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記載了不少“樹神”崇拜活動?!皹渖瘛背绨莼顒泳哂凶鹬刈匀?、敬畏自然的生態(tài)教化意旨,其祭祀禮儀、巫術(shù)舞蹈中蘊藉著審美意味,整個崇拜活動與初始生態(tài)審美教化是合一的,應(yīng)該屬于生態(tài)審美教化的一種初始形態(tài)。崇拜活動多以“巫術(shù)”為主,“巫”表演圖騰舞蹈,“事神人之事”,以向所有參與者潛移默化地傳達出一種敬畏“樹神”,尊崇自然、愛護樹木、保護生態(tài)、順應(yīng)自然,不得破壞樹木的生態(tài)審美意識。通過祭祀活動以生成敬畏“樹神”的心理意念,以實現(xiàn)生態(tài)審美教化。生態(tài)審美教化與信奉、敬畏、信仰精神密切結(jié)合,教化功效呈現(xiàn)出多元性,諸如“人”“樹”互濟與互佑、人神和煦、天地圓融、人世和睦,期盼與祈求合一。祭祀場景、祭祀儀式,一切都井然有序,使參與者通過強烈的情緒感染而獲得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
〔關(guān)鍵詞〕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樹神”崇拜;祭祀活動;生態(tài)審美教化
〔中圖分類號〕I24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21)03-0207-06
〔作者簡介〕李爽,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四川師范大學助理研究員,四川成都610064。
一、引言
“樹神”崇拜活動,實質(zhì)上既是“人”對“樹神”信仰與敬畏心理的一種外化,同時又是對“樹神”信仰與敬畏心理的一種培育,具有維護生態(tài)平衡與實施“樹神”生態(tài)審美教化的意義。樹木,原本是自然的存在物,一旦被稱為“樹神”加以崇拜,那株被神性化的“樹木”,就與社會生活發(fā)生了緊密的關(guān)系,再不是尋常的自然物,而成了人化自然,被賦予了生態(tài)審美教化意義。“樹神”崇拜中凝聚著古人對自然與人關(guān)系的理解:“樹神”崇拜建立在真心信仰的基礎(chǔ)上,取悅“樹神”的“企圖”則是信仰與敬畏心理的一種體現(xiàn),所包含的首先是對其信仰,其次是要取悅于“樹神”,以圖獲得“樹神”的保佑與庇護。其中,也體現(xiàn)出一種“人”“樹”和諧、化化與共的訴求與初始生態(tài)審美教化意旨,其呈現(xiàn)形態(tài)則是對“樹神”的供奉、獻祭行為,即如著名人類學家弗雷澤所指出的,“首先確認有神靈存在,并且還以祈禱和奉獻供品來贏得神靈的庇護。”①向“樹神”獻享、報功,祈求“樹神”保佑,賜福免災(zāi)。同時,也向祭祀活動參與者傳達出必須敬畏“樹神”,以保生態(tài)和諧的意識。
這種原始的崇拜活動對參與者無疑具有一種生動的生態(tài)審美教化作用,施教者則是巫師等祭祀活動的主角,他們遵循一定時代的審美意識,借助一種肅穆、莊重的場景和對“樹神”的敬畏,使參與祭祀者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對“樹神”的崇拜活動感染人、陶冶人和教化人。這種崇拜活動不僅能夠陶鑄人保護自然與生態(tài)和諧的意識,培養(yǎng)、塑造其尊重和遵從“樹神”的情感心靈,從而使“人”與“樹神”的關(guān)系全面和諧發(fā)展,而且使“人”從中生成對“樹神”的敬畏感,鍛煉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進而尊重“樹神”、敬拜“樹神”,從中感悟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諧的價值??梢哉f,就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意旨來看,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樹神”崇拜活動就是古人的一種審美教化活動,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內(nèi)容,都具有一種早期“樹神”生態(tài)審美教化活動的意義。
