滿意;53.3%的學生認為,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相比,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更能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有利于知識的內化;35%的學生認為通過這種模式的學習,學習積極性、自主性得到提高;15%的學生認為學習效果無顯著差異。在對授課教師的調查訪談中,授課教師表示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在教學中得到激發(fā),表現為課堂上學生提出問題的頻率、難度都大有提升,體現了對相關課程的獨立思考結果。課后作業(yè)正確率的提升也顯示學生對授課內容知識點的掌握更加牢固。
五、討論
研究中制作了具有本學科特色、國內尚無的三種換藥、制藥技術的專業(yè)實踐技能的操作微課視頻,替換以往從國內網站下載或教科書配備的視頻,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舊有教學模式。此類微課視頻緊密貼近臨床,將傳統(tǒng)中醫(yī)藥和現代換藥方式結合,增加學生對換藥操作的直觀印象和理性思考,為今后的臨床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還可以作為本教研室的數字資源供老師交流和使用。
我們制作的視頻通過微課結合“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在實際運用中取得了初步顯著的教學效果,在課程模式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彌補了本課程中運用微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的空白,有利于解決原有實驗教學模式的不足,探索新的高效教學模式。
六、不足分析
雖然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本次實踐中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績,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需要在后續(xù)實踐中進行調整。
(一)微課視頻資源制作較為困難
雖然目前互聯網上視頻教學資源已極為豐富,但由于中醫(yī)外科學學科教育的特殊性,往往不能完全貼合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實際上除去少部分微課資源無需大加修改,可以直接從網絡獲取,大部分視頻還需要教研室立足學科教學實際需求自主制作。這就對制作時間、設備和資金的投入有一定要求,需要教研室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才能產出好的微課視頻。
(二)微課時長過長
在實踐教學中,我們發(fā)現微課時長不宜過長,過長則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微課內容必須緊貼教學主題,短小精悍,以不超過10分鐘為宜。
(三)部分學生學習自覺性不強
在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工作時,需要依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只有學生提前觀看視頻,才能為課堂上的互動討論和換藥、制藥操作做好準備。針對某些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仍然存在課前學習不足、課中跟不上進度的情況,可通過課中多提問、課后布置作業(yè)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七、總結
目前在中醫(yī)外科學課程教學改革中,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是重中之重。本研究將高等中醫(yī)藥學教育與多媒體技術相融合,彌補了原有教學模式的空白,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更主動地尋求學習資源和挖掘知識點,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行更有針對性、更高效的學習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為今后我校及其他高等中醫(yī)藥院校中醫(yī)外科學的教育改革和完善提供參考。當然,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的新興教學模式的大規(guī)模實行和改進是一個需要長期完善和探索的過程,在教育實踐中需注意結合問卷調查和學生的反饋建議,及時發(fā)現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不斷總結經驗,才能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30(4):46-51.
[2]胡鐵生,周曉清.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fā)展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4):5-13.
編輯 郭小琴
①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2018YFC170410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艾儒棣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教學改革課題(課題編號:JGYB201603);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教學改革課題(課題編號:JGYB201603)。
作者簡介:余倩穎(1984—),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中醫(yī)藥防治皮膚病的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