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興,林 波,繆文泉,韓廣帥
(1.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北京 100191; 2.上海智能新能源汽車科創(chuàng)功能平臺有限公司,上海 201805; 3.同濟大學汽車學院,上海 201804 )
電動汽車可分為油電混合動力汽車及純電動汽車兩類,大多以鋰離子電池為電力存儲裝置[1-2]。電動汽車在使用過程中存在安全問題,解決動力鋰離子電池的安全隱患勢在必行。動力鋰離子電池從使用正極材料的角度,主要分為磷酸鐵鋰(LiFePO4)、錳酸鋰和三元材料等3類[3-4]。LiFePO4具有高熱穩(wěn)定性、體積變化小等優(yōu)勢,是3種材料中安全性能和電化學循環(huán)性能較好的[5]。研究LiFePO4動力電池安全性能的影響因素,有利于改善電動汽車的安全問題。
本文作者以事故電動大巴車殘存的32650型LiFePO4動力電池為研究對象,對基本的電化學性能、熱安全性能進行測試分析,進而拆解電池觀察內部結構,對關鍵材料進行解析,判斷電池生產工藝及關鍵材料性能對電池安全性的影響。
實驗以起火事故TEG6110電動大巴車(湖南產)上殘存的32650型LiFePO4動力鋰離子電池(深圳產,額定容量為5 Ah)為研究對象。測試環(huán)境溫度為(25±1) ℃;環(huán)境相對濕度不高于30%。
用BT3563內阻測試儀(日本產)對20只電池樣品進行電壓、內阻測試。
用5V/10A電池充放電測試儀(深圳產)進行容量標定。電池以1.5A恒流充電至3.65 V,轉恒壓充電至0.15 A;以1.5 A恒流放電至2.00 V。循環(huán)3次,以第3次放電的容量作為標定容量。
用BTC-130型絕熱加速量熱(ARC)儀(英國產)測試電池充放電過程中的自放熱溫升情況,以分析電池工作過程中的熱安全性。
將事故電池調整到放電態(tài)(2.00 V),離心收集電解液,再在充滿氬氣的手套箱中于放電態(tài)下拆解。將拆解得到的正極、負極和隔膜分別用碳酸二甲酯(DMC,蘇州產,電池級)浸泡12 h后,在40 ℃下真空(-105Pa)干燥2 h,備用。
1.5.1 電極表截面形貌及組成
用IB-19520CCP型冷凍橫截面拋光儀(日本產)進行極片截面的制備。用JSM-7610FPlus型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日本產)觀察負極的表截面形貌及組成;用K-ALPHA型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儀(美國產)分析負極表面組成,并通過刻蝕半定量的方法分析固體電解質相界面(SEI)膜的厚度。
1.5.2 電解液測試
用5977B型氣相色譜-質譜(GC-MS)儀進行電解液溶劑測試,測試條件:全程操作規(guī)避空氣接觸;初始升溫溫度為35 ℃;以10 ℃/min升溫至230 ℃。用5110型電感耦合等離子光譜(ICP-OES)儀(美國產)對電解質鹽進行分析。
1.5.3 熱穩(wěn)定性測試
用DSC3+型差示掃描量熱(DSC)儀(瑞士產)測試純電解液、正極和負極的熱穩(wěn)定性。在手套箱中將極片裁剪成2 mm×2 mm,放入鍍金高壓坩堝中,裝入2.5 μl從電池中收集的電解液并潤濕極片,在手套箱中密封后進行測試。測試的溫度為25~350 ℃,升溫速率為10 ℃/min。
20只電池的電壓、內阻測試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電池初始電壓與內阻分布