在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記載中,“樹神”崇拜活動展現(xiàn)出一種“人神合一”“天人一體”的生態(tài)審美意識。“樹神”同時具有溝通人間、天堂、地獄的橋梁等神奇功能,人類通過“樹神”這一中介,協(xié)同“天人”關(guān)系,以達成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樹神”同時具有“神性”與“人性”;“樹神”、龍神、雨神三者同構(gòu),使“樹神”成為降雨的保障。并且,尊敬“樹神”,能促成“人”“神”之間的共生互育,使“人”內(nèi)心和諧平靜?!皹渖瘛币嗤ㄟ^獨特的形態(tài)與色彩,以達成生態(tài)審美教化的特殊意義。作為“人”親密的朋友,“樹神”和“人”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在“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具有神圣屬性,在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家的匠心獨運之下,綻放出生態(tài)審美教化的光輝。
二、“樹神”崇拜活動與生態(tài)審美教化合一
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有不少涉及“樹神”崇拜的記載。所謂“樹神”,指一些老樹、古樹、大樹,與人一樣,具有靈性,為人格化、神格化的樹木精怪。這些樹精樹怪生命力旺盛,活力彌漫、生機勃勃、生氣盎然,成為“人”溝通神靈的有力媒介,融合了“神”和“人”關(guān)系。這些人格化的樹木精靈,外形奇特,靈光奇氣兼有,古老粗壯,樹皮粗糙斑駁,樹干崎嶇嶙峋,光怪陸離,生于天地之間,高大挺拔,頂風雨,冒霜寒,堅韌不屈,與人一樣,具有靈魂,立地通天,參與了天地萬物的生成,因此被奉為“樹神”,受到祭祀。祭祀活動中,通過“道成肉身”,“樹神”出現(xiàn)神圣化與世俗化融合的格局,在古代巫術(shù)儀式、民俗、靈物崇拜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告示“人”,樹木乃是“人”的親密朋友,“人”離不開樹木,從而影響與促使“人”敬畏“樹神”,尊重自然,生發(fā)出初始生態(tài)審美教化。
樹木經(jīng)過神圣化,具有一般樹木不具有的神奇功能,“樹神”能行云降雨,能使陽光普照、六畜興旺、婦女多子,崇拜它,祭祀它,則會求得風調(diào)雨順,達到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樹神”扮演著溝通人間、天堂、地獄的橋梁角色,“神性”和“人性”合一;在“樹神”庇佑之下,人能夠達到內(nèi)心的和諧,人必須尊重乃至敬畏“樹神”,維護“人”“樹”和諧。其生態(tài)審美教化作用與意義在“樹神”崇拜活動中能夠得到不同層次的體現(xiàn)。
“樹神”崇拜活動中的生態(tài)審美教化乃一種特別的審美教化,其作用與意義的實現(xiàn)必須借助其“神性”,即所謂“神秘性”“神奇性”“神圣性”。就外形上看,“樹神”具有夸張、怪異的形態(tài),在色彩上則蒼勁蔥郁、深邃幽厚,顯現(xiàn)出一種“特殊性”,“人”相信其與某種神秘觀念密切相關(guān),外形上的特殊性恰好是其區(qū)別于凡塵之物的重要表征,也因此“樹神”生態(tài)審美教化被視作某種隱蔽神力的顯現(xiàn),乃神力儲存的容器。
首先,“樹神”初始生態(tài)審美教化突出其“神”“神性”,能夠增強“人”對其的信仰、敬畏感與崇拜心理。“神”與“神性”本身就致使“人”聞而生畏,肅然起敬。所謂天地自然之靈為“神”。《說文解字》曰:“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從示,申聲?!雹凇吧瘛北疽鉃椤疤焐瘛?,具有萬物化生的母體意義?!抖Y記·祭法》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諸侯在其地則祭之,亡其地則不祭。”③在中國古代,“神”操控著天地間“山林川谷丘陵”的生態(tài)平衡,具有超凡本領(lǐng),有著至高無上的生態(tài)力量,帶有神怪、神異與神圣性?!墩f文解字》云:“申,神也。”④“神”又為“申”。甲骨文的“申”,其寫法的核心形狀為“S”形⑤,具有神性的意味?!吧瘛蹦恕耙鋈f物者”。由此可見,“神”之本意具有創(chuàng)生功能,能夠生養(yǎng)萬物自然。在中國古代,對于生殖功能的崇拜幾乎是所有崇拜的本源,正是基于此,“神”又與“化”相通,成語“出神入化”就是延續(xù)了這層意思。并且,“神”之功效為“生”,為“化”。
