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苗苗
摘 要:通過別樣的傳承與發(fā)展實現宗家莊木版年畫的“減齡”,使之適應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以實地調查研究和與非遺傳承人進行有效訪談為基礎,從視覺傳達的角度進行分析探索,使宗家莊木版年畫得到新發(fā)展,滿足大眾對木版年畫的消費需求和情感訴求,能讓傳統(tǒng)年畫文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融入日常生活。
關鍵詞:宗家莊木版年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一、宗家莊木版年畫的基本概況
(一)宗家莊所處地理位置及經濟狀況
宗家莊隸屬于山東省平度市李園街道,東西北皆有村落為鄰,交通便利。全村總面積為0.52平方公里。因臨近平度市里,上班族較多,故農業(yè)人口逐漸減少,村民收入來源大多以第三產業(yè)為主。目前來看整個區(qū)域的經濟水平欠佳。
(二)宗家莊木版年畫的歷史及簡介
平度宗家莊木版年畫(圖1)起源于清朝嘉慶年間,民國時期村中的年畫作坊就已超過30家,制作的內容多為喜慶吉祥的花鳥人物等,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其鼎盛時期擁有30余家字號,300余個年畫品種,1500余套畫版,產品銷往多處,最遠曾遠銷至朝鮮各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宗家莊木版年畫經受的幾次大挫折,對其發(fā)展有一定影響。從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萎靡,到 90 年代末時就只有10家還在堅持從事木版年畫的制作[1]。
宗家莊木版年畫取材廣泛,形式多樣,不僅有以民間故事和戲曲小說為素材的民俗戲曲年畫,還有門神、灶王神等風俗年畫。
二、宗家莊木版年畫現狀
(一)傳承現狀
網絡出現前,其傳播方式為口傳身教、師徒傳授,或是子承父業(yè),并以祖輩們留下的老版為媒介進行傳播。這種傳播方式費時費力,傳播效果有利有弊。此外,當前因價值觀念不同,多數年輕人對此缺少興趣,使木版年畫的傳承出現了后繼無人的困境,導致手藝人數量日趨減少,并呈現出老年化趨勢。
(二)發(fā)展現狀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社會風俗的改變,大多數年畫已與現代社會“脫軌”。作為村中僅存的年畫作坊,宗衛(wèi)亞老師祖輩經營的“東增盛”年畫店已暫停印制。宗衛(wèi)亞老師說現在的傳統(tǒng)年畫市場日益慘淡,如果不想辦法傳承發(fā)展下去的話可能會失去市場支持。
三、宗家莊木版年畫逐漸沒落的原因
(一)內部原因
1.木版年畫生存空間縮小,部分正趨向消亡
從傳承角度看,像木版年畫這樣的非遺文化受眾相對較小,得不到新人力量的支持,在現代社會難以持續(xù)發(fā)展下去。此外,木版年畫技藝學習難度大、經濟收入低、學習成效無法預見,所以堅持下來的人很少,久而久之,面臨消亡。
從生存角度看,學習到的技藝不能有效地轉變?yōu)槲镔|財富。由于物質生活的匱乏,村民們不得不轉業(yè)。同時,因為傳承者較少,“人在藝在,人去藝亡”的情況尤為突出。
2.當地政府對木版年畫的保護力度和宣傳力度不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在農村地區(qū)開展得相對較晚。當地政府可能對木版年畫的生存狀況、發(fā)展狀況不夠了解,對其保護工作宣傳不到位,對保護政策及保護的主要意義重視程度還不夠高。
(二)外部原因
1.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市場難題
就目前而言,宗家莊木版年畫的發(fā)展以傳承為主,但在內容和風格上對年輕人沒有吸引力,導致年輕人對此不感興趣,從而限制了年畫的受眾群體[2]。只有將木版年畫的傳統(tǒng)優(yōu)勢與現代市場的需求相結合,適當創(chuàng)新,才能使其歷久彌新。
2.新工藝技術對木版年畫傳統(tǒng)手藝的沖擊
目前機器印刷的年畫已經基本壟斷了傳統(tǒng)年畫市場。宗家莊木版年畫運用的是傳統(tǒng)印刷技術,與機器印制的年畫相比,其在諸多方面已無競爭力(表1),所以人們更傾向于選擇印刷制品。
四、為宗家莊木版年畫的新發(fā)展提出對策
(一)“走出去”——用現代媒體手段進行推廣
網絡的廣泛應用開闊了人們的眼界,拓寬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為此,在宗家莊木版年畫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中可以通過各種網絡平臺,例如平度市政府官方網站平臺、企事業(yè)單位平臺以及旅游行業(yè)平臺等,為宗家莊木版年畫建立一套全覆蓋、多層次的推廣體系,定時定期在網絡普及非遺年畫知識教育。
(二)打造一系列涵蓋宗家莊木版年畫特色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
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以文化為基礎,以精神價值為根本。在中國民間,年畫就是新年的象征,不貼年畫就不算過年??梢?,年畫可以反映社會風俗和人們的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宗家莊木版年畫雖在應用價值上難以與現代生活有效結合,但我們可以從其藝術價值入手,將其合理融入商品領域,重新定位。將宗家莊木版年畫與現代家裝風格結合,能賦予宗家莊木版年畫新的藝術價值,增強人們的感官體驗和精神體驗,實現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具體而言:在宗家莊木版年畫的題材選取上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風俗和有吉祥寓意的題材,可以在保留原有文化精神和文化寓意的基礎上,與現代生活銜接起來,反映當前時尚特點;在宗家莊木版年畫的畫面表現上,可以與現代設計手法相結合,將傳統(tǒng)與現代緊密聯系起來,更新穎地融合起來。同時在創(chuàng)新過程中,必須要確保年畫的本質不變,同時要兼顧宗家莊木版年畫創(chuàng)新后的效果,不能為了“創(chuàng)新”而去創(chuàng)新。