依據電池出廠信息可知,該電池的滿電態(tài)電壓為3.65 V,出廠內阻值≤10 mΩ。從圖1可知,各電池初始電壓一致,均接近半電態(tài);5號電池內阻最低,為12.12 mΩ,12號電池內阻最高,為18.26 mΩ。取樣電池的內阻差值在6.14 mΩ內,且所有內阻均高于出廠信息中的最高值10 mΩ,說明該事故殘存電池的內阻與出廠時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圖2 電壓穩(wěn)定區(qū)間和容量標定值Fig.2 Voltage stability range and capacity calibration value
從圖2可知,電池在測試后的穩(wěn)定電壓區(qū)間位于2.67~3.41 V,說明該事故殘存電池的極化增大,與內阻的變化趨勢一致。20只電池的容量標定值分布于4.238~4.517 Ah,均低于5 Ah的標稱容量,說明事故殘存電池的容量已出現(xiàn)下降,且一致性變差。
綜上所述,電池的內阻增大、極化變大且一致性變差,可能會增加發(fā)熱量,降低熱失控溫度,加速性能衰減,影響使用安全。為研究內阻不一致電池之間的熱安全差異,選擇5號(內阻為12.12 mΩ)和12號(內阻為18.26 mΩ)樣品,進行熱安全性能分析。為研究電池內部是否存在可能引發(fā)異常的因素,選擇內阻基本一致的8號(內阻為15.51 mΩ)、17號(內阻為15.44 mΩ)樣品,在放電態(tài)進行拆解分析。
電池熱失控溫度-時間曲線見圖3。
圖3 電池熱失控溫度-時間曲線
從圖3可知,5號及12號電池開始自放熱的溫度分別為79.8 ℃和70.8 ℃;防爆閥啟動的溫度分別為121.2 ℃和114.2 ℃。電池開始自放熱和防爆閥啟動的溫度均比較低,在實際使用時,如果散熱不好,很容易在環(huán)境溫度和充放電產熱的雙重影響下開始自放熱,引發(fā)熱失控、起火和爆炸。
拆解電池觀察電池內部各部分結構,可判斷生產工藝對電池安全性能的影響。在拆解過程中打開電池防爆閥處頂蓋時,可感受到明顯的氣體排出,從氣體的存在可以推測,電解液很可能發(fā)生了變質。
圖4為電池拆解及電流切斷裝置(CID)示意圖。圖5為從電池卷芯中取出的正極、負極、隔膜的展開示意圖。
從圖4可知,電池正極側有CID[4],用于在失效導致內部產氣過多時,阻斷電池內部極卷與正極極柱的接觸,防止電池出現(xiàn)安全問題。實驗觀察到17號電池的CID啟動,說明內部已發(fā)生劇烈的副反應,導致大量產氣。
從圖5可知,8號及17號電池中的正、負極均未見掉料問題,正極、隔膜表面無明顯異常,但在極卷最外面一圈的負極內側面,出現(xiàn)了異常顏色花紋,同時,后續(xù)負極中心區(qū)域也
圖4 電池拆解及電流切斷裝置(CID)示意圖
圖5 電池正極、負極和隔膜的伸展圖
能見到隱約的銅色。異常顏色,說明負極中殘留較多死鋰,從側面證實電池容量發(fā)生了衰減。極卷最外側那層負極的異常顏色更突出,將導致嵌入負極的鋰難脫出,與負極最外層壓實密度過大有關。此處死鋰的存在,成為電池內部安全性較差的影響因素之一。若電池因外界濫用造成溫度升高,該區(qū)域較其他部位更容易出現(xiàn)安全問題。
2.4.1 電池材料的熱穩(wěn)定性
電池材料熱穩(wěn)定性測試結果見圖6。
從圖6可知,各材料的主要放熱峰均出現(xiàn)在256 ℃左右,與電解液的放熱峰相近,說明該電池中正負極材料的熱穩(wěn)定性與電解液密切相關。對比來看,17號電池的電解液存在異常情況,在68 ℃出現(xiàn)了一個小的放熱峰,推測電解液中出現(xiàn)了異常組分,且該組分在70 ℃左右的較低溫度下就會出現(xiàn)放熱現(xiàn)象,不利于電池的熱穩(wěn)定性。
2.4.2 電解液的組成
兩只電池中收集到的電解液均呈現(xiàn)黃色,而正常狀態(tài)下電解液為無色透明液體,說明電解液的部分成分可能發(fā)生變化。電池電解液溶劑組分的分析結果見圖7。
圖6 電池材料熱穩(wěn)定性測試結果 Fig.6 Thermal stability test results of battery materials
圖7 電池電解液溶劑組分組成