故而,《說文解字》解釋“媧”字云:“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⑥這里的“化”,其意即“化生”。也就是說,“神”之意原本就有化生萬物、生成萬物,具有生殖繁衍、化化不息、生生不已的生命意義。而“化”,也絕非普通意義上的事,《周易正義·卷七系辭上》云:“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⑦可見,“樹神”之為“神”,所以顯現(xiàn)出的生態(tài)審美教化意義和其背后的“生生性”相關(guān)。也正因為此,所以,中國古代常常把變幻無常、變化莫測、瞬息萬變、莫測高深稱為“神”,神秘莫測與變化有著緊密關(guān)聯(lián)。如《楚辭·天問》云:“女媧有體,孰制匠之?”“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雹嗤跻葑⒃唬骸皞餮耘畫z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雹徇@里的“化”,其意即為“化育、化生”。
中國古人深信宇宙萬物的生成完全是變化而來,即使生命也是變化而來。所以說“化,變也”“變盡舊體而有新體謂之化”⑩,天地化生皆曰“神”,生乃為“神”之功,與“化”同義?!吧^易”B11,“易”為“生生”“變易”,“變者化也”,“化者,生”,“化”“生”連用,事物在何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神”“神化”“神圣”,都一定是一些力量的顯現(xiàn),讓人畏懼和敬奉的?!吧瘛敝刑N含著的“化”,詮釋了“神”化生萬物的生命意義。“神”之中生命與美的元素相伴相隨,是通過“化”這一渠道而實現(xiàn)的,生命的超越性、生動性、多樣性,不拘泥于僵死的軀體,凝固的線條和色彩之中,“化”之中展示出了對于生命的渴求,勢必經(jīng)過肉身的不停轉(zhuǎn)化,將“化”的神圣力量加以孕育和傳承,在時間和空間的變更之中,生態(tài)審美教化意味愈加濃厚。而“樹神”崇拜活動中正是通過其“神”,即神怪性、神秘性、神奇性、神圣性,增強并強化了生態(tài)審美教化的作用。“樹神”的生命元素就令人生成神圣之感?!皹渖瘛背绨莼顒又?,通過神化了的樹,傳達出生態(tài)的精神寓意,將“美”與“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說明“美”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它的發(fā)端來自人對于自然生態(tài)的崇拜?!吧睘椤懊馈碧峁┝烁己竦幕?,爭取了更為豐厚的養(yǎng)料和積淀,顯現(xiàn)出對于自然生態(tài)和生存意識的強烈渴求。生態(tài)審美教化通過一個個感官可見的形式,展現(xiàn)它內(nèi)部的神圣力量,所以它既具備鮮明可感的美麗外表,又具有超越凡俗的神圣意象,通過“化”,更顯現(xiàn)出一種超越凡俗的生命力。
三、“樹神”生態(tài)審美教化意義的體現(xiàn)
魏晉南北朝期間,古老的“樹神”觀念得到拓展,同時,也豐富了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通過“神化”,老樹、古樹與大樹能變化為有生命的、靈動的“樹神”,并生出一些神奇古怪的異聞來。原本不神奇怪異的樹,經(jīng)過神化,立刻罩上了一種神秘奇異的光環(huán),被賦予了神圣性的魅力。這類帶有神化色彩的“樹神”與“人”之間存在著種種神秘聯(lián)系,與“人”發(fā)生的諸多關(guān)系并不是擬人化的,而是一種神秘的、神奇的、神圣的相互指涉關(guān)系。對此,葉朗解釋說,“神圣性”、神性的“審美教化”是一種超理性的精神活動,同時又是一種超越個體生命有限存在的精神活動。這種“審美使人超越有限事物的美,進而窺見上帝的絕對美”。B12應(yīng)該說,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樹神”崇拜活動的生態(tài)審美教化效用就是通過這種神圣性而得以施行的,這也說明“樹神”崇拜活動中的審美教化和“神圣性”體驗在某種層面上是相通的。通過“樹神”崇拜活動中這種心理中介,致使人感受到“樹神”呈現(xiàn)出的“神圣性”,內(nèi)心受到震撼,以對“樹神”生發(fā)出瞻仰之情。在“樹神”崇拜活動中,作為崇拜對象,“樹神”這類神圣之物是用來表達真實而不可缺少的對生態(tài)的關(guān)切,表達了“人”對于生存環(huán)境的最深層和最強烈的感情,進入特殊性的“樹神”崇拜領(lǐng)域即與一種特殊的秩序、領(lǐng)域、心境和存在狀態(tài)緊密相關(guān),信民們對于崇拜對象始終充滿近似于宗教一般的好奇和驚奇,贊賞、敬畏以及狂喜。
在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有關(guān)“樹神”的記載比較多。《異苑》卷六之《青桐樹》記載:“句章人吳平州門前,忽生一株青桐樹,上有謠歌之聲。平惡而斫殺。平隨軍北征,首尾三載。死桐欻自還立于故根之上。又聞樹顛空中歌曰:‘死桐今更青,吳平尋當歸。適聞殺此樹,已復(fù)有光輝。平尋復(fù)歸如見?!盉13
