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允勝
偏頭痛是原發(fā)性頭痛,屬于臨床常見的一種神經系統(tǒng)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頭部疼痛反復性發(fā)作,發(fā)生部位可在一側或者兩側,通常會出現麻木感、禁錮感、沉重感或者搏動感,可伴隨著發(fā)生嘔吐、惡心癥狀,少數病例在發(fā)作前會存在一些先兆,如運動障礙、感覺障礙及視覺障礙等,嚴重影響到患者正常生活[1,2]。目前,現代醫(yī)學并未完全明確偏頭痛疾病的發(fā)病機制,認為該疾病與代謝因素、內分泌因素、遺傳因素等有關[3]。在治療方面主要分為2種,即預防性治療與發(fā)作期治療,其中發(fā)作期采取對癥治療,鎮(zhèn)痛劑、麥角類制劑及曲普坦類藥物是常用藥;而預防性治療則主要應用5-羥色胺再攝取藥物、抑制去甲腎上腺素及β-腎上腺能受體阻滯劑等[4]。近年來,基于中醫(yī)理念不斷發(fā)展推廣背景下,中醫(yī)治療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且療效較為理想[5]。鑒于此,本研究以100例痰濁瘀血型偏頭痛患者為例,探討在其治療中應用自擬中藥方劑解瘀化痰方的療效,現詳細匯總如下。
1.1 一般資料病例選取100例痰濁瘀血型偏頭痛患者,根據不同的治療方法,將其均分為2組。常規(guī)組男女占比14∶11;患者年齡在25~68歲,均齡值是(47.8±10.25)歲;病程均值是(4.58±1.94)個月。試驗組男女比例為1∶1,患者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值是(47.2±10.84)歲;平均病程為(4.62±2.01)個月。以統(tǒng)計學軟件對2組病例資料進行分析與對比,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滿足研究要求。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滿足《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研究》相關診斷標準,辨證類型主要為痰濁頭痛,并發(fā)瘀血頭痛,或者主要為瘀血頭痛,伴有痰濁頭痛者;②滿足HIS《國際頭痛疾病分類》中有關原發(fā)性頭痛診斷標準者;③經臨床醫(yī)師詳細講解研究內容后,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加入研究,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④有完整臨床病史資料者。排除標準:①處于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女性;②心肝腎等臟器存在嚴重原發(fā)疾病者;③精神、意識方面存在障礙者;④無法正常交流者;⑤依從性不高者;⑥雖然存在頭痛癥狀,但是作為其他疾病中的1個癥狀發(fā)生,比如顱內器質性病變者、腦外傷后綜合征者。
1.3 治療方法常規(guī)組給予西比靈膠囊(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003,每粒里含有5 mg氟桂利嗪)治療,每日服用5 mg,以口服方式,每晚服用。試驗組以自擬中藥方劑解瘀化痰方治療。藥方如下:法半夏9 g,茯苓15 g,當歸10 g,橘紅5 g,紅花6 g,枳實6 g,石菖蒲6 g,竹茹9 g,白芍9 g,川芎9 g,炙甘草5 g,干地黃10 g,桃仁9 g。根據患者癥狀,進行辨證施治:①對于眩暈者,加入天麻10 g;②對于口苦、面紅目赤、心煩易怒者,加入黃柏5 g,黃連5 g;③對于夜寐不安者,加入夜交藤9 g,酸棗仁30 g;④對于口干者,加入天花粉15 g;⑤對于惡心嘔吐者,加入旋覆花9 g,赭石15 g;⑥對于聽力下降、耳鳴者,加入遠志9 g,磁石15 g;⑦對于納呆、脘腹脹滿者,加入砂仁6 g,炒山楂10 g;⑧對于頭痛劇烈者,加入延胡索10 g,或全蝎5 g,或蜈蚣1條。按照傳統(tǒng)煎法,第1次煎煮時間為30 min,第2次為30 min,將兩煎合兌,分別在早晚各溫服200 ml,每日1劑。2組均連續(xù)用藥治療2周,在治療過程中,叮囑患者不可同時服用具備相同作用的其他藥物。在飲食方面以低脂、低鹽類食物為主,且戒煙戒酒。對于存在糖尿病、高血壓疾病者,可給予降血糖、降血壓藥物來控制患者血糖、血壓水平。
