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上海車展前夕,華為舉行了分析師年度大會。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稱:“華為自動駕駛技術比特斯拉好多了?!鳖愃蒲哉摬⒉恍迈r,國內正在做自動駕駛的企業(yè),諸如百度、小鵬、蔚來等,高管都曾把特斯拉的自動駕駛能力拎出來“吊打”。
不過,華為說了還是不一樣。和上述企業(yè)偏軟件體系、偏OEM能力等不同,華為聲稱擁有自動駕駛有關的“全棧知識和能力結構”。作為也許是國內最強理工男屬性的IT&ICT企業(yè),華為即使是在吹牛,大家也認為至少這個牛吹得認真、有技術含量。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自動駕駛涉及的科學技術門類極其復雜,而且人類對其的認識還很膚淺,技術本身也處于不成熟、未定型的階段。那么,兩家企業(yè)的自動駕駛能力,有辦法比較優(yōu)劣嗎?或者說,徐的話有依據(jù)嗎?
拋開復雜而深奧的技術探究,似乎也有兩個比較方式。
一個是從結果出發(fā),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誰能在復雜場景下適應更長的“無干預”里程,誰就勝出。
另一個是比較能力體系。鑒于自動駕駛技術尚未有成熟解決方案,誰的能力建設全面而扎實,必然發(fā)展后勁更足,誰就勝出。
第一個比較方式而言,也很遺憾。就像馬拉松一樣,沒有世界紀錄,只有最好成績。因為路況和測試條件千差萬別,只能大體上比較一番。
媒體都喜歡引用加州DMV提供的“駕駛脫離報告”。值得一提的是,報告的數(shù)據(jù)來源,依賴于各家自行報送。也就是說,這個報告并不具備權威第三方的公信力,僅是各家信息匯總。
截至2019-2020年度,Waymo的測試里程和脫離次數(shù)指標都是遙遙領先。不過在2020-2021年度報告里,Cruise在自動駕駛總里程上超過了Waymo,而脫離頻率上比后者略遜色。這兩家公司都做到了每隔近3萬英里才干預一次。緊隨其后的是中國的小馬智行和滴滴,但檔次掉到5000多英里脫離一次的水平。而特斯拉和華為都不在其中。
華為聲稱自己1000公里市區(qū)測試無“脫離”,這是很優(yōu)秀的成績。雖然“市區(qū)”本身,不代表“菜市場門口”那樣極度復雜混亂的場面,但比起加州山景城這樣的地方,路況要復雜得多??梢哉J定,華為1000公里的水平,明顯優(yōu)于加州同樣長的距離。
美國有一家自動駕駛市場研究機構Navigant Research(領航者咨詢公司,簡稱NR)也每年發(fā)表年度自動駕駛能力排名。去年,Waymo、Cruise、Argo AI位列前三。這份榜單上,4年來,特斯拉穩(wěn)居倒數(shù)第一,在“普通”道路上,幾乎每20英里就需要干預一次。
NR在報告中寫道:“其系統(tǒng)的性能仍然不一致,其產品與建議的移動出行業(yè)務模型不匹配。”說簡單點,特斯拉一直用低級別自動駕駛,去應付高級別場景。
有人認為,NR對特斯拉有成見。但特斯拉已經承諾,2021年底有100萬輛特斯拉測試車輛。其實是特斯拉量產車上,無論車主是否在自己駕駛,ADAS系統(tǒng)都在后臺模擬自動駕駛,被稱為“影子駕駛”。
不要被特斯拉的海量“路測”嚇到。因為“影子駕駛”能提供的有效訓練數(shù)據(jù)非常有限,大多數(shù)是高度重復的垃圾數(shù)據(jù)。到頭來不得不依據(jù)人工篩選,才能辨識出有價值的訓練數(shù)據(jù),后者將被編制到訓練模型中。
華為自動駕駛首席架構師蘇箐,有保留地肯定了特斯拉的技術特點。他說:“特斯拉的ODD很大,雖然自動駕駛技術層級不高?!薄癘DD”就是自動駕駛適用場景和條件,只有滿足ODD要求的時候,ADAS系統(tǒng)才能工作。欠缺任何一個前提,系統(tǒng)就會要求人工接管(脫離),或者采取緊急制動。
為了安全,各大公司都將ODD規(guī)定得很嚴格,特斯拉則敢于放寬使用范圍。這和NR的觀點不謀而合。與其說是對特斯拉技術的肯定,不如說是對其“膽量”的敬佩。
當然,雙方沒有同場競技,如此比較,既粗糙又有失公平。那么,體系能力上,雙方斤兩幾何?