《搜神記》卷十八之《樹神黃祖》云:“廬江龍舒縣陸亭,流水邊有一大樹,高數(shù)十丈,常有黃鳥數(shù)千枚巢其上。時久旱,長老共相謂曰:‘彼樹常有黃氣,或有神靈,可以祈雨。因以酒脯往。亭中有寡婦李憲者,夜起,室中忽見一婦人,著繡衣,自稱曰:‘我,樹神黃祖也,能興云雨。以汝性潔,佐汝為生。朝來父老皆欲祈雨,吾已求之于帝,明日日中大雨。至期果雨,遂為立祠。”B14
《幽明錄》曰:“潁川陳慶孫家后有神樹,多就求福,遂起廟,名天神廟。慶孫有烏牛,神于空中言:‘我是天神,樂卿此牛。若不與我,來月二十日當殺爾兒。慶孫曰:‘人生有命,命不由汝。至日,兒果死。復(fù)言:‘汝不與我,至五月殺汝婦。又不與。至時婦果死?!盉15又言:“虞晚家有皂莢樹,有神?!盉16又載:“京兆董奇,庭前有大樹……奇遂許之。神亦自爾絕矣。”B17
郭憲《洞冥記》曰:“太初三年,東方朔從西那國還,得風聲木十枚,實如細珠,風吹枝如玉聲,有武事則如金革之響,有文事則如琴瑟之響。上以枝賜大臣,人有病則枝汗,將死則枝折。里語曰:‘年未半,枝不汗。此木五千歲一濕,萬歲一枯,縉云之世生于阿閣間也?!盉18
這些“樹神”及其神圣性與其本身相關(guān),樹自身具有強烈的生命力,它能夠通過自己的能力,實現(xiàn)生命力的循環(huán),周期性地再生,顯示出神圣在生命層面的力量,通過一種明確不變的形式體現(xiàn)宇宙的力量以及周期性再生的特性。據(jù)此,遂生成“樹神”崇拜。而“通曉神明之意”的“樹神”,極具生態(tài)審美教化意義。
第一,經(jīng)過神圣化,“樹神”具有一般樹木不具有的神奇功能,比如能行云降雨,能使陽光普照、六畜興旺、婦女多子,崇拜它以求得風調(diào)雨順,達到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對于“樹神”的神奇功能,傳說中多有記載。如據(jù)相關(guān)記載,某些樹木具有使人起死回生、通萬國之言、食之不勞等神奇功能?!渡胶=?jīng)》載:“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盉19《玄中記》云:“大樹之山,西有采華之樹,服之則通萬國之言?!盉20《博物志》記載:員丘山上有不死樹,食之乃壽。B21《海內(nèi)十洲記》記載:“山多大樹,與楓木相類,而花葉香聞數(shù)百里,名為反魂樹……香氣聞數(shù)百里,死者在地,聞香氣乃卻活,不復(fù)亡也?!盉22種種描述,展現(xiàn)了樹的神奇功能。在我國古籍中,“樹神”常常扮演著溝通人間、天堂、地獄的橋梁和中介的角色,是神奇功能的集中展現(xiàn)。崇拜“樹神”,就能使其為“人”與天地相通的媒介,達到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最終實現(xiàn)“人”自身的繁衍和發(fā)展,所以“樹神”在遠古“人”的心中被賦予了神圣的色彩,絕不簡單是一種圣物,而是一種與天地相通的神靈。
《呂氏春秋》云:“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B23高誘注曰:“建木在廣都南方,眾帝所從上下也,復(fù)在白民之南。”B24可見,這里所謂的“建木”,就是上古時期的一種“神樹”。《玄中記》中有關(guān)于“大桃樹”的記載,它亦是“天地中心”的體現(xiàn):“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雞,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雞則鳴,群雞皆隨之鳴?!盉25有關(guān)若木的記載,《淮南子·墜形訓》言:“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B26扶桑樹也反映了“天地中心”的理念?!缎杏洝分性疲骸疤煜轮哒?,有扶桑無枝木焉,上至于天,盤蜿而下屈,通三泉?!盉27《淮南子·天文訓》:“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謂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將行,是謂朏明;至于曲阿,是謂旦明。”B28
桑樹還是生命誕生的搖籃,有關(guān)男女在桑林中交合的例子自古就較為盛行?!对娊?jīng)·鄘風·桑中》記載了男女幽會之地就是在桑林之中;《墨子·明鬼》記載了男女在桑林之中對歌的情況。建木、大桃樹、若木、扶桑都是中國文化圈中的世界樹,世界樹的頂端上達天界,其上是宇宙的最高點,其下可達地獄,是宇宙的最低處。小南一郎在《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中指出:“世界樹具有把天上的生命力傳到地上的機能一樣,人們認為各地的這些小世界樹也能把生命力傳給人們”。B29“樹神”不僅作為貫通天地的中介,還有將能量輸送的功能,“樹神”的“神圣性”自古而然。