1.4 觀察指標①分析治療后2組療效,結合證候積分來評定,經治療后證候積分下降幅度未超過20%,且臨床癥狀與體征無改善,評定為無效;積分下降幅度在21%~50%,臨床體征與癥狀有所好轉,判定為有效;積分降低幅度在50%~70%,且患者癥狀、體征得到顯著改善,評定為顯效;積分降低幅度超過70%,患者臨床體征與癥狀基本消失,在療程結束后未發(fā)生偏頭痛癥狀,且停藥2周后未復發(fā),評定為治愈。②分析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結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來評分,其中主癥為頭痛,按照嚴重程度記為0分(無)、6分(輕度)、12分(中度)與18分(重度);次癥包括惡心嘔吐、口干口苦、夜寐不安、心煩易怒、眩暈,根據無、輕度、中度與重度分別記作0分、1分、2分及3分,在治療前后各統(tǒng)計1次。③分析用藥治療期間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1 臨床療效2組經不同方法治療后均取得一定療效,相較于常規(guī)組,試驗組總有效率較高(P<0.05)。見表1。
2.2 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2組證候積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與常規(guī)組相比,試驗組證候積分較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例,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在治療后通過對2組展開血尿常規(guī)檢查、心電圖等,均無患者出現不良事件,并且在治療觀察期間,無患者發(fā)生毒副作用。
偏頭痛也被稱作偏頭風,常發(fā)生在女性群體中,西醫(yī)認為該疾病是由于血管神經功能失去調節(jié),顱內的外血管舒縮異常所造成的,臨床表現主要為頭痛癥狀,具有疼痛感劇烈、易反復發(fā)作等特點,通常情況下疼痛持續(xù)時間在4~72 h,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與工作[6,7]。西醫(yī)在治療該病癥患者時,主要以抗驚厥藥物鈣離子通道拮抗劑藥物等展開對癥治療,且療效較為顯著。但由于患者病情不同,且存在個體性差異,若都以西藥展開治療,所得療效不盡如人意。
中醫(yī)學將偏頭痛疾病歸在“腦風”“頭風”“首風”等范疇,患者大多存在肝陽上亢、痰濁、瘀血、血虛、腎虛等內傷頭痛病理基礎,該疾病發(fā)作通常是由于外感因素而引發(fā)的[8,9]。中醫(yī)對于頭痛疾病已積累了很豐富的診治經驗,在《黃帝內經》里早就有對該疾病的記載,比如《素問·風論》中提到“新沐中風,則為首風;風氣循風府上,則為腦風”,認為頭痛病因為外感風邪,循經上犯腦絡,清陽被遏,導致機體氣血不通暢,絡脈受阻;元代醫(yī)家于《丹溪心法》中對頭痛病因、病機與治療方法進行詳細論述,特別指出該疾病是“多主于痰,痰挾瘀血,遂成窠囊”,提出對于頭痛的治療,需從痰至瘀進行治療[10,11]。由此可見,痰、瘀是該疾病主要病因,瘀血內阻會造成機體腦絡不同;與痰瘀有關,痰濁上擾,蒙蔽清竅,不通則痛,在治療方面應當以化痰、止痛、祛痰為主[12,13]。故而,本研究以自擬的解瘀化痰方對痰濁瘀血型頭痛患者展開治療,方中所含法半夏具有和胃降逆、燥濕化痰的作用;橘紅味苦、性溫,能夠起到燥濕化痰、理氣和胃之功效,與法半夏共同作為君藥;干地黃可涼血止血;茯苓可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當歸可補血活血;桃仁、紅花可活血祛瘀;枳實可降氣化痰,上述藥物是血瘀證患者的基本治療藥物,為臣藥。石菖蒲具有寧神益氣、化濕和胃及開竅醒神之功效;竹茹可除煩止嘔、清熱化痰;白芍可養(yǎng)血斂陰、養(yǎng)陰柔肝;川芎與當歸、紅花、桃仁進行配伍,能夠增強氣活血祛瘀效果,作為佐藥;炙甘草可調和諸藥,作為使藥。諸藥共奏活血養(yǎng)血、化濁開竅、益氣祛痰之功效,將其應用在痰飲血瘀病證治療中,療效顯著[14,15]。本研究通過對比西比靈膠囊與自擬中藥方劑解瘀化痰方在痰濁瘀血型偏頭痛患者中的實施效果,結果發(fā)現相較于常規(guī)組,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中醫(yī)證候積分較低,且無不良反應與毒副作用發(fā)生,這表明以中藥方劑治療,所得療效較為顯著,且安全性較高,具有較高臨床應用意義。
綜上所述,在痰濁瘀血型偏頭痛患者治療中,相較于常規(guī)西藥治療,應用自擬中藥方劑所得療效較為顯著,不僅能夠有效緩解患者各項臨床癥狀,降低頭痛癥狀反復發(fā)作,而且還具備較高安全性,適宜在臨床上深入研究與大量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