從圖7可知,電解液主體有機溶劑以DM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甲異丙酯(MIPC)和碳酸乙烯酯(EC)為主,添加劑為1,3-丙烷磺酸酯(PS),其他組分有少量的碳酸二乙酯(DEC)、丙酸甲酯(PA)、碳酸丙乙酯(EPC)和碳酸二丙酯(DPC)等,可能是由于有機溶劑不純,或在電化學環(huán)境下有機溶劑的分解所致[如式(1)[6]]。存在的長鏈化合物,可能是由于有機溶劑的聚合而成[如式(2)[6]]。兩個樣品的電解液中均檢測到N-甲基吡咯烷酮(NMP),可能是正極極片烘烤不充分殘留的。NMP長時間殘留,會影響極片的黏結性,增加電池內阻,進而影響電池的循環(huán)和安全性能。
(1)
(2)
2.4.3 負極表面形貌
8號與17號電池負極表面的形貌見圖8。
圖8 負極表面形貌圖
從圖8可知,8號與17號電池負極表面的石墨形貌輪廓均比較模糊,表明負極表面覆蓋有一層膜狀物質,說明負極表面形成了較厚的SEI膜。SEI膜在電池循環(huán)過程中的持續(xù)生長,也是電池容量衰減、內阻增大主要的原因。
2.4.4 負極表面SEI膜組成及厚度
XPS分析得到的負極表面的元素含量列于表1。
表1 負極表面元素物質的含量
從表1可知,8號和17號樣品負極表面含有C、O、F、Li、P、S和N元素,表明有電解液殘留。表面元素分析結果表明:負極表面有一層SEI膜,主要成分為Li2CO3、LiF及烷基鋰等,均為SEI膜的常見組分,未見異常。負極表面以F元素和Li元素為主,其次是C元素,推測負極表面SEI膜中的主要成分是氟化鋰。
石墨負極的表面元素通過氬氣離子團簇隨刻蝕時間變化的曲線見圖9。
圖9 負極表面C元素含量隨刻蝕時間的變化Fig.9 Evolution of carbon element along with the etching time
從圖9可知,以二氧化硅刻蝕速率作為參比,計算得出8號電池表面SEI膜厚度在刻蝕150 s時約為69 nm;17號電池表面SEI膜厚度在刻蝕125 s時約為58 nm[7]。這表明,兩只電池負極表面的SEI膜均較厚,說明電池內部發(fā)生的副反應較多,導致SEI膜增厚。這會導致容量衰減、內阻增大,進而影響電池的循環(huán)和安全性能。
2.4.5 正極截面形貌及組成
正極截面SEM圖及選區(qū)元素見圖10,正極截面選區(qū)元素分析結果見表2。
圖10 正極截面SEM圖及EDS分析選區(qū)示意圖
表2 正極截面選區(qū)EDS元素分析
結合圖10和表2可知,正極截面上觀察到少量塊狀雜質。分別對大片同色區(qū)域和局部少量亮色雜質區(qū)域進行選區(qū)元素分析,發(fā)現(xiàn)不論該雜質區(qū)域還是正?;钚圆牧蠀^(qū)域,均普遍存在微量的Co元素,可能是原料或者生產過程引入的雜質。對白色區(qū)域雜質分析可知,該區(qū)域氧含量明顯低于正常LiFePO4材料,推測可能存在不含氧的Fe-P化合物。該化合物可能是生產LiFePO4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它的引入,可能是電池設計容量不足、容量不一致、極化增大的原因之一。
本文作者對電池整體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該LiFePO4動力鋰離子電池的批次一致性較差,標定容量值均小于額定容量值5 Ah,同時,內阻均比出廠信息標注的最大值10 mΩ大。出現(xiàn)上述問題的原因可總結如下。
生產工藝方面存在兩個問題:①極卷最外層負極壓實密度過大,造成了電池卷芯最外層負極中殘存大量死鋰無法脫出,導致容量降低;②電解液中檢測出NMP,說明極片烘干不徹底,導致電極內的黏結性下降,活性物質脫落,電池容量降低,內阻增加,進而影響電池的安全性能。
關鍵材料方面存在兩個問題:①正極活性材料LiFePO4中存在Fe-P化合物雜質,導致電池容量不一致、極化增大;②電解液純度低,導致循環(huán)過程中發(fā)生大量副反應,引起電池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