第二,“樹神”在神性彰顯的同時亦展示了人性之美。古代的人通過幻想把一切自然力人格化,大自然的一切都和人一樣,有形體、有思想、有靈魂,甚至有的是能化作人身的“樹神”,展現(xiàn)了一種人情之美和人性之美。比如中國古代人獸不分的神的屢屢出現(xiàn),共工、女媧、伏羲、蓐收等都具有動物性的形態(tài)特征,動物如是,植物亦然。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中出現(xiàn)的神,兼?zhèn)鋭又参镄螒B(tài)的同時,人的美質(zhì)方面的特征更為明顯。以人的形體之美或人性之美或具備人高度的生理化特點來表現(xiàn)各種神的特點,“人”即按照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面貌和性格來塑造神?!皹渖瘛钡拇蠖既烁窕粌H具有人的形體和生理屬性,也具有人的豐富思想情感。在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樹神”的“神圣性”和“人性”相結(jié)合的,常常借“伐樹意象”傳達而出?!端焉裼洝肪硎说南嚓P(guān)記載:“吳先主時,陸敬叔為建安太守,使人伐大樟樹。下數(shù)斧,忽有血出。”B30又記載:“田中有大樹十余圍,枝葉扶疏,蓋地數(shù)畝,不生谷。遣客伐之。斧數(shù)下,有赤汁六七斗出??腕@怖,歸白叔高。叔高大怒曰:‘樹老汁赤,如何得怪!因自嚴行,復(fù)斫之,血大流灑?!盉31“伐樹溢血”一條的記載:“建安二十五年正月,魏武在洛陽起建始殿,伐濯龍樹而血出。又掘徙梨,根傷而血出”。B32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也有許多關(guān)于樹木受斧劈或火烤時流血、痛哭或怒號的記載,值得關(guān)注的是,樹的神圣化和血液相連,更因受傷出血而為神。
第三,通過“樹神”崇拜活動使人達到內(nèi)心的和諧。在“樹神”的庇佑之下,“人”能夠安居樂業(yè),平靜祥和,“人”尊敬“樹神”,不敢稍有怠慢,唯恐遭受懲罰,在不斷地和“樹神”的“交流”過程中,“人”逐漸尋找到了一種“尊神”過程中心靈的平衡,這是內(nèi)心和諧的具體化。
我國古代,人類生存和生產(chǎn)條件低下,科學技術(shù)落后,對自然界存在著普遍的恐懼心理,樹和“人”的親近,及其廣泛的存有,造就了“樹神”崇拜發(fā)生的良好條件和氛圍,同時,“人”與“樹神”親和、和熙相處,友好共存,有“樹神”保佑,也使“人”心理和諧,內(nèi)心平衡。“樹神”起到了精神上的安慰和鼓舞的作用。人性和樹的神性的結(jié)合使“人”在心理層面拉近了與神靈的距離,更加相信對“樹神”的崇拜可以讓神感應(yīng),從而進一步得到“樹神”的保護。尋其深層次的原因,其實在于“人”的內(nèi)心之中,得到了某種慰藉,有了精神的寄托,“人”的生存生活就更加順利。華夏民族是農(nóng)耕民族,天氣變化對于豐收和生產(chǎn)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人”深信“樹神”具有分辨善惡以及控制天氣的神奇能力,樹的精靈可以行云降雨或者能使陽光普照,還能保佑莊稼生長以及六畜興旺,婦女多子,這在古今中外的文獻中均有記載。
龍神寄身于樹,龍為植物之神的動物化,古已有之?!墩摵狻?zhí)撈吩疲骸笆⑾闹畷r,雷電擊折樹木,發(fā)壞室屋,俗謂‘天取龍。謂龍藏于樹木之中,匿于屋室之間也。雷電擊折樹木,發(fā)壞屋室,則龍見于外;龍見,雷取以升天。”B33雷電、樹木、龍三者就這樣結(jié)合在一起了,亦說明了龍喜歡躲在樹里。龍神常常寄居于樹之內(nèi)又見焦延壽《易林》的記載:“龍生無常,或托空?!盉34,龍即桑,桑即龍。在少數(shù)民族的神話中也有以樹為“龍神”的記載,傣族就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哈尼族“祭龍”,實際就是祭祀“龍樹”和“龍樹林”,彝族有“樹可算龍,爬在樹上的動物都可叫龍”B35,二者確實是相互滲透的,細細想來,此二者確有聯(lián)系,“樹神”與龍神都能蓄水,都是祈雨對象,雷電與龍、雨在意構(gòu)上也形成聯(lián)系。
天神是高高在上的神靈,單單依靠“人”的力量恐難以與天溝通,而通過“樹神”,可以實現(xiàn)與神靈相通。在巫術(shù)視域之中,它們常常扮演一些神圣的角色,實現(xiàn)與神靈的相通。《路史·發(fā)揮》注引桓譚《新論》云:“神農(nóng)氏繼而王天下,于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盉36在古代“桐木”就是巫師作法的工具,可見桐木特殊的神力。《穆天子傳》卷五云:“是日,天子鼓道其下而鳴,乃樹之桐。以為鼓則神且鳴,則利于戎,以為琴則利□于黃澤?!盉37郭璞注云:“因以樹梧桐,桐亦響木也。”B38取自桐木可以利用響聲以通神明之意。