智能汽車有4個核心子系統(tǒng):傳感器、算力平臺、執(zhí)行機構和算法。執(zhí)行機構屬于傳統(tǒng)汽車OEM商的能力,華為沒有介入的打算。
特斯拉作為OEM商,沒有傳感器制造能力,依賴Tier2供應,但堅持不使用激光雷達。
2021年以來,國內廠商如小鵬、蔚來、ARCFOX都開始將激光雷達裝到車上。華為自己研發(fā)并量產了96線激光雷達,并通過旗下“哈勃投資”收購了激光光學元器件研發(fā)制造企業(yè)“炬光科技”的股份。華為在激光雷達領域的布局是非常清晰的,投資Tier2,自己做Tier1。華為聲稱,未來將激光雷達成本壓到100美元(眼下尚未做到)。華為也有毫米波雷達和超聲波雷達的知識產權。
算力平臺上,和Mobileye分手后,特斯拉開發(fā)了自己的主板和解算芯片,算法也是自己開發(fā)的。
這些能力相比華為就不夠看了。華為從算力芯片、算力平臺、數(shù)據(jù)處理中心、MCU、通訊芯片/協(xié)議,甚至邊緣云計算,無所不包。華為自己就能實現(xiàn)智能駕駛硬件和軟件的閉環(huán),給客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在5G、華為云部署下,華為也能提供完整的車路協(xié)同方案。特斯拉在這方面完全躺平。
華為和特斯拉都首先建構了低等級自動駕駛能力,華為還從底層計算系統(tǒng)到算法,再到數(shù)據(jù)平臺,實現(xiàn)了端到端的全棧流程,由硬件到軟件,基礎更加扎實。
高等級自動駕駛算法,大家都在路上。這個超復雜系統(tǒng),還需要高速迭代十幾年,要一直保持高消耗的資金和人力投入。在此期間,華為靠做Tier1來反哺研究;而特斯拉靠售賣車型和ADAS系統(tǒng)盈利,雙方都不會像Waymo那樣干耗。
總體而言,特斯拉作為OEM商,和ICT制造研發(fā)起家的華為比這些硬件能力,確實相形見絀。軟件方面各有所長,特斯拉先走一步,而華為起步時間成謎,一般認為在蘋果泰坦計劃之后半年,華為正式開始認真投資自動駕駛,但相關硬件能力,早就到位了。
按照蘇箐的話說,如果特斯拉在計算機方面超過華為,華為就可以關門不用干了。這里面雖然有商業(yè)吹噓的成分,但華為的計算機水平(軟硬件),確實可以碾壓任何一個OEM商。
在IT企業(yè)紛紛入局造車的時候,華為跑去做“三電”系統(tǒng)、毫米波雷達、MCU、車機和自動駕駛能力,除了傳統(tǒng)整車技術,華為什么能力都要??傊?,華為試圖做“新型”Tier1供應商,實際上相當于半個OEM商——如果自動駕駛價值在整車上的地位再度提高的話。如果從自動駕駛自身的產業(yè)鏈來看,華為控制全鏈,幾乎包打一切,而特斯拉則仍是集成商。
如果說現(xiàn)在誰更領先,局面不明顯的話,兩者誰能率先將高等級(L3及以上)自動駕駛量產落地,誰就是走得更遠的那個選手。畢竟體系能力的建設,也要服務于商業(y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