(三)讓宗家莊木版年畫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中保護和傳承
可以與平度市文化和旅游局合作,將宗家莊木版年畫手工作坊設為旅游景點,讓游客體驗和欣賞年畫文化。宗家莊的年畫資源是其獨特的優(yōu)勢所在,旅游者可在閑暇時來年畫作坊欣賞年畫,動手印制年畫,體驗自己刻版、上色的樂趣,從而由衷喜歡木版年畫,喜歡傳統(tǒng)文化。
此外,宗家莊木版年畫有明確的特色及地域性,比如木版年畫特殊的材質、畫面的圖案色彩以及年畫背后的寓意等都能使宗家莊的旅游紀念品在眾多旅游紀念品中脫穎而出,地域特色極強。由此可見,宗家莊木版年畫的文化資源對目標市場有著獨特的吸引力,通過設置旅游景點及打造地域性旅游紀念品可以讓年畫在商品化的過程中實現藝術價值[3]。旅游景點設在此處發(fā)展?jié)摿薮蟆?/p>
(四)與平度市其他民俗活動進行合作展示
平度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傳統(tǒng)技藝、傳統(tǒng)舞蹈、傳統(tǒng)戲劇、曲藝等諸多方面。這些文化遺產可聽、可看、可用,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基于此,宗家莊木版年畫可通過與其他民俗活動合作的方式,使雙方皆得到有效傳播。例如可以與仁兆鎮(zhèn)沙窩村的柳腔相合作。柳腔是平度民間土生土長的一種地方劇種。以柳腔的形式訴說木版年畫中的人物故事,可以使之更加形象,深入人心。也可以舉辦民俗非遺文化進景區(qū)、進社區(qū)演出等活動,支持非遺傳承人利用非遺元素多創(chuàng)作文藝作品。
(五)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課堂,以美育培養(yǎng)學生
在宗家莊木版年畫的傳播中,可結合年輕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了解年畫文化的內在精神,了解其保護和傳承的意義,潛移默化地將保護和傳承木版年畫的思想和觀念傳達給年輕一代?,F在的家長都非常重視以美育培養(yǎng)孩子,因此非遺傳承人可利用現有手工作坊與教育機構、美術機構合作,定時開展一些實踐活動或開設相關課程,教小朋友做年畫,從而宣傳傳統(tǒng)年畫藝術,擴大年畫的影響力。這種方式不僅趣味十足,還能滿足學生的游戲心理,培養(yǎng)其勤動腦、巧動手的好習慣,讓學生真切地去體驗、去感受年畫帶來的樂趣,這要比單純傳播年畫文化有更好的效果。
(六)加強品牌建設意識,汲取其他年畫基地成功經驗
在進行宗家莊木版年畫的傳承和發(fā)展時,可借鑒桃花塢及楊柳青年畫的成功經驗。蘇州市美術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戴云亮表示,在“新桃花塢年畫”的創(chuàng)作上,既要聞其新也要知其舊;新年畫的“新”在于內容新、題材新、形象新;新年畫要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傳承下來,跟蘇州人生活緊密結合。再如楊柳青年畫,近年來楊柳青年畫的傳承和發(fā)展做得相當不錯。據了解,楊柳青鎮(zhèn)充分利用自身古鎮(zhèn)文化的特點,辦起了楊柳青民俗文化館,里面的展品各式各樣,觀者走入民俗文化館就會被里面的文化氛圍所吸引,流連忘返。如今的楊柳青鎮(zhèn),正在用自己的優(yōu)勢發(fā)展第三產業(yè),以不菲的成績?yōu)槠渌戤嫽刈霭駱覽4]。
(七)提高村民的年畫保護意識,打造宗家莊木版年畫文化名片
針對村民對年畫的保護意識薄弱、發(fā)展意識不足等情況,宗家莊村委會應該履行自己的義務,承擔起相應的工作職責,從當地村民入手,定期到戶宣傳、普及年畫知識,如此一來就能形成一個宗家莊年畫圈子,進而向其他村普及,潛移默化地讓更多人知道宗家莊木版年畫、了解宗家莊木版年畫,激起村民對年畫的保護欲[5]。
五、結語
傳承宗家莊木版年畫不僅對平度的文化發(fā)展有獨特價值,也體現了人們對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感。通過視覺化的傳播,打破了木版年畫傳播的空間限制和時間限制,提高了大眾對木版年畫的認知度,為木版年畫的傳承與發(fā)展開拓了有利的平臺。只要在保護和傳承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探索,不斷總結完善,宗家莊木版年畫的發(fā)展必將更好!
參考文獻:
[1]王睿璇.淺析宗家莊木版年畫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開發(fā)策略[J].文藝爭鳴,2019(7):190-192.
[2]胡妍.非遺視野下山東高密“撲灰年畫”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J].大眾文藝,2019(22):6-7.
[3]沃野.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視角下的旅游產品開發(fā)研究:以楊家埠年畫為例[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4):183.
[4]李揚.楊柳青:年畫畫鄉(xiāng)的蛻變與新生[N].文匯報,2018-12-09(1).
[5]劉捷.論基層非遺保護中心如何做好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24):142-143.
作者單位:
青島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