通曉神明之意的“樹神”,因為是龍的寄身之處,又和雷神形成意構(gòu)的聯(lián)系,所以“樹神”還擔當起“人”祈雨的重要角色,是溝通人和上天的使者,通過祭祀“樹神”,一定可以讓上天普降甘霖,所以“人”通過禱告、獻祭、巫術(shù)等形式表達對神的尊敬和崇奉,將人樹連接為一體,求得自然的恩賜?!皹渖瘛笔恰叭恕钡谋Wo神,只要有它存在,“人”就不會受到災(zāi)禍的威脅。在尊神的過程之中,克服內(nèi)心對自然的畏懼,在心理層面上得到滿足,達到內(nèi)心和自然的和諧共處?!叭恕币环矫嫱ㄟ^對“樹神”的祭祀向上天求得風調(diào)雨順,另一方面,也在各種祭祀活動中與神同一,求得內(nèi)心的平和穩(wěn)定。
以上三點闡明了“樹神”的生態(tài)審美教化的意涵,閃現(xiàn)著神性與人性的結(jié)合,天人合一的特點,內(nèi)心對于敬神帶來的心理的平靜。
四、“樹神”生態(tài)審美教化外在形式的特殊性
“樹神”往往通過外在感性形式讓“人”領(lǐng)略到它的魅力。如果說生命元素、神異力量是其能夠?qū)嵤┥鷳B(tài)審美教化的根和源,那么外在形式上,“樹神”生態(tài)審美教化作用的施行則是其鮮明可感的形和貌。這種具有震撼力的、鮮明可感的形和貌,首先是其耀眼的光彩。“樹神”之“神”,就有神明之意。即如何新在《諸神的起源》中說道:“神字本義也來自對太陽的尊稱?!盉39“樹神”神圣性的獲得,離不開其光明煥耀的形貌。因為光、亮來自“神”,光亮奪目之物,勢必會帶有“神性”,閃耀著生態(tài)審美教化的光環(huán)。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樹神”,不僅在形態(tài)上夸張、粗壯、奇特,而且在顏色上均帶有“其光如月”“光色鮮明”“映日如火”“光耀入月”的特征。如《海內(nèi)十洲記》云:“又有椹樹,長者數(shù)千丈,大二千余圍。樹兩兩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為扶桑仙人。食其椹而一體皆作金光色,飛翔空玄?!盉40這里作為“樹神”的椹樹就形狀奇特,“一體皆作金光色”,光彩奪目。又如《西京雜記》曰:“積草池中有珊瑚樹……號為烽火樹。至夜,光景常欲燃?!盉41
這些“樹神”鮮明生動、光芒璀璨,“光景常欲燃”,通過外在形態(tài)與顏色的神秘,表現(xiàn)出神圣之感,使得其更加具有感染力與震撼力,呈現(xiàn)出和世俗迥異的特性,讓其更添幾分“神圣性”,致使人內(nèi)心受到強烈的沖擊或感動,以增強其生態(tài)審美教化效用。
的確,“樹神”崇拜與祭祀活動中所施行的生態(tài)審美教化是特殊的,離不開神奇性與神圣性。根據(jù)日常經(jīng)驗,一些不習慣的、不尋常的事物與事件的顯現(xiàn)通常會引發(fā)“人”的神秘感和神奇感,引起其內(nèi)心的波動與震蕩,以留下深刻印象,有些在日常生活中的禁忌或被視作禁忌的行為,都指向一個事實,即不尋常、特殊、神秘。崇拜與祭祀活動中,“樹神”生態(tài)審美教化力量的施行,就離不開其特殊性、神奇性與神圣性,其生態(tài)審美教化作用的發(fā)揮和實現(xiàn)的方式與尋常事物是有巨大分別的。這種區(qū)別之中蘊含著積極作用,具有提升意義。粗糙的樹皮,蒼勁古樸的形貌,丑陋與特殊,怪異與奇特,讓它們看起來如此與眾不同,在當?shù)?、當時的人看來卻書寫著維護自然、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價值,自然會生發(fā)出一種特別的生態(tài)審美教化意義。
“樹神”崇拜中的這種生態(tài)審美教化的“神圣性”是和“平凡性”相對比而生成的。神圣與凡俗是結(jié)合在一起的。一方面,特殊意味著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拉開距離,形成了一種張力,這種張力因為距離的存在,一頭連接著特殊;另一方面,則需和現(xiàn)實接軌形成強烈的反差和對比?!皹洹背善錇椤吧瘛?,需由凡俗來襯托。成其為“神圣”,有別于一般事物,具有區(qū)別于凡俗的能量,則致使其更加具有震撼力、感染力和審美教化力。可以說,“樹神”生態(tài)審美教化的實施必須由“神圣性”表現(xiàn),“神圣性”植根于現(xiàn)實生活中不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特殊形式,和現(xiàn)實生活形成強烈的“區(qū)別性”“差異性”。特殊的生態(tài)審美教化在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樹神”崇拜中的體現(xiàn),主要通過怪異的外在形式傳達而出。“使其特殊”是神化之美的最主要的呈現(xiàn)方式和手段?!皹渖瘛鄙鷳B(tài)審美教化的實施是可感的,通過“夸張、重復(fù)、苦心經(jīng)營”造就出來的,增加了其不同尋常的一面,經(jīng)過“特殊化”處理之后被突顯出來,與現(xiàn)實或日常生活隔開,讓神圣與凡俗一體,“樹”“神”合一、“人”“神”不分。
神靈古樹、老樹,既然被奉為所謂“樹神”,即不準砍伐,不準攀援,逢年過節(jié)自然應(yīng)該供奉膜拜,遇天災(zāi)人禍祈禱,其神秘性與神異性也隨之而生。外在形式或形態(tài)表征超自然理念,奇妙異常之“樹神”,帶有某種怪異性和特別的意義,它們以反襯之道行之,起源于神意,不違背自然。因此,“樹神”往往具有神奇的環(huán)保作用,保護環(huán)境,保佑“人”安居樂業(yè),凈化空氣,營造“人”與禽鳥同樂,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綠色環(huán)境。
“祭祀”神樹,則能求得家人平安,長福禳災(zāi)?!皹渖瘛北弧叭恕笨醋骶哂猩袷サ男再|(zhì),表現(xiàn)了古人明確的環(huán)保意識,祭“樹神”能促進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樹神”盤根錯節(jié),高大挺拔,高高的枝杈籠罩著霧氣,茂密的樹葉郁郁蔥蔥,濃郁蒼翠,茂盛繁盛,生機蓬勃,遮天蔽日,本身就是“人”祭祀的對象和膜拜的神靈。生氣勃勃,生機盎然,意志頑強,傲然挺立,蓬蓬勃勃,聳立堅強,不可動搖,體現(xiàn)著一種旺盛的生命力,自然而然地引發(fā)“人”的敬畏之情,使“人”肅然起敬。祭祀“樹神”,敬畏“樹神”,祈晴祈雨,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人壽年豐,祭祀活動與熱愛大自然和綠色植物交織在一起,則會得到護佑,人畜康泰,起到調(diào)節(jié)氣候、使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的神奇作用,“人”與“樹”、“人”與自然、“人”與“天”交融親和,真善美一體,其整體場面極具生態(tài)審美教化平衡的性質(zhì)和意義?!皹渖瘛背绨?,作用“神奇”,絕不可砍伐。
“樹神”不僅能祈雨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還由于其樹身高大、枝葉茂密而蔭深,有一定躲避兵災(zāi)的效用。神圣性與“特殊性”即通過“樹神”呈現(xiàn)出的“奇異化”來予以展現(xiàn),首先附諸于感官上的刺激,是對常規(guī)狀態(tài)之下形態(tài)的一種挑戰(zhàn)和刺激,通過形式上——形態(tài)的夸張、雄壯、粗大、挺拔偉岸、直立而高聳,光感上的鮮亮奪目的特殊化呈現(xiàn),讓隱含在其中的神奇象征意味更加凸顯。神秘和神圣是與日常生活經(jīng)驗相對立的一種認知概念,“在其進化過程的某個階段,人們開始故意打算使事物特殊或超常,也許為了影響他們感到不確定或憂慮的重大事件的結(jié)果,需要采取超出簡單的打斗或逃跑、接近或回避的行動?!盉42“……使其特殊最初產(chǎn)生的動機大概是要說服自己和他人,正在做的事情是值得做的和有效的”B43,迪薩納亞克的這段闡釋,宗教意味甚濃,用于解釋與眾不同的“神圣之物”的特殊意涵也較為合適,同樣適用于解釋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樹神”?!皹渖瘛惫獠蕣Z目、夸張、巨大、直插云霄,意在符指此物非“等閑之輩”,是具有特殊意義和特別功能的神物。
綜上所述,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樹神”以其鮮明的色彩,夸張、巨大,連通人間、天堂、地獄的高大之感引人注目,其怪異、特殊的外在形式恰好是神圣性的最好注腳,是“樹神”,是“神”的化身,具有神秘功能,其生態(tài)審美教化功能亦含有三個層次。通過“樹神”崇拜活動,致使“人”從中受到生態(tài)審美教化,敬畏自然,順從自然,保護自然,以維護與保持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樹神”“神圣化”與“人性化”相結(jié)合,而風調(diào)雨順,人畜平安,從中亦能感受到“神性”與“人性”魅力的交相輝映;在巫術(shù)視野之下,“樹神”和龍神相結(jié)合而與降雨產(chǎn)生了緊密聯(lián)系,“樹神”成為甘霖普降的有力保障,庇佑蒼生,“人”尊之、敬之,“樹神”也為“人”帶去平安,“人”“樹”和諧,“天人合一”。而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樹神”審美教化的意義則由此生動地呈現(xiàn)出來。
①J.G.弗雷澤:《金枝——巫術(shù)與宗教之研究》,汪培育、徐育新、張澤石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年,第88頁。
②④許慎:《說文解字》,段玉裁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746頁。
③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禮記正義》卷46《祭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588頁。
⑤田兆元:《神話學與美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第36頁圖1。
⑥⑧⑨B18袁珂:《中國神話大詞典》,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年,第36、36、36、74頁。
⑦B11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周易正義》卷7《系辭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1、78頁。
⑩阮元:《經(jīng)籍纂詁》,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2年,第163頁。
B12葉朗:《美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32頁。
B13B14B15B16B17B21B22B30B31B32B37B38B40B41王根林、黃益元、曹光甫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55、415、722、729、735、189、67、416、415-416、332、22、22、69、83頁。
B19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3年,第37頁。
B20B25B27魯迅:《古小說鉤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1年,第320、319、318頁。
B23B24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梁運華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283、283頁。
B26B28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329、233-234頁。
B29小南一郎:《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孫昌武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75頁。
B33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282頁。
B34焦延壽:《焦氏易林注》,尚秉和注,常秉義點校,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年,第139頁。
B35劉堯漢:《彝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第69頁。
B36《四部備要》《路史》(發(fā)揮二),上海中華書局據(jù)原刻本???46頁。
B39何新:《諸神的起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6年,第14頁。
B42埃倫·迪薩納亞克對此的說明在第320頁:“身體裝飾品最早的考古學證據(jù)的大致年代在從舊石器時代中期到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過渡期,也就是大約距今35000年左右。有趣的是,這些裝飾品主要用外來(即‘特殊的)材料做成,如貝殼、柔石、牙齒和長牙,有時這些東西是從數(shù)百公里外帶到其發(fā)掘地的。蘭德爾·懷特(1989b)認為,這些裝飾品用于社會炫耀而且可能象征著社會分化。無論其用途或意義是什么,有趣的是看到,在使其特殊時,個人也使用了特殊的材料。”參見埃倫·迪薩納亞克:《審美的人》,戶曉輝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年,第85-86頁。
B43埃倫·迪薩納亞克:《審美的人》,第86頁。
(責任編輯:潘純琳)